但这些事,他能想到,杨怀仁也能判断出来,朝堂上也能有不少人能想明白,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考虑这些,而是粗暴的认为女真人和契丹人开战了,这对大宋来说就是个绝佳的向契丹人开战的机会。
如果是那样,那大宋也就危险了,也许契丹人没有足够的能力灭掉大宋,但他们却有能力把大宋拖入持久的战乱之中。
到时候再借助大宋内部一些阴险的势力,甚至可以把大宋的混乱搞得比辽国还大。
但如何说服朝堂上的其他同僚,这才是他要面对的问题。
老李头问道,“老夫和杨国公的看法略同,但是朝堂上的大多数人,老夫相信他们不会考虑这么多的,到时候如果大多数人上书陛下要求和辽国开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老李头这话有踢皮球的意味,目的是想让杨怀仁当时候和他一起面对,并出面制止那些人的做法,甚至用自身的强势地位来压制他们。
可杨怀仁又不傻,这种得罪人不讨好的事情,他怎么会想不明白?
这个皮球他可以接,但并不代表他会带着这个皮球,他还是要把皮球再踢回给老李头的,毕竟那是文官集团的事情,他出面似乎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简单的依靠他的强势,怕是真的要被别人当做权臣来看了。
他忽然笑道,“这件事其实不难想明白,辽国现在的混乱,只是冒出了一个苗头,是一种趋势,却还没有变成现实。
如果这时候咱们大宋冒然去和辽国开战,结果是不但不会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失地,还会让契丹人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团结在一起共同抗敌。
这种情况下契丹人是多么团结,战斗力是多么强大,就不用我多说了,如果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些朝臣们都想不明白,那我也无话可说。
真要我带着将士们去白白送死,我宁愿连作为大将军的职位也辞掉,大不了我回家种田!”
老李头不自觉地叹了一口气,杨怀仁说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只是朝堂上有那么一帮顽固的人,他们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而且有时候他们总是站在貌似大义的角度,好像这时候不出兵就是懦夫,就是不爱国,就是怯战。
面对这种道德绑架,不论是杨怀仁还是他自己都很难处理,杨怀仁又明确表达了他不想出面去当坏人的意思,那就是说这个问题要交给他来解决了。
老李头发愁,他知道只是简单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也不会说动杨怀仁,更是很难说动那些顽固的朝臣们,可眼下的情况,他也只能再想其他的办法。
杨怀仁也不是那么不地道,把责任完全推给老李头一个人,他幽幽道,“李相公也不能总想着当老好人,有时候该强势的时候,您也可以强势一把。
我相信,陛下会给您撑腰的。”
老李头一开始觉得杨怀仁站着说话不腰疼,也对他有点小埋怨,但后来又一琢磨他的话,忽然间觉得杨怀仁倒是给了他一个不错的提醒。
见杨怀仁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只是自己淡然的喝茶,老李头笑着摇了摇头,便要起身告辞。
把李清臣送到府门外,看着他上了一架老旧的牛车,杨怀仁见天色已晚,又派了几个府兵护送他回家。
回身往回走的时候,他的脸色却变得严肃起来,自言自语道,“完颜阿骨打,你接下来要做的,会不会和我想的一样呢?”
第2028章:群魔乱舞
第二天的朝会上。
当女真部和契丹人开战的消息散播开来,整个朝堂果然一片欢腾,武将们挥舞着拳头,好像他们终于等到这一天,有仗可打以证明他们存在的价值了。
文臣们更是夸张,欢腾雀跃不小心撞了柱子上磕了一嘴牙的,痛哭流涕鼻涕眼泪流了一脸的,跪在大壮面前抱着大壮的脚不肯撒手的,总之,那叫一个群魔乱舞。
大壮都懵了,北边辽国打仗了,朝堂上的臣子们都发的哪门子疯?
只有少数人陷入了沉思,李清臣站在文臣首位不声不响,却把为数不多还能思考的朝臣记在了心里。
再去看小皇帝,让他有点惊讶,别看小皇帝还小,一身龙袍还穿的晃晃荡荡跟唱戏的似的,但人家还真是表现出了足够的镇定。
老李头的目光里充满了欣赏的目光,淡淡地笑了笑,心说杨怀仁果然养了一个好孩子,也许这就叫处变不惊吧。
躁动之后,便有人扯着嗓子,也不知是哭是笑着上书皇帝,要小皇帝立即下旨,大宋禁军可以称着辽国内乱的绝好时机,挥兵北上,夺回燕云十六州。
大壮看着激动的朝臣,心里说不出来的难受。
按说大家忽然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往那么战战兢兢,或者害怕契丹人了,他就觉得好生奇怪。
要说哪里让他觉得不舒服,觉得很奇怪,他又想不太清楚了,就是觉得这件事非常奇怪。
但接下来接二连三的朝臣跪了下去,大声叫嚣着什么不收复燕云就对不起祖宗的话,转眼间便跪倒了一多半人。
剩下的一小半还在犹豫是不是要立刻出兵的,这时候也迫于形势,害怕被别人说是胆小怯战,也默不作声跟着跪了下去。
大壮的心理压力忽然变得好大,毕竟他还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状况。
李清臣也不想事情一发不可收拾,赶忙站出来给小皇帝解围,“此事兹事体大,事关大宋的将来,所以请诸位先起来,容陛下和枢密院的几位相公先商讨一下,改日再给大家一个答复。”
大壮当然明白这是李清臣给他解围了,忙附和道,“李相公说的极是,事关重大,朕不可匆忙之下便下了决定,待朕同枢密院的几位相公商议之后,再做决定不迟。”
朝臣们虽然听着这些话有点不顺耳,但想想也是,要打仗唉,可不是能随便就下决定了,准备的事情总要商议好了再下决定,便认同了李清臣和小皇帝的说法。
因为此事搞得大家太过激动,其他的事情仿佛都显得不值一提,也便没有再议其他政事,各自散朝。
紫宸殿里,只有小皇帝和六位相公,连那些伺候的太监们都被赶了出去。
大壮满脸疑惑,问道,“诸位相公,女真部和契丹人开战之事,可是真的?”
几位相公面面相觑,这事是正式边报里报告的,应该不会有假,可事情谁也不能百分百确定,便不好第一个站出来作声。
李清臣答道,“启禀陛下,这件事确有其事,但”
众人望向了李清臣,目光中的意味却不尽相同,大壮很快察觉到了什么,竟稍稍放下心来。
曾布急问,“李相公,您就别但了,到底有什么我们还不知道的,还请赶紧说出来让大家知道。”
李清臣佯作叹了一口气,把他和杨怀仁分析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
蔡卞疑惑道,“边报里好像没说的这么详细吧?您是从哪儿”
他顿了一下,“哦”了一声,便不再说话了。
蔡卞的反应有点奇怪,其他人稍微怔了一下,很快便也想明白了,这天底下如果有人比朝廷的边报还要效率,那也只能是杨怀仁手下的人了。
具体怎么回事他们其实倒没心思去追究,现在他们更担心的,是北边的战事,对大宋的影响。
以前这些人是分派系,也争斗过很多次的,可现在虽然还没有尽释前嫌,但起码在大义面前,还是能保持团结。
韩忠彦有点想不通的样子,问道,“李相公方才说的那些,可有十足地把握?”
李清臣肃穆道,“如此大事,难道老夫还会弄虚作假不成?”
韩忠彦忙施礼道歉,“只是事情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今日朝堂上众人的表现,就让人心寒了。”
其他几位又愣了一下,重新回味一番,才渐渐明白韩忠彦话中的机巧。
他们相信北边的事情,不光只有杨怀仁一个人比朝廷还早得到消息,也有另一些人耳目众多,能通过各种方式更早也更详细的知道辽国发生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那么刚才朝堂之上,那些人捶胸顿足的表现就显得太做作了,也许其中大多数人是真的激动万分难以自抑,但也确实有一部分人是刻意演出来的。
他们明知女真部只是小规模骚扰耶律跋窝台和他的契丹大军,两边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大战。
这时候再要求小皇帝下旨挥兵北上,就不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是置国家百姓于不顾,只是为了自身利益而煽风点火了。
那这些人又是什么目的?
有的可能是从一开始就不服小皇帝继位为帝,所以私底下还在和某些皇族成员联络,企图阴谋篡权。
有可能是他们跟辽国的某些贵族串通,想通过这件事来改变朝堂当前的格局,好让自己上位当权。
也或者有可能是要陷害某人,比如杨怀仁,现在如果朝廷要大军出征,最合适的统帅自然是杨怀仁。
他们早就把杨怀仁视作自己的眼中钉,趁着这个机会把杨怀仁送到契丹人的面前,以借刀杀人。
蔡卞在这些人里边算是最年轻的,想到这里竟浑然不觉出了一身冷汗,“若是如此,我们身为朝中重臣,陛下的股肱,自然不允许有人借机闹事。”
李清臣心中甚是欣慰,这几个朝廷权力核心中的大臣,还没有糊涂,还是耳清目明,分得清是非黑白的。
同时他也巧妙的把皮球踢给了众人,杨怀仁不愿意当坏人,那他也不愿意独自背锅,现在有了大家一起分担,他也顿感轻松了不少。
第2029章:出头鸟的下场
李清臣和其他几位相公合计了一下,老李头便上奏小皇帝,把他们的计划说了出来。
大壮当然非常认可,就算他还不能完全相信李清臣,也不会有什么反对的意见。
一来李清臣暗地里向小皇帝表明这也是杨大帅的意思,二来大壮也并没有更好的方法。
六位相公散去,夜里派各自家中仆子出府,请了一些和自己相熟的官员或者本来就以学生姿态拜于他们门下的官员。
这些人也大多是李清臣早上记下的那些相对比较冷静,还能思考问题的官员。
也不知他们聊了什么,很快那些官员便从六位相公的府中离开,只是没有各回各家,他们又去了其他一些和他们关系紧密的同僚那里去做说客。
其实要说动别人相信自己不难,把六位相公的名头一亮,把他们所知的事实一一摆出来,绝大多数官员还是比较明事理的。
早上朝堂上大多数人情绪激动,那也是在不清楚事情细节的情况下,加上胸中一团热血,便跟着失去了正常的冷静判断。
现在既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们自己就开始觉得这里边事情不简单,说不定朝堂上真的有不顾国家百姓,只考虑自己利益的那种人。
文官虽然性情里有很多迂腐的地方,但这种固执也不会不识大体,何况从他们骨子讲,也是觉得辽国的眼下的情况,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大宋冒然出兵,反而会招来祸患,这就是谁也背负不起的责任了,如果真的吧事情推向最糟糕的局面,那他们就是大宋的罪人了。
谁都想名垂青史,谁也不想遗臭万年,所以游说并不难,而且这种趋势很快便发展到了整个朝堂。
包括那些勋戚和武将,也得到了一些消息,他们大多数都是武将出身或者皇亲国戚,更懂得战略上的事情,所以游说他们也并不难。
这个夜里看似平静,但朝堂上大多数官员的内心里,却都被激起了层层波涛。
等天亮上朝的时候,大家都心照不宣,只有少数人依旧劲儿劲儿的,憋着小皇帝上朝之后就把自己昨夜连夜赶出来的讨伐契丹人的檄文上书皇帝。
可事情和他们预想的完全不同,本来他们以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机会,这时候当出头鸟,说不定会得到皇帝的欣赏,同僚的赞赏,足以奠定他们未来十年二十年在朝堂上的地位。
但等他们上奏皇帝的时候,却忽然间发现今日和昨夜的气氛完全不同。
小皇帝倒是收了那些慷慨激昂的文章了,但却没有当场审阅,而是随手丢在一旁。
李清臣第一个出班启奏,说辽国的局势并未明了,加上大宋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所以要求小皇帝不要意气用事,轻易出兵,而是应该静观其变。
一边继续等待辽国的消息,同时也开始做一场大战的筹备工作。
李清臣话刚说完,一个带头上书求战的官员就不干了,说什么两军交锋,最关键的就是抓住战机,还巴拉巴拉引用了许多兵书的论述和历史上的例子。
可他说的头头是道,等说完了等待其他人站出来力挺的时候,才发觉朝堂上五六百人,就站出来四五十个,而且这里边连个有分量的人都没有。
其他人都默默地低头站着,似乎对他所说的一切浑然不在意,就像人家早就洞悉一切,等着看他的热闹一般。
倒是武将这边站出一个有点分量的,可并不是在职的武将,而是一位勋戚,荥阳郡王赵玳。
赵玳似乎更激动,他还不敢指着文臣大骂,便回身指着身后的一帮勋戚和武将大喝道,“你们这帮没种的东西,于大人说的对,他一个文人都有如此远见卓识,你们昨日的豪气都去了哪儿了?!”
曾布脸上露出一丝鄙夷的笑意,李清臣叹气,韩忠彦摇了摇头。
蔡卞站适时地站出来,把昨天六位相公商讨的内容说了出来,随着他的叙述,那位于大人和赵玳的脸色就好玩了。
一开始不相信,但后来不由得他们不相信,但他们俩和身后那些站出来支持他们的官员表情又不一样。
那些人是真不知道详细情况,只是凭着一腔热血,才做出了过头的举动,现在知道了真相,脸上都是羞愧和懊悔之色。
谁也不是傻子,事实摆出来,谁还要求皇帝出兵的,那就真是祸国殃民了。
于大人和赵玳的脸色就很滑稽,他们也是做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但表演的痕迹太明显,脸上写着两个大大的愤慨,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因为知道了真相而愤慨,还是因为没有实现他们暗地里的目的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