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可以看得出来他们作战相当英勇,但战斗力及战术却让人不敢恭维……舒尔卡等人跟在坦克后一边前进一边观察,看得很清楚,机枪火力位置不
第二百三十八章 自尊
反观德军,他们在此之前的战斗中一直没有防范苏军坦克……
这主要是由坦克第四旅在占领克林之后很快就撤出,内务部第251师上来后几乎没有坦克决定的。
另一方面,则是德军有坦克而且主攻,于是德军防线上就没有太多的坦克障碍,否则这些障碍同样也会阻挡自己的坦克进攻。
因此没有反坦克壕,没有反坦克地雷,只有少数几门反坦克炮和十几辆被德军紧急拉上来应战的“三号”坦克。
但这些反坦克炮和“三号”坦克几乎可以被t34忽略……它们无法对苏军t34构成太大的威胁。
于是,德军一辆辆坦克被t34摧毁,第333步兵团的战士就朝德军防线打去一发发迫炮炮弹……这些迫击炮炮就是苏军的铁锹式37mm迫击炮,它们在夜战中甚至比射程更远的迫击炮更好用,原因是大口径远射程迫击炮需要炮兵观察员引导,这其中还需要通讯设备,而37mm迫击炮就可以直接在前线看到哪就炸哪。
这时跟在身后的内务部军队就按捺不住了,一名军官大喊一声:“同志们,为了祖国为了莫斯科,冲啊!”
“冲啊!”
……
第251师的士兵大喊着越过坦克冲了上去。
这时冲锋依旧为时过早,如果德军开始炮火覆盖那就另当别论。
不过当然,在这夜晚尤其是双方已经炮来炮往的情况下用炮火覆盖也是十分困难的,原因是炮兵观察员很难判断距离甚至无法完成试射并引导,因为他不知道哪发炮弹是自己炮兵打的。
更重要的还是,此时敌我之间距离很近,坦克已推进到了一百多米的距离,用炮火覆盖的话一不小心就会将炮弹炸到己方阵地。
所以,拥有t34坦克的苏军不需要这么急,他们可以镇定的将苏军机枪阵地、迫炮阵地一个个敲掉然后再继续推进或是冲锋。
但第251师的部队不是由坦克第四旅指挥的,舒尔卡怎么叫也叫不住,于是也只能任由他们往前冲锋了。
其实这一冲锋反而还打乱了整个节奏,原本还在寻找目标的坦克不得不停止射击……炮弹炸开毫无疑问的会误伤自己人。
坦克机枪也停了下来。
第251师的士兵没有步坦克协同的训练,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要为坦克机枪让开射界,一队又一队的士兵用自己的后背挡住了机枪射孔。
从这方面来说,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让第251师协同。
接着,毫无意外的是,第251师的冲锋再次被德军复活的火力压了下来。
舒尔卡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切尔内采夫上校的自尊心在作祟。
切尔内采夫上校是第251师801团的团长,也就是协助坦克一营进攻的内务部部队指挥官。
切尔内采夫上校受到的教育一直都是“只要足够勇敢就能打败敌人”,他也是这样要求甚至是监督其它部队作战的,在此之前就有许多军官因为“贪生怕死畏战不前”被切尔内采夫上校的和上校处分甚至处决。
在这种情况下,切尔内采夫上校感觉这场战斗的局面是对第251师的一种侮辱:
一直在强调并监督其它部队勇敢作战的第251师,怎么能在其它部队的保护下作战,尤其还是龟缩在友军的坦克后缓缓前进,这让第251师以后怎么监督其它部队
更重要的还是,切尔内采夫上校还是其中一员,
第二百四十章 拖延
第二百四十一章 装甲列车
舒尔卡没有猜错,德军的确是在拖延时间,否则德军驻守特维尔的部队只有一个团两千余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再分兵前出到特维尔城外与苏军作战显然是不明智的。
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因为克鲁格用来增援特维尔的第5工兵营需要准备时间。
毫无疑问,这个第5工兵营不是一个普通的工兵营,它其实是装甲列车部队……
德军在发起进攻后先后用缴获的装甲列车编组了四列装甲列车,分别是10、11、21和22号装甲列车。
其中10、11号装甲列车是从苏军手里缴获的波兰装甲列车车厢……波兰装甲列车的特点是装甲太薄,只有5mm,仅堪堪能挡住子弹的射击。
德军主要使用这些装甲列车对付游击队。
这其实是正确的,原因是装甲列车这玩意严重依赖铁路,只要铁路被炸断就几乎可以说失去战斗力……波兰轻装甲列车除外。
波兰轻装甲列车是种奇葩的存在,它不过就是将一堆坦克装载在平板车上,在铁路上机动就当装甲列车用,一旦有需要或是铁路被炸断的情况下,这些坦克全都可以从平板车上开下来作战。
很明显,这种装甲列车用于对付游击队还是很有用的,所以它也被称为是“铁路传说”。
之所以装甲列车由工兵营装备,主要是由于它们负责铁路的安全……拥有装甲列车后在后方基本可以无惧任何武装力量,游击队不可能拥有能威胁到装甲列车的装备,所以即便是工兵营也能轻松完成任务。
工兵营装备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可以随时下车修路修铁轨,这对保障铁路畅通有利……此时的德军最需要的就是铁路畅通。
不过德第5工兵营有些不一样。
第5工兵营装备的是第22号装甲列车,它是由缴获的苏联装甲列车车厢拼凑在一起并进行改装而成,最重要的改装就是装了四门88mm高射炮……这显然不是为了对付游击队。
这是曼施坦因的想法。
88mm高射炮已经在实战中证明了它的价值,它不但是防空利器更重要的是还拥有出色的穿甲能力。而此时德军正遭遇“t34危机”几乎没有能对付t34坦克的装备。
另一方面,88mm高射炮不便机动……这玩意机动时的重量就达到5000公斤,一发炮弹就有10公斤左右,这在苏联泥泞的公路以及德军紧张的后勤绝对是个噩梦。
所以,为什么不将88mm高射炮装在装甲列车上用铁路机动作为对前线部队的增援呢
于是,第22号装甲列车就横空出世。
应该说,它是德军用于应急的一种混搭装备,崇尚机动的德国人最终还是抛弃了这种思维把88mm高射炮装在“虎式”坦克上……坦克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受铁路限制。
第22号装甲列车甚至还在测试阶段,曼施坦因想把工兵营换着素质更好、更专业的步兵和炮兵,但还没来得急换就被克鲁格紧急派往特维尔了。
第5工兵营营长是迈克尔少校,一个来自马格德堡的年轻人,父亲是个建筑工人同时他本人也在建筑方面干过几年有建筑方面的特长,所以毫不意外的就被分配到了工兵部队。
事实证明迈克尔少校很适合这行,他在建筑方面的知识使他在工兵部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少校。
但迈克尔却一直对自己的兵种不满。
他总是向部下抱怨:
第二百四十二章 桥
第二百四十五章 死胡同
哥萨克的伤并不碍事,只是舒尔卡那一脚踹得并不轻,这让他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
但也只是如此而已,这在战场上尤其是苏军中几乎就不能算是受伤。
更大的问题,桥面被敌人炮火封锁,几辆坦克开上去都被摧毁在路上,不一会儿桥面上就到处都是坦克残骸和苏军士兵的尸体。
扎哈卡维奇少校与加夫里洛夫少校从后方跑了上来,举着望远镜探出身去往对面望了一会儿,然后就退了回来。
他们在躲进一段废墟前叫上了舒尔卡。
“是装甲列车!”加夫里洛夫少校说。
“而且装备了88mm高射炮!”扎哈卡维奇少校补充道:“只有这种炮才能在三百米外击穿t34!”
装甲列车……舒尔卡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他一直没怎么把它放在心上。
因为舒尔卡知道这是种落后的装备,就像战列舰慢慢被淘汰一样。
原因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过于依赖铁路、而且过于庞大不易掩藏,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基本就是敌人空中力量的靶子。
战列舰差不多也是这样有状况……在航母出现之前,海战基本靠军舰本身,于是“大炮巨舰”的思维就是正确的。
但是,随着航母的发展海战已经变成敌我双方舰载机的争夺,战列舰的大炮已几乎用不上,厚重的装甲对于轰炸机来说也没多大差别,反而因为其体积及重量导致其很容易成为轰炸机的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人,舒尔卡是习惯性的忽略那些将被淘汰的东西。
但是做为一名这时代的战士,舒尔卡发现无法忽视它们。
比如说现在,德军掌握着制空权,而且还用它守着桥面,于是这装甲列车就变成了一种利器。
“看清它有多少节了吗”加夫里洛夫少校问了声。
“十二节!”扎哈卡维奇少校似乎对此有所研究,他打着手电做光源,然后一边画着一边介绍道:“像这种装甲列车一般会将动力车头放在中间,这样能降低被敌人攻击丧失动力的危险,在它旁边会加持一节煤水车厢,用来储存煤和水以及补给。再往外,会有指挥车厢,防空火力车厢和反装甲车厢。通常是两边对称以方便来回作战和指挥!”
最后一句较难理解,简单的说就是如果两边对称的话,装甲列车往这头开还是往那头开都是一样的,战斗单位相同于是指挥起来就不会那么复杂。
“用炮火能否将其炸毁”加夫里洛夫少校问。
“很困难!”扎哈卡维奇少校摇了摇头,说道:“它们都有装甲被覆,炮弹很难对其造成伤害不说……如果不是直接命中动力车厢,原则上它都是能开动!”
舒尔卡明白扎哈卡维奇少校这话的意思。
列车是由一节节车厢构成,其它车厢并不是要害,被击中甚至击穿都没关系,大不了就把整节厢丢掉其它车厢连在一起依旧还有战斗力,一样还能拦着坦克第四旅无法前进。
“更何况!”扎哈卡维奇少校接着说道:“装甲列车是机动单位,我们很难掌握它的位置并将其摧毁!”
加夫里洛夫少校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比如刚才他还没看清,装甲列车就在他眼皮下退回到建筑中去消失了。
这要是用炮火覆盖……就只能是没有目标的瞎打。
“扎哈卡维奇同志!”这时通讯兵报告道:“二号桥进攻受阻,他们发现敌人装甲列车!”
扎哈卡维奇少校与舒尔卡等人对望一眼,然后就说道:“这就是装甲列车的优势,它可以凭着自己的速度两线作战封锁两座桥!”
&nbs
第二百四十六章 潜伏
第二百四十七章 伪装
喀秋莎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困难,扎哈卡维奇少校直接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罗科索夫斯基……就算是困难也是莫斯科方面的困难了。
不过这对于莫斯科方面也不算是困难。
罗科索夫斯基将这个问题报告给朱可夫,朱可夫马上组织人手搜集附近火箭炮的信息,并增调了一个火箭炮营赶赴特维尔。
“一个火箭炮营!”扎哈卡维奇少校说道:“它们会在两小时后赶到!”
舒尔卡和加夫里洛夫少校点了点头。
要知道“喀秋莎”火箭炮之所以4门编成一个连,就是因为4门同时轰炸的威力就可以形成一个打击面对正面进攻的德军造成不少的伤亡。
甚至在战场上还出现这样的事:
由于此时“喀秋莎”还属于秘密装备,它在德军的报告里还是“不明火炮”,也就是德军以为自己是遭到火炮的轰炸。
为了能让德军继续这样“误会”下去,苏军派火箭炮上战场时常常没有通知前线官兵。
结果有一次,4门火箭炮朝进攻的德军齐射将德军打退的同时,未接通知的苏军在目睹这种火炮的巨大威力后也被吓得撤出了阵地。
这只怕是目前唯一一种同时击败敌我双方部队的装备了。
一个火箭炮营有12门火箭炮,这足以完成舒尔卡的潜伏计划……毕竟那只是轰炸两百米范围的桥头防线。
接下来的就是各部队的协同和潜伏准备。
首先是坦克的伪装。
这不算什么难事……t34坦克战斗现在,装甲上已经到处都是弹洞和刮痕,一眼看上去就伤痕累累。
加夫里洛夫少校别出心裁的让部下去搞些颜料。
“我在路上看到一所学校!”加夫里洛夫少校对警卫说:“去找些颜料和会画画的人来!”
警卫应了声就带着一些人去了,不一会儿就带着颜料和一个女人过来,她是学校的美术老师,看起来有些吓坏了,脸色苍白战战兢兢的望着这群大兵,不知道自己是否是做错了什么。
而士兵们在见到她时则一路欢呼并吹起了口哨……这可是战场上一道难得的风景。
“别害怕!”加夫里洛夫少校安慰她道:“我们是苏联军队!”
“我知道这个,少校!”美术老师回答:“可这里同时也是战场……”
“你叫什么名字”加夫里洛夫少校问。
“我叫叶夫格拉莎,少校同志!”
“叶夫格拉莎,我们需要你的帮助!”加夫里洛夫少校朝停在路边的六辆坦克扬了扬头:“看到它们了吗六辆坦克,我希望你能把它们‘打扮’得更像被摧毁的坦克……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叶夫格拉莎点了点头。
“你动作要快些!”加夫里洛夫少校掏出怀表看了看,说道:“我只能给你一小时的时间,能办到吗”
“当然,少校同志!”这时叶夫格拉莎似乎镇定了下来,从警卫手里拿过画笔和颜料就开始为坦克“打扮”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