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在这帮士的眼里都是最低等的存在,这些低等的存在中,商人的地位最低,甚至有的时候还不如达官贵人家的奴仆。
至于商人最后能够走到位高权重的位置上,这样的人屈指可数,那是少之又少。
所以,褚遂良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因为大唐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帝国,农的地位因此提高了许多。
第314章:编新军
?
有了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下,兴商政策得以实施,主要是沿海地区和西域方面的买卖,国内依旧实行重农抑商。
这些离开大唐在外经商的商人,除了经商以外,更多的还是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说白了,就是利用这些商人刺探情报,打探消息和各地的风土人情。
随着兴商运动兴起,不少商人组团前往河西走廊,走上丝绸之路,一路向西进行国际贸易。
还有一部分商人,尤其是南方的商人通过运河的便利水运,出海一路向南、往北,向沿海国度贩卖大唐烂大街的货物。
随着大唐发展国际贸易之后,大唐的经济水平直线上升,物种也不断丰富起来。
从世界各地不断引进了土豆、番薯等食物,大唐则将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
大唐被世界各国所熟知,罗马、大食、天竺等国也陆续派人来和大唐建交,共同促进发展。
为此,李承乾还加派人手再次开垦田地,将土豆、番薯等食物种植出来。
“启禀大家!研究院出来消息,第一批自生火铳已经制造完毕。”王泉向李承乾禀报道。
“这自生火铳的效果如何”李承乾问道。
鸟铳的面世就代表着火器时代的到来,大唐即将从冷兵器时代转换成以冷兵器为主,热武器为辅的时代。
大唐的战斗力将呈直线上升,吊打周围的蛮夷根本不在话下。
“研究院那边已经实验过了,威力比弓箭的力量要大,只是射程却比弓箭要短,但射速快。”王泉说道。
“只要威力巨大就行,可以弥补射程短的短板,形成密集的火枪战队,一定会让敌人闻风丧胆,甚至成为他们的噩梦。”李承乾说道。
李承乾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装备这样一支全部都是火器的部队。
“除了这些可还有别的什么没有”李承乾继续问道。
“研究院那边还说自生火铳比起第一代的火绳枪来,可以不用担心雨天会打湿,方便雨天使用。”
“填充药物都要比火绳枪简单不少,其他方面也比火绳枪好很多,大大提升了作战性能等。”王泉说道。
自生火铳比起火绳枪来,确实方便许多。尤其是不怕雨水打湿,和夜晚不怕被敌军发觉等。
“很好,这种自生火铳现在生产出多少支了”李承乾问道。
“说是已经制造出合格的自生火铳6000支。”王泉说道。
按照大唐的府兵人数编制,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闪舞
可以装备五个上府,六个中府,七个半的下府。
这和李承乾心里预期的不太一样,他可是打算组建一支数完人火枪军。
“通知研究院,尽快制造出更多的自生火铳,务必要全部合格。”李承乾说道。
“诺!”王泉领命应道。
“通知王方翼,从军中挑选出合适的人选,加入到新编的军队中来,朕给他三万人的名额。”李承乾说道。
“诺!”王泉领命而去。
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王方翼奉诏从各地折冲府中挑选精兵,并将他们家眷一起迁到长安。
研究院武器制造工坊里日夜赶工,不断制造出自生火铳来。
“三万精兵已经挑选完毕,已经安排在城外军营,还请陛下为新君赐名。”王方翼向李承乾汇报道。
这三万兵马都是他精挑细选的,全部都是一线战斗水平,拉出去便能够立刻投入战斗。
“去看看去,王泉通知研究院,将自生火铳送到军营去。”李承乾起身,一边跟王方翼说,一边吩咐王泉办事。
“诺!”王方翼和王泉领命,王泉去通知研究院运送火枪到军营,王方翼则陪同李承
第315章:赞普已薨
?
吐蕃国都城逻娑,吐蕃王松赞干布正躺在床上,向自己的大臣交代后事。
“赞普!”禄东赞跪在松赞干布面前,紧握住他的手。
他们君臣多年,禄东赞一直对松赞干布忠心耿耿,当初,他坚信着他君主一定能够让吐蕃更加辉煌。
松赞干布没有让他失望,使得吐蕃成为一个强大的小国,如今,他的君主就要离开他们。
“禄东赞,我要死了,可我的继承人却还很小,以后吐蕃就拜托你了,希望你能够像辅佐我一样,辅佐我的继承人。”松赞干布交代遗言。
他的唯一儿子共日共赞比他还早死,他只好将赞普的位子传给他的孙子芒松芒赞。
由于芒松芒赞还年幼,没有能力执掌吐蕃王权,松赞干布只好选择他的大相禄东赞来辅佐。
“赞普放心!我禄东赞就算是粉身碎骨,也定会好好辅佐新赞普,让吐蕃更加强大。”禄东赞说道。
“好!我死了以后,跟宗主国唐朝的关系依旧要密切,吐蕃现在没有实力跟唐朝作对,等时机成熟之后,再动手也不迟。”松赞干布说道。
在对待唐朝的问题上,吐蕃向来都是表面上和睦,暗地却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随时做好了于大唐对抗的准备。
“是!我明白应该怎么办!”禄东赞道。
松赞干布满意的闭上了眼,该交代的已经交代了,有禄东赞在,吐蕃就不会没落。
永徽元年,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任赞普逝世,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芒赞,在禄东赞等一帮大臣的拥护下,登上赞普之位,成为吐蕃王朝第三十四代赞普。
由于芒松芒赞年纪还小,吐蕃的大权便由禄东赞把持着,一切大事都由禄东赞决定。
吐蕃向大唐派出使者,快马加鞭赶往长安,向大唐天子李承乾汇报赞普的情况。【# …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长安城内,太极殿。
“诸位爱卿!朕昨夜刚刚收到从吐蕃传来的消息,吐蕃的赞普,我大唐的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于永徽元年薨世。”李承乾道。
“陛下!吐蕃乃我大唐属国,又是姻亲,如今西海郡王已薨,陛下理应派遣使者,前去慰问,并册封吐蕃新的赞普芒松芒赞为新的西海郡王。”褚遂良出列说道。
现在吐蕃和大唐关系密切,这么也无可厚非,可李承乾却不这么想,吐蕃终究是心腹大患。
现在吐蕃国的主人是个孩子,这势必会造成主少国疑,吐蕃国的政权会有所不稳定。
现在正是大举出兵攻打吐蕃国的大好时机,就算不能灭了吐蕃,也要让它元气大伤,最少在二十年之内,不能让它恢复过来。
“如果朕要出兵吐蕃,又该如何”李承乾说道。
此话一出顿时吓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现在唐朝和吐蕃关系和睦,没有足够的理由,却去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实在是有失道义。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吐蕃乃我大唐属国,没有缘由便出兵讨伐,实乃不义之举。”
“以不义之师讨伐属国,上天必会愤怒,必然会降下天罚,大唐必败无疑,我大唐乃泱泱大国,岂能做出如此不仁不义之举,还请陛下打消此念。”褚遂良谏言道。
不仅褚遂良反对,长孙无忌等一众大臣都反对李承乾这么做,儒家的思想理念使得他们不能做出这么没有道义的事情。
他们往往在对外的问题上,尽显仁义道德,只要对方服软,这帮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家伙就会尽量的显示仁义。
“中书令言之有理,还请陛下三思!”长孙无忌站了出来行礼道。
“还请陛下三思!”朝中大臣多
第316章:惋惜
?
最重要一点是,褚遂良要是这个时候去闯两仪殿,他们是怎么知道皇帝秘密召见将领的问题。
这不等于暴露了他长孙无忌在宫中的眼线,皇帝震怒之下,一定会进行大清洗。
到时候,他长孙无忌又怎么可能第一时间知道宫中的动静,这也是长孙无忌拦住褚遂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太尉你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褚遂良问道,不让他去,万一皇帝真的不顾一切出兵吐蕃怎么办
“等!”长孙无忌道。
“等”褚遂良和其他人疑惑道,原本还以为长孙无忌能够想出什么好办法来,结果居然是要他们等。
“没错!就是等,陛下想要发兵吐蕃,必然要下诏书和请兵符,那势必要经过我们的手,那时候我们便可以借此反驳,继而向陛下谏言,请求陛下收回成命。”
“没有诏书和兵符,陛下想要调动大军根本不可能,即便陛下非要一意孤行,我们还可以拖。”长孙无忌说道。
要想调动府兵出征,就必须要符合两个条件,诏书和调兵用的鱼符,两者缺一不可。
“可是兵部的官员大多都是陛下的人,陛下想要取得鱼符岂不是易如反掌。”长孙冲说道。
李承乾为了能够将兵权牢牢控制在手里,兵部的官员基本上都换成了他的心腹,鱼符自然是他想拿就的。
“即便陛下能够取得鱼符,没有诏书一样是无法调动大军,我们可以在诏书上下功夫。”长孙无忌道。
只要门下省审核不通过,诏书就不能发出,皇帝依旧无法调动大军出征。
即便皇帝有兵符又能怎么样,门下省他长孙无忌还是能够说的上话的,只要他不在诏书上签字,诏书就无法生效。
两仪殿内,李绩、李恪、薛仁贵等人聚集在一块,等待李承乾发话。
“早朝之时,朕提议对吐蕃出兵一事,你们究竟是个什么态度,是否和朕一样,欲出兵攻打吐蕃。”李承乾直接开门见山道,他要亡吐蕃之心不死。
众人面面相觑,虽然猜到皇帝召见是为了吐蕃的事情,却没有想到皇帝居然直言不讳。
吐蕃到底做了什么,让皇帝这么记恨,非要灭了对方才行。
“陛下!臣弟以为眼下还不是和吐蕃作战的时候,吐蕃与我大唐乃是姻亲,更是大唐的属国。”
“倘若陛下没有缘由便出兵讨伐属国,其他的属国便会人人自危,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吐蕃联合西域各国,与我大唐对抗。”李恪第一个发言。
李恪的意思无非就是老生常谈,没有大义在手就出兵攻打吐蕃,属于不义之举,唐朝就属于出师无名,会遭到很多人的抵抗。
李承乾没有理会李恪,将目光看向李绩等人,等待他们发言。
“陛下!臣也以为现在不是讨伐吐蕃的时候,还请陛下三思。”李绩第二个发言。
“为什么也是因为非正义之举”李承乾问道,李绩的话让李承乾不得不重视。【# !免费阅读】
“臣绝非此意!不瞒陛下说,老臣曾经到过吐蕃境内,它那里的环境,与我中原有所不同。”
“我大唐将士要是没有做好万全准备,怕是无法攻进逻娑,大唐的将士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适应那里的环境。”
“一旦大唐的将士到了吐蕃,很有可能会有大部分将士会产生头疼、头晕等状况。”
“到那时候,我军便会丧失战斗力,吐蕃要是乘机反扑的话,我军根本无力抵挡。”
“因此,老臣才反对陛下现在出兵攻打吐蕃。”李绩说道。
李承乾知道李绩说的
第317章:黑齿常之(1)
?
李承乾想要乘松赞干布刚死不久,出兵吐蕃的计划破产,心里多少有些不高兴。
一连几天都没有笑容,明显还在为错过这么的机会而苦恼的时候,一个让他十分高兴的消息传来。
百济国王将黑齿常之和黑齿常之的家眷一起给他送来。
李承乾一扫这几天的阴霾,脸上终于挂上了一丝微笑。
黑齿常之一大家子乘坐的马车,经过长途跋涉,终于从百济到了长安。
一路而来,黑齿家的人都被大唐的繁华所震撼,百济和大唐一比,就好比于超级富豪和乞丐的差距。
这里的大城市比比皆是,除了百济的王城能够比较一二外,其他城市根本无法比较。
等他们来到长安,更是被长安的繁华所震撼。
黑齿常之一家到了长安之后,李承乾并没有立刻召见黑齿常之,而是让他们一家人在长安住下。
每天都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们,甚至李承乾还会时不时的赐下赏赐,让他们沐浴在皇恩之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黑齿家的renda多数人都彻底爱上了长安这里的生活。
不再想念百济,毕竟,能够过上安生的日子,谁还愿意去过水深火热的生活。
一个不好,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半岛上三国鼎立,可终究会有被统一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他们依旧是国破家亡。
与其那样,还不如安心在这里定居生活。
反正不论最后谁统一了半岛,也绝对不会是百济,百济只有灭亡的份,这些他们心里清楚。
除了黑齿常之外,剩下的少数人,还在挣扎当中,沦陷只是时间的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