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在特维尔的就是他们!”库比勒说:“也就是你的对手!”

    “什么他们的坦克不应该是‘t34’吗”

    “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但他们的确是近卫坦克第1旅!”库比勒回答:“虽然没有‘t34’,但他们装备了新装备,这或许就是原因!”

    卢卡斯没有回答,不知道是因为认同库比勒的话还是感觉到了对阵近卫坦克第一旅的压力。

    “有什么问题吗”库比勒问。

    想了想,卢卡斯就回答道:“我并不害怕近卫坦克第1旅,将军,尤其是使用英式、美式坦克的近卫坦克第1旅。我对自己的部下有信心,对我们的坦克也有信心。但是,我们对敌人的新式装备一无所知,我们该怎么对付他们”

    “说得对,少将!”库比勒对卢卡斯的分析表示赞同:“所以,我让人收集了一些有关这些新式装备的信息。”

    “信息”

    “是的,从第七装甲师那获得的!”

    卢卡斯马上就明白了,第七装甲师有些幸存者,他们的确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实战信息。

    “我马上把这些信息发给你!”库比勒说:“你可以在赶来的路上和部下一起讨论下对付它的方法,或是一些有可能的战术!”

    “好的,将军!”

    卢卡斯正是这么做的,他在收到资料后马上就与部下一起积极讨论对策。

    他们甚至对火箭筒做出了许多正确的判断。

    “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射程短的装备!”一名坦克兵上校说:“因为他们在与第七装甲师作战时采用近战,同时他们直到我军坦克进入一百米范围时才开火……这说明这种新式武器的射程很可能只有一百米!”

    “我们知道,那是一枚火箭弹!”另一名军官说:“因为很多人都看到它的尾迹和独特的啸声。但是一枚普通的火箭弹是不可能正面击穿我军坦克装甲的。而且相当一部份被击中的坦克都被引燃或者引爆,这与我们的反坦克手榴弹命中目标时的情况十分相似!也就是说,这种火箭弹很可能是将我们的反坦克手榴弹装在火箭推进器上!”

    (注:德军pwm式反坦克手榴弹就是采用锥形装药原理。)

    “所以,他们能把反坦克手榴弹投掷到一百米外”卢卡斯对此表示震惊。

    这已经很要命了,因为德军靠人力投只有20米的距离。

    虽然看起来相差不大,100米与20米,差距也就是短短的80米。

    但是从战场混过来的他们都知道,实战中有时就是一点点射程的问题就可能影响整场战役甚至战争。

    比如步枪从前装到后装的转变,就使使用前装枪的部队遭受到的几乎是屠杀。

    再比如从滑膛枪到线膛




第三百四十八章 pak40
    舒尔卡带着部队守在街道的咽喉部位,也就是拐角稍往下的几幢建筑。

    这个位置的建筑会天然的将敌人“打个折”,也就是冲上来的永远是最前方的先头部队,后续部队都是在拐角另一边甚至都看不到前方的状况。

    另一方面,则是坦克如果从拐角处出来时,第一时间就会在火箭筒的射程下。

    为了能获得更好的视野及不让其它建筑挡住火箭筒的射界,舒尔卡还下令爆破了两幢建筑,接着再在天台上、窗户前堆几个沙袋,一个个很好的掩体就构筑好了。

    然后在街道另一头几百米外再隐藏上两辆坦克并拉上电话线,一道防御就布署好了。

    这两辆坦克大多是“玛蒂尔达”。

    舒尔卡不得不承认,“玛蒂尔达”虽然有诸多缺点,但有时还是很好用的。

    所以,有句话说得对,没有无用的装备,如果无用只是因为没有把它用在对的地方。

    比如“玛蒂尔达”,其厚重的装甲这时就很有用。

    德军炮火无法将其击穿……当然,“玛蒂尔达”的坦克炮也无法击穿对方。

    但这并不是什么问题。

    因为“玛蒂尔达”的任务是对付敌人步兵和吸引注意力,至于德军坦克,那就交给火箭筒了。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德军进攻。

    首先上来的是德军步兵。

    他们是德军的先头部队……由于街道建筑太多,一幢连着一幢,谁也分不清哪幢里有敌人,也不知道敌人防线的位置,于是需要用一些步兵试探。

    这些德军步兵很小心也很专业,他们端着步枪利用路上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比如敞开的门、倒塌只剩下半段的墙体,还有雕像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互相掩护着朝前跨进。

    后头则是坦克的马达声,听声音舒尔卡就知道那是“三号”坦克。

    “放步兵过去!”舒尔卡下令:“让坦克对付他们!”

    “是!”通讯兵低声应着,就用电话将命令传达了下去。

    收到消息后两辆“玛蒂尔达”坦克就一左一右的缓缓从藏身的建筑里开了出来……一开打就暴露坦克的位置似乎并不明智,但这也恰恰是舒尔卡希望的。

    此时不管是苏军还是德军,其注意力永远是放在坦克上。

    因为它是最危险、威胁最大的装备。

    果不其然,德军步兵的注意力第一时间就坦克吸引,于是他们在隐藏自己的同时紧急召唤后方的坦克。

    开上来的果然是辆“三号”坦克,它紧贴着拐角的建筑拐弯,甚至都将建筑突出的墙角撞得粉碎。

    这个动作证明了德军坦克乘员的实力……它是为了不将自己的侧面装甲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下。

    “三号”坦克的侧装甲只有32mm,而且基本没有倾角,所以即便对手只是40mm口径的小炮,德军坦克手也不敢大意。

    接着只听“轰”的一声,“三号”坦克率先开火。

    这时舒尔卡有些奇怪,德军是有备而来,他们应该知道“三号”坦克无法击穿“玛蒂尔达”正面装甲,现在这么急着开火不是白费力气吗

    接着舒尔卡很快就明白了,因为在舒尔卡望远镜的视野中,看到坦克后德军似乎是在忙着什么。

    “是反坦克炮!”舒尔卡说:“德国人在坦克后藏有反坦克炮!”

    这种做法很聪明,前方用坦克吸引苏军的目光,后方则在布置反坦克炮,然后等坦克一让开……反坦克炮就可以朝苏军坦克开火。

    “可是他们的反坦克炮同样也无法击穿我们的坦克!”指导员说。

     



第三百五十章 争论
    然而,卢卡斯在无奈之下的猜测当然无法成为现实。

    非但无法成为现实,现实与他们的猜测还是相反的……虽然火箭筒的精度在夜里的确是被削弱了,在白天当然要比夜里打得准。

    但这种削弱对于步兵来说却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必要时还可以用照明弹弥补。

    而这时代的坦克,夜战能力尤其是在城市里的夜战能力几乎可以用“没有”来形容,因为就算前方有人影晃动,坦克乘员也不敢确定那是敌人还是自己人,于是不敢轻易开枪。

    于是卢卡斯组织起来的夜战一次又一次失利,甚至还被近卫坦克第1旅反攻并遭受不小的损失。

    为什么会遭到反攻就不用多说了……背着火箭筒的苏军士兵们目标很小,他们可以借着建筑及废墟的掩护轻松的渗透进德军阵地并出奇不意的发起进攻。

    这结果唯一的好处就是,希特勒终于相信俄国人在特维尔使用的“新装备”是真实的而不是前线将军为了能撤退而撒的谎。

    “我们认为那是一种类似反坦克手榴弹的武器!”参谋向希特勒报告道:“俄国人把反坦克手榴弹装在了火箭推进器上,于是就可以在100米左右发射然后摧毁我们的坦克!”

    希特勒闻言不由从地图上抬起了头,然后愤怒的说道:“多么简单而又有效的想法,我们有火箭弹,也有反坦克手榴弹,但却不知道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我们的科学家都是些蠢货,十足的蠢货,是他们让我们在战场上陷入全面的被动!”

    事实上,德国人对火箭的研究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它可以追朔至1910年,甚至苏联的火箭技术都是在拉帕洛协定下德国共享给苏联的。

    问题就在于这时代的火箭弹有诸多缺点,比如精度差、射程近、弹道不稳,发射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容易被敌人发现等。

    于是追求准确和精密的德国人更多的是将火箭技术用在发射烟雾弹上……发射烟雾不需要太大的精度,差不多位置就足以满足要求。

    在这一点上,他们完全没有苏联人的那种思维:精度不够可以用数量凑,在庞大的数量面前任何精度都是忽视。

    直到苏德大战时德国人遭遇“喀秋莎”时才恍然大悟,赶忙开发自己的火箭炮。

    “我会让他们研发类似的反坦克装备!”参谋说:“但是,元首阁下!现在我们该怎么霍普纳上将再一次发来告急电报……”

    希特勒举起了手制止参谋继续说下去。

    他知道第四坦克集团军的困难,所以不想再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想了想,希特勒就回答道:“告诉霍普纳将军,坚持到明天,明天天亮后,我们就会解决补给问题!”

    “是,元首阁下!”

    参谋不敢多问,但希特勒已经有了打算。

    他在夜里将一个飞行大队四十余架战机调往特维尔方向待命,同时让库比勒拟定一个新的进攻计划。

    苏军当然不知道德军的这些安排。

    德军的抵抗和坚韧有些出乎舒尔卡的意料之外。

    舒尔卡原以为……德军本来就因为天气寒冷准备不足而处于崩溃的边缘,现在再加上苏军的全面反攻,同时近卫坦克第1旅又切断坦克第四集团军的补给,那么德军应该很快就崩溃才对。

    但现在天色渐渐亮了起来,距离苏军占领特维尔大桥切断德军运输线已经有二十个小时,德军却依旧没有崩溃撤退的迹像。

    天亮前炊事兵将口粮发了下来,这是因为所有人相信天亮后又会有一场新的战斗。

    “吃光他们!



第三百五十一章 桥头阵地
    用完早餐后,舒尔卡和部下们用行军毯裹着自己窝在角落里休息了一会儿。

    虽然一阵阵寒意不断的从周围渗入,但舒尔卡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一整天紧张的战斗没有休息,使舒尔卡随时随刻都能睡着。

    但还没睡几分钟舒尔卡就被惊醒了。

    是飞机的呼啸声,从声音可以听出来数量很多。

    接着突然响起激烈的枪声以及各种尖啸,头顶上打得一团糟,不过因为舒尔卡等人在室内所以看不见空中发生的情况。

    “这是德国人的反扑!”指导员说:“看来他们出动了许多飞机,似乎要重新夺回制空权!”

    “夺回制空权”舒尔卡听到这话感到有些奇怪。

    在苏、德两军正在特维尔进行激烈的巷战的时候,制空权没有多大意义。

    敌我双方都在建筑内,即便是在街道上作战,飞机也很难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因为德军机场设备简陋的问题,其飞机在极寒天气下起飞作战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

    德军为什么这么做呢

    他们显然不是无的放矢。

    下一秒舒尔卡就想到了原因,他二话不说就抓起电话打到了指挥部。

    “上校同志!”舒尔卡说:“我们要注意河道方向!”

    “河道”这让卡图科夫有些意外。

    “是的,河道!”舒尔卡说:“这是德国人要夺取制空权的原因!”

    闻言卡图科夫马上就明白了。

    这的确是个办法,河道上空无一物,可以使德军避开与苏军打巷战,同时河道宽度还在300到500米不等,德军装甲部队只需要掌握好距离,就可以避开只有一百米射程的火箭筒。

    “他们要从河道进攻”指导员疑惑的望向舒尔卡:“那曾经是我们的进攻路线!”

    “是的!”舒尔卡回答:“但并不意味着敌人就不能用!”

    谁拥有制空权谁就可以从河道方向进攻,现在,制空权很明显在有准备的德国空军手里。

    “他们想干什么”普卡雷夫问了声。

    “拿下特维尔大桥!”舒尔卡回答:“然后把我们包围在这片居民区里,这样他们就可以修复铁路恢复运输了!”

    “他们妄想!”指导员说。

    但实际上,舒尔卡却认为德军可以做到。

    原因是河道一带是开阔地,拥有制空权的德军在开阔地上显然占据着主动权。

    虽然,德军因为忌惮火箭筒无法进入居民区与苏军作战,但他们却可以让苏军出不去……苏军坦克只要一走出居民区就会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下,于是飞机、pak40反坦克炮就会一个劲的招呼。

    于是,出来一辆击毁一辆,而苏军手里的火箭筒甚至还没到射程范围。

    可以说直到现在,德军才真正算是找到了一种应对火箭筒的正确的战术。

    当然,这对苏军并不是好事。

    过了几分钟,卡图科夫就将电话打到了舒尔卡这里。

    “你是对的!”卡图科夫说:“他们从河道发起进攻,留下一支部队,主力增援特维尔大桥!”

    “是!”舒尔卡应着,就下达了增援的命令。

    如果苏军手里没有火箭筒的话,只怕这时就要因为兵力不足而崩溃了。
1...5960616263...1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