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哦!双方损失如何”李恪问道,在对于吐蕃的态度上,李恪和李承乾的态度惊人的一致。

    李恪也认为,要是吐蕃吞并吐谷浑,必然会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一旦吐谷浑灭亡,大唐不仅要直面吐蕃。

    吐蕃还可以直接北上夺取对于大唐来说,极其重要的河西走廊,一旦河西走廊丢了,对大唐来说那可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吐蕃有吞并吐谷浑,发展壮大的机会。

    “王方翼部大败吐蕃军,吐蕃副相达延莽布支战死,此战王方翼取得绝对性胜利。”李承乾笑道。

    “好!好!”李恪闻言连连叫好,双手不断的拍击椅子的扶手,以此来表现他此刻激动的心情。

    李治看着一场激动的三哥李恪,有些错愕!平日里也没有见过李恪这么失态过。

    他想不明白,打赢了吐蕃有什么好,吐蕃和吐谷浑不都跟大唐关系密切,不派人去说和也就算了,怎么还能跟人家刀兵相向。

    李治和朝中大臣都一致认为,吐蕃和大唐是姻亲关系,大家都是“亲戚”,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些事情大动干戈,这样容易伤了两家的和气。

    他们甚至不认为吐蕃壮大之后,会对大唐有什么威胁,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吐蕃不过是偏安一隅,吐蕃不敢对大唐怎么样。

    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导致吐蕃和大唐连年的战乱。

    “臣弟失态,还请皇兄见谅!”李恪发觉自己在君前失仪,急忙说道。

    李承乾摆了摆手道:“无妨!当初朕听见这个消息的时候,还不如你呢!”

    “皇兄说笑了!臣弟怎么能比得上皇兄,对了黑齿常之的河源军战况如何”李恪说道。

    “黑齿常之设计诱使吐蕃大军进入圈套,击溃吐蕃军,吐蕃大将跋地设更是险些丧命。”

    “后来又率领三千骑兵夜袭了赞婆和素和贵的大营,斩吐蕃军首级两千{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缴获羊马数万,论赞婆与素和贵单骑逃走。”李承乾道。

    “想必禄东赞得知此事之后,一定暴跳如雷,只是不知道他们接下来会怎么做。”

    “是就此撤退,撤回逻娑去,还是继续留在吐谷浑,做进一步的打算。”李恪说道。

    “吐蕃对于吐谷浑势在必行,禄东赞损失了这么多的兵马,无论如何也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必然会另外想办法应对,只要我军还在吐谷浑一日,禄东赞就休想染指吐谷浑。”李承乾道。

    李恪对于李承乾说法深表赞同,只是唐朝现在四处征战,根本负担不起过多的负担,也就注定了不可能再派兵去协助吐谷浑。

    “启禀陛下!辽东急报!”一名宦官小跑来到李承乾面前行礼道。

    李承乾接过密报打开来查看,薛仁贵等人到底给他传回来什么消息。

    “好!”李承乾看过之后,大喜道。

    “皇兄!急报中说了些什么”李恪急忙问道。

    李治也在一旁翘首以盼,想要知道辽东发来什么样的捷报。

    “苏定方派人送来捷报,我军从城山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又克真都城,击灭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攻克其城。”

    “此战之后,百济王扶余义慈和他的太子扶余隆仓皇出逃,逃至北境小城躲避。”

    “被苏定方带领大军团团围困,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趁父兄外逃,趁机自立为王,率众固守百济城,抵抗我军。”李承乾道。

    “后来呢可否擒住扶余义慈父子,逼降扶余泰,百济是否已灭”李恪问道。

    他知道,苏定方要是没有灭了百济,肯定不会派人回长安报捷,这一点从李承乾的笑容上便可以看出,只是具体的情况如何,他并不清楚。

    “扶余隆之子扶余文思害怕会被其王叔扶余泰迫害,便对左右说:王与太子皆在,而叔却拥兵自立,即使唐军撤去,我父子必不全矣。”

    “于是,扶余文思便带着左右大臣出城投降,就连百济城中的百姓也跟着扶余文思。”

    “扶余泰想要阻止,却阻止不了,只好眼睁睁的看着扶余文思等人投降我大唐,扶余泰眼见大势已去,也只好开城投降。”

    “百济都城沦陷之后,苏定方又生擒了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以及百济豪酋五十八人,现在正全部押送到长安的路上。”李承乾笑道。17




第390章 郭待封
    “这真是太好了!这样一来,灭亡高句丽指日可待。”李恪笑道。

    自有唐以来,灭亡高句丽便是李唐两代皇帝心中的大事之一,现在百济被灭,李唐便能够在百济的故土上派兵驻守。

    作为攻打高句丽的桥头堡,到时候,李唐联合新罗,对高句丽进行两面夹击,高句丽岂有不灭的道理。

    “百济亡国,高句丽难道没有想过去救援吗怎么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盟友就这样被消灭。”李治说道。

    “高句丽自然不会任由我军将百济消灭,可高句丽的主力在新罗的土地上被新罗军牵制住,高句丽境内的兵马又被我军困在城中。”

    “即便泉男建能够从新罗境内抽出一支兵马来援助百济也无济于事,百济从被我军攻破到亡国,也不过才十天不到的时间。”

    “在时间上,高句丽根本来不及去救援百济,百济就已经没有了!”李承乾说道。

    即便当时的高句丽能够抽调出一支兵马救援百济,也会在沿途遭到新罗和唐军的阻拦,能不能赶到百济都不好说。

    更何况,想要高句丽军,在短短的十天之前赶到百济,无疑是痴人说梦,除非高句丽军全体开挂,才能够在层层堵截下,瞬间出现在百济的领土上。

    开挂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作为穿越者的李承乾都没有这个可能,就更不要说高句丽这些古人了。

    “皇兄打算怎么处置扶余义慈父子百济领土又该怎么分配”李恪问道。

    “扶余义慈父子,朕打算赦免他们,我大唐刚刚拿下百济,人心还不稳定,留着他们委以重任,可以帮助我们安定百济人心。”

    “朕决定将百济分为五部,由五个都督府管辖,在百济故土上设立熊津、马韩等五个都督府。”李承乾道。

    “这样有利于管理百济,皇兄打算派谁担任都督”李恪问道。

    扶余义慈父子是安定百济人心的活招牌,却不能让他们重新回去治理百济,那样的话,他们会轻易的复国。

    一旦他们复国,之前的一切努力,就等于白费了,所以,必须从大唐这边选择合适的人选,出任都督府的都督,率领大军镇守百济故地才行。

    即便扶余义慈父子要放回去,也要让他们父子在大唐长安“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准许他们回去。

    而且必须留下一些人在长安,继续学习和做官才行,说白了就是留下一些举足轻重,又能让回去的人投鼠忌器,不得不乖乖听话的人质在长安。

    “朕打算让郭待封去百济,任熊津都督府的都督,同时,让刘仁愿率领一万大军镇守百济王都,并安抚当地的民众。”

    “至于其他的都督、刺史就由当地人来担任,这样更容易让百济的民众认同大唐。”李承乾道。

    “郭待封,郭孝恪之子,由他出任熊津都督府会不会有些不妥,如今百济刚刚平定,人心浮动,派一个年轻,且没有什么经验的人去,是不是不妥。”李恪问道。

    “郭待封虽然年轻,却也是名门武将世家出身,至于没有经验,年轻人嘛!总要给他机会历练一番,他才会成长,就这么决定了!”李承乾道。

    “诺!”李恪行礼应道。

    “王泉,传令中书省,让他们起草诏书,命郭孝恪之子郭待封为熊津都督府都督领兵接管百济防务,刘仁愿领兵一万坐镇百济王城,策应郭待封。”李承乾对王泉说道。

    “奴婢这就去办!”王泉领命,立刻亲自去中书省传诏。

    百济的事情算是解决,现在只等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被送到长安,李承乾见过之后,再打算具体应该怎么对待扶余义慈父子。

    众人继续观看马球比赛,此时,马球比赛已经进入到最激烈的时刻,双方都卯足劲儿,打起万分精神,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以免输了这场比赛。

    “稚奴!”李承乾回头看向李治,见他心不在焉,便叫了一句。

    “皇兄,有何吩咐”李治急忙起身行礼道。

    “朕见你今日心神不宁,往日你不是也喜欢这马球的嘛!今日这是怎么了”李承乾问道。

    就因为李治也喜爱马球,他才把李治也一块叫过来,一起看马球比赛。

    现在李治被李承乾安置在长安,做一个闲散王爷,平日里没有什么事,便和人吟诗作对,或者和人赌一赌马球。

    李承乾将他圈养在长安,除了玩乐以外,他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

    “启禀陛下!晋王殿下近日头风之症又患了!或许刚刚好了一些,精神不济,才会心神不宁。”一名大臣起身行礼说道。

    “尽有这样的事,为什么不通报朕晋王的病情如何现在可已经痊愈太医怎么说。”李承乾闻言质问道。

    “晋王殿下的头风之症,发病之时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痛不欲生,这次发病突然,导致晋王看不见事物。”官员说道。

    “稚奴!你既然有病在身,为何不早说”李承乾怪罪李治道。

    “臣弟听闻皇兄召见,不敢有丝毫怠慢,再加上我现在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这才来面见皇兄。”李治说道。

    “来人,速送晋王回府歇息!”李承乾下令道,又对李治说:“稚奴,你现在回去好生歇息,过些时日,朕去看你。”

    “是呀!我有时间也会常去看你!”李恪也说道。

    “多谢二位阿兄!”李治谢道。

    宦官上前搀扶李治离开,并将他送回晋王修养。

    “让太医都去晋王府侯着,时刻向朕汇报晋王的病情。”李承乾道。

    “诺!”宦官领命退下。

    “皇兄不必担心,稚奴虽然有恙在身,但观其气色,应该没有什么大碍,好的也差不多了。”李恪说道。

    “回吧!朕也有些累了!”李承乾说罢,起身离开马球场。

    皇帝离开,李恪和一些大臣也跟着离开马球场。

    永徽十一年,十月,李承乾下诏,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出兵分道进攻高句丽。

    正式开启了灭亡高句丽序幕,同时,让青州刺史刘仁轨坐督海运,负责从海路运送粮草,以及从海上运送兵力。



第391章 扶余福信
    唐军灭了百济之后,主力撤回大唐,只留下了一些偏师留守百济,这使得百济境内,一些宵小之辈有了可乘之机。

    其中当属百济王族扶余福信最是贼心不死,原本因为唐军强大,他当时毫不犹豫的投降唐军。

    百济能够这么快灭亡,扶余福信的投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扶余福信是百济武王扶余璋的从子,义慈王的从弟,原是三品的恩率,后来升任一品的佐平。

    在百济当中,扶余福信不仅出身高贵,还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他的投降,百济很多官员将士也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这才导致唐军很快便杀到百济的王城,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才仓皇出逃到边境小城躲避。

    百济王城内,早已经投降大唐的扶余福信见到唐军主力撤离百济,便萌生了复国贼心。

    眼下扶余义慈父子都被捉到唐朝去了,这样一来,他扶余福信的机会就来了。

    扶余义慈父子等人被押送到唐朝长安,在百济最有资格资格坐上国王宝座的也只有他扶余福信。

    可他毕竟势单力孤,要是只有他一人复国的话,留守在百济的偏师就能解决掉他。

    所以,扶余福信想到了一个人,百济的道琛和尚,道琛和尚深得人心,平日里也是在度化百济民众,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望。

    于是扶余福信便决定去找道琛帮忙,不过在这之前,扶余福信还需要做一些铺垫,才能劝说道琛答应和他一起起兵。

    道琛毕竟是出家人,早已经远离红尘,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沙场上的刀光剑影,道琛都不会参与。

    即便是百济灭亡,对于道琛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谁来统治这片土地都好,只要不做出tiannu人怨,以及影响他传教,道琛都不会说什么。

    甚至他还可以依靠佛法来渡这些受苦的百济人,安抚他们顺从唐朝的统治。

    所以,扶余福信就必须在这上面做足了功课,让道琛明白,只有赶走唐军,百济重新复国,百济才能变成他心中想要的乐土。

    很快一场阴谋便孕育而生,扶余福信先是通过一些话语,激起一些百济民众对唐军的仇恨。

    在扶余福信的操控下,这些人被仇恨蒙蔽了理智,对唐军发起了攻击,很快便被唐军给全部镇压。

    刘仁愿下令严加防范,加派了人手巡视王城,以免再次发生百济民众暴动的事件。

    做完这些之后,扶余福信设计让唐军袭击王朝内的寺庙,刚好道琛正在王城的寺庙内和主持讲佛论道,互相比拼佛法。

    唐军突然降临寺庙,二话不说便直接冲了进来,对寺庙进行一番搜查。

    扶余福信又趁机制造了寺庙和尚和唐军之间的冲突,使得双方大打出手。

    最后寺庙在熊熊大火之中毁于一旦,这一切都被道琛看在眼里,并在道琛心中此生了要赶走唐军的萌芽。

    否则,道琛对不起那些护送他逃离,最后依旧葬身火海的僧人。

    一切都在扶余福信的掌控之中,计划也顺利的进行着,直到道琛要离开王城的前一天晚上,扶余福信才决定去见道琛,拉拢他和自己一起干。

    这一系列的计划,都必须要紧密相连,以及准确的计算,环环相扣,只要有一环失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计划bengan。
1...115116117118119...1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