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祚高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衣冠正伦

    桓豁有感于那葵娘得于阿兄一点恩惠便涌泉相报誓死不改,继而愧及自身,想要牺牲自己的前程去解救兄长,这同样是一种德行的感召力量。

    中朝石崇敛财无度,半生奢靡享乐,这实在乏甚可夸,但因有绿珠坠楼才得以凄美感伤,令后世都多有追缅。任何一个世道若连这种故事都无,那也实在太冰冷残忍了一些。

    沈哲子这么安排,除了要彰显那位葵娘高洁之外,其实也是看看桓豁究竟有多大决心想要解救兄长。因为事迹若是宣扬出去,他们桓家旧事难免要为世道所知,整个家门都要丑态示人以成全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烈妇形象,这对于日渐艰难的桓家而言又是一种打击。

    很明显这选择对桓豁而言也很艰难,他跪在地上默然良久才沉声道:多谢大将军法外留情,全我兄弟旧谊,更为葵娘标榜节义,使其无瑕彰于此世!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且很快付诸施行。

    几日后在一次行台集会上,江虨以其妙笔将事迹毕陈表章,桓豁顺势请以身代偿兄罪。这件事在行台中引起不小波澜,许多人都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影响力很快便扩散开来,葵娘这位贞烈娘子的事迹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流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这种人性中的闪光点,更加能够触动生人心扉。而行台也适时作出表态,有感于民妇贞烈足可称王道教化表率,由是特赦罪卒桓温,盼其归家之后谨守德行孝悌勿失。

    桓家这一个在河洛之间不甚起眼的门户,也因此成为时流热议的一个焦点。但这件事也的确算不上是一件好事,且不说桓温旧年劣迹再被翻起,尤其其母并兄弟不能容忍家门贤妇,将之驱逐出府,种种凶厉,俱为世道所不耻。

    葵娘其人,并非什么世家娇女,尤其早年甚至还有为娼劣迹,但正因如此,形象反差之大才更让人叹奇,也更能激发底层民众们的怜悯心肠。当桓氏家宅所在于坊中被披露出来之后,更有众多坊间生民聚集桓氏家门之外,痛骂家门中老妇可厌,不识人世间最珍贵的德行操守。

    在这样的氛围中,桓温纵使得于特赦,返回家门,可想而知也绝对不会得到家人的关怀善待。尤其他的老母甚至不愿见他,让桓云桓秘兄弟两人将桓温强阻在门外,更于室中痛骂道:劣子败尽你父贤声烈名,娼女为祸家门,逼迫老妇为世道加辱,你还归家做什么?家门之内还有什么要供你践踏!

    桓温长跪门外,听到房中老母训斥,更是忍不住泪如滂沱,痛哭得几近昏厥。最终还是桓冲不忍,将兄长佝偻瘦削的身躯搀扶起来,暂且安置家门偏室内。

    此事因由桓豁挑起,他近来于家门内也是处境尴尬,多受老母及兄弟冷眼,若非眼下整个家门尚需他来支撑,只怕他要如桓温一般被厉声斥骂。

    桓温悲憷,几不能起,一直等到桓冲连番告求,桓豁才行出房门前往探视。

    三郎三郎你不该罪祸是我自招,至死也无怨言,如今得免,但却更加戕害家门,日后泉下还有什么面目去见父祖先人

    眼见桓豁行入房中,桓温又是蒙脸悲哭起来。几年的戍劳折磨,于他心志也是一种摧残,已经很难再保持往年那种坚韧豁达。

    桓豁却不为此悲声所动,他站在桓温身侧沉声道:往年你敢忘恩负义,追从庾氏作乱,心中可有丝毫为家声所想?如今家声如何,也不必你来操心,若我兄弟几人并无才力回挽家势,负此骂名理所当然。我今次发声救你,纯为割舍往年教养恩情,至于日后,便是各行异路。

    三兄,你

    桓冲终究还是少年心软,听到桓豁言辞如此决绝,心内便有不忍。

    然而桓豁却又转望向他:买德郎你要深记,目下世道正是王业大昌之年,凡才力贤士,必将因此而有出头之日,切勿为当下短困遮蔽自弃,你我兄弟协力共进,日后宇内澄清,王业壮兴,酬功盛宴无患不得一席之地!

    讲到这里,他又望向桓温,叹息道:葵娘待你情挚恩重,我家却待其太过刻薄,我决不能为饰家声而埋没她贞烈德操。至于你,阿兄,我是深盼你余生都能善待以报,不要再辜负了她。河洛喧哗,非是安居良处,稍后我安排人护送你们东出,至于是归旧乡还是东南,也都由你,去处如何,不必道我。

    说完之后,他便转身离开。

    『加入书签,方便』




1156 行台霸府
    有关桓氏的家事,在洛阳城内虽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对于整个时局而言,这也仅仅只是一桩微小插曲而已。

    洛阳行台创建后,江东中枢基本被架空,虽然还保留着三公台省等各种构架,但基本上也已经是形同虚设,尤其中书省所谓司职诏命,已经完全被大将军府行令所取代。

    得益于魏晋之后屡代台臣的探索,行台霸府无须再做更多规整缓图,创立之后便是一个完成体,军政独揽。

    洛阳行台,规制近似中朝东海王司马越所谓越府。而沈哲子作为行台大将军,麾下属官基本分成台职与府官两个部分,台职最主要就是诸曹尚书,府官则主要就是诸从事掾属。

    整个霸府是建立在行台基础上,所以这两部分的官职可以彼此没有障碍的互通。看似简简单单一句话,但却意味着沈哲子身为权臣,权柄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所谓府事即国事。

    如果真要做出一个类比的话,沈哲子所创建的行台霸府,大概介于当年魏武曹操丞相府与后来的魏王府这两个阶段之间。

    这并不是说洛阳行台权柄还比不上魏王府高,而是因为曹操在达到魏王府时期后,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独立于汉朝统序之外的典章制度,已经是一个非常独立的政权。事汉又或事魏,对那个时期的人而言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确的选择。

    如今的洛阳行台,还是要受晋祚诏命节制,并没有创建独立的典章,仅仅只是将诏命托高架起,以更低一级的行令来代替。

    其实早在几年前江东动荡平定之后,沈氏阵营中已经有一部分声音建议言是可以直取王号自建封国,效法魏武故事。

    但沈哲子并没有听从这种建议,一方面他大权初执,较之魏王时期的曹操还差的很多。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江东法统的分裂,逼迫时人做出割舍选择,对于整个北伐局势不是一件好事情。

    但即便如此,沈哲子的梁郡封国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充,基本是从涂中侨立梁郡一直抵达豫州梁郡之间,囊括了原本淮南都督府辖区,豫南到淮南七郡之地,俱都是他的梁郡封国范围。这本身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郡公封邑规格,仅仅名号没有改变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王司马岳,其淮南封国被直接撤除,转而以历阳周边数郡之地创建封国而就封历阳王。

    通过这一调整,直接废除了原本庾家和褚氏过往这些年在历阳周边所设置的诸多侨郡,自此之后江表几乎再无侨置郡县,以此来促使那些南渡侨人北归或者于当地土断入籍,从而加强行台行政管理的效率与力度。

    江州刺史沈恪兼领历阳内史,自此之后,整个建康中枢便完全纳入了沈氏吴人影响力的层层包围之中。这也是沈哲子敢于北上洛阳创建行台,遥控江东局面的底气所在。

    整个行台构架,基本是从原本淮南都督府扩充而来。原都督府长史杜赫出任河南尹尚书左丞,主管行台政令事务,与司州刺史何充司隶山遐并称行台三长。

    行台下属之下,诸曹分领事务,合共三十六曹各置尚书左右郎中并随曹吏目,分为六部统领,六部官长加大尚书职名,这便是行台基本的行政构架。

    而六部大尚书中,分领吏部与礼部的颍川陈规与会稽贺隰则各自兼领大将军府左右长史,其各自司职典选考官吏考兴教表彰等各项事宜,也都与大将军府相通。

    这也算得上是台府合流的表现之一,沈哲子虽然没有另立一套典章制度,但通过这些行为,也将台事府事基本统合起来。

    当然这种状态也仅仅只是权宜,但在北伐彻底成功之前,这种构架模式已经足够用了,能够将未来取代晋统的阻力降到最低,同时又对未来制度改革加以铺垫。

    行台政事构架便是如此,至于军事则仍一统于大将军府。

    过去这几年的时间里,大将军府军事上的创建,除了建立起以四军为中央军雏形边防各划军区军府作为兵役补充的军队阶梯构架之外,另外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对以荆州为代表的强藩边镇的调整。

    荆州方面最核心便是对整个荆州的拆解,庾怿仍领荆州刺史,但只坐镇江陵,纪睦入为南蛮校尉,原竟陵太守李阳加益州刺史,襄阳太守桓宣加梁州刺史,另有荆州勇将陈郡邓遐升为湘州刺史。

    将原本整合为一的荆州军权拆分成几个部分,其中南蛮校尉与益州刺史两部,主要负责对巴蜀成汉的攻略。而梁州刺史部则仍归镇襄阳,同时南阳也归入襄阳辖制,由此布置西进武关,谋攻上洛,以配合对关中形成整体围困之势。

    洛阳行台对于荆州军政事务并没有侵入太多,但通过分化拆解,使得整个荆州不再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将荆州军中非常重要的桓宣所部北调置于河洛南面,这也是正式将荆州军纳入行台王师体系的重要举措。

    另外在军事上,行台还有一桩举措改变,那就是凡军用在即,督将镇将必加参谋军务临时前缀。参军乃是大将军府下职事,换言之凡兵事有动,这些前线将帅们俱以府职而受大将军号令。如此一来,沈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权才总算在制度上得以确立起来。

    这种种举措,算是在制度上打破了往年一直困扰江东时局的死循环,那就是荆扬之争上下相制。而打破这一逻辑的立足点,就在于河洛之地的收复和经营。

    行台霸府已经完全不必再受限于大江上下游的地理限制,若荆州果然有异动,大可自河洛兴兵,配合江夏沈云所部,直接叩开襄阳,进而直取荆州腹心!

    在对待梁州刺史桓宣上,沈哲子也是恩威并施。首先是再彰显其人整治襄阳并攻略汉中的旧事,加其人使持节平北将军,都督雍梁江夏义阳南阳等诸军事,另举其子桓戎为南阳太守接替沈云,另一子桓聪征为大将军府从事中郎。

    谯国桓氏,如今得以世称者分为两支,一者便是谯国龙亢桓彝这一支,但因桓温事迹使得家道中落,如今尚在时任者仅仅只剩下桓豁一人而已。

    另一支便是谯国銍县一支,这一支主要还是以武功为主,在江表建康核心反而乏甚经营,代表人物便是桓宣,还有另一位则是桓景。桓宣久从边事,桓景倒是在台曾任散骑,后来在褚翜执政期间担任过丹阳尹。

    眼下谯国桓氏,单以势位论,銍县这一支已经超过龙亢一支,成为桓氏郡望代表。桓宣乃是西路王师目下最显贵者,能分颜色者唯荆州旧将早年陶侃心腹的李阳而已。至于桓景,眼下则为行台殿中尚书,兼为大将军府主簿。

    当然,对于桓宣,沈哲子也并不只是一味示恩,在给予桓宣都督两州军事职权之外,又将毛宝任命为雍州刺史,主要负责征募雍凉等籍流人,集练新军。毛宝虽然名义上暂归桓宣统率,但很明显是作为桓宣的副手备选,这也是行台为数不多直接插手分权的举措。

    襄阳本身便是联通东西南北枢纽要隘,也是行台加强多西南区域掌控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沈哲子难免要对桓宣施加以更多关注,种种手段施加之下,不能说是已经将桓宣把控于指掌之内,但也的确积累起了很强的羁縻之力。

    过去这三年的时间里,王事多有停顿,类似中原大捷和河北大胜这种大规模的战事几乎没有发生,行台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梳理调整内部关系,同时积蓄实力发展已经收复的疆土。尤其是在休养生息方面,虽然不敢说已经恢复中朝尤其是太康旧态,但也可以说是卓有成效。

    静极思动,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下一步的军事计划便已经被沈哲子提上了议程。

    其实过往这几年,各项军事行动也一直在进行着,最主要还是荆州方面攻略成汉。原本的历史上,桓温攻灭成汉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其后益梁二州却陷入了长久的反复叛降中,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加晋祚国力。

    如今的成汉虽然也是内乱频生,但还没有陷入完全的衰弱。不过就算是这样,川蜀平原之外的汉中地区,晋军也是一直在保持着平稳的推进,李氏在汉中的区域基本上已经被扫除出去,剩下的多为巴氐流人并羌胡残众仍在负隅顽抗。

    至于中原方面的进攻选择,眼下也有两个方向,一者西向关中,一者继续北进讨伐石赵。

    沈哲子权衡诸多,最终决定将关中作为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其实早在河洛入手的时候,这一战略便已经确定下来,但因当时北方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是否真就如此推进还留有余地。

    现在鲜卑慕容加强了对石赵的牵制,而另外一部鲜卑拓跋氏,在经过几轮内斗之后,拓跋什翼健正式建立了代国政权,虽然仍然向石虎称臣,但其独立性也越来越彰显,令得石虎精力大半被牵绊在北,无暇南顾,这也给了洛阳行台更大的战略选择空间。



1157 关中豪强
    如今江东问题也算是已经解决,成为稳定后方,没有了后顾之忧,王师力量得以毫无顾忌的发挥出来。

    北伐最大的敌人,无论从法礼还是实际,都是羯赵石虎。也有很多人支持一鼓作气,趁着石虎腹背受敌,南北不能兼顾之际,将之彻底消灭。

    但沈哲子考虑良久,还是选择先攻关中,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原本历史上来自氐族苻氏这个隐患,主要还是就算这一时期干掉石虎,也谈不上从根本上改善边防处境。既要提防关中群胡的肘腋之患,还要承担辽东漠南等鲜卑几部的威胁。

    现在将石虎晾在一边,让其人承受北面胡众压力,集中力量彻底荡平关中隐患,在沈哲子看来这是一个相对比较靠谱的选择,能够极大程度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

    秋后潼关驻军的调防,就是为下一步攻略关中而做准备。潼关如今守军约在两万之数,单单这一路人马兵力便超过了关中那些杂胡与豪强各自势力,但与整个关中的乱众相比,这一部分兵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沈哲子的计划是在保证河北防线不作抽调的情况下,集结六到八万人马,由他亲自统领,沿黄河一路西进直接杀入关中,收复长安之后,再分别剿定各方乱众,争取两到三年时间内,将关中局势彻底平定下来。

    西进关中,乃是王师沉寂数年之后再一次的兵事大进,可以想见当中又会有着多少足以斩获殊功的机会。所以眼下王师各部将领们,除了枋头谢奕青兖沈牧以及负责策应二者的路永等几部之外,其他俱都或亲自或派遣使者入洛争取,希望能够得列今次作战序列中。

    近来这段时间里,行台各种议事除了调集黄河以南各自资用以作军储之外,便是各路人马针对出战名单而各自较劲,气氛可以说是热闹得很。

    今次为战,不同往年,关中环闭内阔,各方乱众散集,虽不得于统合,但聚散之势难免诡数多出,不可不慎。

    谢奕常年戍守潼关,已经颇具方面气度,今次将潼关防务暂且交付庾曼之,亲自返回洛阳参加会议,将潼关前线第一手资料带回毕陈,以供大将军参详。

    这一次西征关中,可以说与往年几次大战都有不同,关中那种独特的地形,极大程度上抵消了王师水军之力。

    所以这一次的作战,也并不以时令为限制选择盛夏开战,而是从初秋深冬开始。至于大军各种补给物用,早在几个月前的夏秋之间便已经调集完毕,集中放置在洛阳,并分批向潼关输送。

    因此这一次的作战,无论作战形式还是环境气候,对王师而言都是一个新的考验。单从这一点来说,便将相当一部分王师人马排斥在外,比如乏于山岭野战的水军,虽然关中也是号称八水绕长安,但那些水流流量很难供王师那种大型船只投入作战。

    至于所面对的敌人,也与往年有所不同,不像此前中原作战直接面对的对手,或是河洛的桃豹,或是河北的石堪,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原本还有一个拦在潼关外弘农郡中的石生,可是石生也早在去年便弃守北逃。

    谢奕在殿上摆出潼关守军近年来搜集的关中势力名册,粗粗一数,便达二三十股之多,僭称王号者三人,分别是占据三辅之中冯翊并北地等郡县的匈奴屠各自号汉王的刘永明,占据陇上一部分区域的匈奴呼延氏自号凉王的呼延须,以及南安羌中自号秦王的羌人雷白。
1...673674675676677...8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