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第18章 重阳节——宝钞之一
    然后这件事就暂时过去,毕竟今天是来过节的。老朱又开始询问小孙子们的功课。大家也恢复了三三两两的闲聊的状态,今天毕竟是过节,不是专门的论政时间。不过有很多人心不在焉。

    允炆就是其中一个。允炆原以为自己以前毕竟长期充当长子,现在在户部又有人帮助,肯定比允熥干得好。但是现在看来,允熥不仅活儿干的不错,找出了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非常可行的解决方案,比自己在户部干的强多了。

    允炆毕竟也是一个少年,有热血,有冲动,在这时热血涌上头顶,挤开其他人,走到老朱附近,见老朱正在指导济焕(晋王之子)功课,停住站在一旁。

    老朱当然看到了允炆走过来,一路上还猛挤,弄得注意到的一般人都很诧异。

    不过老朱当然不是一般人,不会诧异。朱元璋略一思索,就明白允炆这是受刺激了。看来允炆这也要提出户部的弊端然后提出解决办法了,只是不知道允炆会提出什么。

    允炆等朱元璋指导济焕的功课完毕,行礼说道:“皇爷爷,孙儿有在户部发现的问题想跟皇爷爷说。”

    其实允炆的举动很不妥当,今天是重阳节,不是讨论朝政合适的时候,刚才允熥是老朱问起了才说的,而不是主动说的。不过老朱怎么会拒绝孩子的要求呢!特别是允熥刚说了他的一个意见,于是他示意允炆继续说。很多人也側起耳朵听着。

    允炆说道:“孙儿在户部,这些日子负责管理京城各钞关官吏的俸禄发放,在到各钞关巡视的时候,发现现在使用我大明发行的宝钞的百姓和商人不多,多用铜钱,少数违规使用白银,黄金等。与钞关官吏交谈,他们说现在大明宝钞确实使用的人不多,并且使用宝钞购买东西价格昂贵,一贯钱能换四贯宝钞。宝钞的制度需要改进啊。”

    老朱不动声色,说道:“那你认为该怎么改”

    允炆继续说道:“孙儿查阅了前代的史料,发现在宋,金,元时期,这钞票是可以兑换白银,铜钱的,而本朝不是,这自然会使老百姓不愿使用宝钞;并且宋代等时期天下多数钞关都可以使用钞票来交税,本朝只有少数钞关可以,这自然更导致商人使用宝钞的少。所以为了恢复宝钞信誉,使用量,需要允许宝钞兑换银钱,并允许用宝钞在天下多数钞关交税,哪怕像宋代只允许缴纳一半的税也可。请皇爷爷斟酌。”

    允熥一听允炆提到钞票就乐了,他可是学会计学的,大学上的课程也包括金融,税制等方面的,不说是多牛逼吧,但绝对比现在所有人都懂这个。并且他还知道朱元璋就是想用宝钞来隐性的剥削老百姓,哦,主要是商人,怎么可能同意允炆的建议。

    果然,老朱面露不愉之色,心道:我发行宝钞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在老百姓不注意的情况下拿他们的钱(现代通称收铸币税,你手里持有几国货币,就是给几个国家交铸币税),怎么可能同意允许兑换银钱。不过他也知道这个纸币贬值的问题,也想解决。但是绝对不是允炆的方法。

    其实在八月份允炆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打算向老朱提;但是黄子澄明白朱元璋的目的,所以极力劝阻允炆不要提出这个问题。但今天允炆实在是热血上头,又没有其它问题可以提,就把它提出来了。不过刚说完允炆就后悔了。此时心里极度的懊悔。

    允熥其实对于包括宝钞在内的金融是很感兴趣的,在他看来明代的金融政策就是一坨黄色的不可描述物。他心中有一套模模糊糊的改革方案,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没有一条一条的列出来(也因为不着急),不过就关于货币问题他是有明确的想法的。但是,允熥环顾四周,现在好像不是合适的时机啊,说出来等于是直接打脸了,要和谐。允熥纠结着。

    但是,怕什么来什么。老朱听



第23章 重阳节——其他人的心思
    允炆确实是去见他的好基友黄子澄了。他在重阳宴散了以后,回殿换了衣服,跟允熥一样出宫去了(liao)。

    到了老地方仙客来酒楼三层的包厢,黄子澄已经在那里等着了。今天时间充足,二人真是好好的回顾了一下两人基情的过去,才开始说今天发生的事。等允炆说他今天提了关于宝钞的事时,黄子澄激动地说道:“殿下怎么能现在提这个事情呢!不是说好等当了储君以后再和陛下提吗”

    允炆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孩子似的说道:“今天因为允熥又提了一个好意见改革了兵部的一项弊政,一时忍不住,就提了。皇爷爷也没有说我做的不对。”

    黄子澄心下苦笑,朱元璋怎么可能指出你的错误,因为你本来就是正确的,朱元璋真正不能改正的原因黄子澄又不便于与允炆说,只能说道:“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今天三殿下又提了什么建议”允炆于是把今天允熥说的建议重复了一遍。

    黄子澄一听就感觉不好,又在心下细细的盘算了一下,对允炆说道:“今天这事一出,三殿下成为储君的可能真真正正的比殿下要高了。不过殿下还有机会,接下来臣跟好友合计一下,看看在户部还有什么机会,给殿下提供一些政绩。”

    允炆的本心是很讨厌这种类似于作弊的行为的,但是现在为了能够当上储君也顾不得这些了。接下来二人又讨论了半天,才在依依惜别中,分开。然后允炆就在文华门与允熥碰见了。

    等允炆走了,黄子澄赶忙去与自己的朋友杨任会面。杨任是黄子澄的老乡,现在在都察院当sx道御史。两人关系甚好,也互相信任。

    杨任见了黄子澄,说道:“刚才二殿下来见你了”

    黄子澄点头,说道:“形式不乐观啊。”把允炆告诉他的话跟杨任说了一遍。

    杨任听了,也是大惊。他和黄子澄还不太一样,他是曾经当过地方官的,经历比黄子澄丰富的多。盘算了一下,说道:“二殿下可能当不上储君了。扩土分封之策就算不实行,也会在陛下心中留下不会苛待诸王的印象,这可比二殿下的温和有理要让人印象深刻的多;提拔表现优异的吏员可给陛下细心观察之印象;送诗给西平候可给陛下才思敏捷之印象;今日提出的改革指挥佥事以上军官考核方法更是表现出了三殿下勤于思考,并且善于借鉴前朝例子。这几条都算上,基本可以确定为适合当储君了。”

    黄子澄其实也是这样想的,只是在允炆面前还是一副信心百倍的样子,不断的鼓励他。但是在杨任面前卸下了伪装,应和道:“是啊,二殿下要败了,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幕僚。”然后不停的重复‘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幕僚’这句话。

    杨任过了一会儿,说道:“是不是我们都错了,其实,三殿下确实是比二殿下更适合做皇帝。”

    黄子澄回过神来,突然激动的说道:“不可能!二殿下才思敏捷,恭敬孝顺,友爱友好,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三殿下一介武夫,岂可为君!”杨任看他不对劲儿,忙止住话题不说了。二人又闲聊了一会儿别的,各自回家。

    =================================================================

    与允熥分开之后,陈兴与杨峰一起返回城北的家中。二人又一路走,一路闲聊,陈兴家离皇宫较近,先到,陈兴与杨峰告别,进到家中。他父亲陈保国还没有回家,陈兴和正在后院忙活的母亲还有妻子打了声招呼,就进到自己的屋内躺下休息。

    陈兴一边躺着休息,一边盘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么样。陈兴从自己被指派给允熥当贴身侍卫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以后的仕途已经和允熥绑在了一起。如果允熥最后能当皇帝,自己最次也能当个护卫皇宫的指挥使什么的;如果最后允熥不能当皇帝,自己运气好能顶着家里世袭的千户混吃等死,运气不好估计就得到战场上拼命去了。陈兴虽然武艺不错,但是在经历了一次战争以后,打死也不愿再上战场了,所以才拼命挤进皇宫当侍卫。在指派到允熥身边后,允熥能不能当皇太孙他是决定不了,但是为了如果允熥当上皇太孙之后能记住他,他拼了命的想办法巴结允熥。想巴结允熥这样的皇族子弟可不容易,反正送礼肯定是没用的,人家还能少你这份东西最后陈兴在与父亲商量之后才想到这个点子。他回顾今天的表现,觉得没有什么出错的地方,有时候虽然表现的也不完美,但是还可以接受。

    可能有读者鄙视陈兴这样的人,觉得给军人丢脸,但是这才是人之常情。一个没吃过苦的小官二代怎么可能有父、祖辈的拼命精神。并且在生活过得去的情况下,谁愿意拿命去拼万一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当然,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陈兴作为世袭的千户,国家世世代代保你衣食无忧,在需要你的时候,你也就没理由躲避。

    陈兴正在盘算,父亲陈保国回来了。陈兴的母亲赶忙上来服侍,又指示开饭。陈兴也赶忙出去迎接父亲。陈保国看到陈兴,也顾不得别的,说道:“今天跟三



第19章 重阳节——一逛京城
    允熥回宫换了身衣服,就又溜出了文华殿,溜到了东华门。他带着王喜,留王进在宫里看家,在东华门和每天专门保护他的侍卫汇合后就出了宫。

    可能有人觉得允熥要去兵部上班了。那你可就猜错了。允熥今天出来就是来逛逛京城的。

    允熥早就想知道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大街上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后世的电视剧一样。但是以前的允熥都没有机会出皇宫;近些天可以出宫了但工作又太忙,实在是没有时间。今天老朱给帮忙请了天假(谁敢不给假),终于有时间出来逛街啦!

    为了防止被人们躲着走,允熥除了王喜以外,只带了两名侍卫,大家也都换成了便衣,这样就和京城多如狗的普通世袭武官家的公子差不多了。

    其实重阳节登高是传统习俗,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爬山。但是今天一是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即使去登高爬山也不尽兴;二则今天登高的人也多,指不定就碰到哪个认识的人。允熥怕麻烦,所以就只是逛京城。

    一行人从长安街走到石成门。明代京城有明确的布局,虽然不像唐代的长安城那样里坊分明,但也有明确的分布规则,西北边儿和北边是军事区,驻扎着京城附近的48卫,各种与军事相关的仓库啊之类的地方,普通武官也大多住在北城;中部和西南部是商业区,城中间儿的成贤街、北门桥和城西南的秦淮河,都是著名的商业街区;城南则是商业和手工业混合的地区,既有国家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各种工匠所形成的区坊,也有像大中桥、镇淮桥、聚宝门、石城们这样的商业区;城的东北面儿当然就是皇城和宫城,是允熥日常居住的地方,还有政府主要部门儿办公的地方;皇城以南就是长安街和洪武街,如各位王爷和公侯伯等达官显贵多住在这两条街上;城东南是普通文官儿的住址。之前允熥都是出宫城的东华门去午门东侧的兵部,或者去西北神策门外的军队校场,还从没有来过这繁华的大街小巷。允熥一边走着,有没见过的就问,旁边的侍卫就一一告诉。

    两边的房屋与古装剧里面的样式差不多,大多数为砖石修成,侍卫说这是在城里,乡下多是用木头做房子。两边卖东西的小商贩不少,富丽堂皇的店铺也多,街道上的行人摩肩接踵,只不过没有电视剧里常见的仗势欺人的情况。一些官家子弟虽然面对小商贩态度轻视,但也都按价给钱,让有‘千古文人侠客梦’,想行侠仗义的允熥暗暗失望。

    另一个意料之中又失望至极的情况是大街上基本没有年轻女子,即使有少数,也是头戴面纱,与父亲、兄弟或丈夫在一起行走,所有没带面纱的女人,基本都是四十以上看起来和现在五十多差不多的老年人(古代活过五十就是高寿)。

    四人走了半日,从聚宝们走到三山门,又走到成贤街的最西边儿,到了一家面馆前,一直护卫着他的一名侍卫,叫做陈兴的说道:“殿下走了半天也累了吧,不如在这里歇歇脚。臣父亲是sd人,随大军辗转落在了京城,但家里吃面为主。这家店主人从北方过来,自称祖上给元丞相脱脱做过面的,也不知真假,不过他家的面确实好吃,殿下尝尝”

    允熥上辈子可是北方人,每天早晚吃面食,怎么会吃不惯。本来不累的,但是听陈兴这么一说就想尝尝面,抬头看了看店铺的招牌:sd面馆,也就走进店里。

    四人坐下,王喜眼尖,指着从后厨到前台进进出出的人说:“那不是有一个没带面纱的年轻女人”王喜家穷,五岁就进宫了,所以对于外面的事也不了解。

    另一名侍卫林峰笑到:“那是这家店的女主人;并且这店铺就和大街上不一样了,不论是后厨还是前台,戴着面纱都不方便,并且女主人招揽客人总比男主人容易,京城天子脚下,也没有人有胆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良家妇女。”

    这家的男主人看他们落座了,迎上来,冲着允熥说道:“这位公子,是吃面还是喝粥要什么菜”又冲陈兴说道:“陈公子有日子没来小店吃饭了,今天怎么有空带朋友来”这人到也眼尖,一下子看出允熥在这里面地位最高,先给允熥说话,再和陈兴打招呼。

    陈兴笑道:”这些日子工作忙,不得空,今天重阳节,才有闲工夫。”又对允熥,“允公子,他们这儿的sd打卤面是招牌面式,来一碗”见允熥点头,又转过头说“王,嗯,王兄弟和杨兄弟要什么”王喜说道:“也来一碗sd打卤面。”杨峰也要了一碗。陈兴对店老板说道:“那就四碗sd打卤面,再加四碟小菜,一份猪头肉,务必要好好做,拿出最好的手艺来。对你有好处。”允熥出来前约定称呼他为允公子,所以陈兴这样称呼他。

    老板说:“既然陈公子这样说了,我亲自下厨,务必做到最好。”又面向允熥“公子这姓可是少有。”允熥点点头,没有说话。老板下去做面



第24章 重阳节——最后:蓝常密会
    夜深了,一条条街道上,打更的声音此起彼伏,巡逻的队伍时隐时现,火把的亮光或明或暗。在长安街上,有一栋废弃已久的房屋,这里原是大都督府左都督丁玉的府邸,丁玉在洪武十三年被算作是胡惟庸的党羽,整个家族被灭掉。因此其后的京城官员嫌这座府邸晦气,一直没有人买下这里居住。今天,这栋许久不见人烟的房屋迎来了活人,散布在府邸里的烟尘仿佛厉鬼一般,扑向走进来的生人,但马上好似害怕这个生人身上的充满硝烟与鲜血味道的气息一般,又四散开来。

    走进来的人就只是站着,呆立不动。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进来了。新进来的人在早进来的人身前站定,说道:“舅舅,为什么选在这么个地方见面”

    那个被他称之为舅舅的人说道:“只有在这里,才不会被“那个人”发现;你府邸里可安排好了,不会被“那个人”安排的人发现你不在吧。”

    “放心吧舅舅,我这几天一直伪装成迷恋新纳进家门的小妾的样子,每天一吃完晚饭就钻进她的屋子,并且被打扰就做出大发雷霆的样子,不会被发现的。”

    “还是小心为妙,锦衣卫的人马很厉害的。”

    那人转变话题“舅舅,你从上月就找人传话秘密见一面,到底是为了什么”

    先进来的人知道再叮嘱小心谨慎也无益,接过这个话题“你可知最近允熥被派到兵部处理事物了”

    “当然知道,允熥不愧是我姐姐的孩子,颇有我常家的本事,不仅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还狠狠的说了花荣那小子一顿,这样的人想靠关系就走后门,要是先父还在,一定也会大骂他一顿。”

    大家听到这里肯定已经知道了,后进来的人是常遇春的儿子,此人是常升,常遇春的次子,常遇春的长子常茂在去年去世后,常升被封为开国公;那个被他称为‘舅舅’的就是大明现存的第一名将,凉国公蓝玉。

    蓝玉非常没好气的说道:“你别插科打诨,难道你没注意到允熥已经要当储君了”

    “我怎么没注意到!只不过允熥目前虽然到了最后一关,但还没有通过啊!”

    “如果是今天以前,可以说是还差这最后一关,但是今天的事情一出,可以说允熥成为皇太孙已是十拿九稳。真是天意,让你我约好在今天密会。”

    “今天的事今天发生了什么”常升一脸迷惑。

    “你在宫里没有人吗怎么还问我”

    “大哥在被贬到龙州之前,是把当年大姐留下的在宫里的暗线交给了我,但是为了不被发现,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我一直没有启用。”

    “现在就到关键时刻了,今天允熥在重阳节宴上又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会让允熥登上皇太孙之位。”然后,蓝玉把今天允熥的建议说了一遍。

    常升仍是不解:“这不就是又提出了一条好的建议吗怎么就可以登上皇太孙之位”

    “我跟随“那个人”已经有三十七年了,又一直在研究“那个人”,我可以断定,这条建议和上条建议合在一起,一个是通过分封可以保全“那个人”的其他儿孙;一个是防止“那个人”最担心的军权旁落,后一条还罢了,前一条若是让允炆做了皇帝,一定不会实行,但那时“那个人”还担心允熥提那条建议只是昙花一现,但现在应该可以确定不是了。另外允熥前几天提出的提拔表现优异的吏员并给予出身可给陛下细心观察之印象;送诗给西平候沐英可给陛下才思敏捷之印象。这两条虽不起太大的作用,但也可提高“那个人”对于允熥的印象。就在
1...7891011...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