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那就别让他们看出那是个湖!”舒尔卡说。

    “什么”

    “你为什么能一眼看出它是个湖”舒尔卡反问。

    “因为……它虽然被白雪覆盖,但却没有植物!”指导员回答:“另外还十分平整,没有石头或其它东西,两岸稍稍突起!”

    舒尔卡点了点头,没说话。

    然后指导员就明白了:“你是说,给它做些伪装”

    “是的!”舒尔卡说:“这些并不困难不是吗我是说,给它‘种’上些植物!”

    “是的,这不难!”指导员回答:“我们只需要从别的地方砍一些小树,然后将它‘栽’在冰雪里!”

    “再比如给它堆上一些石头!”

    “当然,我们只需要用汽车运!”指导员说:“我想那冰面还是能承受汽车重量的……”

    “我们可以用更轻的马车!”

    “是的,用马车更安全!”

    “我们还可以制造些起伏不平的地势!”

    “当然!只需要用积雪就可以制造!”

    ……

    指导员的表情慢慢起了变化,最后激动的拍着舒尔卡的肩膀说道:“太棒了,舒尔卡,我们会给德国人一个惊喜的!”

    “是让他们洗个澡!”

    指导员哈哈大笑起来:“对,让他们洗个澡!”

    舒尔卡马上把这个计划向加夫里洛夫少校报告。

    这计划没有道理会被否决的,毕竟这一不是撤退二不是逃避,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杀伤德军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对战局对苏军等都有益而无害。

    不过罗科索夫斯基还是下了道命令:“后撤两里,我们要保证反攻后能将这两里夺回来了!”

    “是,将军同志!”加夫里洛夫少校信心十足的回答。

    如果德军上当的话,就别说夺回这两里了,只怕反攻都可以。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根本没必要反攻。

    于是行动很快就展开了,罗科索夫斯基从第1075团中抽调两个连赶到杜博谢科沃补上了一营的防区将舒尔卡等人换了下来。

    一营在韦尼亚科夫大尉的带领下开往后方……其实所谓的一个营总兵力只有一百多人,差不多就是一个加强连的兵力。

    &




第二百九十六章 夜袭
    一行人整整忙到了大半夜才把正面几里宽的湖面布置妥当,接着要做的就是在湖对面构筑工事。

    这应该算是比较轻松的活,至少对苏军来说是这样……他们擅长在冰天雪地里工作,也有丰富的构筑工事的经验,他们只需要将积雪堆积起来,然后用烧化的水往上一浇,随着一阵结冰的“克克”声,一道坚固的冰雪战壕就构筑好了。

    这种战壕的优点是能速成,甚至想弄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基本不坍塌,就像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屋里一样。

    缺点就是它会使战壕十分光滑,不利于部队机动或冲锋。

    不过这个存在两面性,德军冲进苏军战壕时也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

    另一个比较致命的是,这种战壕若是遭到敌人炮击,那掀起的碎片就会像弹片一样四处飞射,如果被这种弹片击中的话,你将会很幸运的成为找不到弹片的伤员或是死尸,因为它会在你身体内融化。

    到凌晨一点的时候这一切总算是完成了,韦尼亚科夫向加夫里洛夫报告,然后下达了“原地待命”的命令,然后所有人就瘫在战壕里。

    不过很快战士们又被带起了兴趣。

    带头的是老兵,他决定为自己打造一个小屋,而且的确这么做了,即便他这时也精疲力尽,但这在他看来似乎很简单……他先是在雪地里挖上一个足够一人睡在里头的空间,然后捡些树枝横架在上方,铺上雨披,再堆上积雪,最后拿水往上一浇,一个能挡风遮雪的冰屋就完成了。

    老兵在里头铺上毯子钻了进去,不一会儿就传来了鼾声。

    这让士兵们纷纷效仿,毕竟花点时间就可以让自己好好休息,何乐而不为呢

    韦尼亚科夫大尉坐在舒尔卡身边,说道:“很美的景色,是吗”

    “是的,大尉同志!”舒尔卡回答。

    韦尼亚科夫虽然是舒尔卡的顶头上司,但舒尔卡与他的接触并不多……舒尔卡更多的是直接与加夫里洛夫少校联系。

    “我想我该谢谢你,舒尔卡同志!”韦尼亚科夫说。

    “谢我”舒尔卡有些不解。

    “是的!”韦尼亚科夫回答,然后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张照片递到舒尔卡面前,说:“这是我的妻子,还有我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

    照片上是个年轻美丽的妈妈,她手里抱着个孩子,露出幸福的微笑,而孩子则用好奇的目光盯着镜头。

    “是个男孩吗”舒尔卡问。

    “是的,一个男孩!”韦尼亚科夫回答:“他的生日,是6月23日!”

    舒尔卡一开始还没明白这话的意思,但转念一想,就疑惑的望向韦尼亚科夫:“战斗爆发的第二天”

    “是的!”韦尼亚科夫回答:“当时她正在布列斯特市……那时我就失去了她的消息,她在医院里跟着部队的伤员一直转移,然后活了下来。”

    “太好了!”舒尔卡说。

    这样的幸运在战场上可不多见。

    “她叫莉赞卡!”韦尼亚科夫说:“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直到几天前收到她的来信……她是在报纸上看到我们这支部队的消息的!”

    “也就是说,你还没见过你儿子”舒尔卡问。

    “是的!”韦尼亚科夫拿着照片看了又看,还不时的用指尖充满爱意的摩擦着照片上儿子的脸,说道:“我做梦都想看看她们,不久前……你知道的,所以我才说应该谢谢你!”

    舒尔卡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在前线防御的时候,那场恶战让韦尼亚科夫以为要死在那了,但舒尔卡的这个办法又让他们有了



第二百九十八章 巧合
    战斗十几分钟就结束了。

    这场小战斗再次证明了“兵在精不在多”……不过似乎不对,舒尔卡认为这场战斗作用更大的应该是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这批德军在后方追杀溃逃的苏军,警惕性很低,再加上苏军开打时战术得当协同很好,一上来就是铺天盖地的一片火力将其打懵了,紧接着再一个冲锋……这几乎是在对方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经将刺刀扎进他们的胸膛,于是德军迅速崩溃也是情理中的事。

    不过苏军没有冲得太狠,毕竟其目的不是反攻更不是将敌人杀光……德军在这局部地区兵力要比苏军多得多,后续随便都是一个营甚至一个团,第333团这个两个严重缺编的连根本就不够他们塞牙缝的。

    于是一声令下,追了一段距离的苏军就撤回了岸边。

    德军再次涌上来与苏军陷入僵持状态。

    实战很容易陷入僵持,这主要是装备的发展造成的。

    机枪没发明之前这种情况不多,通常是人多然后一个集团冲锋就解决问题了。

    机枪发明之后,随便也是“哗哗”的一排子弹,人多的集团式冲锋无效了,敌我双方往往是互相拿对方没办法谁也冲不上去,于是就形成堑壕战。

    这种僵持在二战也很多,只不过可以用坦克、飞机、大炮协同来打破这种僵持。

    一营此时的防御,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德军……该是派坦克上来的时候了。

    然而,坦克一上来就差点把舒尔卡等人吓傻了。

    黑暗中一片“隆隆”的马达声,偶尔还有坦克推倒树木时的“咯咯”声。

    舒尔卡让人打出一发照明弹,只见雪地中到处都是德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密密麻麻的一排接着一排,黑色的“十字”就像一片乌云似的压了上来。

    或许是因为天黑看不清路,前方都有德军士兵在打着信号灯指挥,所以它们前进速度并不快。

    不等舒尔卡认真看,空中就传来炮弹的呼啸声,德军对一营的防线发起冲锋了,为首的十几辆坦克在步兵的掩护下直朝这个方向开过来。

    “撤退!”韦尼亚科夫大尉在炮弹的爆炸声中大喊。

    战士们赶忙收起武器撒退就跑,当然,在跑之前还不忘在后头布设地雷……这是撤退的基本常识,而且还必须两个连队互相掩护着撤,否则是怎么也没法跑得过敌人从后方打来的子弹。

    舒尔卡在撤退时有些狼狈,他几次在途中摔倒,如果不是战友们适时将舒尔卡扶起的话,他这个“突围英雄”只怕要在这小战斗中被敌人给俘虏了。

    不过最终舒尔卡还是有惊无险的跑回了战壕,然后一屁股坐在战壕里喘着粗气。

    “怎么了,舒尔卡同志”指导员问:“你刚才好像被吓坏了!”

    “是的!”舒尔卡上气不接下气的回答。

    “连长同志是太激动了吧!”老兵接嘴道:“想到那么多坦克很快就会被炸进湖里!”

    周围的战士们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

    舒尔卡也懒得解释,他刚才的确是有些慌了,雪地上的奔跑有些不一样,它必须得像兔子似的一蹦一蹦的,平时舒尔卡还没感觉这有什么难的,但一跑快就不行了。

    而其它苏军……他们早就习惯这一切了。

    不过当英雄就是好,战士们会自发的把它往其它方向理解。

    德军倒是没有急着追,他们在后头跟着坦克缓缓推进。

    &



第二百九十九章 湖面
    兄弟们,月初了,求个月票!

    “反坦克枪!”韦尼亚科夫大尉下令。

    德军几辆轻型坦克带着一队士兵在前头抢先发起进攻。

    这是德军的先头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前方探路、清障等。

    其主力部队远远落在后头,苏军当然不可能在这时候动手。

    于是,几挺反坦克步枪就在阵地前架了起来。

    “目标左侧第一辆!”韦尼亚科夫大尉下令,然后等了一会儿让枪手有时间瞄准,接着叫道:“开火!”

    “砰砰”几声枪响,左侧第一辆35t坦克就停下不动了。

    反坦克枪子弹小,有时即便是击穿目标也无法造成致命伤害,所以通常都是几挺反坦克步枪朝同一个目标射击以此增大杀伤机率。

    接着是右侧第二辆,那是一辆“二号”坦克,它显然察觉到了反坦克步枪的威胁,所以一踩油门加快速度朝前冲锋,同时坦克炮和机枪“哗哗”的朝苏军战壕射击。

    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坦克这东西因为体积大目标明显,而且行驶速度较慢,所以做什么蛇形机动等规避动作都没什么用,甚至还会使自己的速度慢下来更容易被命中。

    正确的做法就是像现在这样,加快速度往前冲并用火力对敌人进行干扰,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缩短敌人可攻击的次数。

    跟在坦克后的德军士兵马上就对其实施火力掩护将一枚枚迫击炮炮弹打向苏军阵地,他们试图以此吸引苏军的火力保护坦克。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随着大尉一声令下,几声枪响后第二辆坦克又瘫痪在原地。

    同时苏军的机枪和迫击炮也发出怒吼……虽然苏军人少装备少,但胜在有完备的工事,而德军则是暴露在平坦的旷野中,所以很快火力就被苏军压了下去。

    其实,舒尔卡认为这更多的是德军在拖延时间等待后方的主力部队。

    这心理可以理解,这是人的天性,是人都会害怕,都会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危险和伤亡。

    此时如果只是德军这支先头部队,他们有两个步兵连再加上七辆轻型坦克,这阵容其实已足够拿下舒尔卡等人驻守的阵地。

    问题就在于……

    后方主力部队有大量的“三号”、“四号”坦克,这些坦克是反坦克步枪无法击穿的,它们可以轻易辗上敌人的战壕突破其防线,那为什么非要他们玩命的进攻呢

    于是,德军士兵就趴在原地与苏军一阵枪来枪往的……这看起来打得激烈,其实都是在胡乱射击磨洋工。

    苏军也正希望这样,于是也十分配合的跟他们演戏。

    然后,后续坦克就一排排的开上了湖面,它们把阵势拉得很开……这是德军装甲部队惯用的突击方式,这样使它们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也可以从侧翼绕过去包围敌人。

    “准备!”韦尼亚科夫望向身后的达维多夫。

    达维多夫赶忙拿起引爆装置……那是电引爆装置,它的好处就是看准时机后瞬时引爆,不需要像导火索那样等待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更安全,因为敌人根本没有反应时间于是也不可能像导火索引爆那样中途被发现并加以破坏。

    两百米。

    坦克前锋距离苏军防线越来越近,它们完全无视湖面上苏军“栽”上的树木,将其一棵棵辗在履带下。

    德军士兵紧随其后,或许是因为注意力全集中前方,又或许是因为被坦克挡住了视线,他们根本就没有发觉那些树被坦克撞倒时的姿态是不正常的……正常被撞倒的树因为其很深的根系,所以更有弹性和韧性,而“栽”在冰雪里树却因为底盘不稳所以一撞就



第三百章 跳水
    一辆辆坦克接二连三的掉下湖去,如果不是因为炸药包爆炸的声响,舒尔卡想它们一定会发出悦耳的“扑嗵”声。

    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坦克支撑不住了……在此之前,舒尔卡从未想过那些坦克会有这么多跳水姿势。

    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坦克落水的情况也都不尽相同:
1...4849505152...1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