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更俗
要不要我派人去少府找个大匠过来帮你?要不然这灶墙一压就倒,你就要输我一枚金制钱了。冯翊有些幸灾乐祸的问道。
金陵附近真正有水平的匠工,差不多都招揽进少府了。
无论是皇城宫殿的营建,皇室所用器皿的烧制以及罗裳袍服的织造,亦或是侍卫亲军的楼船兵械铸造,乃及钱币的范铸,都是当世,或者至少说是江淮地区最精良的造物。
专司其事的优良匠工,主要都集中在少府。
站在一旁的范锡程老脸臊得通红,但又觉得韩谦指派他做这事,有些强人所难,真不如现在就派人去请一位老师傅过来。
范锡程也算是干练之才了,但很显然跟韩谦所期待的那种干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他叹了一口气,跟赵庭儿说道:庭儿,你告诉范爷怎么看这灶墙砌得直还是不直!
你家奴婢,能抵得上一个老师傅?冯翊笑着问。
要是赵庭儿能指挥这些匠工,将大灶建起来,你输我多少钱?韩谦这几天恰好刚教过赵庭儿怎么测水平,怎么比对垂直,叉腰笑着看向冯翊问道。
赵庭儿能用这些匠工将大灶建起来,这枚合浦珠我送给她!冯翊从怀里掏出一枚龙眼大的合浦珠,瞥眼看向赵庭儿。
一枚龙眼大小的合浦珠差不多价值十万钱,在金陵绝对是稀罕物,见冯翊竟然打赌还不忘勾引赵庭儿,韩谦心底啐了他一口,跟范锡程说道:你找十来个人进山采青白石,夜里或许就能派上用场。
范锡程知道少主韩谦对他的意见一直都很大,这时候见少主韩谦派去带人进山采石,而将建灶之事交给半大的小丫头负责,心里甭提多幽怨了。
但是,在韩谦再过来之前,沈漾也派人过来催问石灰窑什么时候能建成,范锡程不敢在这事耽搁,心里再幽怨,也只能挑自己能胜任的事去做。
赵庭儿赵无忌的父亲赵老倌,正好赶着农闲,也被给范锡程拉过来帮忙建灶,这时候走到角落悄悄拉了女儿的袖角,劝她不要逞能。
赵老倌心里想,这丫头要是害少主输掉那么大的一枚珠子,将她卖了都赔不起啊。
再说了,建大灶这种大事,怎么能让一个女娃子插手,这不是找晦气吗?
赵庭儿却是跃跃欲试,不理会她父亲的劝阻。
那几个烧石匠心里不愿 ,但在韩谦面前也不敢吱吱唔唔说什么,只是缩手缩脚的看着赵庭儿不顾积雪融化后场地有些泥泞,找来小块木板,将一枚铜钱用丝线系到小木板,便做成最简易的线锤。
将线锤压到已经砌得有半人高的灶墙上,让铜钱笔直的垂下去,一比对,灶墙歪斜就更明显了。
看清楚没有?这样的线锤多制几件,每砌两三层砖进行较直就可以,通体往上都不会歪斜。韩谦有机会总是不忘敲打范锡程这些家兵。
范锡程羞愧不知言。
灶墙又不涉及木作,砌得平直是关键,见赵庭儿用这么简单的办法,就直接抓住要害,冯翊也有些傻眼,忍不住拍手赞道:这法子妙,原来看墙直不直,这么简单啊,又贼心不死的问韩谦,要不我拿十枚合浦珠,你将这么聪明伶俐的奴婢让给我?
那是你们蠢啊,韩谦理不都理冯翊,见那些匠工佃户还嫌赵庭儿是个女娃,训斥道,将灶墙全扒了重砌!还有,背几袋石灰过来,绊入泥浆砌墙!
山庄已经先备了一批石灰应急,韩谦想着用石灰绊入泥浆砌灶墙能更牢固一些。
第四十七章 王族杨恩
当然,韩谦也没有将这里的事都交给赵庭儿,待范锡程带着人进山采石,他便将裘袍脱掉,找来一块直板,扣出一道槽子,注入水当成简单的水准仪使用。
这样他就能确保灶膛上口架铁篾子不会出现倾斜,否则的话,受力不均匀最容易导致垮塌。
没有现成的铁篾子,现场打造粗铁条,纵横交错嵌入烧石灶的炉膛口作支撑,只要确保孔眼足够小,不让木炭石灰石块漏下来就行。
而这些除了通风控制火势外,还能让人观察到石灰闷烧的情况。
而待石灰烧成开灶时,只要让石灰从铁篾子泄到下方的灶膛之中运出去,大灶就可以反复使用,不像土法造的烧石灶,需要整个扒开来才能运出石灰。
当然土法烧石灶堆起来也方便。
到将晚时,新的大灶就已经建成。
冯翊孔熙荣嫌弃这些都是贱业,不会动手,但站在旁边看着也津津有味,时不时拿赵庭儿打趣,这么厮混了一天,也不觉得无趣。
刚入夜,范锡程也带着人用竹篓子背了二十多筐石灰石回来。
他看到齐身高的灶墙眼睛看着就异常平直,也无话可说;在他们回来之前,韩谦还让人用柴禾将灶墙烘干待用。
柴禾主要用麦秸杆,倒是随手可得,但烧石灶的最底层需要铺一层木炭作支撑。好在附近也有专门烧木炭运到城里贩卖的炭窑,直接派人过去购买就行,一车炭千余斤,都不需要三十钱。
当夜就照着新法,将柴岩及石灰石一层接一层铺入大灶,然后封灶闷烧。
夜里吃过饭,韩谦还是不大放心,又带着冯翊孔熙荣他们跑下来看石灰窑的生产,五名烧窑匠也没敢懈怠,都还守在窑前。
只要大灶建得稳当,能不能烧出石灰,其实只要注意火候就行。
而且这时候能从灶口看到最下层的石灰石经过锻烧后,已经少许有烧成铁灰色的粉末从铁篾子上方洒落下来,取出一些掺水,看着哔哔作响,确是石灰无疑。
大灶或许需要多烧两天,但此法能成是确信无疑的,你们明天再照样造三座大灶,青白石也要确保能供应上。韩谦吩咐范锡程道。
郭奴儿等家兵子弟帮着砌灶墙,他们学得也快,范锡程回来后也找郭奴儿他们详细问过用线锤及加水木槽测平直的办法,说通透后真是一点都不复杂,但听韩谦要同时建四口大灶烧石灰,为难的说道:要将足够量的青白石背出山,怕是庄子里人手不够!
怎么不够?韩谦奇怪的问道。
四口初步改造过的大灶,平均每天能烧出二十担石灰就顶天了。
这时候是农闲时节,佃农都歇着力,也愿意帮山庄做事换一家人三餐饱食。
而除了在匠坊帮忙助建大灶及储灰仓的人手,除了跟随范大黑林海峥等家兵听从沈漾调遣帮着安置染疫饥民的人手外,范锡程目前还能有十二三个壮劳力带进山背石头。
在韩谦看来,目前人手怎么都够用了。
范锡程却是苦涩,跟韩谦解释原因。
他们入山采石,手段又是相当的粗陋,主要是寻找那些风化酥脆的石灰岩,很容易用铁锤敲落下来,再用人拿竹篓子背下山。
当世人再能吃苦耐劳,钻入深山里,一天能背两三百斤石灰石下山就顶天了。
十多人进山,每天能背三四千斤石灰石就顶天了,但韩谦在溪湾地要造四口大灶,每天则要少说要背七八千斤石灰石才够,差了一倍还多。
更不要说每天出二三十担石灰,还远不够军府所用。
田庄上去,不就有青白石吗,要跑那么远干什么?韩谦奇怪问道。
溪沟头的石层太坚硬,用上吃奶的劲,拿铁锤敲半天,都落不下几块碎石;用铁钎子,也敲不了几下,铁钎子就废掉,还得进山里找有开裂的青白石,更省事些事。范锡程不是没有考虑过就近采石,但他跟采石匠以及烧石匠都讨论过,要不是这边的青白石太硬,他们怎么可能舍近求远?
唉!
韩谦之前的心思都用在弥补之前荒废的时间,以及获取他父亲的信任上,这时候真正着手去做些事件,才知道当世的匠术手艺有多简陋。
韩谦不知道少府所辖为皇家专司营造的大匠们水平怎么样,但民间的这些熟练匠工,水平实在不够看。
见这时候夜色已深,韩谦吩咐范锡程说道,明早你让大家每人都准备好一捆柴禾以及取水的木桶,在上沟头那边等着我——你们真是什么都要手把手教才行。
范锡程一脸羞愧。
采石,你也会?冯翊好奇的问道。
再赌一枚合浦珠子?韩谦问道。
冯翊摇摇头。
从在临江侯府赌黑白投子起,他跟韩谦赌啥,好像都没有赢过。
输一枚金制钱,他还能不心疼,一枚龙眼大小的合浦珠值几十万钱,他平时随身就拿一两枚玩着,可不敢跟韩谦这么赌。
次日一早,韩谦睡到天光大亮,才懒洋洋起床,练过一趟石公拳再与冯翊孔熙荣他们,在赵无忌赵阔等家兵的护随下跑去后山。
范锡程早就等着十多壮劳力在那里候着。
积雪融化,山道泥泞,韩谦半道滑了一身泥,叫冯翊嘲笑了半天,这会儿到上沟头也不多说什么,让人将四周的杂草枯树清理掉,以免山火漫延,清出一片采石地,将柴禾覆到石灰石上点燃,柴尽即浇上冷水。
听着咔咔的崩裂声,一大片青白石表面破裂出许多纹路出来
这是什么办法?冯翊看了目瞠口呆,
你们一个个不学无术的蠢货,这么简单的办法都没有一个能想到?
没有现成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的,韩谦刚上山就摔了一个狗吃屎,被冯翊嘲笑了半天,正窝着一肚子火,这会儿脾气自然就见长,对范锡程赵阔他们也不客气,训问道,
以后还有多少破事,要我手把手教你们才知道怎么省事省力气?做什么事,要用脑子啊!
范锡程赵阔被骂得一脸惭愧,心想着以后能就近采石,即便还是用竹篓子背,沿着溪沟开辟出一条小道,一人一天跑十几个来回,十几个壮劳力,每天背三四万斤青白石都不成问题。
这时候下面传来人马践踏的喧哗之声,韩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过了片刻便见他父亲韩道勋以及沈漾在张潜郭亮以及韩老山林海峥范大黑等人的陪同下,穿过树林往这边走来。
父亲,大清早的,你怎么到山庄里来了?韩谦问道。
今日休沐,我在家也无事,便带着韩老山出城来透透气,
即便疫水疏是韩道勋所书,他心里也极迫切希望染疫饥民得到救济,但他并不愿介入夺嫡之争,自然也不愿意承认过来是看到这边的准备情况,说道,
刚到山庄前遇到沈大人杨大人郭将军,听说你带着人在这里采石,便一起过来看看。
听父亲说,韩谦才知道沈漾与郭亮身后还有一个四十来岁长相干瘦的中年人身穿青色便服,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樽大神,一早跟沈漾郭亮厮混在一起,只是上前见礼道:韩谦见过杨大人。
都说韩家七郎不学无术,没想到韩家七郎也知道这火焚水激之法啊!青袍中年人看到前面一大片青白石表层已经破裂开来变得易采,颇为赞赏的说道。
尼玛,难道谁见面都要特意说一下他不学无术不成?
韩谦肚子里暗骂一声,但脸面上还是要装作一副乖巧的说道:汉帝刘邦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兵出蜀道虽然没有走褒斜谷,但褒斜谷的千里栈道还是有派人去修的,开凿石洞之法便是火焚水激,韩谦恰好有听父亲教导过。
嗯!韩家家学真是不简单啊!中年人朝韩道勋点头赞道,一句话便知道你家公子知史知兵策知致用之学,我倒是好奇当初传你家公子不学无术,这话是谁传出来的啊。
韩谦好奇的看了冯翊孔熙荣,想问他们这孙子是谁啊,跟他父亲说话也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但看他身穿青色常服,为官品秩应该不高啊。
下面那指挥众工匠造大灶的女娃,她所学得的测平直之法,也都是你所教?中年人颇有兴趣的继续问韩谦,你父亲与沈大人都是博览众书,也都不知道能这么造烧石大灶,你是哪种书里看过的?
知古法而不知进取,乃时匠大弊也。韩谦有些不耐烦的说道。
混账家伙,你知道你眼前是谁,说这种大话?韩道勋教训韩谦说道。
中年人却是不介意,还很客气朝韩谦拱拱手,自我介绍说道:少府右校署材官杨恩,见过韩公子。
啊,杨大人,韩谦失言了。韩谦吓了一跳,忙揖下腰还礼道。
少府右校署专司版筑等工造,右校署材官,说白了就是皇家工匠大头目。
虽然右校署材官可以说当世匠术集大成者,但在匠造属于贱业的年代,地位绝对不会太显贵。
实权不实权另说,至少远不及韩道勋此时担任的秘书少监清贵。
不过当朝右校署材官却是一个极特殊的人担任,这个人就是天佑帝的族弟杨恩。
第四十八章 相知
杨恩除了出身宗室外,从天佑帝出任淮南节度使时,出兵征战四方,几乎所有的营造之事,都是杨恩在负责,可以说是功劳不在浙东郡王李遇以及寿州节度使徐明珍等人之下的开国勋臣。
开国之后,杨恩曾官至工部尚书封溧阳侯。
在润州一战后,他为请天佑帝开恩,放过与他往年交好的越王董昌的妻儿,与天佑帝怼过一回。
天佑帝最终下旨灭董昌其族,杨恩当廷就将官袍脱下,要挂靴而去。
最后还是一堆老友相劝,杨恩才跟天佑帝请罪,之后免去工部尚书之职,剥夺爵位,留在少府主持工造等事,但每有大朝会,都告病不朝,也是当朝唯一敢将天佑帝使臣关在门外不见的人,也坚决不接受天佑帝以后对他的重新封爵。
杨恩两个儿子与董昌所部的越州军战死于润州战场,其妻病亡后也没有续娶,几次将天佑帝赏赐的宫女送回宫中,平时喜欢骑头驴在城里闲逛,也不介意到晚红楼这样的欢场听个琴什么的。
韩谦真没想到沈漾竟然将他请过来帮忙参详屯营军府的营造,难怪一脸孤傲的郭亮,对沈漾都满脸的不恭顺,却在他面前跟条小哈巴狗似的啊!
真要说起来,他父亲以及沈漾,在杨恩面前都是小辈人物;即便太子信王以及三皇子杨元溥看到杨恩也不得踞傲无礼啊。
当然,杨恩叫沈漾请过来帮忙,也不是说要卷入夺嫡之争。
一是杨恩连天佑帝都不理会,别人也不会认为他会卷入夺嫡之争;再者就算杨恩此时随手帮临江侯这边的忙,此后太子那边得势,也没法能拿杨恩这么个人怎么样。
杨恩能洒脱,韩谦他们却没有这个资格,他也不妄自揣测杨恩怎么看待三皇子杨元溥。
杨恩问他石灰大灶的改建之法,他都是语焉不详,只说沈漾那边催逼得厉害,山庄里又没有多少人手可用,只能冒险尝试建大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