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说完了宫里,说说宫外。所有成年的皇子都住在宫外,今天允熥提出了这么惊世骇俗的观点,大家都很有交流,于是迫不及待地与自己的幕僚说起来,反正也不是需要保密的东西。这些幕僚听了以后需要平复自己那被十万匹草泥马践踏过的脆弱不堪的心灵,就去找自己在京的朋友去倾诉。一传十十传百,允熥和他的扩地足食,仿周封国的观点就毫无预兆地成为所有在京官员的关注焦点。
伴晚时分,一顶顶轿子或马车在大街上急匆匆地来来往往,宵禁的时辰马上就要到了,与友人讨论过扩地足食仿周封国观点的人一个个的急忙赶回住址,在洪武朝因私事违反宵禁的后果可能很严重,没准朱元璋正处在生气的时候就把你给流放了。但有一顶轿子却不是回家的,而是来到了当朝翰林院学士刘三吾的府邸。
轿子在侧门口停下,轿子里走出一位七旬有余的老者,原来是右佥都御史鲍恂,他大步走进府中,有两名和他一样七十多岁的老头在一边讨论一边等着他,看到鲍恂进来了,忙起身向他问好。鲍恂道:“浚仲,如孙,咱们三个也别讲这些虚礼了,你们两个也都听说了三皇孙的扩地足食,仿周封国的观点了吧”
那个被称之为如孙的就是刘三吾,被称之为浚仲的就是国子监博士(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博士)吴沉,他们三个就是现在在京的官员中仅存的可以称之为大儒的三个人了。大多数读者应该都没听说过这三个人吧,其实刘三吾还好一点比较著名,他后来主持了洪武三十年的会试,这是明代第一场科考大案,他也因此而史书留名,以后会说到。
三人团坐一圈。吴沉说道:“我到了有一会儿了,跟如孙兄讨论了一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儒家学者都是支持统一,反对分封的,我们作为当代儒学代表,在京的儒学大家,当然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封国,也反对不断开疆扩土,穷兵黩武。但是除去那些纯理论的东西不谈(其实是作者不太懂),除了反对穷兵黩武这一点可以明确提出来并且理由充分外,其他的部分很难反驳。”
刘三吾接道“首先,关于足食的部分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就是任何一个不种地的人都知道一亩地的粮食产量是有限的,挑那些小瑕疵反驳毫无意义。其次,扩土这件事也难以反对,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和三皇孙的这部分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当今圣上可不糊涂。第三,反对封国这件事也可以说,但今天就咱们三个人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反对封国这件事是历代皇帝坚持统一,又符合儒家的新发展理念(其实是利益)才成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的,至圣先师(孔子)本来的思想可是支持恢复周制的,要是
第14章 允炆和蔼,允熥发威
第二天流程还差不多,允熥是继续骚扰齐泰,允炆是下班与好基友私会。第三天,八月十九日,他俩终于都有差事了。户部尚书赵勉不知道朱元璋到底要考验允炆什么,本着不让允炆出京的原则,决定把允炆派到sc司管上林苑和京城附近各个钞关(就是收费站)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统计、发放工作。允炆自己第一次独自工作,什么都好奇,也不挑工作。黄子澄觉得这个工作不好,但是既然已经分配了,也只能这样,他可没有能影响户部尚书的能力。
兵部尚书沈溍就好多了,允熥的母亲娘家军方背景太明显了。所以沈溍比较轻松的就决定把允熥派到司马部(武选司)负责世袭的官员的袭职工作,只不过特意等到允炆的工作分配下来了才给允熥分配工作。
当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有很多人立下了大大小小的功劳。功劳大的,授予了公、候、伯三等爵位;这些公侯伯的爵位的世袭不由兵部负责,由吏部总部(文选司)负责,不过现在吏部负责此项工作的人没多少工作,因为超过60%的有爵位的人已经被朱元璋附赠的天堂飞机票,全家送去天国报道了,等明年蓝玉案一发,估计吏部负责此项工作的人会更清闲。
功劳小的授予了世袭指挥使等官位,有的是实职,比如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是祖上被任命为登州卫指挥佥事;有的是虚职,这就很多了不举例子了。这种立功小的反而大多数都能活到自然死亡。现在是洪武二十五年,早期的功臣也老死的不少,战死的也有,所以来办理袭职的人很多,并且不管是实职还是虚职,都需要考核。所以现在司马部(武选司)很忙,也适合考验允熥,因为允熥的姥爷(常遇春)和舅姥爷(蓝玉)和舅舅们的旧部很多。
允熥来干活的第一天就被这个比菜市场还乱的的地方给惊呆了。现在文武官员的地位还一样,武将们也不怕文官,特别是袭职的,量他文官也不敢弄虚作假,自认为凭借本事能过考核的人才不怕呢!所以说话声音特别大。不过大家看到允熥进来不自觉的就放低了音量。但是一会儿就又音量回来了。下午允熥来到场地看考核,妈蛋,这不就是耍杂技的、卖艺的嘛,武将袭职考核就考这个!百户、千户考这个也就算了,那个榆林卫的实职指挥佥事,这是正四品官吧,相当于现代副师级别的军官,也就考这个太儿戏了吧。
允熥又了解到武举考的也是这个,顿时崩溃了,怪不得靖难的时候,考核还严格,结果中原的卫所兵打不过数量远少于他们的朱棣的边军,不光是主帅的差距,更是广大中高层军官的差距啊。
晚上回到文华殿冬暖阁,允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王进和王喜以及新指派过来的王恭和王步看允熥在思考问题,也不敢说话。允熥惊讶完了,让王进拿过来纸笔,开始思考自己有没有好的改进意见。想了一会儿好像有了一点想法,但是写不出来,上好的狼毫笔在纸上瞎画着。
第二天允熥继续去上班。允熥现在负责给要参加考核的人员排考核的顺序。平时这些要袭职的人都是在屋里挤作一团,争相先把自己的资料给负责人。今天大家都老老实实的在屋外排好队一个个进去,也没人大声喧哗,有人跟允熥说话,允熥也是不说任何与工作无关的话。所有司马部(武选司)的人都在心里默默的感激尚书沈溍把允熥派到了这里,大家都感谢着沈溍的十八辈祖宗。
不过一点声音没有,大家都觉得不适应。这时,突然又出现了吵架声,众人既觉得亲切,又好奇哪个敢吵架,不知道三皇孙在这里吗
过会儿进来一个人,来到允熥面前,说道:“臣花荣(真实人物)见过殿下。臣是原gd都指挥使,广、州左卫世袭指挥使花茂之子,来请袭实职。臣父曾随开平王(常遇春)北伐,多立战功,今年不幸病逝。gd沿海多事,还请殿下早日安排我考核。”
在朱允熥附近的人听到‘随开平王北伐’这句话就知道好戏来了,看朱允熥怎么处理。
只见允熥站起身来,说道:“刚才在门外吵架的人是你吧。”花荣回到:“臣所在gd事物繁杂,急于回去,不得不如此
第15章 赐名朝鲜
九月初二,这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本来正和大臣们讨论如何安抚降而复叛然后又被打平地区百姓的安抚工作。这领头反叛的肯定是统统干掉,但是百姓不能都干掉啊,都干掉了谁来交税养活官员。然后突然接到一份紧急公文,原来是李成桂废掉了高丽国王的王位,自立为王,又怕国内人民不服(好吧,其实是怕贵族不服),向老朱请封为国王。
老朱看完公文后,把公文给大臣们传阅,然后说道:“李成桂废掉冒我大明天威的高丽王,自立为王,诸位认为该如何对待”
高丽的事是这样的。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蓝玉等出兵东北,纳哈出投降,东北平定。高丽国王知道了,提出明、高丽两国边界应以辽河为界,就是想让大明把辽东白送给他们。老朱岂是会让出自己地盘的人当然不许。高丽国王任命李成桂为大将,统兵四万,于洪武二十一年出兵进攻辽东。朱元璋命令刚刚在捕鱼儿海打败北元的蓝玉统兵二十万到辽东迎战。双方对峙一段时间后,李成桂左思右想,最终下定决心,杀了副将,带兵回汉城幽禁高丽王,并以国王的名义投降,东北的战事结束。在观察了各方反应四年以后,现在终于是要正式要篡位了。
大理寺卿李士鲁道:“高丽国王虽犯我大明天威,但毕竟为高丽国主,彼时高丽未臣服我大明,当可恕其罪。李成桂作为臣下,以下犯上,甚为罪无可恕,当驳其奏请,并发大军剿之。”
朱元璋脸色马上就黑了。他都已经说了高丽国王犯我大明天威,自认为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能当上大官的都是聪明人,能领会自己的意图。不料竟然让榆木脑袋的李士鲁先说话了,还没能领会自己的意图,真是就像吞了只苍蝇一样难受。并且竟然还建议还发大军征剿,你知道大军一动是多少钱粮的消耗,这笔钱你出啊!
大家看到了吧,这就是不能领会领导意图的情况,要不是老朱需要几个敢于直言的人来表现自己有容人之量,要不然估计李士鲁就要去昌平挖沙子了。各位客官不论男女,找对象一定要避免这样情商低的人哦!
在老朱脸色黑到底之前,贯会察言观色的礼部尚书任亨泰赶紧出来救场。他说道:“这李成桂虽冒犯了其国主,当定其罪,但情有可原;是其国主冒犯我大明在先,成桂此举,乃是舍小义就大义也,我大明当宽恕之,并许其称王,并赐予国名。”任亨泰的意思就是李成桂干翻了他的国王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他这个行动是基于高丽国王先冒犯我大明,所以他的举动是忠于我大明的,是犯小错误成就大义,所以是对的。
老朱的脸色马上又恢复正常了,所以大殿上的群臣马上群起响应任亨泰的建议,各种“任大人说的对啊!”、“任大人真是神机妙算”、“任大人建议神妙”之类的话穿插其中,层出不穷。李士鲁面色变幻,甚为尴尬,呆立了片刻,退了下来。
吏部尚书詹微咳嗽一声,大家忙回过神来,重新眼观鼻,鼻观心的侍立起来。老朱说道:“那就依礼部任尚书之话,允其王位。他还请赐国名,各位爱卿有何好建议”
这种问题,一般是大儒的回答时间了。刘三吾站出来,说道:“高丽其地,古有三韩之称,不如赐其名为韩国。”老朱觉得可以接受,但还不太好。
鲍恂说道:“高丽国之前为新罗国,新罗国是大唐属国,不如复其名为新罗。”老朱想要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还没有说话。
又陆沉说道:“高丽人祖上是商王后裔萁子,萁子有同宗兄弟为周代宋国君主,可赐其名为宋国。”
然后又有其他人根据不同的理由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名字,朱元璋都不满意,并且这个事情弄得他很烦躁,连之前商议如何安抚叛民的事情都没有心情继续讨论了,挥挥手宣布下朝。
下朝可以,但是问题还得解决,名字还得想好。既然对于大臣们想的名字都不满意,老朱就得自己想。但是老朱自己想了大半天也没有好主意,下午把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叫来一块儿想。儿子们也各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但老朱还是都不满意。老朱一边想,一边批折子,结果是名字没想出来,奏折也批的慢。
晚上老朱吃过了晚饭,暂时把这事放下。想着有几天没有见到允炆和允熥了,让人把他们俩个叫来,要看看他们现状如何。
允炆和允熥没一会儿就到了,先后向老朱行个礼,找地儿坐下。老朱先唠了两句家常,就问他们道:“你们这几天在部里都干什么了觉得有不好的地方吗”
允炆老老实实的回答,都干了什么,没什么不好的,大家都很有善等等。
在允炆回答的时候,允熥腹诽:“老朱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到底都干了什么,再问一遍有意思吗”
老朱确实知道他们都干了什么,甚至比他们自己的记忆还清楚,但是见面了不先说说这
第11章 文官的反扑
但是在谨身殿今天什么也没发生。允熥到了谨身殿,老朱已经退朝了,不过他此时在接见大臣,门口的小太监看到允熥来了,忙上前躬身说道:“见过殿下,陛下说了,要是他没空,就请殿下把写好的东西放到西阁陛下常处理朝政的屋子即可。”允熥依言把手中折子,嗯,可以称之为折子吧,反正是有折的,放到了屋中,然后规规矩矩的走了。
二十日就没有其他事了,大家都该干嘛干嘛,仿佛十九日在谨身殿什么也没发生,大家表面上也绝口不提。只是官员的平均出错率大幅上升,有一名言官奏折上写错了好几个字,被老朱在早朝痛骂一顿,吓得他以为自己马上要‘去国三千里’了,不料老朱只是骂骂,并未有严重处置。
二十一日,允熥在允炆处打卡签到完以后,又来到文英处进行三天一次的打卡签到。不过今天文英一点都不活泼,从昨天中午开始,文华殿的气氛就不对头,文英也感受到了,再加上李侧妃又特意叮嘱了一下,所以今天她也没什么话说。
这让允熥很郁闷,虽然前几次来他与文英也聊不到一起纯粹是没话找话,但看一个活泼开朗的美少女在欢快的说些什么,本身就能让人心情放松(不要想歪了)。更不要提现代的允熥是家里最小的,不管是叔伯家的还是姥姥家的兄弟姐妹都比他大,从没有体会过有一个年岁差不多的妹妹是什么感觉。但今天,唉,这该死的气氛。允熥看文英这么正经的坐着也很难受的,也就不互相折磨了,很快起身告辞。文英在送走允熥后也松了一大口气,然后按照吩咐派人送信去给李侧妃。
李侧妃当然昨天就知道了谨身殿里大概发生了什么。虽然她并不知道允熥到底说了什么,但她明白这些观点一定是很惊人,增加了允熥当储君的可能,但是她也注意到朱元璋这几天都没有发表意见,所以她仍决定不下注继续观望,毕竟事关重大啊!并且,就是老朱赞同允熥的观点,也不代表允熥就一定能当储君嘛(她当然不明白接受了允熥的观点就基本上代表允熥要当储君了,吕妃和她的只懂宫斗的智囊团同样没想明白这一点)。
接下来还是平安无事,大臣们都很惊异,但没人敢发言,不过京中气氛越来越凝重,大大小小的官员感觉仿佛有无形的手抓住了自己的脖子一样感到窒息。皇宫之中好一点,但所有人也都感决不好,好似懿文太子死前一样。
老朱不知道宫中京中的气氛不对头吗那当然不可能。只不过,他仍在纠结中,允熥的扩地足食,仿周封国的观点,足食这一项是最赞同的,但是扩地这一项他很担心变成穷兵黩武。虽然允熥说的头头是道,但实际执行中变成什么样就不好说了,特别是领土扩张一旦变成了国策,在那样的氛围下,很多不符合皇帝本意的事情就会发生,自己在处置胡惟庸案时,不少自己不想处置的人都被牵连进来,使得自己不得不处罚一下,所以这一点还需再虑。封国这一点自己是很反感的,作为一个前无古人的白手起家的皇帝,怎么可能允许有人分走自己手中的权利!就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但是想了几天也明白了,在边远的地方封国是保存自己儿子的最好的办法,如果下一任皇帝再支持分封,等到下下任的时候,各封国已树大根深,不可撤销了。所以到底施不实行分封制,还是,嗯,在考虑吧。
老朱还没有考虑好,群臣们已经快要憋死了。七月二十六日早朝,右佥都御史鲍恂仗着自己大公无私,又是御史有风闻言事的权利,上书说道:“听闻陛下十九日召集诸王讨论朝政,皇三孙殿下有惊人之语,陛下何不兼听则明,听听臣等的意见。”
老朱一点不惊讶,鲍恂这样的大儒能忍住才怪了,自己也需要这样敢说话又公正的大臣提醒自己。于是说道:“既然鲍先生提出来了,那我把允熥整理好的内容给你们看一遍,你们听说的内容可能不全面。”于是拿出允熥的条陈给他们传阅。
今日是小朝,上朝的人本来就不多,只有都察院的十几人,六部尚书侍郎,六科都给事中等共四十几人,老朱这几天心神不宁,又抄了几遍,所以过了一会儿大家都传阅完了。
鲍恂见与他听说的内容相差无几,开口说道:“陛下,
第16章 首抄诗词
九月初三,西平候沐英去世的消息传到了京城。这样级别的大官,去世的消息当然是直接通知到老朱的。除此以外,最先得到消息的就是兵部了。允熥听了,也没在意,侯爵的继承又不归兵部他管,那是吏部的事情。沐春(沐英长子)就算来了京城,也应该就是老朱亲自抚慰一下,然后就是全国哀悼一下,给沐英一个好一点的谥号,提一下爵位而已。然后就是沐春到吏部等着考核袭爵了。估计沐春袭爵肯定是特事特办,直接办理,然后手续办完了回yn继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西南边陲贡献自己的一生(屁,人家在yn天高皇帝远的享福着呢)。
允熥记得沐家应该是一直镇守yn因为自己当年看《鹿鼎记》原书,里边说道沐家世镇yn近三百年,到吴三桂进yn才结束,好像还封了王什么的。金庸大大的武侠小说都是从历史中来,还到历史中去,基本内容都符合真实的历史,很多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这并不仅限于《鹿鼎记》,比如《天龙八部》里边段誉啊,萧峰啊,鸠摩智啊都是真实存在的。
扯远了。允熥总结了一遍沐英去世后所有会发生的事,认为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就丢在一边。
九月初五伴晚沐春就到了京城,真的是非常快的速度,看来也是换马不换人一路从yn飞奔而来。到了京城在西平候府(所有有爵位的人都在京城有府邸,不管他在不在京城住)稍微休息了一下,就被朱元璋招进了皇宫。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老朱当年打天下的时候收了二十多个义子,这大概是在没有足够的财物,也没有官爵可以赏赐的情况下来笼络手下有本事的人的一种方式,不过老朱本人也确实喜欢沐英,并且极其器重他,要不然也不会让他镇守yn老朱抱着沐春的头痛哭失声,这是老朱私底下极少数为臣下痛哭的时候。老朱还留沐春在皇宫留宿,这更是不同寻常。
不过这同样和允熥无关,允熥听说了也就听说了,该睡觉睡觉,该看书看书,该工作工作,该吃饭吃饭。不过这很快就和允熥有关系了,因为初六中午允熥还在工作单位呢,就得到通知,让他回来。允熥不解,老朱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啊但不解归不解,命令还是得执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