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太一仙道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长安安君

    他双手撒把,对着**丝男的双腿就是一通横扫,对方跳竹竿舞一般,你来我走,你走我来,灵活机动,就是让他打不着。

    乞丐仍在前面步履如飞,三位年青的道人在后面猛追,他们从西安一路向西,过渭河二号桥端直朝北,路面层层抬高,行到塬上,迎面一对威武的狮子,众人猛地抬头一瞧,一座巍峨壮观的道观出现在面前,仔细一瞧,竟是中五台。

    咸阳中五台道观南临渭水,北枕莽原,东依汉阳陵,西牵汉茂陵,地势北高南低,呈黄土沟坡状,海拔最高430余米,最低380米,相对高差50米,为关中五台之首,著名的道教圣地。

    《咸阳县志》记载中五台庙高数丈,峻峭如削,游人如织,香火鼎盛。

    咸阳中五台道观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名“九天太一元君庙”,金大定三年(1163),朝廷赐名“太清观”,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明清时期又称“真武台”,后更名为“中五台”,与南五台齐名。

    1400余年来几经盛衰,数度重修。

    1949年5月,彭德怀曾以此为指挥所,率领人民解放军阻击马匪,歼敌千人,至今在此留有遗迹。

    1950年土改时道观仍然存在,1953年部分殿舍被改为中五台小学,1959年道观赵道长被以搞封建迷信为由送耀县劳动教养。

    1964年渭滨公园将观内大殿部分建筑材料拆走建公园内的亭台。

    1967年塔尔坡小学又拆除观内部分建筑材料用于修善校舍。

    80年代初恢复宗教活动,中五台道观仅有破殿两间,土窑三孔,居士几个,山门冷落,香火几灭。

    1993年当地政府政府成立了“中五台旅游景点开发筹备处”,提出为进行旅游开发,恢复重建中五台道观的方案,中五台原台基土地复归中五台道观所有。

    2000年中五台道观重居士几番邀请和举荐贺信萍道长出山,主持中五台教务。当时正值贺信萍道长的师傅闵智亭大师身体有恙,他日夜服侍于左右,不得离身,故而不敢冒昧应若。

    2003年,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大师来中五台视察,在此号召台湾、新加坡、香港和内地的道观为其捐资重修道观,并力赞贺信萍道长担当此任,贺信萍正式回咸住持咸阳中五台。

    话说**丝男早已从燕玄龙的车头跳下,似乎戏弄够了,不跟你玩了,他和乞丐一头扎进了中五台里面,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行道人将自行车停放在道观门口,迈步进观。

    燕玄龙胸有成竹地说“我对中五台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俩跑不了!”

    “给我们讲讲吧。”燕玄虎那口气似乎是半信半疑。

    “咸阳中五台道观最北边原有80年代修复的两座大殿,右侧吕祖殿和正中的老姥殿。老姥殿崇祀女娲娘娘、骊山老母和九天玄女(九天太一元君)。

    2003年,新任主持贺信萍道长不顾艰辛,四处行医募集资金百万,八方招标选材求匠,在道观院内中央增建了规模宏大的祖师大殿。

    殿内正中崇祀真武祖师,左侧是三茅真君,右侧是汉钟离、吕洞宾、王重阳,后侧有关圣帝君,个个金身庄重,威武生动,光照千秋。

    你们看,大殿为中国传统的土木古建筑,共七大间(五转七),重檐歇山式结构,金黄琉璃瓦屋顶,捏花脊独特造型,翼角优美灵动,山墙、槛墙和须弥座正面均做有砖雕,形象逼真,雕琢精美,寓意深邃。门窗隔扇采用铁索套梅花图案,棂花、工艺精湛,高浮雕栩栩如生。另有方砖铺地,桐油钻生,金龙和玺,彩画映衬,金碧辉煌使得大殿愈显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其后,又修建了五间二层的藏经楼,坐北朝南,硬山应洞瓦屋顶,正房门左右各设厢房三间,硬山单坡灰筒瓦屋顶,和正楼相衬,沉稳大方,为道观藏经读经、修真炼性之所,极大的丰富了道观的文化内涵。

    中五台现占地约8亩,房屋共40间,神塑像15尊,山门一座。观内有贺信萍道长及道士8人。”

    燕玄龙率众道人依次在各殿里焚香跪拜诸位圣祖。

    燕玄虎听后笑个不停,眼泪就要掉下来了,他说“原来钟离师父也是掉书袋出身啊。”

    “什么叫掉书袋,难道事实可以杜撰吗?”钟离不昧瞪了他一眼。

    转了一圈下来,并没有看到那两人,正在纳闷,忽听不远处传来细小的说话声。

    四人寻声而去,见门上悬挂闵智亭大师题写的“葆和堂”三个镶金的华山隶榜书门额,端正肃静,气势磅礴。上有一幅对联但愿杏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贴近窗棂,听见有人道“葆和堂,葆乃保育万物、长养生灵之谓,和乃中正协调,冲虚醇正之意。草木为药,食之坚化而弱补,颐养正气,蠲散邪戾。葆和堂的徽标云纹葫芦体现着一阴一阳之谓道,代表了葆和堂的宗旨。右上角的阳葫芦昭示祥云送瑞,医度有缘;左下角的阴葫芦意喻参访云游,暗中助人。”

    隔着窗户,朝里面一瞧,原是一位仙风道骨的师父在教授年青的弟子,他接着说

    “1996年,新年伊始,贺信萍道长在经历了内蒙古医学院几度春秋的寒窗苦读,参访云游归来,满怀一腔济世活人的热情,在恩师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大师的鼓励下,广施方药,普度众生。葆和堂成立后,消息不胫而走,方圆数百里的患者纷至沓来,应诊者无不藉妙手回春,葆和堂一时间声名远扬。”






第332章 道长慈悲
    


    说着,把手里的小册子递给弟子,让他诵读,弟子念道“道医国术,源远流长。文明远播,华夏遗芳。黄老精诣,济世扶伤。寿世保元,代显奎张。葛洪制丹,肘后备藏。弘景著述,本草为纲。思邈真人,垂范盛唐。王冰太仆,次注典章。隐君王圭,滚痰绝唱。文垣孙氏,赤水玄光。芷安兰茂,滇南草方。朱衣傅山,女科尤良。道统玄元,医分阴阳。泽被后世,济民利邦。”

    见别无他人,四位道人打算离开,不料,门帘一掀,里面的老道走了出来,他微然一笑,问“几位何事驻足?”

    燕玄龙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便拱手抱拳说“道长慈悲,我等无事,只为寻人。”

    道长笑问“我等不是人?”

    燕玄飞忙解释说“道长慈悲,我们是寻瘸腿乞丐和智障男,你可见过他们?”

    道长问“不知你等寻他们可是为其冶病?”

    燕玄虎说“不为治病。”

    道长问“那寻他们做甚?”

    燕玄虎说“就是要找他们!”

    道长仰天大笑,回头对弟子说“你背大医精诚给他们听,要用最大声!”

    弟子遵命,高声背诵“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道长又命“再背颂大医之体。”

    弟子遵命,高声背诵“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道长又命“背颂为医之法。”

    弟子遵命,高声背诵“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燕玄虎听得实在不耐烦,说“这与我等有何关系?”

    此时,从对面钟楼里晃晃悠悠地钻出来瘸腿乞丐的脑袋,他皮笑肉不笑地说“若无救人心,何必做道人!”

    听得此言,三位道人一时语塞。

    在钟楼的对称处耸立着鼓楼,那个绑了马甲的小伙子,

    此时完全变了人形,面容庄重,眉宇间透出一股清气。他倒剪双手朗声道

    “中五台者,全真教奉祀之圣地也。北临莽原,凌三嵏之嶻巕;东依长陵,领大风之浩荡;西顾茂陵,牵汉韵以潢漾;南据渭水,观灏杳以东流。居高俯瞰,帝都磷烂,一览无余;临下普惠,道光璀璨,恩泽众生。泱泱乎香烟郁郁菲菲,汤汤乎气象玢幽万千矣。

    夫道尊一统,流派纷然。追溯源流,根枝深茂。始乃主祀,九天太一。授三宫五意,阴阳之略;持虚盈之术,治乱安国。史迄金季,观赐“太清”,有宋以降,邑人王喆,道号重阳,隐栖深林,内炼真诀,修悟持静,功成丹圆。出函谷而云游,纳邱生而布道。随者云集,而成氤氲之势;名震海域,乃缔全真教派;考迹觅宗,始祀“真武大帝”。秘密然神奇诡异,浩浩然惊世骇俗。明清以迄,观名钦赐“真武”,台踞华土中腹,此“中五台”之缘由也。其初也,殿宇高峨,苍柏缜纷;其气也,道徒甚众,缘结九域;其祀也,烟香鞠茂,代际不衰。惜哉时逢离乱,兵爨蜂起,观毁一旦,萧条旁落,不亦悲乎。

    盛世光开,惠风畅漾。运交开改元创之新局,时乘文化勃兴之峥嵘。法倡信仰自由,教宗爱国自主。道友募集,径流汇海,乃重起中五圣观之崔嵬,再现昔时道苑之辉璨。山门高凿,描金敷彩。衔秦岭翠峰,莽莽如黛;吞平湖皓月,烟波渺然。入门览胜,茂林翡翠。钟鼓二亭,遥相对峙。晨起而钟迎紫旭,闻之闾里肃然;暮至而鼓鸣夕照,聆者归根曰静。吕祖圣殿居东,浮雕四壁,仙迹传奇,形皆盈尺,栩栩如生;神主负剑高坐,道颜清和。刃断无名烦恼,思凝自然无为。药王高庙陈西,环室壁画,精彩纷呈,大医风范,惠及苍生。孙翁悬壶静穆,慈眉善目。神掌回春之术,智通经脉之秘。春气叩门,朝日临苑,雕梁沐光,画栋浴雨,郁郁乎美不胜收矣。





第333章 吕祖灵签
    


    两仪万物,道为之母。

    一二迭生,应乎自然。

    大殿崴磈,檐牙耸秀,斗拱缀接,勾心斗角。

    众神聚聚,静香清袅。

    真武金身,平目远眺,道缘盈胸。

    帝誉玉京尊神,位及全真祖师。

    止戈司命,阴阳交化,倡少思寡欲之旨,修正心诚意之果。柔弱谦下为表,清静虚无为内。

    左祀三茅真君,大君茅盈,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中君茅固,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三君茅衷,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

    右祀钟离真君,头束双髻,袒胸露乳,怡然自得;重阳真君,俊目美髯,胸无凡尘,慧心如镜;纯阳祖师,气宇清朗,仙风道骨,洁若秋霜。后祀关帝圣君,蚕眉凤目,被甲戴胄,忠肝义胆。此皆道教之巨灵,仙班之峣骄。

    朝拜之际,人神尔近,祈福纳祥,乐乎哉矣。

    嗟乎!道源在天,道心及人。

    及其大观,修竹碧树,曲径通幽;藏经楼卷牒浩繁,颂经之声远播;会客厅善结四域,香客纷至沓来。徘徊踯躅,流连忘返。神游和汉,犹闇教义之真谛;心归虚静,乃知道境高阔;情追善海,深悟至柔至坚。

    道俗共奋,中华复兴之日可待矣。”

    念毕,但见东侧大殿门额之上笔迹雄劲、熠熠生辉,竟是金粉写成的字。

    落款是无上宫书。无上宫,即是吕字。

    再看此殿,正是吕祖大殿。几位道人方知是吕祖显化,遂各个后悔不已。

    两人均浮空而起,显现钟吕原形,并化虹而逝。

    众道士皆惊,慌忙礼拜,但吕钟二仙已渐渐远去。

    道长见三人惶惑不已,便解释道“想必是吕钟二祖回到长安,见你等寻道问真,不得真机,故伺机度化。方才诵念的正是咸阳作家协会主席杨焕亭所创作的《中五台道观赋》,因被当地人民广为传诵而传入仙家耳中。”

    燕玄龙不由得感慨万端,说“咸阳自古出神仙,此言不虚!”

    深受感动的燕玄虎马上接着说

    “大师兄讲的没错!

    早在汉代,就有咸阳南关茅氏三兄弟,长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

    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

    茅氏兄弟修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

    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至此,三茅真君成为咸阳道家第一人,咸阳便与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燕玄飞在一旁说“咸阳还出了八仙之一的钟离权!

    相传,出生于咸阳窑店的东汉大将钟离权因兵败而隐入终南山,偶遇东华帝君授以道法。

    乃隐于晋州羊角山。后在崆洞紫金四皓峰得玉匣秘诀,成了真仙,后又复出,丫头袒腹,手摇棕扇自若,赤面伟体,龙眼虬髯,见晋帝骄奢,遂解印而去。

    到了唐末,汉钟离又出现,度了吕洞宾,在八仙中仅次于铁拐李。元时,全真道奉为正阳祖师。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意为天下第一闲散汉子。
1...181182183184185...2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