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晚上老朱吃过了晚饭,暂时把这事放下。想着有几天没有见到允炆和允熥了,让人把他们俩个叫来,要看看他们现状如何。
允炆和允熥没一会儿就到了,先后向老朱行个礼,找地儿坐下。老朱先唠了两句家常,就问他们道:“你们这几天在部里都干什么了觉得有不好的地方吗”
允炆老老实实的回答,都干了什么,没什么不好的,大家都很有善等等。
在允炆回答的时候,允熥腹诽:“老朱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到底都干了什么,再问一遍有意思吗”
老朱确实知道他们都干了什么,甚至比他们自己的记忆还清楚,但是见面了不先说说这
第21章 重阳节——宝钞之二
刚走没几步,一个小太监,允熥在老朱身边见过的,窜过来对允熥行礼并说道:“三殿下,陛下要殿下去春和殿。”允熥不解,这个时间老朱找自己干什么并且今天已经见过了。但是允熥相信皇宫里不可能有人敢假传圣旨,更没有人敢这样干掉自己,于是带着王喜,拎着点心,跟着小太监去了。
老朱今天在重阳聚会散场的时候没有多想,但回去批奏折的时候总不时回想起当时允熥的表情。那是一种纠结的神情,感觉像是允熥有很正经的话想说但不知道该不该说。于是下令传允熥。回报说允熥今天出门了,老朱决定一定要在今天解决这个问题,让小太监们在东华门等允熥可能走的门分别等着,一定要等到允熥。
允熥来到春和殿的时候,已经是伴晚时分,老朱已经得到了通知,他也没有心思继续判奏折了,索性静坐一旁,闭目养神。所以允熥进来后看到的是正在闭目静坐的老朱。
允熥意外啊,历史上有名的工作狂朱元璋不工作了在一旁闭目养神,这画风不对啊!但也侍立在一旁。老朱应该是听到了他进来的声音,睁开眼睛,站起身来,用一种关心后辈的口吻说道:“今天下午干什么去了”
听到老朱的口气,允熥也就顺势卖了个萌(未满十五岁还是可以卖萌的),说道:“回皇爷爷话,今天下午去了大街上转转,看看老百姓都是怎么样的。还吃了碗面,买了些糕点回来,我尝了一些,挺好吃的,皇爷爷也尝尝吧。”同时把几包糕点要递给老朱的样子。
老朱接过来,说“爷爷现在不饿,待会吃。”随既把东西放到了桌子上。
又闲聊了几句,老朱问道:“允熥,今天你上午在允炆说完关于宝钞的事时,似乎有话要说”老朱可能自己都没注意到,他的语气已经变了。
不过允熥注意到了,心想这是老朱由爷爷的角色过渡成了皇帝的角色了,不能卖萌了,得认真起来了。于是也正色说道:“回皇爷爷的话,孙儿是有话要说。孙儿以为,不能让宝钞这么贬值下去了,得采取措施,但是二哥的措施不对;如果按照他的办法,那国库里的银钱估计会被兑光,所以不能那样做。”
“那你认为该怎么做”
允炆的方法不能使用的原因是现在宝钞发行量太大了,据史料记载,老朱曾一次赏赐给朱棣五十万的宝钞,而当时全国一年总税收不超过四百万贯,其中还有大量的粮食等物资,根本没有足够的银钱来兑换宝钞。连西方金本位时代的百分之三十的储备都不够。
“不知皇爷爷认为,宝钞主要的使用者都是谁”
老朱一怔,说道:“这有什么关系吗宝钞应该天下人都使用。”
允熥见没法这么说,不配合啊!就直接说道:“皇爷爷,在孙儿看来,这宝钞相对于银钱的优点就在于重量轻,易携带,所以使用宝钞的人主要是商人和官员,以及部分市民,农民和乡下地主是不会使用的,因为宝钞再坚挺,也比不上金银铜钱。”
老朱细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
“所以要增强百姓对宝钞的信任,必须从商人和官员的需求角度入手。”
”孙儿认为,有以下三点可以做:第一,允许商人用宝钞在所有钞关交税;第二,暂缓宝钞的发行;第三,允许宝钞兑换一种非常不宜携带,保存还占地方,久存还容易坏,但大家都用的到的东西。孙儿觉得,全国唯一符合这一标准的就是粮食。可以在全国所有的布政使司所在地开设专门的店铺,即使是一开始也要在京城,武汉,成都,西安,北平,苏州等重要城市开设店铺,允许以一贯钞的价格购买一石米,稳定住币值。”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对于商人来说,宝钞
第16章 首抄诗词
九月初三,西平候沐英去世的消息传到了京城。这样级别的大官,去世的消息当然是直接通知到老朱的。除此以外,最先得到消息的就是兵部了。允熥听了,也没在意,侯爵的继承又不归兵部他管,那是吏部的事情。沐春(沐英长子)就算来了京城,也应该就是老朱亲自抚慰一下,然后就是全国哀悼一下,给沐英一个好一点的谥号,提一下爵位而已。然后就是沐春到吏部等着考核袭爵了。估计沐春袭爵肯定是特事特办,直接办理,然后手续办完了回yn继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西南边陲贡献自己的一生(屁,人家在yn天高皇帝远的享福着呢)。
允熥记得沐家应该是一直镇守yn因为自己当年看《鹿鼎记》原书,里边说道沐家世镇yn近三百年,到吴三桂进yn才结束,好像还封了王什么的。金庸大大的武侠小说都是从历史中来,还到历史中去,基本内容都符合真实的历史,很多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这并不仅限于《鹿鼎记》,比如《天龙八部》里边段誉啊,萧峰啊,鸠摩智啊都是真实存在的。
扯远了。允熥总结了一遍沐英去世后所有会发生的事,认为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就丢在一边。
九月初五伴晚沐春就到了京城,真的是非常快的速度,看来也是换马不换人一路从yn飞奔而来。到了京城在西平候府(所有有爵位的人都在京城有府邸,不管他在不在京城住)稍微休息了一下,就被朱元璋招进了皇宫。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老朱当年打天下的时候收了二十多个义子,这大概是在没有足够的财物,也没有官爵可以赏赐的情况下来笼络手下有本事的人的一种方式,不过老朱本人也确实喜欢沐英,并且极其器重他,要不然也不会让他镇守yn老朱抱着沐春的头痛哭失声,这是老朱私底下极少数为臣下痛哭的时候。老朱还留沐春在皇宫留宿,这更是不同寻常。
不过这同样和允熥无关,允熥听说了也就听说了,该睡觉睡觉,该看书看书,该工作工作,该吃饭吃饭。不过这很快就和允熥有关系了,因为初六中午允熥还在工作单位呢,就得到通知,让他回来。允熥不解,老朱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啊但不解归不解,命令还是得执行。
回到皇宫,允熥按照通知,来到了柔仪殿,这可是后宫范围内。进去一看,好吗,又是京城朱家人的大集合。
不过允熥马上发现了一个生面孔。为什么马上就可以发现呢那是因为这个人就在老朱身边坐着,比所有人离老朱都近,想不注意到都难。
正在这时,老朱拉着身边人的手站起来说道:“朕三天前才得知沐英去世了。英儿虽是异姓,但我视同为亲子,曾与皇后勤加抚育。今其年不过四十八而亡,真是悲伤至极。”说着,又哭了出来,大家忙劝解。过了一会儿,又指着下边的儿孙方阵对身边的人说道:“这些都是你的兄弟叔叔们。你年不过十七就跟随出征,当年跟你一起玩的朱棣等都封了王爷到了外地也赶不回来。但是下边的人一样是你的叔叔和兄弟。你跟他们好好相处一下。”老朱的目的主要是想让沐春和自己的孩子,主要是允炆和允熥增进感情,省的以后关系不好影响西南大局。
沐春下来与各位,嗯,算是交谈,不过实际情况感觉就像是那种父亲死了在灵堂轮流接受所有来参加葬礼的人一两句安慰的感觉。弄得沐春感觉很郁闷。
他父亲都死了两个月了好不!就是当时再悲伤,也早没有当时的悲伤劲儿了。陪着朱元璋悲伤一会儿也就罢了,一是老朱毕竟是全国最高领导人,二是沐春感觉老朱的伤心是真的,所以陪着一起悲伤也就算了。眼前这些人都没有见过沐英的,哪来的感情还不都是装的,对双方都是一种煎熬。
但是形式还得继续。到了后来,也没什么新鲜词了,就是“节哀顺变”等车轱辘话来回说。到了允熥这里,本来允熥也是想随大流的,但是,允熥灵光一闪,想起的一首诗,用到沐英身上也正合适,于是开口说道:“我小时候还见过沐大伯,英姿飒爽,颇为威严,那想到再见竟然就是,就是,现在这样了。”
父亲最后一次回京是在洪武十四年,就算你见过父亲,但当时你才三岁(实岁),哪有可能记得父亲什么样!沐春强忍着吐槽的愿望,接受了允熥的话,好在还是对父亲的称赞。
正打算去接受下一个人的安慰词(没几个人了,总算快要解脱了,沐春想),却不料允熥紧抓着他的手不放,继
第17章 重阳节——提议军校
接下来,就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与过年,元宵,端午,中秋、冬至等并称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作为特别关爱自己子孙的老朱,当然不可能不过重阳节。这天的早朝都下的早,大家都知道老朱今天要过节,并且自己也要过节啊!所以在君臣双方面的作用下,早朝很快就结束了。老朱也没有去处理折子,来到皇宫西北角的御花园一处阁楼最高处。
老朱到的时候,允炆等人已经到了,昨天允炆和允熥就和部里打好招呼今天不去。今天阖家团圆,除了朱标的几个儿子,女儿外,未就封的儿子,以及秦世子尚炳,晋世子济熺,燕世子高炽等也在。见到老朱过来,纷纷行礼。老朱和蔼的与自己庞大的儿孙队伍的冰山一角们打招呼让他们坐下。
这老朱家过节,除了人多点,吃的好点以外,与普通老百姓家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先祝节日快乐,然后分年糕吃,再然后就是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说说笑笑,聊天扯淡,吹牛打屁。
因为毕竟都是整个国家最地位最高的人,秦王、晋王世子也都出来做事情了,所以闲聊的内容不可避免的都涉及到政治什么的。这不,这边老朱正在询问允熞这些日子上课都学了什么,那边尚炳和高煦就说上了打仗的事。高煦今年才实岁十二岁,但长的孔武有力,像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平时也爱和军官们在一起,这二十天以来允熥在校场都看见他不止一次了;而尚炳今年实岁十六了,去年还参加了镇压qh藏人反叛之征,也是好习武的。高煦说道:“这几天我在城北的校场那边看袭官的武将考验,咱们大明现在的武将都第二代了,但即使是内地卫所的官儿也一个个武艺精湛,跟我在北平看到的武将差不多。”说着,拍拍旁边正在一个人想问题的允熥,“三哥,我说的对不对。”
允熥正想事儿呢,冷不丁被拍一下吓了一跳,回头看是高煦,说道:“高煦你说啥”高煦又重复了一边话。允熥说道:“高煦说的不错,大明的武官都是武艺高超,不论是内地的还是边关的。”高煦马上高兴地向尚炳说道:“你看,我说的不错吧。”
允熥又说道:“只是,考验合格不合格不应该只考验这些武艺吧。”
允熥话说完,只见尚炳微微点头,而高煦问道:“那还考验什么”
允熥道:“千户,百户武艺精熟即可,但是指挥佥事及以上的军官指挥士兵多在万人以上,应该考他们兵略,毕竟,一个人再武力高超,也打不过千军万马。”
高煦说道:“三哥说的当然有道理,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考核他们的的用兵打仗的本事呢”
高煦的声音有些大,大家都向他们这里看去。老朱已经问完允熞,允熙话了,听到高煦的声音,问道:“高煦,你在说什么”
朱高煦忙回道:“回皇爷爷的话,孙儿在与允熥哥哥和尚炳哥哥一起讨论我大明的军官考验是不是要添加一些东西。”
老朱面露不解,允熥赶忙说道:“皇爷爷,是这样的。孙儿这些天来在兵部负责考核袭职的武将。这不论武将的官位高低,一律考核其武艺如何,孙儿以为,千户,百户武艺精熟即可,但是指挥佥事及以上的军官指挥士兵众多,应该考他们兵略,所以孙儿和尚炳兄与高煦弟说起这事来。”随后高煦又有补充。
朱元璋听后,说道:“你说的有些道理,但是正如高煦所说,怎样才能有效的考核他们用兵的本事如何呢”
允熥说道:“孙儿有一个不成熟的意见。孙儿一开始也是不知如何办,但前几天看到国子监祭酒徐宗实先生忽然有了点子,自古以来,文臣多有学校培养,为何武将不可”
是的,允熥要提出的就是军校。西方国家由大学制度在近代发展出了军校制度,虽然允熥不知道在冷热混搭阶段军校制度是不是一定能发挥出好作用,但总比现在的考核制度强。
尚炳没想到他提出的是这个,说道:“武将岂可如此,若天下的武将俱是一人之徒,那后果……”
尚炳话没有说完,但大家意思都明白。不少人表露出赞同之色。但是部分人想到这个道理允熥不可能不明白,看他接下来怎么说。
允熥接道:“尚炳兄的话有道理,但是不让他都由一个人教不就行了。孙儿的想法是,划分出水陆二科目,再在每一科划分出若干不同的课程,如陆军科设立兵法课,战史课,侦查课,国文课等,由不同的人担任先生
第22章 重阳节——齐泰夫妻
齐泰下班回到家,他的年仅六岁的女儿颦(pin)儿迎上来,奶声奶气地说道:“父亲回来啦。”齐泰看到女儿就开心起来,摸摸她的小脑袋,说道:“嗯,回来了。”
然后颦儿看到了齐泰拎着的,装着糕点的袋子,眼睛顿时就亮了,说道:“爹爹买点心啦。”
齐泰“嗯”了一声,说道:“等给你爷爷尝过了,再给你尝。”颦儿“嗯”了一声。
进了屋,他父亲齐豫正坐着喝茶,兄弟齐敬宗不在,应该在后院劈柴;他妻子在厨房忙活着。
齐泰放下提着的袋子,拿出糕点,还没等说话,他父亲齐豫就说道:“怎么今天买了点心来,虽说是过节,但家里又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何必在乎这些。”齐家只不过是京城东边zs县的普通自耕农,连两个读书人都供不起,因为齐泰从小聪明,读书好,所以家里最后决定供齐泰读书,其兄弟齐敬宗只能在家务农。好在齐泰还争气,二十岁就中了解元,次年又中了进士。但是洪武朝官员工资不高,齐泰又不贪污受贿捞好处,虽然当了官有免税的田地额度,但京城百物腾贵,所以日子一直过的紧巴巴的。是以齐豫有此一问。
齐泰苦笑道:“是三殿下硬塞给我的。”其父齐豫说道:“是你前几天提过的,被陛下派到兵部的三殿下”齐泰点头。
他父亲齐豫说道:“我对朝政也不懂,但当时你不是说道要与殿下保持距离吗”
齐泰说道:“我也想与三殿下保持距离,但是三殿下不与我保持距离啊!我有种感觉,三殿下是故意在与我接触。”他父亲齐豫接道:“人家一个殿下,跟你套什么近乎,是你自己想多了吧”
“我不知道,但是好像就是这样。就好像今天,我提前了一点儿时间下班,正好遇到殿下,我当时以为他是责问我为什么早退,但现在想想,感觉他实际上是在问我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在知道原因后,就给了我这些点心。”
“并且,殿下对于兵部其他的官员,包括尚书侍郎在内,都是淡淡的不怎么热络,只是对我这样,真是奇怪。”这时齐泰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仅仅只有六品的官员,实在是觉得允熥接近他没有任何道理。
齐泰当然不知道,在两年以后,他会被老朱看中,并亲自改名,所以允熥才刻意接近他。并且允熥不是不想发掘其他牛人,但是兵部其他人他都没听说过,很可能在之后的六年内这些兵部的官员统统领盒饭,被判处死刑,或者缓期死刑,那他不是白付出了吗。
各位可不要以为全部领盒饭是笑话。有一年,朱元璋任命了三百六十四名官员,一年以后,其中六名官员被判处的死刑,另外358名官员被判处了缓期死刑。所以在洪武朝当官真的是高风险,低收益。
他父亲齐豫说道:“对了,你是不是说过,另一位殿下也被派出来做事”
“是,二殿下现在在户部做事。”齐泰答道。
“那现在就是二人争皇位啊!我是不懂什么朝政,但是这皇位争夺是最凶险不过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是粉身碎骨啊!你还是不要牵连进去为好。”
齐泰的兄弟齐敬宗正好走进来听到父亲刚才那段话,也说道:“是啊大哥,咱们家老实当这个官,不要掺和这些事情。”
齐泰心下苦笑,这政治上的事儿,皇位争夺的事儿,是你想不参与就能不参加的吗但这些没必要和老父亲说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