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当王爷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渤海郡公
位远远不能带来的尊重。”
杨勋等人默然。
这似乎是一个很奇怪的悖论,都是战死沙场,都是为国捐躯,可是在乡里,一个得到勋位而埋骨他乡的烈士远不及一个没有勋位却能埋骨乡梓的的普通士卒!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呢?百姓是朴实的,对于战死的英烈,他们怀着同样的敬意。但是当战死之后获得了勋位,他们会认为虽然这个人战死了,但是帝国给予了他应得的荣耀;可若是一个没有获
得勋位的人战死,他们并不会认为这个人无能,没有获得功勋,而是认为帝国对他有些亏欠。勋位虽然能带来实际的好处,但它本身是虚无的,这并不能让乡邻们有太多的认同感。相反,一个实实在在的坟头矗立在那里,这不仅仅是全家的骄傲,更是全村、甚至
是全县的骄傲!他们可以指着那个坟头骄傲的告诉别人,告诉自己的子孙后辈——瞧瞧,哪里埋着的就是咱的亲人、咱的邻居,是为了咱军山战死沙场的英雄!当初他战死沙场,是他的
主帅将他的骨灰带回来埋在那里!
这是乡间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杨勋等人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以往只想着上阵杀敌,却从未想过要尽最大的努力将每一个阵亡的将士都带回去,送他回家……
推己及人,若是有一天自己战死,固然是一种荣耀,可是埋骨他乡跟荣归桑梓,却绝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
想想吧,一种场景是——若干年后,人们指着这座坟头说:“那是个英雄!”
而另一种场景则是——他是个英雄,功勋传给了他的儿子……
天壤之别!
更为重要的是,若是有朝一日自己战死,被遗弃战场与被战友带回家中……那将大大的增强部队的凝聚力,虽然面对强敌,亦能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杨勋大声答道:“末将这就去安排打捞、收殓阵亡将士的遗骸,定然一个不差的将兵卒们带回来!”
朱振点头说道:“本伯带出来的兵,无论生死,就一定要将他们带回去!”顿了一顿,续道:“不过你安排手底下的人去就行了,咱们将此战的收获归拢一下。”
“诺!”
杨勋大步离去,安排人前去交战海域收殓遗骸,稍倾,快步返回。
说起此战缴获,气氛就轻松了许多。
朱振在翻看账簿,杨勋笑道:“此战共缴获铜钱大大约百缸,黄金五千五百两,白银少一些,只有七千多两,不过粮食有将近两万石,算得上是缴获丰厚。”
各人都喜笑颜开。海州的改建日益铺开,所需钱帛物资不计其数,缺口愈来愈大。虽然有淮安世家的百万两白银可以支撑一些时日,但是见过朱振庞大规划的他们都知道,这点钱远远不够…
…
尤其是水师的各种装备,战船的建造,军港的兴建,还有朱振口中的火枪、火炮各种新式的兵器,都需要海量的金钱来维系支撑。指望应天的拨款是不现实的,吴国公现在每一分钱都能攥出水,全都攒着换成粮食和甲胄兵器,憋着劲儿等着东征张士诚,西征陈友谅,希翼与一战功成,成就他统一华
夏的宏图霸业,谁也别想从他手里要出钱来!海州本身又皆是盐碱荒滩,没有产出,所需要的海量金钱就只有剿灭海寇收缴战利品这一途,幸好朱振生财有道,而且不忌讳名声,否则真要将朱振的庞大规划当成一个
笑话来看……
看着账簿上的一笔笔缴获,朱振便笑得见牙不见眼。
一个小小的星野一郎,便能缴获这么多的钱粮,若是将那些顶级的倭寇统统歼灭,岂不是发了大财?这种赚钱的速度,比开个钱庄铸钱来的都快!
“本伯觉得水师的抚恤金还是少了一些,酌情加倍,各位意下如何?”有钱了就得花,花在提升抚恤金上面,朱振一点都不心疼。
各位将领俱都耸耸肩,一脸无所谓。
反正钱都是你弄来的,以后没钱了也得你自己去想办法,如此提升部队凝聚力的做法,怎么会拒绝呢?
诸事议定,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论功行赏了!杨勋那本账簿后面附有此战有功将士的名录和所取得的功绩,朱振看到排在第一位的赫然是盛庸的名字,不由得奇怪的看向虎二,问道:“此战当场斩杀星野一郎的确是首
功,若是被其逃脱难免有未竟全功的遗憾。但星野一郎乃是你与盛庸一同斩杀,为何单单将盛庸立为首功,你却退而居其次?”虎二正容说道:“论武力,末将不如盛庸,当时即便没有末将插手,盛庸亦定然可将星野一郎斩于枪下。”说着,这位向来以豪勇的猛将咧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况且,现在
盛庸比末将更需要这个功绩,若是两人并列,难免分薄了功勋,盛庸之首功,末将并无异议,且衷心敬佩!”
这是很明显的要将功劳全都给盛庸……
军中最看重功勋,平素可以谦让,一旦牵涉到功勋,却是谁都不肯退让半步,虎二此举,实在是大大出乎朱振的预料。
朱振不由奇道:“为何是盛庸更需要这功劳?难道你就不需要?”虎二出身贫寒,幸得朱振信赖,又是生死之交,才有几天的位置,但要想往前发展,虎二自然更应该看重武勋才是……
()是,,,,!
第四百一十四章 论功行赏(二)
【】(),
虎二哈哈大笑道“伯爷在上,卑职多少了解了一些盛庸的事情,这家伙没心眼,三两杯酒就无话不谈,是个很好接触的人,他这个人本身困居乡舍,靠保护乡邻为业,日子过得颇为艰辛,幸好家有贤妻良母才没有走上歪路,并且家人一直鼓励他,投身入伍,建功立业,盛庸这人呢,有大志向,有大毅力,大本事,这样的人,一直在底层太可惜了。
虽然他不愿意提,但是卑职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他建功立业,将老母亲和贤妻接到身边过好日子的。
可军中律法森严,哪怕他做了百户,也不具备接纳家眷的权利,只有千户可以在城中分配居所,分发仆人,这才具有将家人接来的可能性。
盛庸今年二十五六,正是与妻子亲近的时候,常言道,君子有成人之美,更何况是生死袍泽?
伯爷尽管将盛庸的首功登记,论功行赏,也能让其早日升官,夫妻团聚!至于末将,其实更希望一直呆在伯爷身边,保护伯爷,至于升官发财,根本不是我奢求的。
虎二一生,报知遇之恩,报救命之恩,足矣。”
朱振一听,顿时想起与张大舍前些时日来信所言,盛庸之其妻子与老母,苦守乡村草庐,却劝夫上进,当即一拍桌子,点头说道“即是如此,你且去通知盛庸,即刻遣人返乡将其妻接来即可。”
军人要争,与天争,与敌争,亦要与战友争!这是骨气!但是朱振更欣慰见到袍泽之间的交情与礼让,精诚团结、相互友爱,这更是一支无敌的军队所必需的因素。
杨勋的心思却比较复杂,他听闻朱振一言,就知道伯爷太过于武断了。
当下赶紧说道“伯爷,这不太好吧……这水师虽然是您统领,但是名义上却是应天管辖,对于人员安排,您有建议权,却没有决定权,虽然盛庸是个人才,但是其人可塑性,以及应天对于盛庸的具体安排,我们都事先没和应天沟通,您若是直接决断,怕是会留下隐患。”
盛庸属于新进入军山系统的武将,虽然他的本领,得到了军山出身的武将们的一致认可,但是应天对于他却并不了解,贤人馆都没有他的档案,甚至朱元璋问杨宪,这盛庸是何方人物,怎么上线直接当千户?
杨宪半天也未必说出个子午寅卯来。
是故这样的人物,应天很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权衡制衡,做出与军山完不一样的安排来,万一并未将他提拔为千户呢?
结果却先将其妻接来,实在很难处理,难道到时候还要将人再送回去?
孰料朱振却瞪眼道“放屁,你这是瞧不起本伯还是怎地?
本伯就在战报中给盛庸要一个千户之职,他应天敢不给,信不信明天本伯就返回应天,大闹一场?”
他们这才想起,自己居然忘记了眼前这位可不仅仅是伯爵、平章,更是朱元璋的女婿,至于后面一句,听听便罢,那李善长可是朱元璋手下头号文臣,朱振就算是再跋扈,也不敢跟这位大人叫板。
而李善长为人也素来稳重,平素里起到文臣与武将粘合的作用,势必也不会在此事上为难。
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就算盛庸的功绩够不上千户的擢升底线,这个千户也是跑不了的。
杨勋嘴上没说话,心里却很钦佩朱振。
因为他很清楚,在这件事情上,他很有可能引起朱元璋的不满,因为朱元璋对于军山卫的军权一直有想法,先不说常茂和朱沐英,都是亲信子弟,便是常遇春也曾在淮安担任军职,说到底朱元璋是不放心的。
结果朱振自作主张,直接安置一个千户。
这势必会结下不好的果实,但是朱振爱财,却愿意为盛庸承担这份因果。
当然,大多数人没有杨勋这般想那么多。
众将都对盛庸的豪勇大加赞赏,因此都替他高兴,谁不愿意身边的战友各个勇猛无俦、剽悍善战?
同时也都发现有一个朱振这样的主帅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关系好的他一封书信就能摆平,关系不好的他敢浑不吝的打上门,只要有了功勋就无需担忧会不会被刻意打压甚至被别人冒功那些龌蹉事……尤其是杨勋对此感触更深!他很早就追随杨宪,负责几乎一省之地的情报事务,很多时候要亲临一线,亲自作战指挥获取情报,那也是在死亡边缘苦苦挣扎的。
若是论功,其实自己一个指挥佥事都够了。
但正因为杨宪的名头太差,而且吴国公虽然重用杨宪这条狗,但是却轻易不会扔出几根骨头,而自己给杨宪做事,在应天的明天和人人缘都出奇的不好,时常会遭遇到莫名其妙的打压。
杨宪对此毫不在意,因为他人生的快乐根本不在此处,他只需要朱元璋的信任。
但杨宪手底下的人都是人啊,是人就有名利上的需求。
想到此处,杨勋有哑然失笑。
若是换一个角度想想,自己在学东西的时候能够跟着杨勋这样的情报界大佬,在年纪渐长需要功勋的时候又遇到朱振这样能立功又护犊子的主帅,岂不是运气爆棚?
诸事议定,杨勋起草了战报的草稿,朱振照着誊抄了一遍,盖上自己的印鉴,便等着返回朐县之后快马送报应天。
自从杨勋到来之后,朱振愈发觉得轻松了不少,这位检校界给自己输送的人才,被自己强行按在手底下,无论是日常的繁杂琐事亦或是军中的后勤补给,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想想杨宪忧伤的神色,朱振就很开心。
朱振一贯的理念就是能者多劳,下者劳力,中者劳神,上者什么也不用干就万事俱备……此时在大海的另外一边儿,淮安沿海的地界,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坞堡,座落在一条注入大海的河流旁丘陵高地上,依山势而筑,高低起伏,气势逼人。
建此堡者肯定是高明的人物,不仅地理上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尽水陆交通的方便,更有军事上的优势,易守难攻。
若是周边爆发战争,此处可作为一个强硬的据点,抵御大量军队的攻击。
堡墙高达三丈,堡墙底下均用条石砌筑,堡内遍植树木,木檐瓦顶土墙的民房鳞次栉比,看其规模聚居其内的足有数千户之多。
这就是张家上于宋末建起的坞堡,当时社会动荡,各路反贼义军此起彼伏,各大家族均有类似的避祸之地,只不过张家的这处坞堡太过庞大而已……这种坞堡原是北方老百姓躲避战火盗贼的坚强据点,在人烟稠密繁华富庶的淮安实属罕见,若是有人作乱,裹挟军民啸聚其中,则数倍之兵力亦休想将其攻下。
此刻坞堡的大堂内,张素卿看着窗外渐渐阴沉的天空,神情有些阴郁。
在他下首,一个身材魁梧的青年随意说道“素卿你是不是有些杞人忧天了?
那朱振虽然对海岛下手,那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他那是水师,水师自然要剿灭海盗,与我家何干?
再说了,无论宋元,朝廷不禁盐铁,他朱振家大肆开矿炼铁,我们张家煮盐卖盐有什么不行?”
张素卿瞪了他一眼,不悦道“休说那些骗鬼的蠢话,若我张家只是贩盐,自然不惧那朱振。
可是吾家与倭寇多有联络,亦曾多次与其联合劫掠沿海州县百姓,更是倭寇长期销赃的伙伴,一旦被朱振查实,你敢说他不会对张家动手?
那小子浑不吝的名声,可是天下人尽皆知!”
这个张素公什么都好,就是太过骄狂,任谁也不放在眼里。
那朱振敢在淮安摆了一众士族一道,将各家的死士战兵引去屠杀殆尽,显然并不将淮安世家的威胁放在眼中,别说是张家,就算是刘家挡了朱振的路,那小子也敢下死手!朱振现在就是朱元璋伸往淮安爪牙,无论他干什么,只要对应天有利,对朱元璋有利,朱元璋定然不会横加干涉,甚至还会最大限度的纵容!若是有需要,他不会对张家哪怕有一丝一毫的顾忌和怜悯!那个要饭的,对于世家可是厌恶的很的。
张素公咧咧嘴,翘起了二郎腿,满不在乎的说道“问题是那朱振根本不可能有我们私通海盗的证据,只要查无实据,他朱振哪来的胆子敢冒着引发淮安世家动荡的风险,对我们张家下手?
素卿,虽然我承认朱振很厉害,但是也不至于怕成这般?
大不了,我们暂时不要与那些倭寇联系了便是。”
说到这里,他的神色渐渐阴狠下来,咬牙道“更何况,只要我们张家不放弃心中的大计,那朱振就迟早是一只横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终究要将他除掉!或早或晚,有什么干系?
我确实承认朱振很强,也不是眼下我们可以力敌的,但是终究不要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这句话,杀气四溢!张素卿虽然认同他的话语,却依旧叮嘱道“话虽如此,可在我们还未准备万的时候,还是要尽量避免与朱振直接冲突,能避则避,万事小心!”
水?师大胜而还,朐县的军民齐齐奔赴码头高呼。
?????张旭走下栈桥,望着江面上密密麻麻的船只,神情纠结,良久才问朱振道“那些海盗……当真要部杀死?
这个……似乎有伤天和啊,毕竟不少人是汉人,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出海为寇,那啥……”老头有些赧然,更有些焦躁,要知道昨天的时候他还愤怒的表示一定要将这些丧尽天良的禽兽统统杀掉,一转眼心中又不忍起来。
朱振暗笑,就算不是汉人,你老也狠不下心大开杀戒吧?
???所以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这些人读了太多孔夫子的书,所谓的仁义廉耻已经深深浸透骨髓,在面对裸的杀戮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的心软,但是玩弄起阴谋诡计害得对手家破人亡却眼皮都不眨一下……朱振故意做出为难的表情“哎呀,这个不太好好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