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仁没有藏私的必要,整理了一下思绪,说道,“完颜阿骨打这个人,我接触过几次,比起以往咱们印象里对女真人以及女真部领袖的那种传统的印象,他是截然不同的。
该有的那股子野蛮劲儿他身上也有,但他内在的性格上,却一点儿也不莽撞,反而有点阴险狡诈。
此人做事,从来都不会冲动,往往会思虑再三,想清楚他想要什么,如何去做,最后如何实现他的目的,想清楚一切之后,才会付诸行动。
用咱们的话说,就是这个人精于算计,擅长谋略,属于三思而后动的那种智者。”
老李头不自觉地笑了笑,“没想到你对他评价还很高。”
杨怀仁也不多解释,“我只是说一个我所认识的人的性格而已,就像咱们大宋的文人印象里那种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蛮夷,没有多少思想和智慧,只是依靠蛮力而取胜,这种印象已经过时了。
或者不太客气的说一句,这样的思想,简直有点荼毒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意思。
很多年前,也许那些部族的百姓确实没有多少文化,更没有什么心计,可现在早就不同以往。
曾经,耶律洪基便在辽国宣扬学习咱们汉人文化,这个人就是聪明人,也很有远见。
他认识到要治国,要让自己的民族强大,光靠简单粗暴的武力已经达不到了,辽国的强大之路,也遇到了极大的瓶颈。
要让契丹人强大起来,除了武力之外,他们还需要强大的文化内涵。
当然,他们所需要的文化也不是把咱们汉人的文化生搬硬套就可以的,耶律洪基鼓励契丹人学习汉人的文化知识以及思想,也是想通过一种借鉴的方式,逐渐形成他们契丹人自己的文化。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契丹人只喜欢汉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却对汉人的文化不太感兴趣,他们还是喜欢自己民族原始的那种简单粗暴的文化。
耶律洪基去世后,耶律跋窝台虽然也延续了鼓励契丹人学习汉人文化的传统,但那种力度就比耶律洪基差了很多了。
不是他意识不到契丹民族的问题,而是他登基以来,更关心他的统治地位能不能得到所有契丹人的认可,所以他一直忙着填补心中的空虚,对契丹人文化的建设没有那么上心罢了。
倒是女真部的一些贵族在学习了咱们的文化之后,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比如完颜部,从完颜劾里钵开始就让自己的儿子们学习咱们的文化,重点就是学习咱们的兵法。”
李清臣略显担忧,“你是说,完颜阿骨打现在和契丹人玩的这一套,是用的咱们汉人的兵法?”
他问完了自己也再思考,从女真人开战以来的表现来看,还真是让他越想越吃惊。
杨怀仁还算轻松,“确实如此,完颜阿骨打很聪明,他也不是挑着兵法里的东西乱用,而是结合自身的情况,搞出了一套符合现在的形势的策略来。
而他最巧妙的地方,不是要通过战争来歼灭契丹人,而是用这种方式来攻心。
凭女真部现在的能力,他们和契丹人正大光明的开战,他们一点儿胜算都没有,这一点完颜阿骨打比任何人都清楚。
所以他不会和契丹人正面作战,而是不断的通过骚扰的方式恶心契丹人。
这原本对契丹人也造不成什么表面上的损失,但往远了看,对耶律跋窝台,乃至对整个辽国的打击就太大了。
这次战争的开始,是从耶律跋窝台以春捺钵的名义,准备去鸭子河练兵为由,邀请鸭子河周边的那些部族一同来参加,以达到通过展现契丹人的军威,来震慑各个部族的作用。
可惜室韦和蒙古等部族还没出发呢,女真部这边就大大方方告诉耶律跋窝台,我们不去!
这下把耶律跋窝台搞懵了,也搞怒了,要知道,这可是辽国建国百余年来,从来不曾发生过的事情。
于是耶律跋窝台准备教训一下狂妄的女真人,却不料女真人反倒先手偷袭了契丹人,一下就把战火点燃了。
事情闹得很大,几乎辽国上下全国震动,契丹人觉得颜面尽失,所以群情激奋,发誓要把女真部杀得一个不剩。
而其他部族呢,则等着看热闹,如果契丹人大胜,他们再出兵做做样子就是了,可如果契丹人没获胜呢?
那可就有意思了,不少部族都觉得自身的实力可是比女真人强的,如果女真部这次能在契丹人身上赚到便宜,都不用大胜,就像现在这样,让契丹人骑虎难下,就足以让他们的心思活泛起来了。
辽国如果出现这种各个部族人心思动的局面,契丹人也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危机感。
而当今的契丹皇帝耶律跋窝台,可算是把契丹人的名声都给丢尽了,李相公您想想,耶律跋窝台是如何坐上皇帝之位的?
凭他现在的声望,并不是所有契丹贵族都支持他的,以前只有极少数人站出来表示不服,那也是因为耶律跋窝台还掌握着契丹人最强大的一支军队罢了。
但现在恐怕连这支军队都不能团结一心了,那些早就野心勃勃的契丹贵族,也会想着跳出来反对耶律跋窝台,攫取自身所需的利益。
辽国也许眼下还没有大乱,可不管是契丹贵族还是那些大部族的首领们,早就各怀鬼胎了。
未来的辽国具体会走向何方,眼下也还说不准,耶律跋窝台的声名是一落千丈,但他手上毕竟还有很强的实力。
不过完颜阿骨打的攻心之计,却已经成功了,这就是他的阴谋策略。”
第2026章:老李头的心思
李清臣叹道,“原来只听说女真部新首领完颜阿骨打很有本事,却没想过他竟然有如此心机。”
老李头话是说完颜阿骨打,但那眼神却瞅着杨怀仁,还带着那么点讥诮之意。
好像在说,你小子也行啊,完颜阿骨打一撅屁股你就知道他拉啥颜色的粑粑了,你不是比他还精明?
杨怀仁知道他又上了这老家伙的当了,李清臣夜里来访,一开始看着跟心事重重似的,其实人家老头子心里鬼着呢。
一开始先让你骄傲一会儿,然后再装个逗比老头反抗一下蹭你家吃喝,一步一步就让你放松了警惕,一会儿深沉一会儿卖萌的,终于把你小子究竟几斤几两给约出来了。
杨怀仁跟被二百根针扎了似的一下跳了起来,老李头倒是很安逸地摆摆手,“坐下坐下,坐下说。”
杨怀仁心说我还说什么啊,这会儿早就被你把心里真实的想法扒得干干净净,你还想知道啥?
个人你想知道不?你要敢说想老子一脚踹死你个老不修的!
老李头贼着呢,从杨怀仁一惊一乍的便知道他想明白了,也不能逼得太紧,因为还有太多事他还要搞清楚。
“知义啊,论年纪你是小辈,老夫也不是故意要算计你,只不过是想知道你知道什么,心里又有什么真实的想法而已。
咱们一老一少,最终目的不还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咱们共同的皇上吗?”
杨怀仁没什么可反驳的,这一点他是认可的,老李头也不能说是故意给他挖坑,人家事后也会提醒你的,而且完全没有恶意。
这么一想,杨怀仁倒也算是心中释然,其实他也觉得有些事,告诉老李头,让他去解决,比他自己去解决要好的多。
所以他忽然就开窍了,既然你能给我挖个善意的坑,我怎么就不能给你也挖个善意的坑,忽悠你个老小子往里边跳呢?
他佯作苦笑道,“既然我这个小子在您这个老夫面前没什么可隐藏的,那我小子相信,您这位老夫,应该早就想明白朝廷应该怎么做了,就不用劳烦我小子了。”
杨怀仁说完便要做送客状,老李头皱着眉头,坐的稳稳的,没有半点要走的意思。
他伸手把杨怀仁拉着重新坐下来,“知义啊,你看你这个字,起的就很好,知义知义,就是知道大义嘛。
为了大义,就不必计较个人得失嘛。”
杨怀仁不知怎么,就感觉这话听着特绕,又特耳熟,好像后世的领导给员工做思想工作,忽悠着他们为公司卖命的时候就是这一套。
他心说和从古到今变化那么大,这些东西好像没什么变化嘛,再抬眼瞅老李头,似乎还要继续打哈哈,他就知道他要是不把心里那点东西继续倒出来,这老头是要赖在这里了。
他只好抢先道,“李相公您也崩说那些囫囵话了,我投降,我投降了还不成吗?您还想知道什么,您尽管说便是了。”
老李头呵呵一笑,胡子翘的老高,慈祥里带着那么点狡黠,“那你觉得,咱们大宋应该如何应对?”
这是杨怀仁早就考虑好了的事情,直接答道,“静观其变呗,还能怎么样?”
“静观其变?就这么简单?”老李头觉得这答案似乎也太敷衍了些。
杨怀仁神色变得正儿八经,“就是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您老来我府上蹭吃蹭喝,是为了什么来的,我也想明白了。
其实您的心里,也是觉得这时候咱们大宋应该静观其变,不应该做出太大的反应。
只是您觉得您自己一个人这么想,心里还是没有多少底,所以就想到了我,于是便有了这么晚了才来我家,一是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二是想套一套我的态度。”
老李头没说话,装作没事人似的端起茶盏来喝茶,可老头的眼神里却露出一丝清明的意味。
李清臣这么精明,可他从来不再外人面前显露出来,在朝堂上当了那么多年官,从来都是一副老好人,谁也不得罪,谁也不偏帮的姿态。
让别人觉得这就是个烂好人,没主见,也没什么分量,办事有一定的能力,可以重用,却不是那种有思想能出主意的人。
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人家老李头一种自我保护的伪装罢了,从党争到现在,要是他也像其他人一样攀派系,搞个性鲜明,估计这会儿早就被迫害得不成样子了,哪里有今天执宰天下的风光?
但他当了宰相心态便不同了,以前当老好人没问题,可现在作为宰相,他怎么着都想能在历史上留下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况他这个年纪,也没有几年宰相能干了,所以趁着他的体力还没有完全衰败,他也想为国为民,为这个时代创造点什么。
这既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那种情况了,朝堂上那帮人,在他看来每一个能个他对上号的,也只有杨怀仁这小子,才是和他是在一个思维频率上的。
于是他觉得,如果他们俩能精诚合作,对大宋也好,对自己个人也好,都是相得益彰的。
每当他有什么不确定的时候,便想到了杨怀仁,经过了上次的试探,他确定了他们的思想意识是同一种类型的,所以今天的来访,表面上看平平无奇,实际上却有表明要和杨怀仁统一战线的意思。
那么杨怀仁现在在想什么,又打算怎么做,他就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偶尔的小计谋,也是他故意和杨怀仁拉近距离的一种小手段而已。
而且现在为止,他心中所考虑的和杨怀仁所说的所想的,一直是非常相近的。
这也印证了他一直以来的判断,更增加了他的信心。
既然杨怀仁自己个主动把事情挑明了,也就说明,有些事不用他点明了,杨怀仁也已经心中有数了。
所以所说合作这种事情,有时候不一定非得有一纸合同,或者大家把话讲开了一起合作共同获利巴拉巴拉一套废话。
真正有默契的两个人,一顿饭,一壶酒,一盏茶,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
第2027章:三点原因
对杨怀仁来说,老李头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队友,尽管他上了年纪了,但如果有一天他再次带兵出征,他希望朝堂上坐镇的是李清臣。
也许两人在某些事的处理上所习惯的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目标起码是相似的,这才是原则上的问题。
所以杨怀仁不用等老李头解释,直接往下说,“咱们大宋之所以要静观其变,有三点原因。
首先,新帝继位,朝堂看似平静无波,但暗地里怎么样,咱们都清楚,毕竟新帝年幼,朝臣们总会有些担心和顾虑。
至于大宋内部,当然不可能没有野心勃勃之人,小到山贼,大到某些王公贵族,总会有人依然在质疑新帝的身份。
所以在新帝登基不久的这个关键时期,冒然出兵开战,还是和强大的契丹人正面对垒,实为不智之举。
其次,大宋还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也许现在咱们大宋不缺粮秣,也有足够庞大的军队。
但这种事表面现象,就说实力最强的禁军,其实在我眼里也不够强大,好的一面是现在进军的战斗力正处在一种上升的阶段,将士们的训练也非常卖力。
加上军官制度的改革,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消化,然后转变成增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这个时机不对,我们还不够强,起码还不够和契丹人去开战一场大战。
最后,就是辽国的国力和契丹人的战力也许不从前了,但也并没有到我们可以轻松战胜的地步。
而且这次女真部和契丹人的交战,我不认为会很大程度的削弱契丹人的统治地位。
就像之前咱们聊到的,女真部对契丹人的进攻,更多的是攻心,既然是攻心,那么这就是一个缓慢的削弱契丹人实力的过程。
我们说到的契丹人会为了争权夺利而内讧,辽国将来很大可能会出现内战,导致整个国家大乱,这些我觉得都可能发生。
但是,那是将来,也许一两年,也许五六年,时间上还不好说,辽国的颓势已经开始了,我们只需要等上几年,这个国家自身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等最好的时机出现的时候,只要我们抓住了,别说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是灭了辽国都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现在能发生的,我们需要的是时间。”
李清臣不断点着头,他心里也差不多是这么个想法,比如女真人和契丹人之间的战斗,在他猜测里就不可能达到一种大战的程度,更不可能出现所谓两败俱伤,渔翁得利那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