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戏说和珅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郭伟光
戏说和珅
作者:郭伟光
【2019历史网文之王大赏】参赛作品



前言
    和珅,原名善保,姓钮钴禄,满族正红旗,公元1750年,也就是清乾隆15年,出生于北京内城驴肉胡同,也就是今天的西四北头条。

    和珅出生于官宦世家,祖辈曾追随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清入关后,祖上萌圣上恩德,一直家境殷实,衣食无忧。到了和珅父亲常保这一辈,依然可以说是中产阶级家庭。不过,好景不长,和珅三岁的时候,和母因生弟弟和琳难产去世,九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去世于福州都统任上。三岁丧母,九岁丧父,童年的和珅就此开始了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生活,幸得其父旧部和一偏房庇护,才不至于饿死街头。其实,就和珅的家世,再怎么也不可能过的如此狼狈啊,这就涉及到一个人性的问题了。

    在中国古代,一般官宦人家,都是三妻四妾,即便是兄弟,也可能是同父异母。现在父亲病亡,一家人的生活支柱轰然倒塌,家中的姨娘庶母,自然会将有限的生活资源,倾斜于自己的亲生骨肉。日久天长,和珅兄弟二人自然也就彻底落魄了。

    不过,这样的遭遇,并没有影响到和珅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即便生活遭遇困境,学业遭受排挤,和珅都时时处处和颜悦色,委曲求全。只求将来长大成人后,自己可以成为人中凤雏,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天天见到皇上,赢得皇上的信任。

    在咸安宫官学读书期间,由于家道中落,又自幼丧父又丧母,和珅不仅常常需要忍受同窗以及先生的欺凌,也要承受生活窘迫带来的无奈和无助。但是,和珅都忍了,当时的他,就一个念头,好好读书,学好知识,卖与帝王家。咸安宫官学位于紫禁城内,是当时供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不论师资,还是硬件,在当时全国都是最好的学校,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学校。倒不是因为这里出过多少人才,而是因为这里是一所真正的贵族学校。

    那么,既然是贵族学校,当时的和珅,已经落魄的连生活时常都没有着落,又怎么有资格就读这样的学校呢原来,在和珅父亲没有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入学读书了,而且,做为家中长子,祖上世袭罔替的三等轻车都尉衔,自然就落到他的头上,虽然只是一个没落贵族的爵位,虽然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可总归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珅有资格就读咸安宫官学,而当时的大清盐商子弟们,虽富可敌国,却也没有资格就读这样的学校。

    在这样各方面都过硬的学校里,和珅不仅学会了本族语言,历史,文化等,而且,对于当时满人都不怎么喜欢的汉语言文学,都十分愿意钻研,什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名人著作甚至蒙语,藏语都颇有研究。不过,和珅最后,还是没有通过科举这条路,走向人生巅峰。第一次考试他落榜了,而且考的很差。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代科举考的只是四书五经九本书,要求学生把这九本书玩出花儿来,多么好的锦绣文章,都不能脱离四书五经,而和珅是全能型实用人才,不是考试型人才,这估计是和珅虽知识渊博,却名落孙山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在和珅求学期间,当时的东阁



第一章:朱颜良知长二姑
    公元1983年秋,七月初三这天,刑部曹司员郁郁不可终日,多年的不得志,他对自己的仕途已经不再有往日的激情,十年寒窗,终得金榜题名,然而,官场**,自己又人微权轻,囊中羞涩,祖辈也都是山野村夫,只会土里刨食,哪能在仕途上帮自己之一二。如今秋审处管事有缺,此等肥差自己也只有眼红的份儿。即使有那么一点可能性,总感觉有辱孔孟之道。

    “老爷,该用膳了。”

    长二姑一边喊曹司员吃饭,一边把托盘里的饭菜整整齐齐摆在桌上。

    曹司员看了看长二姑,心里有了些许的欣慰,却也夹杂着些许莫名的愧疚。自从夫人离世之后,长二姑就整天操持他的一日三餐,穿衣起居,有时候自己无聊时,也就教她一些管事理财的窍门,有兴致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会和她一起玩耍一下。

    虽没有夫妻之实,小妾的本份,长二姑做的那是无可挑剔。虽为牧羊人之女,长二姑却出落的如出水芙蓉,眼神里更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英气逼人,或许少了些许柔情,却多了许多难以琢磨的妩媚。

    “吃饭了,来,我的小娘子,陪老夫饮上几杯,好解解我心中的苦闷。”

    长二姑简单的整理了一下衣裙,坐在曹司员一侧,轻轻的给老爷斟了一杯,自己也倒了一樽。

    “老爷,一切烦恼苦闷尽在酒中,咱二人一口饮了它,保准老爷心旷神怡,一切烦心事都烟消云散。”

    话音刚落,长二姑已经将满满一杯山西汾酒倒入口中,没有半点犹豫。

    “娘子真是好酒量,老夫有幸得娘子相陪,真是三生有幸啊。”

    再看长二姑,一杯52度的纯粮白酒倒入腹中,痛快是真的痛快,可酒精在胃里的灼热已经慢慢的映入脸颊,红扑扑的实在是惹人怜惜。

    “老爷,长儿十一二岁就被爹娘抛弃,后来,又被人贩子带到这京城浮华世界,所幸老爷收留,长儿才食能果腹,衣可遮体,老爷大恩,长儿虽万死也定当报答。”

    “如能有机会报答老爷,老爷就不要犹豫了。”

    曹司员沉默了,自己都没有决定的小九九,竟然被长儿觉察到了。这可如何是好啊。

    “老爷,和珅和大人掌管吏部,只要咱能攀得这门姻缘,秋审处的差事就如囊中取物一般。”

    曹司员又沉默了良久,他不知道如何抉择。

    “大丈夫能屈能伸,锦绣前程面前怎能怯怯诺诺,不知孰轻孰重,就这么定了。明天长儿就随老爷拜访和珅和大人。”

    曹司员突然站起身来,仰天长叹。

    “唉,罢了罢了。”

    “衣柜底下抽屉里有十两银子,长儿赶紧置办几身心仪的衣裳去吧。”

    长二姑站起身来,轻轻一个欠身,给曹司员做了一个揖,就走出了前厅,留下曹司员一个人长嘘短叹。

    次日清晨,长二姑早早起来,伺候曹司员吃罢早饭,就随老爷来到前后海附近和大人的府邸。

    可能是没有提前打招呼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曹司员官微言轻,门卫进去禀报了许久都没有回音。

    终于,两个时辰后,刘全晃晃悠悠的走了出来。

    “谁要见我们家老爷啊。”

    曹司员急忙紧跑几步,来到刘全面前,弯腰抱拳示礼。

    “卑职刑部曹司员,想面见和珅和大人,有要事相谈。”

    刘全撇了撇嘴,斜着小眯眼看了一眼曹司员。

    “司员,司员是个什么东西,我家老爷堂堂军机大臣,是你等无品小官说见就能见的”

    “狗奴才,我家老爷再



第二章:贤良淑德冯霁雯
    如今已三十三岁的和中堂,事业春风得意,身居要职。家庭幸福美满,妻贤子孝。可为是年轻有为,人生赢家。

    嫡长子丰绅殷德更是在五岁时既得到乾隆爷青睐,不仅赐名,赐婚,而且婚配为乾隆爷老来得女,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十公主。今年已经八岁的儿子读书刻苦,持重老成,已有当年自己之风骨,和珅当然特别欣慰,一心要培养丰绅殷德多读圣贤书,将来做个正人君子,远离世俗沧桑。

    正妻冯霁雯不仅贤良淑德,知书达礼,更是和珅的贵人。自从迎娶冯氏以来,事业前程一直是平步青云,顺风顺水,夫妻生活更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目前的和珅特别知足,只想朝堂上一心效忠皇上,一心为民请命,家庭中一心陪伴爱妻,一心扶助爱子,其他,别无他求。

    然而,人的本性大多都是欲壑难平,尤其是在春风得意的时候。

    前厅里,和珅端坐太师椅,虽然曹司员官微权轻,和珅仍然给他赐了个侧面的座位。长二姑站立在曹司员一侧,表情平静,双目一直没有离开曹司员的座位。

    “来呀,给曹大人上茶。”

    和珅一番客套后,双方就转入了没话找话的尴尬境地。而曹司员一直坐着半个屁股,形象多少有点卑微,甚至有点猥琐。

    “中堂大人,小女长二姑年方二八,一直仰慕大人才学德行,多次跪求卑职引荐与大人相见,好伺候大人起居,以此为荣,就是不知小女有没有这等福气。”

    和珅定睛看了看长二姑,心中不免欣喜,嘴上却有点口是心非。

    “家中女眷一向是夫人照应,善保也不好过问啊。”

    听得和珅此话,曹司员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应对。

    “家父一向少言寡语,不善言辞,其实小女此次前来,就是想嫁于大人为妾,望中堂大人成全长儿一片仰慕之情。”

    和珅本来很体面的呡着茶水,一听此言,心中不由一震,茶碗也随手脱落,掉在地上。此奇女子也,从古到今,少有如此自荐的女子,却让人感觉只有舒服,没有半点水性杨花的味道。

    “这,这样,好吗”

    “长儿只愿日夜伺候大爷吟诗作画,别无他求。”

    和珅转目看着收拾地上残渣碎片的下人,心中若有所思。此女虽非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却别有一番韵味,少见少见。

    “能得姑娘仰慕,和某真的是心有所动,先留下来帮我家夫人打理一下府内琐事,待时机成熟再说可否”

    长二姑和曹司员当即跪倒在地,千恩万谢,这也许就是权利的魅力。事后曹司员自然是升迁在望,心满意足。

    不过,和珅并不是单纯好色,而无情无义之徒,他之所以没有直接应下,是在顾及冯氏霁雯的感受,不想爱妻为此事心中不快。至于其他,官宦商侣,那家不是三妻四妾,没有什么稀奇的。

    就这样,和珅引荐长二姑和冯氏住在一个院子里,二人朝夕相处,性格习惯倒是匹配的很,不长时间,就开始姐妹相称了。

    那日,和珅辞别同僚,回到家中,躺在床上,享受的爱妻的怀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撒着娇,渴望着妻子多给予自己一些甜蜜的亲昵。虽然已经做了十五年的夫妻,可每当回到家中,这种爱腻,必不可少。因为,在和珅眼里,不管自己在朝堂上如何如鱼得水,如何万人敬仰,如何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只有在霁雯的怀里,他才能感觉,那里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夫君,你把长儿娶了吧。”

     



第三章:南巡“功臣”汪如龙
    大婚后的和府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每个细节里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就连下人走路的步伐都轻盈了许多。

    和中堂一早起来,梳洗完毕后,准备上朝面见圣上,两位夫人一起帮他整理着朝服,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珅觉得自己真是幸福,想起曾经的苦难童年,便自己鼓励自己,一定要活的更好,要想活的更好,就要有更多的钱财,要想有更多的钱财就要有更多的权利,要想有更多的权利,就要得到乾隆爷更多的信任。

    和珅知道,乾隆爷一心想开始第六次南巡,无奈内务府银根吃紧,文武百官多以以往南巡以来,沿路官员乘机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为由劝阻皇上。乾隆爷表面为体恤民情,发誓今生不再南巡,内心却极度苦恼,皇帝不比常人,可谓是笼中金丝雀,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却只能在紫禁城走动,郁闷之心难以言表。

    和珅自然看在眼里,于是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趁二人独处的时候,和珅向乾隆爷表明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爷,满朝文武大都不愿皇上继续南巡,不就是担心花钱吗”

    “唉,你有所不知,朕正为这事苦恼了。”

    贵为九五至尊,平常威风凛凛的乾隆爷,此时长嘘短叹,好不辛苦。

    “爷,不就是钱吗,咱不花公家的钱不就好了。”

    “唉,谁又能替朕分忧呢。”

    “爷,奴才有办法不花一分钱,让爷的南巡之行尽早启程,并且,一路上花费不用国库,不用内务府一分钱。”

    如和珅所想,乾隆爷一听这话,立马表现的无比兴奋,手舞足蹈的追问和珅:

    “和爱卿快快道来,有什么好办法。”

    “圣上自登基以来,百姓安居乐业,海内一片繁荣景象,许多富豪商侣都想为皇上表达一份孝心,无奈没有机会,爷就看在他们一片拳拳之心的份上,给这些子民一次孝敬的机会吧。”

    乾隆一听此话,哈哈大笑,心里无比的舒服,想我弘历,三十多年来起早贪黑,勤于政事,如今国富民强,应该给子民们一次孝敬的机会,朕正好可以与民同乐,想到这里,乾隆急忙嘱咐和珅:

    “如今冬去春来,正好江南一片鸟语花香,爱卿快快安排,朕也好尽快起驾,不要等的时间长了,伤了万千子民的尊君爱国之心。”

    “奴才遵命,一定不负圣上嘱托。”

    公元1784年,也就是乾隆49年的时候,73岁高龄的乾隆爷在以和珅为首的官员精心安排下,开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南巡。

    汪如龙,扬州盐商,闻得皇上此次南巡声势浩大,多位生意伙伴都尽其所能的为皇上安排周全为能事,自己却无奈没有门路,真是苦恼至极。

    不想想什么来什么,就在这时,下人来报:

    “扬州知府陈述陈大人请老爷府衙一叙。”

    “知道了。”

    汪如龙心想,这个死老头子,一定又没钱花了,真是贪得无厌。可是想归想,自己哪能惹得起一方父母官,只能急忙沐浴更衣后,乘轿来到府衙。

    不想今天不同往日,知府老爷已经早早候在府衙门口,左顾右盼的,一看汪如龙的轿子停下,急忙迎了过来。

    “汪老爷,可让本官等的好心焦啊。”

    汪如龙受宠若惊,急忙跪倒在地:

    “陈大人真是折煞小人了。”

    “哈哈哈哈,哪里哪里,汪老爷,前厅快快有请,有要事详谈。”

    汪如龙心里纳闷,陈述今天这副嘴脸是何等意思,想的同时他们已经到达府衙后宅。

    一番客套后,二人相继落座。闲话少叙,咱言归正传。

    “汪老爷之名望在江浙地面上那是家喻户晓啊。”

    “哪里哪里,小人哪敢,只是做点小生意而已。”

    “如今皇上南巡,按照往日惯例,圣上在咱扬州一定会停留多日,只是这皇上行宫修缮,加上数千张嘴,人吃马喂,府衙实在是难以为继啊,汪老爷你看这可如何是好啊。”

    汪如龙一听皇上南巡,一身的劲儿立马就来了。

    “陈大人放心,做为子民,孝敬皇上,理所应当,只是……”

    &n




第四章:移得君家豆蔻花
    汪如龙一听面前这位面如潘安一般,身高八尺开外的一品大员,便是日思夜想的和珅和大人,都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敬仰之情了,只能磕头如捣蒜,语无伦次的回应着:
12345...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