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最后,两者制式装备都是拉栓式步枪。

    这有些神奇,两场不同时空不同国家的战斗,使用的步枪居然是相同的志愿军换装后装备的就是苏联增援的莫辛纳甘步枪,其中相当一部份就是二战遗留下来的旧枪。

    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要全军实行“冷枪冷炮”战术就非拉栓式步枪莫属拉栓式步枪的优点是射程远、精度高。这就为“冷枪冷炮”运动提供了条件。

    虽然这与精选出来并加装狙击镜的狙击枪相比还有差距,但只要勉强够用就行,“冷枪冷炮”运动要的是数量。

    “重点是分散、运动!”舒尔卡说:“可以一名士兵单独行动,也可以两到三名士兵一起行动!抓住一切机会狙杀敌人,聚小成多,积小胜为大胜!”

    “可是,舒尔卡同志!”季米特里说:“如果德国人集中兵力发起进攻怎么办”

    季米特里其实没有听明白舒尔卡的意思,他以为是将原有的建制全部打乱与敌人打游击。

    “防线还是原有的防线,部队还是原有的部队!”舒尔卡说:“他们原本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只不过把步枪手解放出来,让他们像狙击手一样与敌人作战,明白了吗”

    季米特里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确切的说,还有迫击炮手!”舒尔卡补充了一句。

    实际上,舒尔卡早就想这么做了。

    斯大林格勒不是一个双方对比兵力然后用人海冲锋消耗敌人子弹的地方事实证明这除了增加伤亡数字外起不了多大作用。

    但另一方面舒尔卡又不敢冒险,毕竟斯大林格勒危如垒卵,整个防区只有长五十公里宽五公里。

    说难听点,历史上斯大林格勒战役本来就是打赢的,也就是舒尔卡按原有的战术打也可能取得胜利。

    但如果尝试新战术,比如冷枪冷炮运动,这可是全军实行,一个不小心或是哪支部队散乱了,被德国人找到空子撕开防线,后果就不堪设想。

    这使舒尔卡不得不小心再小心。

    他先是在马马耶夫岗小规模的使用这种战术,接着又组建了学员部队,现在再由学员部队扩展到第10师。

    如果第10师没问题,到时再扩展到全军也不迟。

    “有问题吗”见季米特里还在犹豫,舒尔卡就问了声。

    季米特里迟疑了下,就尴尬的回答道:“舒尔卡同志,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经验,或者说我的部下可能无法胜任这种战术!你知道的,我们是内务部队,作战经验来都自于剿灭游击队”

    听完这些话,舒尔卡不由对这个季米特里有些刮目相看。

    有句话叫:“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

    战场上最怕的就是那种打肿脸庞充胖子的人,明明心里没底却一口应承下来,然后就死命的拿部下的命去堆。

    季米特里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直面自己的不足,甚至还承认内务部队“作战经验不足”,这对一向心高气傲的军官来说十分难得。

    虽然他们的确很难胜任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士兵个个都是抗日战争中走过来的老兵,他们有多年的战斗甚至是游击战的经验,所以“冷枪冷炮”运动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时而化整为零时而化零为整,各种得心应手。

    但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以苏军步兵的素质,一旦化整为零就可能真的分散开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了。

    “我们能做到的!”舒尔卡说。

    季米特里的态度增强了舒尔卡的信心。




第638章 学习
    问题很快就被舒尔卡解决了。

    方法其实很简单,既然苏联军队的素质还没达到可以全军展开冷枪冷炮运动并且像志愿军那样收放自如,那就不应该奢求一步到位而应该逐步放开。

    具体到操作上也不难:一个连有三个排,任何时候保持两个排在原岗位防守,另一个排被解放出来分散在前线各地点进行狙击战。

    当然,在分散开前舒尔卡会对这些部队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

    这时学员部队就能发挥作用了,他们每两人一组指派到各个连队,然后轮流对解放出来的排进行现场训练和指导。

    如果说有什么困难的话,那就是此时还是白天,苏军所有的动作都需要躲在废墟后完成。

    幸运的是德军补给并不像抗美援朝战场时美军那么充足美军如果发现一个目标甚至只是一个可疑目标的话,他们会用一堆炮弹将目标摧毁。

    但是德军,如果没有相对重要的目标或是建筑需要炸毁,他们通常不使用炮火而是步枪、机枪。

    这是由补给困难决定的,德军必须省着用:一箱子弹的重量也就是一发炮弹,而通常用炮火解决问题没有几发连续射是无法完成的。

    所以,能用子弹解决的问题德军通常不会用炮弹。

    这就给舒尔卡这种战术的实施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季米特里对此有些担心,他犹豫的对舒尔卡说道:“上尉,我的士兵在素质上并不突出,他们”

    舒尔卡知道季米特里在担心什么。

    部队在军事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他们的军事素质甚至比苏军普通步兵还要差一些。

    当然,这里指的是苏正规军而不是训练几天就扩编成的临时部队。

    而德军的单兵素质却要比苏军好得多,当然也就比部队好。

    在这种情况下,让苏军与德军面对面的打狙击战似乎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枪法、经验、战术动作等方面的不足都有可能造成苏军在“冷枪冷炮运动”中反而会输给敌人。

    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冷枪冷炮运动”之所以能顺利展开并取得很大的战果,原因之一就是志愿军是从抗日战场走过来的老兵,而美军则大多数是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蛋子。

    “要对自己有信心,季米特里同志!”舒尔卡说:“这同时也是一种训练!”

    季米特里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微微点了点头就不再说话了。

    什么是赢,什么是输

    如果仅仅只是以伤亡人数来评判的话,那么低素质的苏军对高素质的德军展开“冷枪冷炮运动”或许是输。

    但如果从战略方向来判断的话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的苏军用两名士兵换一名敌人都是胜利。

    更何况,有句话叫:“战场是最好的学校”。

    在舒尔卡看来,苏军未来的方向不是守住斯大林格勒,而是在战场的战斗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指挥员的指挥水平。

    这也就是之前所说的,苏德战争其实就是两军素质之间的较量:德军因为大量老兵伤亡补充了新兵于是素质下降,而苏军却是大量的新兵在战场上打着打着就变成了老兵,同样指挥员的情况也类似。

    当苏德两军的素质在某点达到平衡或接近平衡时,不管是斯大林格勒,还是莫斯科,或是别的什么地方,德军都无法战胜拥有主场优势且动员能力超强的苏军了。

    所以,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其实不是某场战役也不是某个时间点,而是战场背后看不见摸不着的素质以及各兵种的优化和协同。

    说简单点,就是德军教会了苏军怎么打仗,教会了苏军各军种怎么协同,教会了苏军指挥官怎么指挥。

    现在,舒尔卡就是逼着苏军“学习”,如果与敌人相比有更大的伤亡的话,那就权当“交学费”了。

    退一步说,即便不开展“冷枪冷炮运动”直面德军步兵,低素质的苏军使用任何战术在任何战场上面对德军都会有更大的伤亡。

    所以这无关战术的应用。

    然后,指挥部很快就忙碌起来。

    战术的实施增加了指挥部的指挥难度,因为他们一方面要指挥部队作战,另一方面还要协调、轮换狙击部队,另外还要适时统计狙击战术敌我伤亡。

    不过这些都因为有电话联系和学员部队的插手而变得简单。

    事实上,狙击这一块的指挥基本都由学员部队负责了,统计也不例外舒尔卡不太相信苏军的统计,尤其是部队。

    这不是说舒尔卡不相信季米特里,事实上季米特里所表现出的诚实让舒尔卡感到有些意外,他不明白季米特里这样的性格是怎么在部队里当上上校的。

    舒尔卡不相信的是其它军官,他们已经习惯于虚报战果,这甚至都不是季米特里能控制。

    舒尔卡要的不是这些虚的数据,所以他让学员部队成员统计并直接向他报告。

    初战表现相当不错,各分队与敌人的伤亡比基本持平,有几支部队甚至还低于敌人。

    不过舒尔卡却知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

    首先这是因为有学员部队的参与苏军的素质或许不高,但学员却是千挑万选的精锐,尤其还有像瓦西里这样的优秀狙击手。

    其次是德军没有准备。

    苏军占了战术上的便宜整条防线上三个排抽一排出来打狙击,而德军却一无所知一两个人冒头,有备打不备不说,就算德军意识到问题也无法第一时间组织相同规模的狙击作战。

    更不用说苏军是冷枪部队与冷炮部队配合着作战了。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能取得优势一点都不奇怪,即使德军的素质更好。

    不过舒尔卡却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一旦德军反应过来明白了发生什么事,他们就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果然,一个多小时后战斗突然变激烈起来,苏军的伤亡开始直线上升。

    “暂停所有活动!”舒尔卡下令:“等待天黑!”

    舒尔卡这是让德国人郁闷一下,就像比赛时对方打得顺手时突然叫暂停一样,然后到了夜晚又是另一种环境了。



第639章 官二代
    舒尔卡的暂停正是时候,因为乔纳斯少将这时也正想大干一场,没想到却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使不上力。

    就像之前所说的,德军作战有个习惯,他们在碰到敌人使用新战术暂时不知道该怎么对付时,第一时间做的就是使用敌人相同的战术。

    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首先与敌人相同的战术就不容易吃亏,其次是德军素质通常比对方强,所以即便是后方也能占上风。

    对于这种狙击战乔纳斯少将就更是想都没想就直接安排了下去。

    “如果他们希望这么打的话,就让他们这么打吧!”乔纳斯少将说。

    于是,一线的德军很快也展开了成规模的狙击战。

    但就德军刚有成绩时这种战斗又嘎然而止。

    德军官兵还为此沾沾自喜,以为苏军是被他们打怕了。

    然而,等天色一黑,断断续续的枪声和炮声又响了起来。

    在夜里其实更需要迫炮手与狙击手的配合。

    因为黑暗中德军主要是防御,防御一方更多的是躲在掩体或是废墟后方警戒,这会使狙击手们无计可施或是很难发挥作用,毕竟步枪是直射武器,怎么也无法对掩体后的目标构成威胁。

    这时迫击炮就能发挥作用了。

    迫炮手与狙击手联系并做好准备盯着同一个掩体,迫击炮朝掩体发射炮弹,敌人要么被炸死要么就意识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已被敌人迫炮手盯上,于是慌慌张张的从掩体中冲出来试图跃进到其它位置这时只听“砰砰”几声枪响,一轮狙击就算结束了。

    战果一批批的报告到舒尔卡这里,效果相当不错,不过两个多小时就击毙了七十三名敌人,另外还是二十几名疑似击毙。

    之所以说“疑似击毙”,是因为在黑夜里有时无法判断是否命中目标。

    其中瓦西里一人就击毙了十二名。

    季米特里看着战果有些疑惑的问:“德国人为什么不像白天一样同样组织起狙击战反制”

    “德国人不喜欢黑夜,季米特里同志!”舒尔卡回答:“何况他们还被我们吓住了!”

    “什么”季米特里疑惑的望向舒尔卡。

    季米特里不知道的是,在这其中舒尔卡玩了点小把戏,他让瓦西里在前线游动作战。

    瓦西里拥有超乎常人的感知和敏锐,不管他走到哪都能将德军狙击手压制住。

    所以舒尔卡让瓦西里从部队中脱离出来,让他来来回回的在防线上狙杀对手。

    这给德军造成了一个假像,他们以为苏军阵营突然多了几个超水平的狙击手,藏在暗处的德军甚至连人影都没看见就被“砰”的一声带走。

    这给了德军很大的心理压力,黑夜又将这种恐惧放大,于是整支队伍都被打得没了脾气,乔纳斯少将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等着天亮希望能扳回一局。

    但乔纳斯少将不知道的是,舒尔卡却不会这么轻易放过他们。

    “我们应该组织突击队!”舒尔卡说。

    “进攻吗”季米特里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步兵第872团和第921团!”

    然后季米特里就指着地图说道:“我打算让他们分别从防线的两翼进攻”

    “不!”舒尔卡打断了季米特里的话:“我们只需要一个营!”

    “一个营”季米特里惊愕的抬起头。

    在这样的战场上,一个营的兵力还不够敌人塞牙缝,机枪“突突突”的响上一阵就没有了。

    “是的!”舒尔卡指着地图说:“让他们带上手榴弹、火箭筒,分散到整条防线上,在狙击手的掩护下偷袭敌人的掩体,明白吗”

    季米特里闻言不由一愣,沉默了一会儿,就说道:“恕我直言,上尉!我不认为这样下去能打败敌人!”

    “那么你认为要怎么打才能打败敌人呢”舒尔卡反问:“让士兵们端着枪、排着队朝敌人枪口冲锋”
1...129130131132133...1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