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这一战隋军投入了十万精兵,河岸对面的兵力只有两万,战斗非常激烈,半个月后,防线告破,数十万隋军,再次进入了辽东,兵锋遥指平壤城。
高句丽原本就是小国,前两次对抗大隋,固然坚守下来,但是连年征战,国力不足隋朝二十分之一,这几年荒芜了庄稼,战死了不少壮丁,使得高句丽衰弱下来,已经不再是朝鲜岛上三大国之首了。
平壤城的王宫内,一片愁云惨淡,因为隋国的进犯,使得王族和大臣贵族们,都脸色大变,他们切身体会到,国将不国,经不起大战了。
虽然鹰派仍坚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更多的保守派和中立派,都不赞同继续跟隋死磕到底。
乙支文德站出来分析道:“隋国皇帝杨广,是个好大喜功之人,分裂了突厥,平定吐谷浑后,安抚了西域后,只有咱们高句丽没有俯身称臣,所以,他就心理偏激,执着入魔,非得征服我们这一个番邦
第四百八十四章 不战而胜
隋军兵临辽东城下,数十万大军,把这里围住,乙支文德、高成带了一万人马早一步过来支援,但是隋军尚未攻城,高句丽就派出使节,去了大隋阵营内送去消息,高句丽要臣服隋国,不再称王,请罪议和。?一百万小!说??
杨广的行辕面向辽东城而立,重兵把守,壕沟、拒马、荆棘等,应有尽有,戒备森严。
高句丽使节穿过层层军阵,被几道关卡搜身,确定没有携带任何武器,也不精通武艺后,才放行过去,担心他来个图穷匕首现,刺杀当今圣上。
杨广在大帐内,接见了这位中年使节,得知了高句丽王的意图后,愣住了,他本以为这次也要鏖战到底,攻克平壤城,彻底消灭这个小国,却想不到刚开战不久,高句丽王就派人求和了。
“陛下,当心是诡计!”宇文述提醒,当初他就是中计落败,葬送了二十万大军,损失重大,回来差点被军法处置。
“谁负责前来议和,高句丽王吗”
那位使节名为唿延俞,是高句丽一位外交使臣,此时恭敬道:“我王已经重病在身,这次前来投诚议降的长官,是宰相乙支文德,以及七珠亲王高成,都是我高句丽全力与身份,最高的臣子了,足以代表我王。”
杨广一听,微微点头,他也听闻过这两人,乙支文德允文允武,是高句丽中流砥柱,而高成是高元同父异母的王弟,高元无子,未来他有可能继承王位者,这两人前来谈判,可见其诚意了。???一百万小!说?
“你们要举国投降吗”
唿延俞弯身道:“我高句丽原本就是小国,当初冒着天威,抵抗大隋,其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担心大隋要吞并我们,赶尽杀绝,后来才意识到,大隋乃是礼仪之邦,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征服了西域诸国、草原突厥等,他们作为了大隋的附庸国,却仍能保留种族,富裕生活,陛下如圣可汗,一视同仁,待各族亲如一家,我王悔恨没有早日归属,才导致生灵涂炭,这一次,力排非论,说服所有官员和将领,愿意归顺大隋,止干戈,罢战火,高句丽王自愿献出国土,成为大隋的辽东郡,只做辽东郡王,不再用高句丽的名字,同时,每年向大隋进贡,并割地赔偿隋军损失,交出一些从隋国逃亡辽东的一些叛臣!”
这些话,都是乙支文德提前跟他说的,要摆足微躬屈膝的低姿态,给足大隋皇帝的面子,这样才好进行谈判。
果然,杨广听了这番话后,几乎达到了他此行出兵的目的,征服辽东,开疆拓土,使高句丽臣服听话。
现下高句丽使节这般话说出来,比杨广想的还要有诚意,弃用高句丽名,改为辽东郡王,每年朝贡,不再对抗,还交出叛臣,把他夸赞为圣可汗等,让他真正舒心了不少。
虞世基、裴蕴、宇文述、苏威、裴矩、封德彝文官们,以及李景、周法尚、来护儿、卫文升等武将,听到使节的一番言论,都有些意外,若是对方所言为真,那么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不必在辽东继续厮杀下去,大多数人都心中暗自庆幸。
只有少数好战者,要以此为沙场立功,加官封爵的好机会,所以不想就这样接受议和。
“启奏陛下,我们需要看到白纸黑字,还有高句丽王
第四百八十五章北巡
隋炀帝拿到纳降条约后,离开了辽东城,将这里变成了辽东郡,立即让中书省的侍郎们撰写檄文,然后发往各地,把他第三次御驾亲征,终征服高句丽的胜利消息,传向各地,大隋版图,开拓进了东北边戍,四海终于没有了敌对势力,他曾经制定的大业基本完成了。
在归返途中,隋炀帝杨广心中反而有些空荡,诗人的情怀涌上来,有些多愁善感,虽然大业看似实现了,但他并没有觉得充实以及战后那种喜悦,相反,心中走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
凯旋途中,经过山海关一带时候,杨广突发感慨,带着文武大臣去了碣石,这里是渤海的浅水区,海水清澈见底,水浅波轻,海滩宽阔平缓,细腻无泥。
离着岸边几百米的海面上,耸立着三块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约二三十米;当地民间传说此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处,每逢落大潮,从岸边到礁石隐约现出一条巨石铺就的海中栈道,可直达礁石脚下。
古往今来,有几位雄才伟略的帝王曾驾临于此,如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河滩有荒废的宫址,就是当年秦始皇派人修建的行宫,企图等待求长生不老药归来。
杨广自觉功绩不亚于这三人,途经此地,也就过来站在海边,观沧海,排遣心中郁闷情绪。
虞世基上前问道:“陛下,这次征服高句丽,完成开疆拓土,实乃大功劳,必定流传青史,陛下该愉悦才是,为何闷闷不乐”
杨广轻叹道:“踏至巅峰,空有寂寥,实现了以前目标,反而无事可做了。”
这一刻的杨广,有一种登高寂寞的感觉,当一些理想和目标被强行实现后,反而变得迷茫了,没有了目标。
从登基开始,到大业十年,他风风火火干了诸多大事,每一项都使得全国震动,十年时间,全部完成了,以当时的技术水准和劳动力,太过勉强,如果杨广能用三十年去实现,也许每一项都能做好,可惜他严重缩短了时间,太急功近利,十年内完成,结果每一项大工程中,都用上百万的尸骨为代价。
太快完成了理想,反而使他后半生,没有了目标,整个人变得迷茫,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为何当年秦皇汉武这等睿智人物,到后来想要派人寻找长生不老药,因为世间王权达到顶峰之后,这些人的心思便已不在人间,而是向往成仙了,把目标寄托于虚无缥缈神仙流之上,给自己找一个方向,否则,缺失目标和理想的大人物、伟人,没什么折腾了,浑身都不自在,缺少了存在感。
虞世基提议道:“陛下完成此等功业,应该效仿古代圣君,巡视四方,让各地百姓瞻仰陛下的龙威,三年前我们去了西巡,现在算东巡,还差北巡和南巡。”
杨广听完,心中一动,勉强提起了精神,顿时觉得北巡草原部落,有它
第四百八十六章 突厥来袭
经过半个月的赶路,进入初秋时节,隋炀帝带着大军来到了雁门郡,这里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势险峻,山峦起伏,群峰参差,道路蜿蜒,没有一马平川的笔直康庄大路。
雁门郡城高踞其间,依山傍险,城墙高厚,正墙上还有女墙,女墙上再砌砖垛,砖垛间的垛口是守城将士的了望孔与射击口,城墙上还建有雄伟的城楼、角楼、望楼,相隔一段距离而立。
楼顶的建筑,是典型的古代重檐九脊歇山式,外有廊柱围绕,下临马道,由于雁门郡处于边戍重地,所以城池修建得格外雄壮。
这里算是一个郡的治所,郡守、通守、地方官员治理民政的主城。
杨广所带十六七万的军队,分成前、后、左、中、右五路大军,由杨暕带领后军,驻扎了崞县,前军由吐万绪带领,驻扎在雁门关,中军三万人进入汾阳城,左右两军各两万五千人,驻扎在城外,分别有来护儿、裴仁基统领。
古语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
这雁门关在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就在山体背脊上,有连绵的长城,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乃军事要塞相当重要。
雁门郡守吕谦和,雁门关屯卫将军云定兴,听说陛下亲临北巡,惊讶万分,带着文谋武将,叩拜圣上驾临,尽地主臣子之宜。
杨广看到雄关大川,心中伐辽东的郁闷之气,终于散开了不少,一时兴起,还亲自登上了雁门关。
雄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十米,周长约二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雁门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站在雄关之上,举目眺望,能够看到关外的草原,碧蓝的天空,那是突厥游牧的地盘。
当初东西两突厥分裂,东部突厥启民可汗归附了隋朝,隋文帝特许将河套平原和马邑外围的草原,割给突厥人放马、徙居,随时受到朝廷庇护,免得被西突厥攻打。
但是十多年下来,东部突厥经过休养生息,繁衍人口,马匹、铁骑、甲胄、粮食等越来越充裕,大业五年启民可汗死后,始毕可汗立,他对大隋没有像他父亲那样恭敬友好,外交家裴矩曾经用计,打算离间始毕可汗与王弟叱吉设,却没有成功,使得始毕可汗怀恨在心,对大隋开始离心离德。
三年前,裴矩还使计诱杀了势必何况得力宠臣史蜀悉,使得突厥对大隋臣服之心减弱,始毕可汗从此不再入中原拜见杨广了。
此次杨广要北巡,就是打算召集草原的突厥、铁勒、回纥、薛延陀诸部的王汗或酋长,前来朝拜他的驾临。
“陛下,真要出雁门关,进入草原吗”裴矩有些担心,这几年他把始毕可汗得罪很深,预感到对方不会像以前那样温顺听话了。
“不错,先去马邑,然后深入草原,我们有十多万精锐大军随行,足以威慑各部落,不必担心。”杨广颇为自信,他决定的事,很难动摇。
第四百八十七章 杀戮
突厥来袭,已经跟前军骁果卫厮杀起来,以骑兵对抗骑兵,兵甲威壮,撞击在一起,发出刺耳又沉重的撕裂声。
“噗噗!”
这些突厥勇士,手持长刀长矛,悍勇无比,马上功夫精湛,所以借助战马的冲击力,占据了优势,而且人数众多,十万铁骑涌上来,一波又一波,足以碾压一切对手。
吐万绪彻底傻眼了,但他是保皇派,十多年前,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他就已经跟随杨广,所以忠心耿耿,知道自己不能退,必须死战,否则,后方的禁卫军,恐怕都要遭殃了。
因为中军、左军、右军骑兵只有两万,更多是步兵,在草原上,以步兵对抗骑兵,那简直就是找死。
战马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有着无可替代地重要作用,因为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是步兵难以攀比的,若双方兵力相当,骑兵一方可机动出击,利用速击撞力,把步兵的阵型冲散、冲垮。
吐万绪心中焦急,已经让人放出了紧急信号,然后喝令三军,必须死战支撑,好为后方的陛下撤退留下时间,否则,十多万禁卫军可能要全军覆没在这,大隋皇帝和文武大臣也要死在这里了。
果然,杨广等人在后面看到数里外的激战,全都色变,立即知道形势不妙,掉头就撤。
但是裴矩、宇文述等人力劝,必须留下左右军组成第二轮防线,这样中军才能赶回雁门关去。
杨广吓得六神无主,立即同意了这个安排,让来护儿与裴仁基带着左右军抵挡突厥骑兵,至少要挡两三个时辰。
“末将领命!”来护儿、裴仁基心中虽然叫苦,但是这种时候,正是报效国家的大好时机,军人铁骨风采就表现在这种危难时候,可以抛头颅,洒热血。
简单交待几句,杨广和萧皇后坐上了马车,一些大臣能骑马的起马,不能骑马的也坐在其它车辆内,然后在三万中军将士的护卫下,直接朝东南方位的雁门关逃亡。
数日前,杨广等人的路线是从雁门关出发,然后向西北去了马邑,再向北深入草原,然后又一路向东巡视几处草原,所以此时的位置,距离马邑和雁门的距离,已经差不多远,出于安全考虑,杨广和大臣们都选择雁门关保险,比较马邑是关外重镇,一旦被突厥骑兵包围,插翅难飞,至少雁门郡有四十多座小城,重兵防卫,安全程度更高。
片刻之间,突厥大军突破了大隋前军骁果卫的阻挡,从两翼包抄插过来,毕竟人数比前军多一倍,所以无法能全部阻挡住。
骤然之间,突厥骑士队伍如潮水般,呼啸翻卷着压过来,遍野马蹄如闷雷炸开,刀光矛锋闪亮,杀声震动草原,简直山崩地裂一般。
“列阵!”来护儿也是大隋一员猛将,见多识广,一生戎马,并不发怵,喝令左军列开阵势。
裴仁基看着来护儿如此镇定,心中的惧意也减轻不少,开始发号施令。
“长枪手、盾牌手在前,弩机手、弓箭手居中,骑兵在两翼——”来护儿大声吼着,三军烦躁、恐惧的心理顿时安定不少。
只有一箭半地的时候,许多骑士挂上长刀,纷纷摘弓,然后长箭上弦,紧接着万箭齐发,箭雨倾泻而出,射向了对面的方阵。
隋军的盾牌手立即举起盾牌,尽量为方阵遮挡箭矢,而后面的数千长弓手也开始弯弓斜射入空,划出一个四十五度角,落向了一箭之地。
正在冲锋陷阵的突厥骑兵,不可避免
第四百八十八章 雁门之围
骑兵阵势一旦发动,万马奔腾,急难骤然收刹,这就是其所以需要起码纵深,保持距离的原因。
突厥冲锋潮头一拨拨涌过去,杀向了隋军的步兵方阵,别说对方只是枪林,纵然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得舍命冲锋,否则的话,前停后冲,必得自相践踏大乱,自己死了不说,还得连累后方的袍泽!
这些被挑选第一波冲锋的突厥骑兵都很清楚,九死一生,危险很大,但是战功也翻倍,奖励也最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桀骜不驯的突厥人,彪悍生猛,来势汹汹,冲击着大隋将士用身躯组成了钢铁长城。
鼓号齐鸣,大隋左右两军的步兵万众怒吼,挺着长枪,手持圆盾,奋力抗争,抵挡铺天盖地压下来的铁骑。
同时,后面的刀斧手突兀跃起,大声呐喊着,斩杀闯入枪林阵的骑士。
“噗噗噗——”
人头飞落,鲜血狂喷,双方将士各有伤亡,残酷无比,此时比拼的就是士气和悍勇精神。。
不过,骑兵第二波、第三波陆续涌上来,突军骑兵素来习惯于原野冲杀,所以冲击力越来越强盛,五万隋军在苦苦挣扎。
每过一刻,都有尸体横陈,一片片倒下,遍地尸骸。
来护儿见时机差不多,派出骑兵从两侧出击,各有两三千人,斜插入骑兵的队伍,进行切断阻击,使突厥的骑兵速度得到削弱,不过,这等若飞蛾补火,如一股股浪花激荡,不过绽放的是鲜红的颜色。
杨广与近百位大臣,在四万中军的护送下,朝着雁门关急逃,奔逃出了两个时辰,已经出了两百里,这一次,是发狂地逃亡,比来时的速度快了好几倍。
一些徒步的禁卫军,大约有一万五千人,跟不上了骑兵的速度,被远远甩在了后面,由史祥暂时统领,在后面准备断后,因为他们已经跑不掉了,所以选在途经的一处山岭上休整、躲避,一旦有突厥骑兵追上来,可以在这利用地势,要呐喊喧闹,伪造成皇帝在此停留的假象,吸引骑兵的注意,给杨广等人争取逃亡时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