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第四百四十九章 时间
事情只能说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舒尔卡首先做的就是募兵征粮。
这对在之前根本就行不通,但在有了舒尔卡之后就变成小事一件了。
舒尔卡抓住百姓对他来意的误会,亲自到城里演讲宣传了一番。
他宣传的内容完全符合军队的要求,说的就是保卫国家将侵略者赶出苏联的那一套,舒尔卡甚至提都没提“整顿”这个词。
但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百姓自发的就认为这确定就是要整顿第82步兵团,甚至还猜测是要将第82步兵团打造成英雄部队为其它部队做榜样,于是年轻人纷纷报名,百姓也踊跃捐钱捐粮。
不到一周的时间,第82步兵团就快速扩编到两千人,而且这速度还在增长。
但随着兵员增加新的问题也不断突显。
最严重的就是枪支和弹药问题。
其中弹药还比较容易解决,米哈依尔维奇少校在会上轻描淡写的宣布:“你们知道的,我们现在整条防线都在与德国人作战,前线很需要子弹,所以能给我们训练的弹药很少!不要抱怨这个,他们总是希望你们能把每一发子弹都打进敌人的身体里而不是靶子上!”
士兵们发出一阵笑声然后就理解了。
但是如果连步枪都不够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没有步枪,他们甚至连基本的战术训练都无从谈起!”安德里安卡说:“到时他们该拿什么与敌人战斗”
“这还只是小事!”米哈依尔维奇少校压低声音说道:“如果步枪都配不齐的话,他们就会开始怀疑‘整顿’!”
舒尔卡明白米哈依尔维奇这话的意思。
如果上级开始重视第82步兵团也就是要开始整顿的话,不可能会连步枪都配不齐。
拖延几天还可以用运输情况恶劣及战场急需之类的借口搪塞过去,如果十几天甚至几十天,那就只能说明上级还是没将第82步兵团放在眼里。
于是,舒尔卡营造出来的大好形势或者也可以说是谎言就被戳穿了,最终一切努力都会白费。
“我们可以把一部份士兵退到二线!”说着,舒尔卡就将一些老兵及伤残士兵的名单摆在了米哈依尔维奇少校的面前:“比如训练他们开汽车,训练他们成为工兵,或是炊事兵等等!”
米哈依尔维奇点了点头:“好主意,他们在二线能起到的作用比一线大得多!”
事实不只如此,正所谓兵贵精不贵多,那些老弱病残不只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他们反而会拖累甚至害死别人。
“他们退下来的步枪就给作战部队使用”安德里安卡说:“但这还是不够!”
“我们再向上级申请一批步枪!”米哈依尔维奇说:“在编制扩大的情况下,申请步枪是合理的!”
安德里安卡点了点头,然后就不说话了。
“有什么问题吗”米哈依尔维奇问了声。
“不,没有问题,少校!”安德里安卡回答:“但这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我的意思是……上级给的还是些破旧步枪,弹药供给依旧少得可怜,尤其是缺乏重装备。有朝一日当我们走上战场……”
接下来话就不需要多说了。
就是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无法改变第82步兵团是炮灰部队的事实。
同时,如果没有重装备进入,比如汽车、吉普车、火炮等,同样会出现之前的问题:时间一久,士兵们对“整顿”就会起疑心。
“虽然你说得对,
第四百五十一章 资料
第82旅被安排到拖拉机厂生产步枪零件,这也是西索伊将部队调到斯大林格勒的借口。
西索伊第一时间就把舒尔卡叫进了他的办公室,然后往舒尔卡面前推上了一张设计图。
舒尔卡看了看,应该就是舒尔卡所说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只不过样子与现代的很不一样。
果然,西索伊就说道:“舒尔卡同志,这是我们按你的思路初步设计的新型穿甲弹,不过许多人认为它并不现实,因为精度会受弹托的影响……”
舒尔卡不由笑了起来:“这样的设计,精度当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原来,西索伊等人设计的是把整个弹芯包围在弹托里,于是外形看起来与普通炮弹一样。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弹托与弹芯分离时往往会阻碍弹芯头部于是将弹芯带偏……接着就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情况。
不过这似乎并不奇怪,现代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那是在一款接着一款的演变、进化,最终才达到最科学的结构。
舒尔卡是因为知道它最终的样子所以觉得简单,而西索伊等人则完全是在黑暗中摸索,甚至此时还处在理论研究的阶段,有些错误是很正常的。
“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设计吗”西索伊疑惑的问。
“弹芯为什么不能比弹托更长呢”舒尔卡顺手拿起了旁边的钢笔,一边在纸张上画着一边说道:“弹芯在内部会使它在长度上受到限制,更重要的就像您说的,精度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弹芯长出弹托之外,就像这样……”
舒尔卡三笔两笔就将画好的图推到西索伊面前,西索伊的眼睛睁得老大,他如获至宝的拿着图纸赞道:“很好的方法,舒尔卡,你简直就是个天才!我们早就应该把你调来了!”
“另外!”舒尔卡补充道:“弹芯的长径比最好在20比1。制作好之后,我们最好在弹托外履上一层薄铜箍!”
“薄铜箍”
“是的!”舒尔卡说:“这样一来它在使用前就不会分成两半,而在炮弹发射出膛时,由于炮弹与炮管之间的磨擦就会将这层铜箍磨掉,接着……炮弹出膛后,弹托就会在阻力的作用下自动脱落!”
“太棒了,舒尔卡!”西索伊连连点头:“这些想法真是太棒了!我简直就看到它们生产出来时的样子!”
有些东西,如果知道它们的结构就觉得一点都不难。
重点是,当它们刚出来时没有人知道它们最科学、最合理的结构是怎样的。
这需要长期的实验甚至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一步步完善。
舒尔卡所做的,就是把这中间过程都省略了。
对于制作步枪零件的新任务,米哈依尔维奇少校表现出了些不乐意。
“我们是作战部队!”米哈依尔维奇少校抱怨道:“可现在却在这里被当作工人使用。有一天,当我们走上战场的时候,可无法用这些手艺来打败敌人!”
“少校同志!”舒尔卡将一堆资料堆在米哈依尔维奇少校的桌上,说道:“我想我们应该看看这个!”
“这是什么”米哈依尔维奇疑惑的望着舒尔卡。
“斯大林格勒的城市地图!”舒尔卡说:“还有城市及下水道图!”
这些资料都是舒尔卡让卡拉什尼科夫搞到的……以舒尔卡的身份还没有权限使用这些资料,因为在战时它们就是军事机密。
“我们要这个做什么”
“训练!”舒尔卡轻描淡写的回答。
第四百五十二章 训练时间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训练时间的问题。
这其中有个矛盾:如果要继续留在斯大林格勒的话就必须生产完分配下来的步枪零件的任务,否则如果上级知道这支部队在斯大林格勒无所事事,那么很快就会将其调走并分配新的任务。
不过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
“所有的工人都有训练时间!”卡拉什尼科夫解释道:“虽然任务很重,但每天都有两小时左右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你们当然也有!”
这是战时机制,为的就是在兵源不足的时候随时随地就可以将这些工人紧急征进部队然后马上就可以作战。
这制度是从莫斯科保卫战时开始的,现在已经扩散到其它城市,斯大林格勒也不例外。
“但两小时肯定不够!”舒尔卡说:“我们至少需要半天,也就是说一半时间训练,一半时间工作!”
想了想,卡拉什尼科夫就回答道:“可以这么做,我们将一些熟练的技工调进你们所在的生产队,他们多出来的生产量足以弥补你们留下的空缺!”
“谢谢,卡拉什尼科夫同志!”
“别说这个!”卡拉什尼科夫回答:“我知道你不是为了自己,你是为了苏联。所以,你觉得你欠我人情不,我不这么认为!”
顿了下,卡拉什尼科夫压低声音说道:“所以,你始终认为德国人会进攻斯大林格勒,是吗这就是你带着部队来斯大林格勒并争取时间训练的原因”
舒尔卡没有否认,他微微点了点头。
“你为什么不向上级报告”卡拉什尼科夫问:“告诉他们你的想法!”
“他们不会相信我的!”舒尔卡回答:“我只是猜测,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德国人是否真会这样干!”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
“德国人的战术!”舒尔卡又开始半真半假的胡扯了,他指着地图说道:“德国人习惯于包围或是钳形攻击,如果他们从正面无法攻陷莫斯科的话,他们就会想办法从侧翼。如果从北面就会有更多的困难,因为这会拉长他们的补给线。从南翼就会快得多而且安全得多!”
“你说得对!”卡拉什尼科夫点头道:“他们已经打到克里木了,而且熬德萨也汲汲可危!”
“敖德萨”
“你还不知道吗”卡拉什尼科夫说:“第11集团军及德国空军集中力量进攻敖德萨,它就快撑不住了!”
舒尔卡被调到第82步兵团这段时间几乎跟外界失去了联系,所以对战局一无所知……像第82步兵团这类炮灰部队不需要知道太多的情报。
考虑了一番,舒尔卡就认为德军这种打法是正确的。
敖德萨和基辅就像两根尖刺似的一上一下的卡在德军的后方补给线上,如果德军想要进攻斯大林格勒就必须解除这个组合。
否则,苏军随时可以像上次一样,从基辅及敖德萨两地夹击切断德南方集团军的补给线将其包围。
而这两者,其实是敖德萨的地理位置更重要。
基辅看似兵力多,有数十万之众,但一直处于补给不足严重缺乏重装备的状态,防守还勉强可以,想发起反攻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敖德萨却并非如此。
敖德萨是港口城市,白天德军可以用空军对其封锁,到了夜里黑海舰队就可以朝敖德萨运兵、运补给。
等积蓄到一定程度,敖德萨就可以对德军发起致命一击。
因此,德军必须占领敖德萨,对于基辅……采用围而不攻的战术就可以,就像德军包围列宁格
第四百五十四章 信任
“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忘掉以前的冲锋战术!”舒尔卡在训练时举着喇叭对士兵们喊道:“虽然,我依旧要求你们勇敢,但不要求你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更不提倡动不动就向敌人冲锋!”
其实还有一句话是舒尔卡想说的,那就是不要求“一步都不许后退”。
不过这话舒尔卡不敢说,因为今天说了,明天内务部的人就会找上来了。
但即便是这样,士兵们听着这些话也面面相觑,因为这跟他们之前接受的教育不一样。
“可是,上尉同志!”有士兵问:“这有什么区别吗勇敢不就是不怕牺牲不怕流血”
“它们没区别吗”舒尔卡反问。
士兵们的确不知道两者的区别在哪。
这对现代人来说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对于这时代的人,尤其是长期在苏联军队盲目冲锋杀敌的作战思想熏陶下的苏军士兵来说,就是个很难转过来的弯。
曾有一位中国名将在苏联学习交流,苏联将军问中国将军在弱势对敌时会怎么做。
擅长打游击战的中国将军想也不想就回答:“打不过就跑,换个地方接着打!”
这马上就遭到苏联将军的批评……按苏联的战术思想,应该是就算打不过也要发扬大无畏精神与敌人战斗到底,根本就不会考虑撤退的问题,至少在军官层面上是如此。
这显然是不对的,也是苏军战术僵化、呆板的一面,它导致的结果就是苏军在战场上总是出现很大的伤亡,即便在占据战场优势时也是如此。
“它们当然有区别!”舒尔卡说:“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杀死更多的敌人,是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而不是表现自己有多勇敢……在我看来,勇敢是表现在我们能杀死多少敌人并最终取得胜利,而不是敢不敢朝敌人的枪口冲锋!”
士兵们若有所思的缓缓点头。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甚至他们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不敢说也不敢这么做而已。
“所以,你们首先要明白一点!”舒尔卡接着说道:“如果不是必要,或者不是上级命令,你们应该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生命,只有保存自己的生命才有机会杀死敌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取得胜利!”
舒尔卡只能用这种相对较为隐晦的方式将作战思想说出来。
事实上,严格来说舒尔卡这么说已经有危险了,因为这很可能会被扣上“畏战不前”、“贪生怕死”的帽子。
但舒尔卡又不得不这么做。
否则,第82步兵团不过一千人,确切的说只有1039人……这是在舒尔卡将原步兵团精选后的人数。
这一千人如果在战场按苏军的战术作战,也就是一个冲锋几分钟的事。
所以,如果真想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并改变第82步兵团命运,就只有转变他们的作战思想。
这一点至关重要。
当然,要转变士兵们的作战思想绝不只是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将其应用在训练中去……只有在训练中这么做了,有朝一日走上战场时才不会像以前一样蛮打蛮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