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我,我不知道”季米特里回答:“但像我们这样偷袭,敌人的损失微乎其微,我们也无法夺回失去的土地,除了让宝贵的时间从我们手里溜走,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你以为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吗”舒尔卡反问。
“我没看出我们能得到什么!”季米特里回答。
舒尔卡没有因为季米特里的反对而生气,相反对他又了一层新的认识。
如果换作其它人,在知道前任师长巴特拉科夫就是因为没有听舒尔卡的建议的情况下被解职送进惩戒营的,那么现在不管舒尔卡说什么他也会无条件执行。
但季米特里却没有这么做。
这就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原则,或者也可以说是正直。
苏联部队中太需要这样的人了。
舒尔卡没有正面回答季米特里,而是给季米特里递上了一根烟,问:“我有些好奇,季米特里同志,你是怎么成为部队的一员而且官至上校的”
季米特里有些尴尬的接过烟,回答道:“是因为我父亲的原因,上尉!他在保卫局任职,是名少将!”
于是舒尔卡就明白了,原来是个官二代。
这世上的事情有时就是这么奇怪,并不是所有的官二代都是那种嚣张跋扈的类型,尤其是在内务部这种勾心斗角的熔炉里,受人庇护的官二代反而是正面的。
因为就像之前所说的,内务部这地方,能够上位通常都是擅长玩弄权术的人,否则他们无法在这里生存,几下就被别人当作垫脚石狠狠的踩在脚下了。
然而官二代在这里却成了例外,因为碍于他父亲的面子没人敢打季米特里的主意或者真有打他主意的人,暗中就被他父亲给清除了。
于是季米特米反而没有参与到这些勾心斗角及权术之中,反而能在这里天真的生存下来,并且还成了一名上校。
“你有一位好父亲!”舒尔卡说。
“是的,我也这么认为!”
“只不过他或许没有教你太多怎么对付敌人!”舒尔卡说:“我们永远也不应该按敌人希望的那样去作战!”
第640章 突击队
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如果敌人知道你会怎么作战,或者说希望你怎么作战,那么他们就会有所准备,甚至他们会用几年的时间训练使每一个步骤都格式化,于是在战场上就总能用最快的速度做出最好的反应或是选择。
这也就是战场经验和军队素质。
比如德军,他们因为总结了之前的战斗经验然后通过老兵或是教官将这些战斗经验传授给新兵,使新兵一上战场就拥有不输于敌人老兵甚至超过敌人老兵的素质。
实际上,德军新兵通常都不会直接上一线面对敌人德军有种新兵营的制度,从后方补充上来的新兵首先是进入新兵营。
在新兵营里会有老兵军官告诉他们现在的战场是什么情况,然后会视情况对新兵进行必要的战前训练并执行一些危险程度较低的任务。
这一方面可以让士兵更学入的了解战场情况,另一方面则是让新兵有个缓冲和适应的阶段。
于是,新兵伤亡率自然就会很大程度的降低最终达到合理利用每一个人力资源的目的。
反观苏军,则是有太多的士兵仅仅只是经过基础的训练就被派上了战场直接面对敌人,这使其中许多有战斗天赋或是指挥天赋的士兵还没来得及发挥还没来得及成长就死在了敌人的枪下。
这可以说是一种损失。
好处就是训练周期短可以短时间动员大量的兵力,而且将这些“大量的兵力”直接投到战场上,在遭受几次战场伤亡后剩下的那些士兵自然而然的就成长为有经验的老兵。
对于苏联来说,成长成为老兵的比例虽小但数量却依旧可观。
而德军中后期甚至因为兵力不足,所以这种“新兵营”的制度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新兵同样也是一进部队就派往前线作战。
但在此之前,德军部队对战场上的正规作战都是有一套经验和格式化制度的,德军士兵甚至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请示,在苏军发起进攻时直接按照制度做就可以。
在这种情况下,训练不足、素质不够的苏军与德军打正规战当然会吃亏。
但如果换一种战术打,打非常规战,比如在本该对德军发起大规模反攻的夜晚,舒尔卡选择让苏军偷袭。
“他们不需要占领任何领土!”舒尔卡说:“同时也没有时间限制,只要求他们朝敌人藏身处投几枚手榴弹或是打几发火箭弹,然后在天亮后返回就可以!”
这一回季米特里没有反对,他很快就把任务分配了下去。
或许,季米特里也想看看舒尔卡这样打会有什么结果,反正这也损失不了多少兵力。
于是,一队队士兵就以班为单位全面朝德军防线潜伏、渗透。
这有些像中越战争时期发生在老山上的摸洞,只不过地形不是山地而是城市废墟。
苏军的这种渗透并不无的放矢。
学员部队有进行过相关训练,他们在前线指导士兵操作并进行实地指挥、协同。
通常是先由狙击手定下目标。
这个目标是相对比较重要同时也很隐密或不容易用狙击枪或是迫击炮压制的。
比如建筑中段依靠窗口和沙袋构筑的机枪阵地因为它在建筑中央,所以迫击炮这种曲射炮基本对它无能力。
再比如碉堡工事。
这其中许多碉堡工事甚至都是苏军构筑被德军改造的,它们无法用迫击炮炸毁,同时因为射孔小而多,狙击手很难对躲藏在其中的目标构成威胁。
甚至在之前的狙击战中,德军还在碉堡工事里装备了潜望镜,观察员透过潜望镜观察苏军阵地然后将苏军狙击手的位置报告给友军。
对于这种目标,苏军狙击部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为这些碉堡工事体形低矮结构坚固,炮弹不容易命中而且就算直接命中都不一定能对将其炸毁。
当然,也只有这些目标才需要苏军用士兵渗透将其抵近炸毁。
于是,战局就出现了变化。
这个时间有些缓慢,因为这样的渗透相当一部份比的是耐心苏军狙击的负责压制德军,迫击炮炮负责吸引德军的注意力为突击队提供掩护。
在这种情况下,突击队在黑暗中像蜗牛一样在废墟的角落和各种暗处往前爬,他们有时几分钟才往前爬一步,有时又冒险往前跃进,甚至还有人用鲜血将自己伪装成尸体,然后一路借着尸体的掩护前进。
应该说,苏联士兵大多都不擅长做这一点,因为他们都不是有耐心的人,相比起这种战斗他们更偏向于在炮火的掩护下往前冲。
另一个原因,则是这样的战斗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
如果是端着枪冲锋会有一种群体效应,也就是大家都在冲,个体就算再害怕也会不由自主的跟随人潮往前冲,而且群体的冲锋还能为个体壮胆。
这种潜伏战却并非如此,往地上一趴缓缓前移,黑暗中只有自己一个,尸体、鲜血、黑暗,还有不远的前方敌人的枪口一旦被发现就是死路一条,尤其是爬到半路时就会有种骑虎难下的崩溃感,就像登山运动员爬了一半想放弃却又无法放弃,那种欲哭无泪的无助的感觉是外人无法体会的。
这些都是心理上的折磨和考验,而且还是长时间的、持续的。
受不了这种考验的结果就是走极端。
极端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干脆抱着手榴弹和炸药包从地上爬起来就往前冲。
另一种则是丢下装备逃跑
第一次突袭两种情况都有,这还使德军有些莫名其妙的,不明白为什么防线中间会突然有人逃跑,黑暗中甚至还以为是自己人在冲锋而没开枪。
但很快他们就明白了。
因为突然间就有一枚冒着青烟的手榴弹飞进他们的掩体,又或者是一枚火箭弹呼啸着直奔射孔。
“敌袭!”德军官大喊:“他们就在我们面前,找到他们,然后送他们下地狱!”
第641章 较量
然而命令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通常到这时候已经太迟了,德军已经陷入全面被动。
首先是德军无法用炮火轰炸的方式进行拦截如果苏军突击队还在路上话,那么用炮火对阵地之间的空地实施无差别轰炸,也就是不管尸体还是废墟一古脑的炸上一遍,这样就是耗费一些炮弹就可以有效的清除或是部份清除这种威胁。
在2号火车站方向,苏德两军有一道相对较为明显的分界线:普希金大街。
这分界线并不是苏德两军有意为之,而是大街两侧都是密集的建筑,只有大街是一片空白而且没有藏身处。
如果说有什么藏身处的话,那就是几个弹坑或是坦克残骸如果有人想用汽车残骸做掩体的话那肯定会后悔的,机枪打上一梭子就能轻松的将躲藏在其后的目标击毙。
这也使苏德双方都很难跨过这道分界线。
正因为有这条较明显的分界线,所以德军用炮火实施不动拦阻射击是能做到的。
问题在于此时苏军已经大部穿过普希金大街进入德军防区,此时用炮火轰炸的话势必会误伤友军。
德军在这时候甚至都无法打照明弹,因为照明弹一升空那就是大面积的照亮自己,这无疑是给苏军狙击手提供机会。
于是,德军只能小心翼翼的从掩体和射孔探出头张望寻找。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绝不是什么好主意。
如果目标是火箭筒射手的话,那因为火箭筒的火光和尾迹还有迹可寻,但如果抛的是手榴弹它的特点是没有声音,而且从天而降在黑夜中甚至无法确定大概是哪个方向抛来的。
再加上死角多尸体多,能找到目标绝对是运气。
更重要的是,这就给早就潜伏在对面的苏军狙击手找到了机会他们正愁德军不冒头,现在冒出一个就打一个。
随着“砰砰”一阵枪响,德军又被压了回去。
然而,当德军缩回头之后抵近的苏军马上又活跃起来,很快又是手榴弹、炸药包往德军掩体里塞。
苏军这突如其来的打法打得德军阵脚大乱,直接导致一部份德军因为抵挡不住而放弃了前沿阵地。
季米特里在听到这个报告时十分意外,他怎么也没想到可以这样轻轻松松付出如此小代价的情况下就取得了大规模冲锋付出数倍代价都无法取得的战果苏德两军在此之前已隔着普希金大街发起多次进攻了,但除了增加一些废墟外彼此都没有多大的进展。
事实上,这战果让舒尔卡也感到意外,他原本只是希望能尽可能多的杀伤德军的有生力量,同时再让苏军得到锻炼打击敌人的士气,没想到居然一次进攻就逼退德军半步。
这里所说的“半步”,指的是德军占领整幢建筑退出一个房间。
“现在怎么办,上尉同志”季米特里拿着电话问:“他们请求继续进攻!”
“不!”舒尔卡回答:“原地潜伏,等待机会!”
“原地潜伏等待机会!”季米特里这一回没有迟疑,马上就把舒尔卡的命令传达了下去:“重复,不许进攻!”
不进攻是正确的,因为德军并不是真的被击退了。
比如在一幢建筑里只让出一个房间,又或者是让出前沿一个掩体撤到附近不远的两个掩体这其实是在以退为进,同时也是一种很高明的战术。
德军知道,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的话,德军显然会被全面压制占不到半点便宜,因为他们看不到敌人而敌人却在暗处观察着他们等着他们冒头。
但如果后撤半步,形势就会完全反转。
比如德军主动让出一个房间,又比如一个掩体、一段战壕,苏军如果要往前推进的话就必然要进入房间、掩体、战壕,于是马上就变成德军在暗苏军在明。
舒尔卡猜的没错,这是乔纳斯少将下的命令,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乔纳斯少将不简单。
而乔纳斯少将也同样想着这句话,当他知道苏军并没有因为德军的撤退而追击时,不由倒抽了一口凉气:“这个家伙不简单!”
“哪个家伙”副官问。
“我不知道是谁!”乔纳斯少将摇着头回答:“但我知道,我们这次突袭之所以会失败并陷入现在的窘境,很可能就是拜他所赐!”
“那么,将军!”副官问:“他们不进攻,我们怎么办”
乔纳斯少将沉默了一会儿,回答:“等,等天亮!”
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诡异的一幕,敌我双方都在黑暗中小心翼翼的试探着,时不时的朝对方投出一枚手榴弹,但谁也不敢轻易前进一步。
最后直到天色将明时,苏军突击队才分批从德军防线撤回。
这晚的战事很快就传遍了全军。
这并不是因为占领某块地或是往前推进了多少米,而是苏军以极小的代价取得完全不成比例的战果苏军一共伤亡53人,这其中还包括7名因为受不了压力走极端的。
而德军方面保守估计伤亡两百余人。
这无法统计出准确的数字,尤其是在夜里。
更重要还是苏军居然能摧毁敌人在一线的火力点和碉堡。
如果用往常的战术达到同样的战果,至少得用两个团冲锋伤亡一个营以上的兵力。
这事很快就传到了集团军司令部。
戈利科夫一个电话打到师部找到舒尔卡,用质问的语气问:“舒尔卡同志,有这么好的战术为什么不早点用你知道这会让我们少损失多少人吗!”
“戈利科夫同志!”舒尔卡回答:“因为我并不确定它们是否实用,同时这些战术还需要狙击手和迫炮手的协同”
“现在你们马上回来!”戈利科夫打断了舒尔卡的话:“我们需要你们训练更多的狙击手和迫炮手!”
看着已经挂断的话筒,舒尔卡有些无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