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餐变鹤青云去,犬食成龙白昼飞。
到此方称高妙极,许君携手一同归。
就是说修炼天元的功夫只能靠自己去体悟,就像无中生有一样,以天为炉,阴阳为药,自然能够造就灵胎。
功夫至此,就能够像许真君一样,携同鸡犬,白日飞升。
第五,潇洒优游。
诀曰
道人久已泯耳目,潇洒自如脱拘束。
朝从扶桑日头起,暮去昆仑云脚宿。
青牛过关知几年,此道分明在眼前。
昨夜瑶琴三叠后,一天风冷月娟娟。
就是说脱胎成仙后,就可以潇洒自如、无拘无束、优闲自在地游览于人间仙境之中。”
独孤境因是外道,听得不甚明白,开口就闹笑话
“请问元道长,仙经常有龙虎之说,不知何为龙虎?”
底下一片哗然,纷纷侧目,这是从哪里跑进来的初中狗,连这么基础的概念都要问,还来听还虚功夫,真是幼儿园小孩进研究所,简直瞎胡闹。
元玄子见是独孤境,若是他人,早就轰出门去了。
他慈祥地看了一眼独孤境,超级耐心地说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所以远道者,养命不知法。
所以不知法者,用功不识时。
不识时者,不达天地之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
使用不出阴阳。
何谓阴阳?
阴中藏阳,其阳不灭,乃是真阳。
阳中藏阴,其阴不消,乃是真阴。
阳藏水中,阴藏气中。
气中有真水,水吕有真气。
龙,阳物,升飞在天,吟而云起,得泽而济万物,在象为青龙,在方为甲乙,在物为木,在时为春,在道为仁,在卦为震,在五脏为肝。
虎,阴物,奔驰于地,啸而生风,在方为庚辛,在物为金,在时为秋,在道为义,在卦为兑,在五脏为肺。
丹经万卷,不出阴阳。
阴阳两事,不外龙虎。
肾气易耗散,难得者真虎。心液难积蓄,易失者真龙。”
第168章 过堂问斋
上午的讲习传教结束,道众先各自回寮房休息半个时辰,整个太乙观安静详谧,仿佛入定了。
珍楼宝殿簌,境寂散天香。
青松遮高阁,翠竹掩坛堂。
霞光缥缈显,彩云絮语长。
鸟啼杉树内,鹤饮石泉旁。
花发园圃秀,门开舍卫光。
窗开风细细,帘卷烟茫茫。
……
到了午时,斋堂用斋,道众排队按顺序进斋堂用餐,名曰过堂。
平日过堂不必讲究形式威仪,只须衣冠整齐,在斋堂门外排班进餐即可,但也有严格的仪范。
道众排班时间,以典造进餐持绑棰击三声为号令。
开饭时,典造怀抱梆棰,戴冠,腰扎围裙,到梆前对梆一鞠躬,击梆三声,名曰打住火。
道众听后即去太乙殿前排班,执事去请监院,堂头去请供,两名经师执引磬,一名护供,一名站在班内。
堂头到厨房请供,供先由厨房杂务备好一小盂饭、一小盂清水、一双筷子,燃香两柱摆在供盘内。
将供盘举案齐眉,到斋堂前,从道众两排中间正道入斋堂,供于灵祖(王灵官)像前,持香一柱插于灵祖炉内,击磬三声,这时典造接梆三响,三磬三响毕,发长绑,堂头持香出斋堂插于孤魂像前,典造发长绑三阵,道众缓步进入斋堂。
两名执引磬经师先进,然后监院、侍者、执事、道众依次进入。
进斋堂要两两并进,左排进门先跨左脚,右排进门先跨右脚,二人成侧身相对之势,进门后同时转身并立,并向上一躬,举手整齐,高低快慢一致方可。
打躬完毕,二人转身背向分赴两边入座。
道众、执事、监院、侍者、经师各有位置,不可乱坐。
两名经师即朗诵供养咒,引磬一替一击,一替一念。
堂头进斋堂于供盘内取筷子夹饭少许(米不过五、七粒,面不过一寸),放于水盂内,经师引磬哑击三声,堂头转身出斋堂至襄林所出食。
出食完毕,进斋堂扣水盂于拜垫中央,立于门口附近,擎拳由堂头让斋。
让斋完毕,堂头归座,合堂用斋,切忌响堂。
斋堂东西墙壁上镶嵌石匾,分别镌刻有《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字迹颇大,均为楷书。
道众用斋,行堂左右巡视,随时添饭、加菜。
每位道众面前摆着两只碗,左饭右菜,横筷子两碗前近身处。
如欲添饭,以目注视行堂,用筷子指左碗。
如欲添菜,则指右碗。
行堂持菜,饭桶至前,欲添多少,以筷子向碗内划圈。
用斋完毕,将筷子直置于两碗中间,以示斋毕。
堂头见道众全部用斋完毕,目视侍者,侍者下座,喊道众结斋。
喊毕归座,经师击磬念结斋咒,堂主到拜垫前叩首捧起水盂于供盘内,站立念福生无量天寿出斋堂,经师击磬护送至大厨房。
道众两两依次退堂,至堂外序班站立,至监院退出斋堂,同打一躬,执事班引道送监院回寮,道众各自回寮休息半个时辰。
到了下午,道众们又来到课堂继续参学。
有一位大居士代表道众把所有疑问悉数请教元玄子
“请问师父,为什么吃饭要这么讲究呢?不能简单点吗?”
元玄子说“吃饭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不可小觑。
民以食为天。
学会吃饭,方可做仙。
吕祖有言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山川。”
大居士又问“请问师父,世界上有那么多动物和植物,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
元玄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是中药理论精髓。
食物与药物的区别服用,这是在神农之后才明确下来,能用食物治疗的就不要用药物。”
大居士又问“食物也可以作药物?”
元玄子说“《黄帝内经素问》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就是最早的食疗原则。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
由于孙思邈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唐代的食疗养生极为盛行,并产生了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
人人都要吃,但未必人人都会吃。
有人把药当饭吃,有人把饭当药吃。
有人颠倒阴阳,有人四季不分,不懂得遵循四季五味的养生原则,枉损了寿命。”
大居士又问“为什么道家养生还要遵循四季五味?”
元玄子说“当春之时,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当夏之时,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当秋之时,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
道家的饮食强调按照季节的变换而转换食物的五味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酸多伤脾,肉胝皱而唇揭;咸多伤心,血凝而色变;甘多伤肾,骨病而齿败;苦多伤肺,皮槁而毛落;辛多伤肝,筋急而爪枯。”
大居士又问“我们全真道为什么要禁五荤三厌,以素食为主?”
元玄子说“道家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
五荤指的是韭、薤、蒜、芸苔、胡荽。
在道家看来,这些辛窜之物易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因此忌食。
另外,道家认为,不要贪恋于饭菜的口感,性味淡泊,才是养生之道。”
大居士又问“为什么同样是道教,但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在饮食戒律上会有所差异?”
元玄子说“道教全真道士食素,正一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
但张天师世家有三不吃即三厌。
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说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终不喜。”
……
无论道众问什么,元玄子一概耐心的解答,不厌其详。
许多人以为修道很神秘,需要服丹药,实际上最好最安全的丹药就是吃饭。
第169章 子午周天
大居士又问“请教师父,为什么少食素食更有利于健康?”
元玄子说“道教认为,饮以养阳,食以养阴。
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气短烦闷。
食不欲粗及速,速即损气,粗即损脾,脾损即为食劳。
不欲夜食,日没之后,脾不当磨,为音响断绝故。
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
一粥一菜,惜所从来,可以延年。
每三日一斋素,可以养生,可以养心。
孙思邈讲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
连陆放翁也作诗说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道家除了讲究素斋,也特别重视粥的饮用。”
大居士又问“道家讲究辟谷不是与民以食为天相矛盾吗?”
元玄子说“辟谷术不同于一般的节食或禁食,通常要停止进食七天以上,须辅以相应的修炼方法。
辟谷术起于先秦,与行气术同时。
饮食被称为谷气,食物与体内元气的结和形成真气,真气的流动支持生命的正常运行。
食物却把他的物性留在了体内,这种物性在体内影响了人的真气的正常流动。
《太平经》云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
古今一些高僧、道士、瑜珈行者,修持到一定层次后,会出现不食人间烟火的现象。
《大戴礼记易本命》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淮南子》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
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
《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哪从返老得还婴?
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
为了清除肠中秽气,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吕祖纯阳有言
欲要长生,腹中长清;
欲要不死,肠中无屎。”
大居士心服口服,不再发问,对于道教的饮食养生到此阶段算是过了。
元玄子带领参学道众到太乙观各处转转看看,又到后山天池观光。
一天下来,多数道众都很满意,只有个别修为较高的道长颇有微词,对元玄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