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邢国公来报,沃沮道行军总管庞孝泰父子十四人,战死于高句丽蛇水,慷慨就义,壮烈殉国。”李承乾哽咽道。

    众人听后都被庞孝泰这一门忠烈所感动,心中有一哀伤涌动。

    大殿之上,顿时安静下来,大家自觉的为战死沙场的庞孝泰父子十四人默哀。

    “庞孝泰一门忠烈,实乃我大唐之福,给庞家的抚恤金翻倍,以国公之礼厚葬他们父子,陪葬乾陵,配享太庙。”李承乾道。

    像庞孝泰这样的功臣,就应该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耀,能够陪葬帝陵和配享太庙,这是作为一个臣子死后能够享受的最高荣耀。

    “还有,浿江道行军大总管任雅相薨于军中,辽东大雪,已率领大军撤回大唐。”

    “庞孝泰战死、任雅相薨于军中,此二人都是我大唐栋梁之才,大家议议该给他们赐什么谥号好。”李承乾接着说道。

    “陛下!任公为将之时,从来没有推荐过任何一个亲戚、故吏从军,全部交由有司补授。”

    “任公常对他人说:官无大小,都是朝廷公器,岂可私相授受。”

    “任公这种行为当真让人敬佩,试问满朝文武,有谁能够做到任公所说,臣以为可赐谥号为敬。”李恪出列行礼道。

    “吴王所言有理,不知诸位爱卿可有何异议”李承乾道。

    “老臣无议,吴王恪说的对,任公也确实当的起这个谥号,老臣附议!”长孙无忌行礼道。

    这是长孙无忌和李恪同殿为臣以来,头一次站在统一战线,这都是因为大家对任雅相的品德服气。

    “臣附议!”

    “臣附议……”满朝文武行礼附和。

    “既然没有人反对,那就赐安乐县公任雅相谥号为敬,并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李承乾道。

    “陛下圣明!”群臣高呼。

    “那么庞孝泰又该赐什么样的谥号,像庞孝泰这样忠义之臣,又有什么谥号适合他”李承乾道。

    要是没有像庞孝泰这样的忠义之臣,在外为大唐开疆扩土,抵御外敌,又哪里有什么大唐盛世。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将士,在外浴血奋战,保证了中原不会受到战火的摧残,大唐才能够安居乐业。

    大唐的子民才会有一个安定繁荣的环境,大唐才能走入盛世。

    要是没有这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原怕是要在战火的摧残下千疮百孔,大唐的子民将饱受战乱之苦。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子民,就是最好的证明。

    群臣顿时沉默下来,都在绞尽脑汁的想,应该给庞孝泰什么谥号才合适,毕竟,庞家一门忠烈,父子十四人全部战死沙场。

    这个谥号必须符合他庞孝泰的忠义,以及为国捐躯,英勇就义的精神才行。

    过了许久,长孙无忌站了出来说道:“启禀陛下!老臣以为为了嘉奖庞孝泰一门忠烈,表彰其忠义。”

    “老臣恳请陛下,赐庞孝泰谥号忠慧,赠武毅大夫,唯有此谥号方才足以表彰庞孝泰的忠义。”

    这忠,李承乾明白什么意思,这慧则表示聪明,有才能,用这两个字给庞孝泰做谥号,倒也贴切。

    “众位爱卿对此可有异议”李承乾问道,看看是不是还有比这个更合适的谥号,说不定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赐谥号这件事他又不太懂,还是要征求一下大家的宝贵意见才行。

    “臣等附议!”群臣再次行礼附和道,没有人对忠慧这个谥号有任何意见,大家都觉得这两个字足以彰显庞孝泰一生的功绩。

    “既然诸位爱卿没有异议,那朕便下诏,追赠庞孝泰为武毅大夫,赐谥号忠慧。”

    李承乾见没有人反对,也知道这个谥号是最合适不过的,便下诏依照长孙无忌说的去做。

    “陛下!庞孝泰将军战死沙场,我等自然悲切不已,但,庞公为何孤军奋战,却不见任何援军,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臣恳请陛下彻查此事,还功臣一个公道。”酷吏来俊臣出列行礼道。

    “你是说,有人故意拖延行军,以至于庞公父子孤军奋战,才导致庞公战死沙场”李承乾道。

    故意拖延救援,就等于是在陷害忠良,这个罪名一旦坐实,有什么样的后果不用想都知道。

    “此乃臣的猜测,不敢妄加猜测,唯有彻查之后,才能知道是否如臣所料一样。”

    “臣愿意为陛下分忧!彻查此事,还忠臣义士一个公道。”来俊臣道。

    “此事,邢国公已经在奏报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因为高句丽道路难走,又加上天气恶劣,运送粮草不太方便,这才导致援军补给延迟。”

    “并非你所猜想的是人故意陷害,以后没有证据,莫要胡乱猜测,让人心生厌恶。”李承乾道。

    “臣不敢!臣只是想着为陛下分忧!”来俊臣道。




第406章 父子对论
    太极宫内,两仪殿偏殿千秋殿,李承乾、李象、李厥父子三人围坐在一起。

    香炉中正在燃烧着不知名的香料,轻烟缕缕,空气弥漫着淡淡的香味,让人有些心旷神怡。

    李承乾身穿一件浅huangse龙袍,头戴翼善冠,腰系一条紫金玉带,脚蹬一双乌龙靴,斜躺着坐在椅子上,看着李象和李厥。

    李象身着一件浅红色龙袍,头上带着束发冠,一支精美的玉簪横插过束发冠上,腰系一条玉带,脚蹬一双乌皮靴。

    李厥的穿着打扮跟李象的差不多,除了龙袍的颜色是浅白色的以外,其他的基本一样。

    兄弟二人正襟危坐,李承乾不开口,他二人也不敢开口,担心言多必失。

    “听你们的师父说,你们最近处理公务倒是勤勤恳恳,就连朝中大臣都对你们两人赞不绝口,为父听了很是高兴。”李承乾道。

    “这些都是儿子分内之事,不敢有丝毫怠慢!”李厥说道。

    李象也跟着谦虚几句,没有刻意的去表现自己。

    他们兄弟二人知道,自己的父亲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强出头,尤其是强出风头。

    “你们说说看,这次郑仁泰、薛仁贵等人远征漠北,能否顺利的平定夷族叛乱这次平叛又需要多长时间。”李承乾道。

    李承乾没有夸赞他们,也没有在这上面多说什么,他们表现的如何,不用大臣夸,他也能够看的一清二楚。

    李象兄弟二人不太好说,但他们相信这次平叛一定能够成功。

    “怎么有什么不能说的,你们尽管说,朕倒要看看你们对局势的把控能力,能不能分析出这次平叛的胜负,就当是对你们的一种考验。”

    “象儿,你是朕的长子,作为长兄,你要为弟弟做个表率,便由你先来说说。”李承乾说道。

    “是,那儿臣便献丑了,我认为这次平叛一定能够获胜,而且还是大获全胜。”被点了名的李象只好说出他的想法。

    “儿臣也认为此次平叛能够获胜,却没有大兄说的那么容易,怎么也得一年半载才能平定叛乱。”李厥说道。

    “既然你们的意见不一致,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李承乾坐直了身子道。

    “儿臣以为右卫大将军郑仁泰平定过一次漠北的叛乱,对于如何镇压平定蛮夷叛乱有着丰富的经验。”

    “燕然都护刘审礼在漠北多年,对漠北的地形,以及各族之间的关系都比较了解。”

    “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鸿胪寺卿萧嗣业、右屯卫将军孙仁师皆是身经百战的一代名将。”

    “郑仁泰有经验,刘审礼又了解漠北的地形和环境、人文习俗,再有薛仁贵这样的猛将,只要谋划得当,平定回鹘、仆骨等部族叛乱根本没有任何问题。”李象说道。

    “不错!厥儿,你呢又有什么看法。”李承乾道。

    李厥没有急着说出他的答案,而是仔细的想了想,将心中的思路理顺。

    “儿臣以为大兄说的对,却不全是,郑仁泰他们大兄已经说过了,也就不重复。”

    “现在漠北的情形如何我们并不清楚,这次漠北最强大的部族回鹘参与叛乱,所裹挟的部落众多,西突厥也在蠢蠢欲动。”

    李厥将自己所思所想,结合他从自己老师那里听来的一些有关漠北的情况,分成三个步骤说给李承乾和李象听。

    “你分析的也没有错!但你们都忘了一个问题。”李承乾道。

    李象和李厥对视一眼,皆是疑惑不解,他们到底遗漏了什么问题

    “儿臣愚钝,实在是不知道遗漏了什么问题,还请父皇为儿臣解惑。”兄弟二人异口同声道。

    “吐蕃。”李承乾嘴里轻轻吐出两字。

    “吐蕃”李象和李厥这些更加疑惑了,这跟吐蕃有什么关系

    “没错,就是吐蕃,这次回鹘叛乱看似是一场简单的叛乱,甚至世人都会认为,这是蛮夷不服大唐统治,不愿让自己的领土成为我大唐的疆域。”

    “甚至,更多的人会认为这次漠北蛮夷叛乱,全是因为回鹘部壮大,想要在漠北一家独大,甚至想要重新建立漠北的王庭。”

    “让回鹘部成为继突厥、薛延陀一样强大的漠北汗国,一个脱离大唐的汗国。”

    “想必你二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吧!”李承乾看着他二人道。

    二人听后,都低下了头,他们就是这么想的,就算和幕僚谈起回鹘部叛乱,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是回鹘部想要摆脱大唐的影响,想要独立的表现。

    漠北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带,是大唐的疆域所在,自然不能允许有人在这漠北再建立起像薛延陀那样强大却不愿意听从大唐号令的汗国。

    “这次,回鹘部叛乱,到处都充斥着吐蕃的影子在内,吐蕃为了能够夺取吐谷浑,不惜搅得漠北天翻地覆。”

    “如今大唐要讨伐高句丽,要是漠北再乱套,没有足够的兵力的情况下,必然要将驻守在吐谷浑境内的大军调离,加入到平叛当中去。”

    “一旦我军撤离吐谷浑,便是吐蕃对吐谷浑发动全面进攻的时候,凭吐谷浑的实力,根本无法抵挡的住吐蕃军的进攻。”李承乾道。

    李象和李厥听后都愣住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切的背后居然是吐蕃在搞鬼,为的就是将唐军调开,方便吐蕃对吐谷浑下手。

    这样一来,漠北的平叛还能取得胜利吗

    李象和李厥心中的想法已经开始动摇了,原本以为郑仁泰平叛一定会顺利获胜。

    现在有吐蕃的加入,漠北怕是只会更加的混乱,郑仁泰他们真的能够搞得定吗

    “凡事不能只看一面,有的时候,往往以为摸到真理的时候,才发现,真理离你们很遥远,你们不要被表象给蒙蔽了双眼,应该更深入的去考虑问题。”李承乾趁机教育他们兄弟二人。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李象和李厥行礼道。

    如果不是李承乾提醒,他们才不会想到这次叛乱居然还会和吐蕃扯上关系。



第407章 惩处
    正如李承乾所说的一样,漠北的叛乱,跟吐蕃脱不了干系。

    甚至为了让漠北更加的混乱,论钦陵还建议禄东赞抽调一支千人的精锐,伪装成铁勒九部的人,悄悄的潜伏到漠北。

    等到了漠北,再找准时机下手,务必将局面变的更加混乱,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浑水摸鱼。

    郑仁泰战铁勒九部于天山上,薛仁贵三箭射杀敌军三名大将,吓的敌军下马请降。

    临行前,李承乾再三嘱咐他们,不得擅sha俘虏,只要对方投降,便给他们优待。

    吐蕃见漠北在唐军的讨伐之下,渐渐的开始平息,铁勒九部多数皆是不战而降,便心生一计,让这些刚刚投降不久的铁勒九部又一次暴动。

    潜伏到漠北的吐蕃精锐,趁机作乱,使得漠北再次陷入dongan之中,郑仁泰等下令纵兵杀降卒,劫掠一番犒赏手下将士。

    薛仁贵更是坑杀了降卒,越过碛北继续追击铁勒败军,更是生擒叶护兄弟三人。

    薛仁贵收兵后,他的英勇事迹在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可即便如此,漠北依旧没有平定,反而越发的混乱,更是闹得漠北人心惶惶。

    漠北的消息传入长安,danhe郑仁泰和薛仁贵的奏折如雪花一样,堆到了李承乾的面前。

    “启禀陛下!臣司宪大夫杨德裔有本启奏。”杨德裔手持玉笏,站在大殿当中高声喊道。

    不用他开口,李承乾也知道,他到底想要上奏什么,无非就是要danhe郑仁泰和薛仁贵等人平叛不利。

    这里面并非全是他们的过错,还有吐蕃在暗中搞鬼,这些李承乾不能说,即便说了这些远在京师的人也未必会信。

    他们只会相信手里掌握的资料,以及他们能够亲眼所见的事情,何况那些阴谋诡计也不是这朝堂之上的御史能够明白的。

    “杨爱卿所奏何事”李承乾道。

    “陛下!臣要danhe铁勒道行军大总管郑仁泰,副总管薛仁贵,他二人诛杀已经投降的俘虏,使得铁勒九部逃散。”

    “不去安抚士卒,不计资粮,遂使骸骨蔽野,更是丢弃盔甲资助敌寇。”

    “自圣朝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丧败者。仁贵于所监临,贪得无厌不知约束自己,他所获得,不足以弥补他所丧失的,朕恳请陛下,将他们下狱交给有司按罪论处。”杨德裔说道。

    “爱卿所奏,朕知道了!”李承乾道。

    “陛下!要是不将他们治罪,何以匡正法度,贞观年间,潞国公侯君集平定高昌,因为贪腐和纵兵劫掠而被下狱。”

    “郑仁泰、薛仁贵等又怎么能够例外,还请陛下下诏治他们的罪。”杨德裔见李承乾没有想治郑仁泰等人的罪,便搬出侯君集的案例来。

    “贞观年间的中书令岑文本还上书先帝,说侯君集是功臣大将,不能轻加屈辱,请求先帝将侯君集释放。”
1...122123124125126...1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