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梁国的国都暂时迁到了延安郡的肥施城,与此郡边界,相隔一座小小的因城。
李靖故意放出了消息,要攻打因城,然后长驱直入,趁着梁国大军远征,后方空虚,灭掉梁国。
他在边界之地,布下多路伏兵,要打击前来阻击的梁军,威慑梁国的皇帝梁师都。
虽然只有三万人马,不足以攻破梁国都城,但虚张声势,号称带兵六万,比梁师都五万守卫兵马还要多,消息传出,顿时使梁国都城成,草木皆兵,人心紊乱。
这时候,城内的情报人员开始散播消息,说三方盟军频繁失利,已经削减了一半,即将被大华击溃的消息,陆续传开,不可抑止了。
“听说了吗,突厥损失一半人马,梁军和唐军也是如此,根本就没冲过大华的防线,反而有崩溃的架势了。”
“你说依附大华多好,我们老百姓也能有好日子,偏偏跟突厥合作,他们都是狼子野心,进来也是为了蹂躏中原,大华不是三方盟军能够打败的。”
“现在大华的精兵,已经兵临城下,用不了多久,就攻入梁都了。”
一支卫队走到长街,大声呼喝:“不允许胡乱揣测军情,妄自非议者,将会被逮捕!”
梁国朝廷开始下令,严谨城内百姓议论军情,宣扬前线失败的消息。
不过越是这样压制舆论,反而起到相反效果,给百姓一种朝廷束手无策,故意遮掩的感觉。
梁师都召集几位大臣和将军在宫殿内议事。
“前线的确传来紧急军情,突厥十万骑兵,被大华首日就斩掉了四成,给突厥一次重创,打击了盟军的士气,如今几番鏖战下来,每日都伤亡巨大,但仍没有攻破大华的防线,那座军营土城,只是临时修筑的砂石土墙壁垒,根本不如常规城池的坚厚,却使二十万盟军,进退不得,大华果然强悍。”梁师都感慨,觉得形势有些骑虎难下了。
尚书陆季道:“陛下,目前我梁国也是没有回头路,只能坚定不疑走下去,因为这个时候反悔,即便撤军,得罪了突厥和唐国,但是大华也不会感激,等大华击败唐和突厥后,稳固关中,肯定会集合重兵来对付梁国,因此,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跟大华死磕到底。”
兵部侍郎刘兰道:“根据情报,大华的李靖从西北秘密调回来,带兵迅速占据了安定与弘化二郡,逼近延安郡的因城,不得不防,否则
第七百六十三章 壮士出川
大华军队与唐、梁、突厥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每日都有交锋,但结果大致相同,防线依旧稳固,双方的兵力都在消耗,盟军攻城一方,通常是守方的数倍伤亡,如此算下来,三方的兵力在一天天锐减。
七八万大华军驻守在此,经过跟突厥骑兵,以及三方攻城战的消耗,只剩下五万多人,而梁、唐、突厥,损失了过半人马。
突厥的叱吉,要求唐国、梁国继续征兵,增加前线的兵力,使得李渊、梁师都有苦难言。
目前各自地盘,连年饥荒、征战,天灾**,本就致死男丁稀缺,他们征兵时候,以及很难召集,如今还有征兵,恐怕十四五岁少年,六十花甲的老年男子,也都得征募入伍了。
罗昭云为了补足兵马,也在给各郡县下达指标,继续招募壮士入伍,送往前线,把这一路军马,扩军到十万人。
一旦在这个基础上扩增一倍后,到时候再与李靖、侯君集兵力汇合,就是二十万大军,别说击败盟军,连初期征战中原都够使用了。
这一日,有奏折传递过来,是从岷山一带传来。
罗昭云看到奏折出处,有些意外,竟然是程名振写的奏章。
他打开浏览一遍,眉毛一动,露出几分喜色,程名振在奏章上汇报,他已经夺下了汶山郡,逼近蜀郡了,沿途的汉阳、同昌、武都、平武等五郡都被拿下,如今西南六郡划入了大华版图,当地的少数部落、土著族长们,表示愿意依附大华。
目前程名振得知了盟军与大华交战的消息,发动六郡征兵,将招募新军近四万人,都是川蜀壮丁,征集后一**发往天水郡,在陈仓地带汇合之后,一起将送往前线去。
“这个程名振,是个可造之材,能够独当一面了!”罗昭云甚是欣慰,若不是他提前知道历史人物的名气,提拔、重用这些初唐名将与名相,凌烟阁上的人杰,依靠自己哪能挖掘到这么多独到人才。
罗昭云心中感叹过后,把壮士出川的好消息,告知了文臣武将,得知援军很快能凑到五万数,征调过来后,所有臣子都松了一口气,觉得胜券更大了。
当川军与吐谷浑、西域的新军陆续抵达,兵马将会跟盟军残存数量相差不大,就是大华反守为攻的阶段。
郭孝恪汇报道:“突厥人和梁军的粮草都已经摸清楚了,执勤、换岗、防卫力量等,都已经熟悉,随时可以袭击敌军的粮草库。”
罗昭云点头道:“很好,李靖将军那边派人送来加急情报,他率领的兵马已经围住了因城,距离梁国的新都城肥施,只有三百里而已,既可以威慑梁国,打压梁军的士气,同时也能利用梁国接下来会犯出的军事错误,一举灭了它都是有可能,到时候切断前线梁军的后方退路,北地郡残存的数万梁军,会不战自溃!”
众人听到这些消息,振奋人心,脸上都露出的笑容,倘若能击败三方盟军,大华就能继续进攻京兆郡,拿下长安城后,整个关内都是大华的地盘,打下坚实根基,日后统一天下就会容易一些,他们都
有可能立下从龙之功,成为开国功臣。
罗昭云继续道:“继续等吧,不超过十余日,新军抵达,我军就可以发起反攻了。”
“遵命!”众将抱拳领命。
..........
数日后,王世充在洛阳
第七百六十四章 大反攻
十余日后,岷山一带几个郡县的壮丁新军,出川而来,抵达前线军营。
壮士出川成为现实写照,罗昭云亲自为这批新军接风,下令辎重队杀牛宰羊,美酒佳肴,款待了一次,鼓励新军要多为朝廷做贡献,有功必赏。
如此待遇,激发了新军立功好胜之心,迫不及待想要赴战场了。
罗昭云微微一笑,并不着急,需要陈稜、屈突通等老将军,重新训练一番,军纪严明,指挥如臂之后,才能真正排入战场,否则,一盘散沙冲上去也是炮灰。
在这个期间,罗昭云把援军不断抵达的消息,故意泄露给敌军知晓,打心理战,迫使三方心无斗志。
毕竟是联盟军,心思各不相同,不可能真正融合,面对大华突然增兵一倍,他们又迟迟无法攻克防线,此消彼长,越来越感到胜利无误,军心动摇。
“这场战争打不赢了,大华有秘密武器,而且兵力增多,粮草充足,猛将如云,我们拿什么硬磕”
“咱们梁国危在旦夕,就看被李靖灭掉了,我们还在这傻傻地根大华拼死拼活,为了什么啊”
“听说大华军人的待遇很好,即便战死,能当烈士,家属可以获得抚恤金,还能免税,我们战死,家里人无人照顾,都要挨饿,孤儿寡母怎么活下去”
梁**营内,不少军士开始私下议论,他们的军纪没有大唐严明,所以流言蜚语传的也邪乎。
突厥的军营里,也是阴霾笼罩,他们十万铁骑进入中原,如今只剩下一半不到,可谓损失惨重。
没有任何利益到手,再战下去,也没有取胜希望,所以突厥人也都厌战,甚至私自出营,去奸暴当地村姑,祸害百姓,来发泄怨气,导致当地数十里外额度村落,民声载道,哀嚎不断痛斥突厥人的残暴。
这一日,大华军营外来了几位乔装打扮的壮汉,亮出令牌,禀明身份,求见陛下。
罗昭云听闻秦琼来了,还带来几员小将,顿时喜出望外,因为前线作战,需要独当一面的大将,这秦琼既勇又智,是统领三军的好人选,而且年纪四十来岁,稳重成熟,体能也刚过巅峰时期,没有下滑多少。
像屈突通、陈祾等老将军,都过了知天命年纪,接近花甲,领军可以,但是战场厮杀,有些力不从心了。
“拜见陛下!”秦琼带着贺若怀廓兄弟,进大帐叩见。
“秦将军不辞万里,赶来作战,正是时候,我军反攻时日即将到来,有一场硬仗,正缺少统军人选,秦将军非常合适。”罗昭云微微一笑,有意多鼓励、褒奖一番,就是为了在人前提高秦琼的威望,委以重用。
秦琼闻言,心中不胜感激,自己以前默默无名,多亏被罗昭云提拔,当上校尉,然后一步步提升,后来又去了张须陀账下,等张须陀战败口,他被人带到了涿郡,投靠幽州罗家,从而当上了将军。
他并没有立过多大战
功,但是罗昭云依旧如此信任他,高抬他,秦琼心下觉得,自己一定要赴汤蹈火,为大华开疆拓土,才能报答陛下这份知遇、栽培之恩。
“微臣定当鞠躬尽瘁,不负圣恩!”秦琼抱拳回道。
罗昭云微微点头,扫过账内的文臣武将,朗声道:“诸位将军,大华抵挡突厥、梁、唐三军进攻已经有一个月,随着鏖战下来,我军不但没有垮掉,反而消耗了敌军过半兵力,坚守防线不动摇,如今,援军已到,将才济济,已经
第七百六十六章 李唐江山危
长安满城风雨,舆论已经失控,毕竟大华十万军队来袭,长驱直入,根本没有唐军抵挡,所向披靡。
京兆郡的几个县城,都是小城池,守军很少,几乎望风而逃,或是开门投诚,不敢抵挡。
毕竟罗成这些年威名太大,京兆郡又是皇城之地,对他的名声最先了解,这几年罗成在边戍之地崛起,同样给京兆郡一带的门阀造成很大的震撼,所以,当他御驾亲征,击溃了唐、梁、突厥三方联军之后,关中的门阀都看好大华,觉得李唐难以抵挡住,因此,不会跟着李唐陪葬了。
沿途不少世家门阀的家主、士子来头,愿意拥护罗成,加入大华,为国效力。
长孙氏、于氏、柳氏、拓跋氏、贺若氏、韩氏、纳兰氏、慕容氏、苏氏、高氏等等,关陇地区,住在在京兆郡各县城的大小门阀势力,纷纷站出来表态,欢迎大华军队入住京兆郡,接管长安城。
罗昭云亲自接见这群门阀子弟,毕竟在这个隋唐时代,门阀力量雄厚,虽然被战争洗礼,但是人才还是多出于这个阶层,要江上巩固,需要拉拢一番。
治国如烹鲜,需要细火慢炖,着急不得,要平衡寒门与贵族的势力,需要一点点过度,如果直接打着革除门阀的口号来迎合寒门,那就会适得其反,毕竟寒门子弟入仕途,也是希望能够成为新的贵族和门阀。
只要等级制度存在,都希望成为高贵阶层,庇荫子嗣,享受荣华富贵。
罗昭云心知肚明这些事,所以对门阀要拉拢,也要牵制,对寒门需要扶持,产生新贵阶层,一点点来平衡。
门阀子弟们看着十万大军,都心中激动,纷纷表示参军入伍,建功立业。
罗昭云很清楚他们是投机心理,看着大华要胜利了,此时加入,容易获取战功,不过,他没有阻拦,让他们加入其中,暂时训练,背下军纪,用来日后出征中原来使用。吸取了这些门阀子弟,自然跟京兆郡一带的贵族利益纠缠在一起,赢得他们更加坚定的拥护。
一时间,长安城外,几乎纷纷脱唐,李唐政权犹如无根之萍,没有了拥护群体,要铲除就变得容易。
长安城,皇宫金殿上,李渊最后决定,撤回张镇周的兵马,赶回来勤王,在城外阻截大华军队。同时,李渊也做好了撤退的准备,暂时迁走了皇宫内的宫眷,把一些忠心耿耿的大臣家属,一律迁往河东郡,离开关中。
在李渊心中,也是不看好剩余兵力,能够击退大华军队,没有指望奇迹出现。
不过老成稳重的李渊,两手准备,以最为稳妥的方式,迎战大华军队,也留好了撤退的后路。
皇宫嫔妃和大臣家眷搬迁的消息,被人故意放出消息,顿时间,长安城更加乱起来,弥漫一种大战将来,唐要亡国的阴霾气氛。
长安城内,当年罗昭云没少布置后手,所以情报人员全部活跃起来,各种谣言满天飞,是的城内民心动摇,都认为李唐要灭亡了,大华要强势进入长安,甚至大华新的福利
政策都在城内流传开,引发热议。
如此一来,大唐军心瓦解,誓死抵抗之心一下子削减了一半不止,许多百姓都不希望自己参军的儿子、丈夫抵抗大华军队,为李唐效命陪葬了,因为大华进入长安,新的政策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增加收入,社会福利很提高许多,都暗中期盼。
这些消息传入
第七百六十七章 大战将至
次日,李渊将太子建成守长安的消息公布,全朝哗然,文武大臣们,已经隐隐感觉到,唐陛下自己都没有信心守住城池,局势不容乐观了。
有些大臣还要力劝,但是没有任何改变,绝大多数的大臣,都希望撤退,不要死拼到底。
这次跟随李渊撤走的,有一批官员,大多都是在晋阳就加入李唐队伍的,一些大臣执意留下来,要帮助太子书城,大多是关拢根基的人,他们更多的想法,还是继续在关内发展,一旦长安失守,他们直接投靠大华,依旧可以贵族和高官。
如果跟李渊退向晋阳,就完全打上李唐标签,以后诸侯争霸,再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肯定大华能顾统一天下的机会更大,许多门阀贵族的官员都是人精,不肯追随李唐撤离了。
整个长安城,有一些紊乱迹象,尽管朝廷一再严控消息,打压舆论,但是皇宫内,宫女、太监中掺杂了一些情报人员,及时送出消息,所以,越来越多人知晓了,大唐皇帝撤往太原郡的消息。
罗昭云带着七万军队,迅速席卷而来,逼迫李渊过早离开,不敢逗留了。
大华军队围住长安城,铁甲生寒,东西南三面都设了大营,除南门三万兵马外,东西各两万人驻扎,北面因为靠近龙首山以及皇家园林,重重玄门,不好攻打,所以只围了三面,开始连营扎寨。
罗昭云分出了秦琼率三万精兵,袭击始平城,然后阻截张镇周带领的唐军,与来护儿、侯君集的兵马前后夹击。
围城打援,罗昭云就是先要困住长安,使得长安城内的兵马不敢外出,自缚手脚,等把外面的唐军都收拾了,长安城就如同瓮中捉鳖了。
............
老将军张镇周接到圣旨之后,心中叫遭,这个时候撤退,无异于自砍手脚,被敌军追击,可想而知,一路掩杀和纠缠,上百里路的撤退,估计要横尸遍野了。
但是军令如山,长安城危在旦夕,他若执意守在这里,也没有意义,因为后面被切断供给之路,他们的六七万大军,恐怕挨不了一个月,就要粮草空缺了。
张镇周必须要退,但是以他多年戎马生涯的经验,不能直接撤退,故而留下一万人马继续守着大营,他带着六万精兵,连夜撤走。
当天色大亮,侯君集、来护儿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发动进攻,唐军大营坚持了半日,就彻底告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