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原因是建筑的入口太少,将所有的兵力集中在一面显然不利于进攻。

    德军会尝试从其它方向同时进攻甚至通过爆破增加入口发起突袭。

    不过这一次,他们发现想在墙体上炸开一个缺口十分困难,因为粮仓一楼的墙体是半米多厚的钢筋混凝土,这几乎达到了碉堡的厚度,炸药包也只能在它上面炸出一个小坑。

    因此,他们只能寻找仓门和窗户。

    问题是粮仓只有通风孔而没有窗户只有住人的地方才需要窗户,粮仓只需要通风就可以了。

    于是就只剩下四个入口,都是可供两辆汽车并排驶入的仓库门。

    这宽度按常理说对德军的进攻已经足够了,但很快德军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砰砰”

    随着一声声枪响,几名德军士兵就倒在了仓库门口,而他们甚至连敌人在哪里都不知道。

    但这并没有阻止德军冲锋的脚步,战斗经验丰富的他们知道一点:对付敌人狙击手时绝不能在远处观望与敌人对射,那只是找死。

    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利用人多的优势与对方近距离作战,到时己方火力很快就会将对方压制住并获得最终的胜利。

    所以,连长鲍赫少尉大声命令:“动作快,冲进去!”

    几名冲锋枪手不管有没有发现敌人,端着40就是一通扫射,步枪手乘着这机会鱼贯而入。

    然而,等德军士兵闯进仓库才发现事情不妙。

    因为大门附近几乎没有可以隐藏的东西,除了几根承重梁。

    反观仓库深处,却是一堆堆的沙袋、废弃的坦克、汽车以及其它杂物

    “寻找掩护!”鲍赫少尉大叫,然后一闪身就躲在了承重梁后方。

    但还没等他下达另一道命令,“砰”的一声,一发子弹就呼啸而来穿过他的脑袋。

    鲍赫少尉哼都没哼一声就倒在了地上。

    副官马上接替了鲍赫少尉的指挥。

    然后副官突然发现自己处在两难的境地:他已经意识到这很可能是敌人设下的陷阱。

    正常情况如果掉进敌人陷阱的话,第一时间就该撤出。

    问题在于德军是几个方向协同进攻。

    协同进攻的确能够给敌人很大的冲击力,但如果其中一支部队提前撤退而其它部队继续进攻,其后果就是使友军陷于危险中并且前功尽弃。

    所以,副官的决定是坚持下去,说不定友军从其它方向的进攻就能压住敌人。

    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又一个倒下去,副官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自己这个分队很快就会崩溃了。

    “请求增援!”副官对通讯兵叫道:“让他们把预备队派上来!”

    “是,少尉!”

    保罗少校收到情报后感到有些不解,听枪声仓库里的作战并不激烈,但他却收到两个分队的求援。

    不过少校还是没有迟疑,因为他知道对付狙击手就是要抓住时机用兵力去压制,否则下一波进攻这样的伤亡又会重来一遍。

    于是两个排的援兵很快就被派了上去。

    但就在这时,一发发迫击炮炮弹却呼啸而至,这些炮弹准确的在仓库门口爆开,援军纷纷趴在地上不敢动弹。

    过了一会儿炮声停了,可等援军一起身马上又有炮弹呼啸而至。

    保罗少校很快就明白了,敌人这是在用迫击炮封锁住了仓库入口。

    保罗少校猜的没错,这就是舒尔卡对5号仓库的防御策略。

    仓库内的狙击手总共只有一个排,即便他们以有备打不备同时占据地利优势,但一个排如果对付源源不断的涌进建筑的敌人还是捉襟见肘。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人为的控制敌人进入建筑的数量。

    布设在二线的迫击炮暂时就用于封锁。

    这样一来,德军的进攻就会被隔开,也就是一批批轮番进入建筑然后一批批被消化掉。

    当然,迫击炮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此。

    就在保罗少校打算联系炮兵和空中力量压制俄军迫击炮时,发现周围的建筑和废墟中到处都是游动迫炮手,他们时不时的朝德军方向打来几发炮弹。

    由于目标过于分散,空军和炮兵甚至都有种无处可打的感觉。




第609章 折磨
    鲜血、尸体,还有一声声嘶声裂肺的惨叫。

    这就是冲进仓库的德军的状况。

    苏军狙击手潜伏在仓库里的每一个角落,有的在坦克残骸里透过射击孔或是观察孔朝外射击,有的在堆叠的木箱上居高临下的压制,还有的则是躲在杂物中将自己伪装在其中

    而冲进仓库的德军因为没有掩护,就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似的一目了然,他们惊恐的朝枪声传来的方向胡乱射击或抛手榴弹,但其实这些枪声很可能都是假的,因为它在空旷的室内会传来一阵阵回音,德军士兵根本不知道也无法依此分辩目标的位置。

    于是很自然的,一个接着一个德军倒在血泊中。

    奇怪的是,这些德军相当一部分没有当场毙命,因为他们大多是腿、手,或是腹部中枪。

    如果是保罗少校在这里或是鲍赫少尉没有被击毙的话,他们应该知道这其实是苏军有意为之,目的是让友军来救他们。

    但其实目的不只是这个

    舒尔卡在开战前就交待过这些狙击手:“除了军官和重要目标之外,在能掌控形势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选择击伤目标而不是将其击毙,明白吗”

    “是,上尉同志!”士兵们纷纷回答。

    这其实不需要舒尔卡交待,因为瓦西里也是这样跟他们说的。

    战场上往往一名伤员会比一具尸体更有价值。

    这与地雷的装药量有些相似,但实际作战中又有所不同。

    区别在于地雷是被动的“制造”伤员,而狙击手则有主动权。

    简单的说,就是狙击手可以选择击毙或是击伤。

    具体该怎么做就需要看情况。

    同时,击伤目标往往比将其击毙要困难得多,因为当你手里拿着一把枪对准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人”是如此脆弱,身上每个部位几乎都是要害:头部、胸部、腹部等等。

    尤其此时的步枪还普遍威力过剩,一发子弹过去动不动就是一个拳头大的洞步枪子弹如果在人体内碰到骨头发生打滚,穿出人体时就会是拳头大的洞。

    所以,如果真说不是要害的话,那就只有四肢了。

    不过这对狙击手来说并不困难,毕竟他们是从部队中精选出来的士兵,枪法还是能保证的。

    于是,仓库里就一大堆德军伤员挣扎着,这其中最痛苦的就是被击中腹部又没有马上死去的,嘴里不断的喷着鲜血,疼得整个脸都扭曲了,想叫又叫不出,因为轻轻一用力都会牵动腹部的伤口带来一阵剧痛。

    舒尔卡的另一个命令就是:“注意不要打坏他们的步话机!”

    这是在反其道而行之,因为通常的战斗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敌人通讯兵干掉或是将步话机打坏使其无法与上级联系,于是也就无法协同作战。

    但在5号仓库里的战斗却并非如此。

    因为舒尔卡就是要让外面的德军知道仓库里发生了什么,要让德军知道里面有他们的人活着。

    果然,幸存的德军就通过步话机向保罗报告:

    “我们死伤惨重,少校!”副官报告道:“请求增援,请求增援!”

    “撤退!”保罗少校命令:“全部撤出来!”

    只需要把人撤出来,德军就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火力准备,比如命令战机用航空炸弹轰炸,或是把坐标报告给炮兵这些是保罗少校以少胜多为德军主力部队提供掩护的基础,他当然不会把这些忘了。

    但副官的回答很快就让保罗失望了。

    “我们无法撤退,少校!”副官报告道:“我们被困住了,所有试图冲出去的人都会被他们击毙,那无异于自杀!我们有很多伤员,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位置”

    副官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

    身经百战的副官可能从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被关在仓库里任人宰割而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他甚至相信自己的生命只在敌人一令之间,只不过是敌人想不想而已。

    冒着冷汗,副官看了看大腿上缠着的绷带,再望了望仓库,然后突然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

    但就在他要扣动扳机时,一发子弹却将他手中的枪打飞。

    这一枪是瓦西里打的,他要留着这些伤员,要折磨他们,要让他们活着。

    副官在那一刻就崩溃了,他从承重柱后站了起来,拖着伤腿,高声冲着仓库深处大骂:“你们这些混蛋,开枪,开枪啊!”

    但苏军却用沉默来回应他,没有人朝他开枪,只是隐隐传来几声刺耳的笑声,就像是电影里吸血鬼发出的尖笑。

    副官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他知道这场戏不会这么快落幕了。

    在仓库外的保罗少校此时就陷入了两难:

    继续进攻仓库吧,派上去的部队很可能就会像之前一样,被一批批的分割歼灭,这让保罗感觉眼前这个仓库就像是个绞肉机,活生生的人进去,然后就变成了一堆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尸体。

    放弃进攻肯定不行,因为这意味着德军主力的侧后会受到威胁。

    让飞机、炮兵轰炸吧保罗知道这不会有什么用。

    这不仅是因为仓库庞大而且坚固,更因为躲藏在里头的敌人数量不多。

    这道理很明显:数量不多意味着密度不大,密度不大意味着用飞机和炮火很难命中目标,除非它们能将这一整幢建筑炸平。

    但这个对于德军此时的补给能力和时间来说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还是,仓库里还有许多德军伤员。

    无差别轰炸的结果,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伤员。

    如果只是一、两个伤员,保罗少校或许还可以无视。

    但保罗少校却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从步话机报告来的情况看,里面至少有三十几名德军士兵幸存,受伤的以及没受伤的。

    如果把这些自己人炸死,同时又无法对敌人造成多大的伤害这就不是德军所能承受同时也不是德军士兵所能理解的了。

    这么做肯定会影响整支部队的士气,甚至让他们不愿意执行进攻的任务。

    因为进攻的结果,就是困在里头然后被自己的炮弹、炸弹炸死。



第610章 围点打援
    其实这不只是士气问题,往深处考虑的话还关系到军官声望甚至是仕途问题。

    战场就是这样,维系军官与士兵的更该是共同利益。

    比如舒尔卡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他能从士兵的角度出发为士兵着想,这在片面强调精神、勇气、冲锋的苏联军队中就显得尤为明显。

    客观的说,苏军其实也不是不重视士兵的生命。

    做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或是决策高层没道理不重视士兵的生命,因为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部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没有士兵也就没有军队,没有军队当然就没有国家。

    问题在于苏军片面强调精神和勇气的战术在这时代已严重滞后这些更应该是一战时期的东西,甚至在一战马克泌机枪大批量装备部队后,这一套已经落伍了。

    但苏军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甚至可以说苏联没有参加过一战参加一战的是沙皇俄国,苏联于1917年11月建立,第二天就退出战争。

    这直接造成了苏联军队建立有很大的“闭门造车”成份:军队没有经过外部战火的淬炼,战略、战术很多都是在国内与白军作战时积累成型,而有经验有军事素养及受过成体系军事教育的军官大多都是白军

    这其中虽然有13万英、法军队与白军共同作战,但这13万所谓的协约只不过是希望躲在后方坐山观虎斗而已,在意识到大势已去时他们很快就撤回国内了。

    其结果就是现在苏联的战术体系。

    在这种战术体系下,士兵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的生命没有被重视,或者是在战场上毫无意义的冲锋然后死去。

    而舒尔卡却是众多军官中的异类,他重视士兵的生命,灵活的运用战术,将士兵一次又一次从危机中走出来,并一次又一次的以极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在布列斯特要塞是这样,在莫斯科时是这样,现在在斯大林格勒同样也是这样。

    因此,舒尔卡才能得到官兵们的拥护,士兵才愿意为他作战,并且在战场上还敢打敢拼最典型的就是第五步兵连。

    德军虽然与苏军不同,但战场法则却是一样的。

    所以站在5号仓库外的保罗少校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

    如果不顾一切的炸死被困在仓库里的部下或者置他们于不顾的话,除了打击部队的士气外还会损伤自己的声望。

    声望这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一名军官指挥部队的基础。

    同时它往往培养困难而且耗时很长,要摧毁它只需要一个不被认同的命令,之后就很难恢复甚至永远无法恢复。

    这很可能也就意味着保罗少校被士兵抛弃了,于是他将来的仕途甚至安全都无法保障。

    保罗少校是个聪明人,所以他当然不会选择这么做。

    想了想,他就通过步话机对被困在仓库内的副官下令道:“坚持住,我马上派人把你们救出来!”
1...116117118119120...1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