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齐泰苦笑道:“是三殿下硬塞给我的。”其父齐豫说道:“是你前几天提过的,被陛下派到兵部的三殿下”齐泰点头。

    他父亲齐豫说道:“我对朝政也不懂,但当时你不是说道要与殿下保持距离吗”

    齐泰说道:“我也想与三殿下保持距离,但是三殿下不与我保持距离啊!我有种感觉,三殿下是故意在与我接触。”他父亲齐豫接道:“人家一个殿下,跟你套什么近乎,是你自己想多了吧”

    “我不知道,但是好像就是这样。就好像今天,我提前了一点儿时间下班,正好遇到殿下,我当时以为他是责问我为什么早退,但现在想想,感觉他实际上是在问我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在知道原因后,就给了我这些点心。”

    “并且,殿下对于兵部其他的官员,包括尚书侍郎在内,都是淡淡的不怎么热络,只是对我这样,真是奇怪。”这时齐泰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仅仅只有六品的官员,实在是觉得允熥接近他没有任何道理。

    齐泰当然不知道,在两年以后,他会被老朱看中,并亲自改名,所以允熥才刻意接近他。并且允熥不是不想发掘其他牛人,但是兵部其他人他都没听说过,很可能在之后的六年内这些兵部的官员统统领盒饭,被判处死刑,或者缓期死刑,那他不是白付出了吗。

    各位可不要以为全部领盒饭是笑话。有一年,朱元璋任命了三百六十四名官员,一年以后,其中六名官员被判处的死刑,另外358名官员被判处了缓期死刑。所以在洪武朝当官真的是高风险,低收益。

    他父亲齐豫说道:“对了,你是不是说过,另一位殿下也被派出来做事”

    “是,二殿下现在在户部做事。”齐泰答道。

    “那现在就是二人争皇位啊!我是不懂什么朝政,但是这皇位争夺是最凶险不过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是粉身碎骨啊!你还是不要牵连进去为好。”

    齐泰的兄弟齐敬宗正好走进来听到父亲刚才那段话,也说道:“是啊大哥,咱们家老实当这个官,不要掺和这些事情。”

    齐泰心下苦笑,这政治上的事儿,皇位争夺的事儿,是你想不参与就能不参加的吗但这些没必要和老父亲说了




第27章 景隆之谋
    北门桥,是京城中间靠近城北的一个繁华的商业区,有许许多多的店铺,酒家,这其中有一家名叫‘玉泉楼’酒家,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朴素,店面也不大,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人也不多,但是如果你细细观察,会发现所有在这里进出的人,他们衣服的料子都十分的华贵。这家店是京城有名的高消费场所,所有的可以在这里进出的客人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类似于今天beijing的高级私人会所。

    其中有一间包间,坐着三名颇为孔武有力的人在喝酒,又有三名女子在陪酒。但那时的这种地方的女子可不像我们在一般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三名陪酒女的动作十分自然,态度十分端庄,不知情的,还以为是那家的大家闺秀,让在场的两名男子十分的不自在,只是在那里喝闷酒,为首的男子每跟他们说一句话,他们都要过一会儿才能答话。为首的那名男子看出他们的不自在了,想到酒也喝了不少,怕喝醉了就没有办法正经谈事情了,所以给身边的女子打眼色,那女子起身说道:“李公子,小女子不胜酒力,怕是要醉了,我再找人陪公子喝酒如何”说着,退了出去。其他二名女子亦相继退出屋子。

    等到她们出去,那二人马上喘了一口大气,其中一人说道:“我真受不了这地方,浑身不自在。”另一人虽未说话,但表情一样。

    为首的男子就是李景隆,另二人,一人是原神武卫指挥使杨国兴之子,世袭神武卫指挥使杨益,另一人是朱元璋的老乡燕山侯孙兴祖之子,因功封为全宁侯的孙恪。二人都是李文忠的旧部之子,也都与李景隆交好,所以今天被李景隆请过来。

    李景隆笑道:“京城里边儿就流行这个调调,与你们在下边去过的地方当然不同,以后你们多在京城,得适应。”

    先头说话的杨益说道:“我可受不了这样,宁愿去那看起来不那么高级的地方,也不来这儿。”说着,又喝了一杯酒。

    又说笑一会儿,孙恪问道:“今天李大哥叫我们俩来到底什么事情”

    杨益也问道:“是啊李大哥,叫我们来到底有什么事儿”

    李景隆笑道:“不急。”说着,拍拍手,走进来一个仆从,李景隆低声说了什么,仆从出去,不一会儿,带进来一名年约四十许,一身标准的泰山派道袍的中年男子。

    杨益和孙恪目瞪口呆,怎么也想不到在这种地方会看到身着道袍的人。

    那人走到李景隆身边,行了一礼,坐下,一幅标准得道真人的模样。

    李景隆介绍说:“这位是公孙述,公孙先生。公孙先生是我这二年结识得高人,看人论事颇有见解,我深为叹服。为了方便,我在泰山给他办了一个泰山派的记名弟子的身份,所以先生才一身道袍,你们可不要误会公孙先生是道士。”

    孙恪和杨益明白了这个公孙先生怕是李景隆的智囊了,于是也起来问好。不过他爱理不理的(好像所有所谓高人都是这个德性),孙恪不动声色的坐下,杨益看起来要发火,但是看了看李景隆,还是忍了。

    李景隆赶忙救场,说道:“啊,公孙先生不爱说话。”

    又赶忙说道:“今天叫二位兄弟来,就是商量一下如何讨好三殿下。”

    “讨好三殿下”杨益不解。

    “就算三殿下要当储君了,不是听说三殿下的观点对于武将有好处嘛”孙恪也说到。

    李景隆恨铁不成钢的看着他们:“你们的脑子就不能多转个弯儿三殿下是谁的孩子,先太子妃是谁的女儿开平王的女儿!”

    见杨益和孙恪仍是不解,继续说道:“现在天下能打仗的武将有多少并不是就指着咱们几个!现在仍在的开平王旧部,和能打仗的二代武将不少,三殿下要当了皇帝,能不偏向他们嘛!如果不现在就讨好殿下,等将来殿下登基了,咱们几个就会边缘化,不要说打仗的机会,就是现在手里的权利也会失去的。”

    李景隆的观点在这时是有道理的。李景隆打仗虽然不行,但看问题还挺明白的(也有公孙述的功劳)。现在蓝玉案还没发生,并且这个时空蓝玉案未必会发生,还有40%左右的能打仗的将领还在,并不缺厉害的武将。即使是大将之才,除蓝玉,冯胜,傅友徳之外,王弼,曹震,张温,陈桓(明史列传二十)等也可以。另外,可能是因为常遇春死的早,朱元璋借胡惟庸案除掉的武将大多数都是徐达,李文忠等的旧部,反而常遇春的旧部大多存活。所以要是允熥登基后,他们边缘化的可能很高。

    杨益和孙恪也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着急起来,杨益说道:“那应该怎么办”孙恪也问道。

    其实这里李景隆偷换了一个概念。虽然杨益和孙



第23章 重阳节——其他人的心思
    允炆确实是去见他的好基友黄子澄了。他在重阳宴散了以后,回殿换了衣服,跟允熥一样出宫去了(liao)。

    到了老地方仙客来酒楼三层的包厢,黄子澄已经在那里等着了。今天时间充足,二人真是好好的回顾了一下两人基情的过去,才开始说今天发生的事。等允炆说他今天提了关于宝钞的事时,黄子澄激动地说道:“殿下怎么能现在提这个事情呢!不是说好等当了储君以后再和陛下提吗”

    允炆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孩子似的说道:“今天因为允熥又提了一个好意见改革了兵部的一项弊政,一时忍不住,就提了。皇爷爷也没有说我做的不对。”

    黄子澄心下苦笑,朱元璋怎么可能指出你的错误,因为你本来就是正确的,朱元璋真正不能改正的原因黄子澄又不便于与允炆说,只能说道:“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今天三殿下又提了什么建议”允炆于是把今天允熥说的建议重复了一遍。

    黄子澄一听就感觉不好,又在心下细细的盘算了一下,对允炆说道:“今天这事一出,三殿下成为储君的可能真真正正的比殿下要高了。不过殿下还有机会,接下来臣跟好友合计一下,看看在户部还有什么机会,给殿下提供一些政绩。”

    允炆的本心是很讨厌这种类似于作弊的行为的,但是现在为了能够当上储君也顾不得这些了。接下来二人又讨论了半天,才在依依惜别中,分开。然后允炆就在文华门与允熥碰见了。

    等允炆走了,黄子澄赶忙去与自己的朋友杨任会面。杨任是黄子澄的老乡,现在在都察院当sx道御史。两人关系甚好,也互相信任。

    杨任见了黄子澄,说道:“刚才二殿下来见你了”

    黄子澄点头,说道:“形式不乐观啊。”把允炆告诉他的话跟杨任说了一遍。

    杨任听了,也是大惊。他和黄子澄还不太一样,他是曾经当过地方官的,经历比黄子澄丰富的多。盘算了一下,说道:“二殿下可能当不上储君了。扩土分封之策就算不实行,也会在陛下心中留下不会苛待诸王的印象,这可比二殿下的温和有理要让人印象深刻的多;提拔表现优异的吏员可给陛下细心观察之印象;送诗给西平候可给陛下才思敏捷之印象;今日提出的改革指挥佥事以上军官考核方法更是表现出了三殿下勤于思考,并且善于借鉴前朝例子。这几条都算上,基本可以确定为适合当储君了。”

    黄子澄其实也是这样想的,只是在允炆面前还是一副信心百倍的样子,不断的鼓励他。但是在杨任面前卸下了伪装,应和道:“是啊,二殿下要败了,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幕僚。”然后不停的重复‘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幕僚’这句话。

    杨任过了一会儿,说道:“是不是我们都错了,其实,三殿下确实是比二殿下更适合做皇帝。”

    黄子澄回过神来,突然激动的说道:“不可能!二殿下才思敏捷,恭敬孝顺,友爱友好,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三殿下一介武夫,岂可为君!”杨任看他不对劲儿,忙止住话题不说了。二人又闲聊了一会儿别的,各自回家。

    =================================================================

    与允熥分开之后,陈兴与杨峰一起返回城北的家中。二人又一路走,一路闲聊,陈兴家离皇宫较近,先到,陈兴与杨峰告别,进到家中。他父亲陈保国还没有回家,陈兴和正在后院忙活的母亲还有妻子打了声招呼,就进到自己的屋内躺下休息。

    陈兴一边躺着休息,一边盘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么样。陈兴从自己被指派给允熥当贴身侍卫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以后的仕途已经和允熥绑在了一起。如果允熥最后能当皇帝,自己最次也能当个护卫皇宫的指挥使什么的;如果最后允熥不能当皇帝,自己运气好能顶着家里世袭的千户混吃等死,运气不好估计就得到战场上拼命去了。陈兴虽然武艺不错,但是在经历了一次战争以后,打死也不愿再上战场了,所以才拼命挤进皇宫当侍卫。在指派到允熥身边后,允熥能不能当皇太孙他是决定不了,但是为了如果允熥当上皇太孙之后能记住他,他拼了命的想办法巴结允熥。想巴结允熥这样的皇族子弟可不容易,反正送礼肯定是没用的,人家还能少你这份东西最后陈兴在与父亲商量之后才想到这个点子。他回顾今天的表现,觉得没有什么出错的地方,有时候虽然表现的也不完美,但是还可以接受。

    可能有读者鄙视陈兴这样的人,觉得给军人丢脸,但是这才是人之常情。一个没吃过苦的小官二代怎么可能有父、祖辈的拼命精神。并且在生活过得去的情况下,谁愿意拿命去拼万一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当然,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陈兴作为世袭的千户,国家世世代代保你衣食无忧,在需要你的时候,你也就没理由躲避。

    陈兴正在盘算,父亲陈保国回来了。陈兴的母亲赶忙上来服侍,又指示开饭。陈兴也赶忙出去迎接父亲。陈保国看到陈兴,也顾不得别的,说道:“今天跟三



第28章 茹瑺评论
    第二天是九月十九日,老朱又下了一个命令:以吕妃有恙为借口,让允炆回宫中照顾母亲。等于是罢了他的差事。而对于允熥,老朱却让他在仍然管着兵部的武官袭职考核的同时,兼领户部关于维持宝钞信用的后续处理的相关事宜。这下子,即使是最谨慎的人也确认老朱是打算立允熥为皇太孙了。

    好吧,这下子除了兵部以外的文官部门又都没心情工作了(其实兵部的人也没有心情,但是有允熥在呢,得好好干活)。并且这回是最严重的。允熥的表现,不仅是在最近的表现,还包括以前的表现,都显示出他对于儒家,对于文臣不那么重视;当然在嘴上允熥也说过以儒家学说治国,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但是绝大多数文官又不傻,他们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当然看出允熥对于文官不那么重视。

    就算允熥不敢违背儒家的说法(准确的说是朱熹的观点),也不代表就重视文官;而后一点才是所有文官的关注点。大家本以为在度过了老朱的统治时期以后,会像历史上别的朝代(主要指宋代)一样,二代君主会由武转文,但是本朝似乎不是这样。

    这不,这天下班以后,大明当代朝堂三大儒,刘三吾,鲍恂和吴沉又聚在刘三吾的家里唉声叹气。

    刘三吾道:“三殿下喜武厌文,又提倡分封之礼,若将来继得大位,非我等文臣之福。”

    鲍恂接道:“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反对三殿下当储君。三殿下乃是嫡子嫡孙,当今天下最正统的继承人,最符合纲常伦理的继承人。我们,哎。”

    吴沉说道:“现在三殿下为储君可以说是局面已定。咱们该是考虑以后的事情了。”

    鲍恂接道:“以三殿下的情况,以后还有我们什么事情”鲍恂此时已是相当悲观了。

    这时,刘三吾站起身来,说道:“不必灰心。三殿下今年周岁不过十四,年纪还小,我听说陛下欲重组詹事府,我等为了大明的江山,当毛遂自荐入詹事府。陛下春秋虽高,但身体康健,近几年无忧,我等当趁着这几年把三殿下的观念纠正过来。”

    吴沉和鲍恂也点点头,鲍恂道:“也只能如此了。”三人虽然最后又提出了一个弥补的办法,但总体上是以悲观为主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于他们的这份悲观不以为然。十九日这天多数部门的公务并不繁忙,即使三心二意的干活,大家的下班时间也都不晚。所以,右副都御史茹瑺和右佥都御史李庆以及户部郎中郁新,太常少卿廖升四位好友下班后凑在一起喝酒。期间不可避免的提到允熥为储君的事情。

    廖升说道:“在座的都是好友,我就直言了。这三殿下喜武厌文,又提倡分封之礼,若将来继得大位,非我等文臣之福。”

    李庆连连称是,郁新若有所思,而茹瑺却是不以为然。

    茹瑺道:“廖兄所言有些道理,但实际上未必会出现。历朝历代,为何在开国之后的君主均偏向我等文臣岂是因为他们天生喜好宋太宗



第29章 子澄入彀
    事情还要说回到十八日。

    那一天黄子澄作为太常寺卿自然也是要参加沐英的葬礼的。他不仅参加,而且他还是主持人,看着允熥那张他极其讨厌的脸,他很想让允熥出个大丑;允熥那不协调的动作一看就知道是不熟悉流程,让他出个丑很容易。但是黄子澄不敢,他有父亲,有兄弟,有孩子,有亲族,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次冲动让他们全部受到牵连。

    但是黄子澄心中的不甘,那团火却越烧越热,他本来打算和允炆沟通一下,但允炆在丧礼结束后就急匆匆的回宫去了,让黄子澄的打算落空。

    黄子澄下班后独自一人在大街上走着,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去找谁。从伴晚走到快要宵禁,才随便找了路边的一个酒馆进去。酒馆人不多,黄子澄独自找了个座位,就叫酒保上酒,一连喝了七八碗酒。老板见他独自一人,又身着官服,怕他喝醉了没法处理,忙出来劝到:“这位大人,这酒还是细细品味才有味道,不如小店再给大人上一碟小菜,您慢慢品味如何”

    黄子澄有点喝多了,大怒,叫嚷道:“怎么,我又不是不给钱,我怎么喝酒你还管!”又伸手抢酒保手中的酒壶。

    正闹的不可开交,忽然听到有人说:“黄兄怎么在这里”黄子澄听到有人叫他,回头看去,原来是户部主事姚善。只见他和其他几名身着六七品官服的官员正从二楼下来。今日是沐英的葬礼第一天,但是因为皇帝要亲祭,所以只允许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参加,姚善是六品的主事,没有资格参加,心中郁闷,和同样郁闷的其他几个朋友一起出来喝酒。刚喝完下来,就看见了黄子澄。
1...910111213...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