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城头上一面绣金的唐字旌旗,正在迎风招展。
郭福、郭明都是久经战阵,从地上的尸体,便能够推断出当时的战况有多么惨烈。
二人对视一眼,大手一挥,策马带着兵马朝王城进发,准备进城见郎将刘仁愿,转达都督郭待封的话。
城门出一骑朝他们而来,停在郭明、郭福面前,来人拱手致敬道:“在下别将刘全,见过二位,总算把你们给盼来了。”
“在下郭福、这是我弟弟郭明,敢问刘郎将现在人在哪里我家都督有话要我通传。”郭福回礼道。
“刘郎将正在城内安抚民众,统筹大局等事情,二位请随我来。”刘全说罢,做了个请的手势,调转马头和郭福兄弟二人并行。
“进城!”郭福大手一挥,便和刘全一起策马并行进城,身后的一万兵马,也跟着进入城中。
郭明安排将士的帮忙打扫战场,而郭福则单独和刘全去见刘仁愿,传达郭待封的话。
三天之后,郭待封亲自跑来王城一趟,面见了刘仁愿。
“郭都督里面请!有郭都督在,平定百济叛乱指日可待,老夫可期盼都督来许久,今日终于等到都督。”刘仁愿向郭待封见礼笑道。
郭待封不敢托大,刘仁愿毕竟是长者,更是久经沙场,和他的父亲郭孝恪是同辈,私下里他还得尊称人家一声叔。
“刘公客气,待封身为晚辈,于公于私都当登门拜访。”郭待封拱手道。
刘仁愿将郭待封迎进屋内,分宾主坐下,命人给郭待封上茶,并将自己珍藏的好茶用来招待郭待封。
不管怎么说,围剿叛军还需要郭待封出力,他麾下的兵马,在惨烈的攻防战中损失惨重,手底下连五千兵马都没有。
自然比不上郭待封手里的二万兵马,想要剿灭叛军,没有郭待封的兵马不行。
“贤侄,来尝尝这茶,这可是陛下赏赐给我的好茶,我平日里可是舍不得喝,今日你来了,我这里也没有什么好招待,便拿这茶来招待你,还望不要嫌弃。”刘仁愿说道。
“这茶,我们不忙着喝,我这次来是奉陛下诏命,出任熊津都督府都督,镇守百济,确保百济民生安宁。”
“如今,百济叛军肆虐,我郭待封不能有负圣望,唯有剿灭叛军,方可不负圣恩,还请刘公与我说说叛军的情况。”郭待封说道。
“贤侄还真是年轻有为,不愧为将门虎子,这连一口茶都没喝,就谈论起正事来。”刘仁愿笑道。
郭待封自然提出要关于叛军的情报,这样他也不用多费口舌,以后还需要仪仗郭待封手里的兵力收拾扶余福信等人。
“刘公过誉了!我只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还请刘公先说说百济叛军的情况。”郭待封说道。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建功立业,如果能够快速平定百济叛乱,将贼首献于皇帝,必定大功一件,以后升迁什么的就容易多了。
“如今百济的情况是这样的,百济武王扶余璋从子扶余福信和一个叫道琛的和尚在周留城煽动叛乱。”
“百济西部多有响应,其余各处见扶余福信声势浩大,又见我军主力撤走,便也趁机占山为王。”刘仁愿将事情经过和眼下百济的情况,叛军大概有多少人等等。
郭待封听后实在是难以置信,单凭扶余福信这个百济武王从子的身份,居然能够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就算他再加上一个和尚,也远远达不到这样的号召力。
百济的义慈王父子还在,他们才是百济的正朔,在他们还在的时候,居然有人能够有这样的号召力,当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听刘公你说,扶余福信不过是个百济先王从子,他何德何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便能够让百济的臣民响应号召,反叛我大唐!”郭待封问道。
“单凭扶余福信一人自然没有这个能力,他还有帮手,这才是他能够号召百济遗民反叛的原因。”刘仁愿说道。
“请恕我直言,道琛不过是一和尚,即便有他从旁帮助,百济遗民也未必如此轻易响应扶余福信叛贼的号召,并快速席卷百济故地。”郭待封说道。
他无论如何也不行单凭扶余福信和道琛和尚会有这么大的本事,他们俩要是真有这个能耐,早就崭露头角了,也不用等到现在。
他们要是真的有这个能力和威望,当初苏定方回国之时,就不会留下扶余福信和道琛,而是会将他们一起押送到长安献给皇帝。
所以,郭待封猜测,这里面肯定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或者他们背后有什么人指使。
“以他们俩自然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据线人来报,此事应该跟东瀛扶桑倭国有关。”刘仁愿道。
“此事又怎么和倭国扯上关系,倭国与我大唐邦交不错,并多次派遣唐使来长安。”
“百济不过是偏安一隅的小国,又是如何跟倭国勾结上的,他们有什么目的”郭待封不解道。
“自从百济不在向大唐称臣之后,义慈王便将他的一个儿子送到倭国去做人质,寻求倭国的庇护,与我大唐为敌。”
“如果我的情报没有问题的话,扶余福信等人怕是要迎回在倭国做人质的扶余丰回来当国王。”
“也只有扶余丰这样的正统直系王室成员,才能有这么大的能量,让百济遗民跟随。”
“这次,倭国怕是也会参与到这里面来。”刘仁愿说道。
这是他经过多方情报,推断出来的结果,扶余福信要想复国,他就必须要有一个国王。
在扶余义慈和他子孙都被送到长安的情况下,扶余丰这个王子无疑是凝聚百济遗民民心的最佳人选。
第397章:郭待封的决定
百济想要复国,单靠他们自己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这样便只能寻求外援。
高句丽虽然是百济的盟友,可那是以前,现在百济已经灭亡,高句丽凭什么帮你复国。
无论是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其实都一样,都想着灭掉其余两国,自己完成统一半岛的伟业。
现在百济已经灭亡,高句丽凭什么要帮百济复国。
最重要一点,别到时候国没有复成,反而领地被高句丽给占领,百济人才不会做出引狼入室的愚蠢行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倭国便成为他们首要外援的选择。
“原来如此,要是这么说的话,也就能够理解百济的遗民为什么会在扶余福信等人煽动下,都站出来反抗大唐。”郭待封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只有这样才能说的通,为什么几条小鱼小虾就能搅动风雨,原来他们后面还有大鱼。
“以我之见!我现在应该立即出兵,将周留城拿下,断绝扶余丰回百济的可能。”
“只要将其阻挡在海外,百济遗民没有了主心骨,其乱便可不攻自破,你我也可以向上交差。”刘仁愿说道。
刘仁愿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拿下周留城,将扶余丰挡在海外,不让他回来,时间一长,百济遗民就会对他失去信心。
这个时候,朝廷再从扶余义慈父子当中选出亲唐的王室成为国王,百济就可以彻底平定安抚下来。
到了那时,就算扶余丰能够回到百济也无济于事,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定局。
“不,现在还不是时候,周留城容后再说也不迟。”郭待封拒绝了刘仁愿的提议。
“为什么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能够平定百济的叛乱,将来便能够在你的履历表上添上浓重的一笔,未来对你的升迁有好处。”刘仁愿道,他没有想到郭待封居然会拒绝他的提议。
“周留城之事不急,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剿灭沙吒相如这股悍匪,沙吒相如这帮人离我们太近,一旦我们出兵攻打周留城。”
“他肯定会从背后偷袭我军,到时候,别说打什么周留城了,就连王城和熊津都有可能被他给攻破,那样我们就成了无根的浮萍。”
“到那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而我们旁边却睡着一头猛兽。”
“不剿灭沙吒相如,我们如何能够心安去剿灭周留城的叛军,所以我决定先剿沙吒相如,再出兵周留城也不迟。”郭待封说道。
其实郭待封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自他知道扶余丰存在的时候,他便有了另外的想法。
剿灭沙吒相如不过是他的一个借口,他真正的目的是扶余丰,他要生擒扶余丰并献给皇帝。
平定百济叛乱虽然是一件不小的功勋,能在他的履历上添加浓重的一笔,可又怎么能够跟生擒一国之君的功绩相提并论。
他郭待封看不上扶余福信这些小虾米,他的目标是扶余丰这条大鱼。
他郭待封要么不立功,要立就立最大的功劳,这足以让他成为万世景仰的存在。
“沙吒相如占据险要之地防守,我们想要进攻沙吒相如,凭我们的能力根本无法攻下来,还不如周留城好打一些。”
“贤侄要是担心沙吒相如会在我们出兵后,沙吒相如前来夺城,我们可以留下一部分人留守。”
“我算过来,就凭周留城现在的情况,我们只需要出兵一万五,就能够将其拿下,留下的兵马完全可以挡住沙吒相如的进攻,贤侄完全可以不用担心。”刘仁愿规劝道。
“刘公说的有理,可是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真要是出了什么事,陛下责怪下来,你我谁来承担这个后果。”郭待封道。
“这……”刘仁愿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不敢打包票不会发生如郭待封说的情况。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按照我说的办,先剿灭沙吒相如,再出兵周留城也不迟。”郭待封趁热打铁道。
“既然如此!那我便立刻回去准备,尽快出兵剿灭沙吒相如这帮土匪,确保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郭待封说罢起身便走,根本不给刘仁愿任何反驳的机会。
郭待封现在要做的,便是高调围剿沙吒相如,让周留城里的扶余福信等人放松警惕,尽快将扶余丰接回来。
他才好出兵周留城,将扶余丰生擒献给皇帝,他现在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捉到扶余丰了。
至于扶余丰带来的援军,郭待封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东瀛一个偏居海外的小小岛国,又岂是大唐天兵的对手。
郭待封回去之后,立刻下令整军出发,围剿沙吒相如。
望着头也不回远去的郭待封背影,刘仁愿无奈叹息,对于郭待封不听他的建议感觉到无奈,郭待封不是他的下属,他指挥不了对方。
眼下只能寄希望于郭待封能够尽快剿灭沙吒相如,然后出兵攻打周留城。
要不是他兵力不足,又何必求到郭待封这个小辈头上。
“郎将!这郭待封未必靠的住,我们还需要另外想办法才行。”一直不说话的参军开口道。
“你这话什么意思”刘仁愿问道。
“我是担心没等到郭待封剿灭沙吒相如,扶余丰就带着倭国的援军赶到,到时候,我军腹背受敌,便是死路一条。”
“郎将可曾想过应该如何跟陛下交代,百济可是进攻高句丽的桥头堡,要是百济丢失,陛下怪罪下来,丢官事小,怕就怕在性命堪忧呀!”参军说道。
刘仁愿细思极恐,越想越觉得参军说的有道理,自己的一世英名可不能毁在郭待封这个小辈的手里。
“那以你之见,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刘仁愿问道。
“立刻修书一封,送往长安请求陛下派兵增援,郭待封和倭国等事情,都应该一字不落的如实向陛下禀报。”参军说道。
“好!就按照你说的办,我这就修书一封送往长安。”刘仁愿道,立刻回书房写信给李承乾。
第398章 一戎大定乐
永徽十二年,春,三月十二日。
李承乾准备在洛阳洛城门宴请群臣和外宾使臣。
顺便观看屯营新教之舞,李承乾给取名为《一戎大定乐》,单从名字上就能够看出其含义。
这是取“一戎衣则天下大定”之意来命名。
此舞曲由舞者一百四十人,身披五色甲胄,持槊起舞。此曲出自“破阵乐”,并齐声高呼八纮同轨乐,擂大鼓,杂以“龟兹乐”。
声振百里,动荡山谷,象征着平辽东而边隅大定的意思。
自从苏定方摆平百济,生擒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一干人等,献于李承乾面前之后。
李承乾便有了御驾亲征的打算,当然,他不会现在就御驾亲征,最起码也要等高句丽没有什么威胁的时候,他再跑到辽东溜达一圈。
真要让他像先帝一样,上战场杀敌,领兵征战四方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宴席之事准备的怎么样了”李承乾问许敬宗道,他可是这次宴会主办人,要是出了什么纰漏,可要拿他问责的。
“宴会之事,一切准备妥当,只等陛下圣驾驾临,陛下不必担心!”许敬宗说道。
李承乾交代的事情,他许敬宗可不敢怠慢,几乎都是他亲自监督,无论是表演的乐人、伶人等,都是他亲自经手,确保当时候不会出现差错。
“朕倒是不担心宴会的事情,朕是担心太尉他们会在宴席上劝朕放弃御驾亲征。”李承乾说道,暗自观察许敬宗的表情变化。
“陛下!请恕微臣直言!”许敬宗急忙叉手行礼道。
“行了!你想说什么,朕都明白,你不必说。”李承乾摆了摆手道。
许敬宗一开口,李承乾便知道他想劝谏自己,打消御驾亲征的念头,李承乾也确实不是带兵打仗的料。
真要是去御驾亲征,谁也说不好会怎么样。
自己几斤几两,李承乾心知肚明,真要是去了辽东战场,妥妥给敌军送人头的那种。
问题来了,既然心里清楚,那为什么要御驾亲征
主要还是他在朝堂上随口提了一句御驾亲征,就被满朝文武以各种方式给怼了一遍。
你说怼就怼了吧!这是咱也认了,可关键他们居然还敢把已经死去十几年的李二给搬出来压他。
这就让李承乾心里很不爽,于是便跟这帮大臣杠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