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学霸玩转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魔性大叔

    甚者更离谱的竟然质疑孔老夫子的观点,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啊,但隐隐约约又觉得孩子讲得还是有些道理,但很快就甩掉了这个念头,毕竟天下读书人都是孔夫子的学生,老师说的怎么能有错呢

    刘牧站在学堂外面,见吴伯宗涨红了脸,心想他肯定遇到了麻烦,便走上讲台,将小幺子拦在怀里,宠溺地摸着他的头,“好了,好了,这是吴老师第一次上课,这些问题,等明天张老师来了,你们再问他吧。”

    孩子们很听刘牧的话,麻溜溜地回到了座位上,收拾完自己的东西,便放学回家了。

    学堂里就只剩下了吴伯宗和刘牧两个人。

    吴伯宗一边擦着汗,一边感激刘牧给他解围,要不是刘牧,他还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刚才的情况呢。

    “这上课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吧,有很多人学问很大,但却讲不出来。”

    吴伯宗对刘牧的话深信不疑,毕竟自己今天上午刚刚经历过。

    “只是……”吴伯宗欲言又止。

    刘牧问道:“只是什么”

    “只是这些孩子脑子太过活跃,总在想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恐怕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啊。”

    迂腐迂腐啊,刘牧心底痛心疾首地喊着,自己教育这些孩子的初衷并不是希望他们成为一个个只会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想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沿着自己的兴趣成就一番事业。

    “教书育人的目的是解放人的思想与头脑,而不是像枷锁一样将人禁锢起来。”

    吴伯宗虽然不明白什么叫解放思想,但是却大致明白了刘牧的意思,他在心底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难道教书育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代圣人立言吗

    “但是这些孩子竟然在质疑孔夫子,圣人难道也会有错,这也太……”这些孩子毕竟是刘家庄上的子弟,当着刘牧的面子,吴伯宗还是有所收敛,没有说出那个词语。

    “太大逆不道。”刘牧替吴伯宗说出了这个词。

    “看来你不仅不了解教书育人的目的,而且也不了解读书的目的。”刘牧有些痛心疾首的摇摇头。

    刘牧确




第五十三章 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
    身为刘伯温的小迷弟,刘牧心里清楚刘伯温会在洪武四年被朱元璋赐还乡里,但没想到竟然在这个时间点上,莫非是自己胜了刘伯温,让朱元璋下了这个决心的。

    身为迷弟,刘牧得去送一送刘伯温啊,这一次分别不知道何时能够再见了,虽然刘伯温过几年还会再回京城,但那时自己在哪还未可知啊。

    下定决心,刘牧让张顺下午替自己上课,便来到马厩,牵了一匹马,就冲向了京城,留下一群人目瞪口呆。

    杨大浪揉了揉眼睛,不可置信地问道:“刘三,少爷什么时候学会骑马的啊。”

    “我不知道啊。”刘三比杨大郎更加惊讶,他毕竟是陪刘牧一起长大的,少爷是什么人啊,那可是从八岁起就卧病在床的人,别说骑马,连走路都费劲。

    大学的时候,刘牧曾经去内蒙古待过一段时间,也就是在那时,学会了骑马。来到明朝后,虽然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骑马,但是刘牧还是选择坐马车,甚至骑小毛驴,也不会选择骑马,毕竟骑马太过于颠簸。

    出了刘家庄,便径直往通济门骑去,京城有很多门,刘牧也猜不准刘伯温到底会走那个门,能不能见到,一切就看缘分吧。

    上天还是眷顾刘牧的,还未到秦淮河岸,刘牧便望见一队马车缓缓驶来,马车蓬角上的灯笼上面写着一个刘字,宣示了主人的身份。

    刘牧勒住马缰绳,慢慢的来到车队面前,问道:“这可是诚意伯的车队。”

    马夫一愣,也不知道该说是还是不是。马车蓬的帘子拉开了,露头的是刘琏,见来人是刘牧,就有些没好气地说道:“原来是刘公子啊,临行之前,还要挖苦我们几句吗”

    看来,刘琏还是没有从父亲失利的阴霾中走出来啊。

    “不得无礼,刘公子是我们家的贵客。”马车里传出刘伯温的怒喝。

    刘琏赶紧低头认错,刘伯温从马车里走出来,虽然身体很瘦削,但是看上去精神抖擞。能平安的回家对于刘伯温而言,果然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啊。

    刘牧从马上跳下来,拱手道:“没想到刘大人竟然走的这么仓促。”

    刘伯温在刘琏的搀扶下,下了马车,笑道:“没想到刘公子竟然是这么重情重义的人,你我不过是萍水相逢,老朽实在没想到公子竟然会来为老朽送行。”

    重情重义,刘牧对此可不敢当。

    在不远处的岸边有一个亭子,刘牧指了指,问道:“先生可否借一步说话呢”

    “爹,我们还要赶路呢”刘琏在刘伯温耳边小声的提醒他,还不忘瞥一眼刘牧。

    看样子,刘琏对自己成见比较大啊。

    刘伯温倒是没有听儿子的建议,欣喜地同意了刘牧的请求,刘琏只能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

    站在亭子里,便可以望见秦淮河两岸两岸的繁花似锦,但是这些在刘伯温眼里,远不如家里的野花来得好看。

    刘牧和刘伯温面对而坐,刘琏负手而立,站在刘伯温身后,一双锐利的双眼死死地盯着刘牧。

    刘伯温率先开口,“刘公子,你那日的题目,老朽到现在还没有点眉目呢,刚才在马车上,老朽还在思索这个题目呢,恐怕余生都要跟这个题目耗上了啊。”

    刘牧没想到刘伯温竟然是这么个死钻牛角尖的人,早知道这样,自己就不会给他出难度



第五十三章 陛下对你的期许
    刘伯温拄着拐杖,站在亭子里,瞭望着远处的京城,脑海里则是回忆着自己过往的的一幕幕。

    良久之后,刘伯温终于缓过神来,面色凝重的说道:“刘公子,老朽有个不情之请。”

    刘牧一脸黑线,我去,又是这一套。

    “先生请说吧,我刘牧能做的必然会不遗余力,不能做的,也会当面拒绝你。”

    刘伯温很欣慰的点点头,他现在已经越来越喜欢这个小子了,不仅聪明,而且不做作,更重要地是心地善良。

    “老朽这么大岁数了,有个三长两短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刘琏还年轻啊,所以老朽希望刘公子能护他周全。”

    刘伯温这人,不说则以,一说话总得把别人的下巴惊掉。

    “这。。。这。。。”刘琏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他不知道为什么父亲总是对刘牧另眼相看,自己一个马上就到而立之年的人竟然去寻求一个弱冠之年的孩子的庇护,这传出去他脸面何存啊。

    “刘先生这是在取笑我吧,这京中达官显贵这么多,宋师傅也在,怎么着也轮不到我啊。”刘牧看刘伯温眼神坚定,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

    要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刘牧是断然不会接受这个请求的,别到时候刘琏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还得搭进去。

    “这件事情只有刘公子你能做啊。”刘伯温走过来,拉住刘牧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是为何啊”刘牧心里越来越纳闷了,自己的父亲不过是一个伯爵,自己有没有什么功名,也不在朝中担任什么官职,凭什么就说这件事情只有自己能办成啊。

    刘伯温也有些懵,心里不禁暗自忖度,刘牧是真的不明白,还是在自己面前装楞呢。

    刘伯温打量了一下四周,方圆百米之内确认无人后,低声说道:“刘公子难道还不清楚陛下那日赏你一本《汉书》的用意吗”

    “陛下可能是嫌我读书少吧。”

    刘牧心里想得是陛下真得太抠了,不赏金银珠宝,偏偏赏赐一本大部书,但这句话要是说出来,估计自己脑袋距离搬家就不远了。

    “读书少”看刘牧的样子,刘伯温断定他是真得没有明白皇帝的用意,“天下书籍这么多,陛下如果嫌弃你读书少,也该送你基本儒家经典啊,而不是送你《汉书》啊。”

    “莫非这《汉书》里夹着银票或者藏宝图,不行,我回去得好好翻翻。”

    一听这话,刘伯温差点背气过去,不禁感叹,这小子在算学上的造诣这么精湛,为什么在史学上就这么差劲呢,自己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了,他怎么还就不明白,非得自己点破吗

    身为臣子的,随意揣测君主的想法,那可是大忌啊。

    “刘公子还若不明白,不妨回去读一下《汉书》里的武帝纪和卫霍列传。”刘伯温只能指点到这里了,倘若刘牧还没明白,他只好当今上午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了。

    刘伯温讲到这,就算是个傻子也听懂了。刘牧的历史虽然是个半吊子水平,但汉武帝和霍去病总是知道的。

    霍去病作为汉武帝的外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与汉武帝的亲手培养分不开关系。

    原来陛下送自己《汉书》的用意是想把自己培养成他的霍去病吗

    不对,这是刘伯温自己的想法,朱元璋是个什么人啊,城府那么深,怎么能够一眼就看破呢。自己又是什么人啊,怎么能跟霍去病相提并论,霍去病跟自己这么大的时候,已经能够上阵杀敌了。

    刘琏看不出刘牧此刻内心的波涛汹涌,他此刻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虽然刘牧现在是个吊儿郎当的小地主,但倘若真如父亲所说的那样,不出十年,刘牧必然成为整个大明朝最亮眼的新星。

    刘牧想把刘伯温的话当成耳旁风,但霍去病三个字却始终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第五十五章 种田小能手
    


    回到家之后,刘牧就把自己反锁在书房里,从书架上拿下那部皇帝御赐的《汉书》。

    仔仔细细地翻了两遍,刘牧都没有找到什么藏宝图,更别提什么宝钞了。

    难道朱元璋心里的想法真得如刘伯温所说的那样,希望自己成为像霍去病一样的人物。

    很多人都想成为霍去病那样的人物,封狼居胥也成为了很多人的梦想,这群人里肯定不包含刘牧。

    他可没那么大的野心,只想好好地活他个一百年,至于什么大明朝了,那也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啊。

    算了,先不管朱元璋到底什么想法了,还是先读读《汉书》吧,别哪天,皇帝心血来潮,忽然问起自己读没读这本书,万一答不上来,那岂不是要遭殃。

    只读了两句话,刘牧就把书往身前一摊,彻底放弃挣扎了。

    这特么是什么东西啊,别说分段,就连个分句都没有,全篇上下都是字,都不知道该怎么读。要不是这是陛下御赐的书籍,恐怕早就被刘牧给撕了个粉碎。

    刘牧忽然间想到一个好主意,自己读不懂不代表别人读不懂啊,庄上不是还有三个贡士吗,让他们讲给自己听不就完事了。

    果然是一个好主意啊,连刘牧都深深地被自己的聪明才智给折服了。

    想到解决的方法之后,刘牧的心情大好,哼着歌曲出了书房,想要随手抓个贡士,给自己讲一讲这汉朝的故事。

    可谁能料到,贡士没抓到,倒是遇见了前来汇报工作的刘和,只见他扛着锄头,一脸泥泞,想必是刚从田里回来。

    刘和将锄头放下,擦着脸上的泥水,一脸兴奋地说着,“少爷,都按你的吩咐,田埂已经加高加厚了,鱼沟和鱼坑也已经挖好了,拦鱼栅也快要玩活了。”

    事情进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刘牧的想象,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便完成了这个不小的工程,刘和不愧是爹的左膀右臂啊。

    刘牧兴致勃勃地跟着刘和来到了田间地头,这田埂果然比自己前两天跑步路过时高了不少,也厚了不少。

    爬上田埂,眼前的场景已经尽收眼底,几亩良田已经被刘和给改造完成了,环田鱼沟,十字中心渔沟和鱼池一应俱全,刘牧甚至都能想象到将来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场景。

    刘牧给身旁的刘和竖了一个大拇指,对于稻田养鱼这件事情,他只是提了几个点子,至于该再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他一句也没提,因为他压根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想到刘和竟然完成的这么出色,不仅快,而且好。

    果然应了那句话,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啊。

    受到了刘牧的表扬,刘和满心地欢喜啊,早就听儿子说了,少爷在学堂里可从来不会表扬别人啊,看来自己做得真得不错。

    “等将来拦鱼栅做好了,往那一放,这鱼啊就跟在迷宫里似的了,别想出去了。”刘和指了指田埂上的一个缺口,开心地说着。

    刘牧欣喜的点点头,以后田里的事情大可放心的交给刘和了,自己就等着白花花的米饭和肥美的鱼汤就好了。

    刘和看了看不远处自家的田地,说道:“少爷,我们家的地里也弄了,从老家来得庄户们地里都已经弄好了,还有那个柳生家,也弄了。”

    “什么!?”

    刚才脸上还挂着笑容的刘牧,一下子神情变得严峻起来,问道:“我不是跟你说了吗?现在我家的地里弄,收成变好的话再推广,你们怎么。。。。。。。”

    刘牧有些着急地说不出话来,后世已经证明了稻田养鱼的可行性,但是现在的刘牧却没有把握一定成功,任何事情都是得摸索着来,这下倒好,倘若失败了,这十几户人家都得跟着自己挨饿。

    刘和还是第一次见刘牧发这么大火,便低下头,不敢看他的眼镜,小声地说道:“您作为少爷都能拿出地来搞这个稻田养鱼,我们这些做庄户的怎么能只看着你自己一个人弄呢?”

    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向全身,有这群“亲人”在后面给自己做支撑,自己还会怕什么呢?

    “看在首次的份上,少爷这次就不追究了,但以后倘若在出现这种情况,都老老实实地收拾东西给我滚出刘家庄。”

    感动归感动,该训斥的还是要训斥,任其发展先去,保不齐以后会出现什么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出现。

    “噗。”刘和差点笑出来,看来少爷的气是消了啊。庄子上的人谁不知道少爷是刀子嘴豆腐心啊,别说把我们赶出去,就算有人让我们吃一点亏,少爷也不干。

    不管心里怎么想的,该认得错还是要认得,刘和低下头,跟刘牧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刘牧刚走下田埂,就看到刘三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
1...1314151617...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