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更俗

    不过,饥民子弟表现出来的韧性,要比家生子强得多。

    也许常年挣扎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之下,这些少年偷鸡摸狗察言观色的事情没有少干,他们在斥侯侦察潜伏等训练科目上,适应性也更强一些,也就渐渐没有最初的缩手缩脚。

    韩谦让范大黑林海峥带着这些少年,听从沈漾的调遣参与赈济之事,也是借这机会强化他们的适应及应变能力。




第四十五章 烧石
    冯翊孔熙荣翻山进入山庄,沈漾这时候才让韩谦带大家去看石灰窑的选址。

    石灰窑选在田庄下面的一个溪湾处,这边地势较低,水流平缓,舟船能直接从赤山湖驶进来。

    这里原先就有七八户民宅居住,这两天都被迁了出去,七八栋民宅空了下来,范锡程那边就当仁不让,将这几栋土房直接占了下来;还有一座三四亩地大小的晒谷场,地方还颇为空旷。

    除了石灰窑外,还能继续往外平整出大片的土地,韩谦走了一圈,暗感山庄可在这里集中建一座较大规模的匠坊。

    龙雀军的屯营军府就在山庄的南面,往后在赤山湖北滩修建房屋筑堤屯田,需要大量的工具。

    乃至龙雀军要真正的组建起来,兵甲战械乃至兵将袍服,指望国库拨付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要屯营军府这边自行购买或生产。

    韩谦就想着山庄建筑一些匠坊,还是大有可为的。

    韩谦现在不奢望能染指龙雀军的兵权,但怎么也要想办法从龙雀军身上吸点血下来,才不枉他冒这么大的风险将《疫水疏献出去。

    别人又怎么知道韩谦心里打的小算盘?

    范锡程从江乘县雇请的几个烧石匠,都是黢黑精瘦的小老头,脸皮皱得跟老树皮似的,看到沈漾等大人过来,紧张连话都说不溜,好一会儿才搞清楚他们建窑烧石灰的办法。

    韩谦这些天看《考工记《谷明药编,里面都有提到烧制石灰之法,但记叙十分简略。

    韩谦看书还以为当世人就言简意赅这臭毛病惹人讨厌,但问过范锡程请过来的这五名烧石匠,才知道当世烧制石灰,手段就是极其的原始。

    用石块或黄泥垒灶,在灶中铺一层薪柴再一层青白石,垒加两到三层后,闷烧一个昼夜,便能取用;更简陋的,就是地上挖一个土坑堆柴烧石。

    照这些烧石匠的经验,每人兼采石伐柴等事,一年差不多能烧三四十担石灰出来以糊口。

    不要说韩谦了,沈漾听了都直皱眉头。

    照疫水疏所述,要想将疫情控制,这么多染疫饥民,屯营广及十数里方圆,都要大量采用石灰灭杀沟渠及便溺中的蛊毒,每年没有三四万担石灰,是不顶用的。

    要用这种传统的烧石法,差不多要上千名烧石匠才够用,但现在将三四万饥民聚集起来,就算能挑出上千名能干重活的壮劳力来,但其他事就不用干了?

    建大灶!采石伐薪等事,皆专任其人。韩谦说道。

    当世盐铁等业的工坊,已经相当成规模。

    少府左校署之下,便有铁工匠奴两千余人以造兵械;而在海陵所设盐场,更是多达两万余盐户专事煮盐之业。

    这两项已经可以说是原始的工业体系了,而石灰在当世除了用作药物外,仅有极少数奢贵,才会用来粉刷庭院,需求量极少,才还没有较大规模的石灰窑出现,但不是不能出现。

    虽然梦境中人翟辛平也没有烧制石灰的记忆,但韩谦心想大体的方向不会错。

    几名烧石匠面面相觑,他们所会的烧石手艺,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哪里能说改就改?

    只是在沈漾郭亮韩谦等人面前,几名烧石窑也不敢说个不字,只是讷然站起来那里,不知道怎么应答。

    而就算他们愿意顺从韩谦,也不知道所谓的大灶该怎么建。

    见沈漾也看过来,韩谦硬着头皮将这事承揽下来,说道:我这几天在山庄这里养病,建灶之事我来想办法。

    韩谦完全没有觉得着手主持建烧石大灶,是一种贱业;再说他不把这事承揽下来,不能安他父亲的心,还不知道他父亲要搞出什么幺蛾子来呢。

    韩谦说他还在告病之中,沈漾只是微微一笑。

    三四万染疫饥民乱糟糟一团,要梳理出头绪来,千头万绪,即便不能将韩谦正式留在军府这边任事,韩谦此时留在山庄养病,又将建窑之事一力承担过去,对沈漾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虽然朝廷传言韩道勋独子不学无术,但他这三四个月来在临江侯府教授课业,三皇子杨元溥以及冯翊李冲孔熙荣等人,多如坠云雾,唯有韩谦坐在书堂之中眼目清亮,明显是他所教授的内容,韩谦都能听得进去。

    今日沈漾再看韩道勋所写的《疫水疏,怎么也不会以为有如此渊博家学的韩谦会是一个废才。

    郭亮张潜倒是颇为诧异的看了韩谦一眼。

    韩谦也怕郭亮张潜等人不耐性,当下就叫这五个烧石匠,先照旧法在匠坊这边将烧石灶砌出来,还将郭奴儿那队家兵子弟喊过来帮助学习,等他们这边做好准备工作烧第一灶石灰,他再过来参详怎么改建大灶。

    接下来,众人没有再回山庄,沈漾而是跟里正张潜商议,将他家位于秋湖山别院南面的宅院借过去,暂时充当屯营军府的驻所。

    要是可以,沈漾还可以推荐张潜到屯营军府担任从事。

    张潜小小一个里正,连韩家的少主韩谦都不敢得罪,又哪里敢得罪身为皇子师的沈漾?

    再者说了,桃坞集整个都被辟为屯营军府,桃坞集便不再存在,来年的田税徭役就会成为一笔烂账。

    他倘若不立时解除里正之职,一旦有人作梗,将这笔烂账算到他头上,张潜即便是倾家荡产,都难消其祸。

    张潜即便担心疫病不受控制,但此时沈漾征他入屯营军府,担任从事,却是他不多的出路之一。

    沈漾看上去干瘪瘦弱,精力却是旺盛,将张潜宅院征辟过去充当军府公所,夜里便请众人过去草草用过餐,便召集起来商议改建屯寨之事。

    龙雀军满编一万两千五百兵卒,相对应的,屯营军府满编也是一万两千五百兵户,军以五百兵卒为一营,屯营军府以五百兵户为一寨,需置二十五座屯寨。

    太子一系所掌控的兵部,将桃坞集的原住民驱赶出去,以免为三皇子所用。

    对这边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十数座自然村落数百处简陋民宅空置出来,都能拿出来让这么多的染疫饥民,有一个遮风蔽雨的地方,不至于寒夜被活活的冻死。

    屯寨可以在这些自然村落的基础上,一步步扩建。

    对应营校尉(指挥),每座屯寨要设寨主一名,又名屯营校尉,其下又设屯长五到十人,以掌屯田编训等事。

    这些个屯营校尉的职缺怎么安排,不要说韩谦没有办法插手,即便沈漾也没有办法置喙。

    屯营校尉及屯长,是将来掌握龙雀军的基础,李普看过《疫水疏,知道聚集的万余染疫饥民还值得期待,他已经将信昌侯府所属的一百名家兵献给三皇子杨元溥,调派过来任事;而这些家兵的家小,随后也将迁来,并入屯营军府之中,成为龙雀军真正的兵户。

    二十五名屯营校尉以及相当一批屯长,自然是要从这一百人中选任;而信昌侯李普派过来的两名侯府管事,也将在沈漾身边担任从事,分管仓储度支等事——前期所需要的钱粮,都得从信昌侯府调,屯营军府的仓储度支等事,信昌侯李普显然也不想落入沈漾的掌控之中。

    由信昌侯府主导龙雀军的复兴,以此构建三皇子临江侯的班底,是天佑帝半公开认可的事情,沈漾更关心将事情做好,只要信昌侯府这时候愿意尽最大的能力去配合,才不关心谁来做。

    韩谦手里更没有多少家兵能献出去,也无意染指屯长都头队率这些低级军职。

    而信昌侯府名义上是将百余家兵献给临江侯杨元溥,但这些家兵对三皇子到底有多少忠心,现在也实在难说。

    当然,这些家兵连同家小,被信昌侯李普强行并入屯营军府,与三四万染疫饥民混编到一起,即便担任职司,心里多少也有些怨气的吧?

    当然,此时怨气最大的还要属冯翊孔熙荣二人。

    他们除了多出一个从事的身份,并没有在这件事上得到半点好处,这时候却要冒着感染疫病的风险,留在军府公所里听沈漾与郭亮张潜等人商议屯寨之事,听着就直打哈欠又不能提前告退。

    等事情商议完毕,已经是星月满天。

    乘马回城也要大半个时辰,再者入夜后城门四闭,即便是冯翊孔熙荣想要进城,也会十分的麻烦,当晚就在韩谦这边借宿。



第四十六章 奴婢
    有郭奴儿带着八名家兵子弟相助,五名烧窑匠连夜便将烧石土灶垒好,次日一早便请韩谦他们去看这些工匠用祖传的手艺烧石灰。

    沈漾利用桃坞集现有的村落,连夜增设了十数座粥场,将三四万饥民疏散到这些粥场救济,然后再作兵籍上的梳理,场面也就没有昨天看上去那般混乱不堪。

    清晨的时候,韩谦他们出门,已经看到随范大黑林海峥临时借调到沈漾身边的家兵及家兵子弟,正带着一部分饥民清理道路,可见沈漾办事的效率,比他们想象中要高。

    冯翊孔熙荣留在山庄,没有之前那么恐惧,也就不忙着回城,跟着韩谦去看烧石灰,当作消遣;还特意派人去临江侯府说这两天在军府这边任事,想着能逃两天的骑射苦训。

    三皇子杨元溥一直都非常勤勉,也特别想以此获得他人的认可,每天早晚各一时辰的骑射,叫冯翊孔熙荣陪着苦不堪言。

    韩谦看一夜之间,湖滩上的混乱情形便有所改观,心想他们昨夜回山庄后,沈漾或许一宵都没有睡吧,也不知道这小老头怎么撑得住的。

    匠坊这边,烧石土灶已经垒成,仅到大腿高矮,比平常所见的灶台还要简陋,连灶门风口都不留,可以说就是一圈矮墙作灶,然而直接在灶子里铺一层稻麦杆及枯树枝,再铺一层敲成拳头大小的青白石块,点燃后再用黄泥将灶顶封住留小口透气,说是烧一个昼夜便成。

    整个过程就是要煅烧,使青白石热分解生成生石灰。

    梦境中人翟辛平化学很差,中学所学的那点化学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基本的概念还是能知道的,这也是叫韩谦一眼就觉得这几名烧窑匠所谓的祖传手艺,实在粗糙原始得很。

    烧石土灶竟然连灶门都没有留,自然也就没有炉膛一说。

    没有炉膛风口,就没有办法掌握火势,而此时烧石土灶倘若想建得更大,一下子填入更多的石灰石,那能出多少石灰,出什么质量的石灰,就完全不受控了。

    要建大灶,关键就是大灶要有能控制观察火势的炉膛或者说风口。

    问题是这样的炉膛要怎么建,用什么耐火材料,既不畏火烧,还要能留出足够多足够大的孔眼通风,还要能将成千上万斤重的石灰石跟柴炭撑起来,不使炉膛在烧石过程中垮塌?

    韩谦心想烧石土灶连风口都没有留,又是用麦秸杆作柴,烧石的焰温应该不会太高,让郭奴儿将采石所用的一把长铁钎子,从炉顶插入灶中。

    过了许久将长铁钎子插出来,看铁钎子仅仅是刚刚烧红而已,看来锻烧石灰石的炉火温度,还真是远不足以将铁钎子烧熔化掉。

    既然用铸铁能造炉膛,韩谦完全不觉得改建大灶,有什么难度。

    造大灶,底部留出通风观火的炉膛来,炉膛顶置铁篾子,上层铺一层木炭,保证石粉不漏下来,然后再一层接一层铺青白石块柴禾,多烧几天看效果!韩谦将范锡程喊过来,将设想的办案拿纸笔画出来,解释给他听,让他再找几个佃户过来,一起帮郭奴儿及几名烧窑匠尝试建大灶。

    大人,这要是不成,一下子就要毁掉好几千斤的青白石几十担柴禾啊。有个烧窑匠觉得韩谦有些胡搞,鼓足半天勇气凑上前来好意劝告。

    普通匠户一年累死累活干下来,才能得五六千钱。

    两三千斤的青白石烧废了,这对些烧窑匠来说,相当于白干三五个月,确实是不敢轻易尝试新法,但韩谦要是连这点浪费都舍不得,还想要做成什么事情?

    韩谦微微一笑,他这时候不想解释太多,毕竟这些烧窑匠大字不识一个,观念陈旧而且顽固,他费力解释再多,都还不如直接指挥他们做出来看效果。

    你这么胡搞能成呢?冯翊拉着孔熙荣过来看热闹,见韩谦之前也没有接触过这种贱业,昨天夜里听这些工匠说过一遍,今天起早看过人家所造的土灶,就要直接改建大灶,怎么都觉得不靠谱。

    要是我能乱搞出一些明堂来,你输我多少钱?韩谦笑着问冯翊。

    虽然前朝中晚期,藩镇割据成势,刚刚举起的科举影响力相对有限,读书人也就没有那么清高,而世家豪族相对要务实一些,但无论是读书人,还是世家子弟,都没有人会从事这些贱业,更要不要说有专人去钻研了。

    这使得当世每一种传统工艺要想改进,都是要靠几代甚至数十代匠人的积累才成,整个过程自然是无比的缓慢。

    韩谦虽然没有幻想能凭空搞成梦境中那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工业体系,但对当世这么简陋的匠术,都不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真是有愧梦境所带给他的超越这个时代的思维跟学识了。

    当然,韩谦也不指望一下子就建能一炉出上万斤生石灰的大窑,决定先在土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一步步去尝试,然后再让范锡程他们另外组织人手专事采石作业,进行分工合作,相信他所建的烧石窑,产出绝非其他人能及。

    一枚金制钱。冯翊虽然不信韩谦无所不能,但也学乖了,不会随便跳进他的坑里。

    韩谦翻了一个白眼给冯翊,才一枚金制钱的赌注,都懒得理他。

    之前山庄里修建屋舍院墙什么的,虽然都是范锡程一力负责的,但他都是雇请附近的泥瓦匠做事,他带着其他家兵当监工在旁边盯着就行。

    这时候要他亲自上场,带着什么都不懂的佃户干活,而韩谦只是拿纸笔画出一个简略图,连比带划的说了一通,他看似听懂了,但真正着手去做,就有些抓瞎。

    而那几个烧石匠,之前所建的土灶都是凭借经验,灶墙都不到大腿高,更关键是柴炭碎石都直接堆在地上,土灶不承受多大的重量,建得歪歪扭扭一点没有关系。

    现在要改建的大灶,径围要大上一倍,下面还要留灶膛,上面还计划叠六到七层石灰石跟柴炭,差不多要有一人高,灶膛要悬空承受五六千斤碎石跟柴炭的重压,这个难度比想象中高得多了。

    灶墙稍稍歪斜一点,可能石灰还没有烧出来,大灶就先塌了。

    不过,范锡程也不想在少主韩谦面前露怯,带着人扒房取砖和泥浆,就着手先干了起来。

    说是大灶,也不过两步见方,韩谦与冯翊孔熙荣回山庄吃过早饭,看日头爬上树梢,再带着晴云赵庭赵庭儿赵无忌他们回匠坊,看到灶墙已经砌到有半人高,速度还不慢。

    只是灶墙怎么看,都是歪斜的。
1...2627282930...4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