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当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拥有福气
他感叹着,轻声道:“再等两日,让地醒醒肥,就能种点蔬菜,如果运气好的话,过冬的时候就能摘下来吃。”
张灏早就听自家师尊提起过弄蔬菜大棚的事,恭喜道:“定能如师尊所愿。”
赵秀和徐鹏举也跟着恭喜了几句。
杜慎看着自己的徒弟们,脸上充满了笑意,点头道:“却是离不开你们的帮忙,等种下的蔬菜长成,你等自取一些送到家中,就当是我的心意。”
张灏等人感动道:“多谢师尊。”
这时,朱厚照好奇的问了起来:“敢问老师,这大棚真能在冬天里长出蔬菜吗”
在他身后,累的瘫坐在地上的刘瑾却想着:冬天如此酷寒,百谷绝迹,凭这个大棚种蔬菜那岂不是祥瑞杜慎先生该不会是在吹牛吧!
杜慎却十分自信,拍着朱厚照的肩膀道:“当然能长出蔬菜,只不过冬天里的蔬菜,肯定比不上其他季节长出来的茁壮。”
朱厚照将信将疑,自顾自的思索真种出蔬菜,那会是怎样的景象。
冬天里长出来的蔬菜能吃吗
这时,张灏又好奇的问道:“不知老师准备种什么蔬菜”
此话问到点子上了。
如果是后世的蔬菜大棚,几乎是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如果设备齐全,甚至都能种西瓜等水果。
只是现如今简略版的蔬菜大棚,却不可能达到那种效果。
因此种什么蔬菜就是个大问题了。
不过这个问题,杜慎早就已经想好了。
他看着大徒弟张灏,答道:“自然是种菘,此物凌冬不凋,四时长有,最适合种在大棚里。”
菘其实就是白菜在古代的名字。
它抗寒能力强,只要不是零下它就能存活,甚至缓慢生长,而且从种下到长成,周期并不算太长,一般三个月左右就能长成。
张灏恍然大悟,佩服道:“想不到师尊竟然要种此珍品,着实教人惊讶。”
倒不是拍马屁。
而是古时候的大白菜,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的营养价值极高,而且容易储存,就连皇宫里冬天就会储存上一堆大白菜过冬。
几人边说边走。
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到了杜家村。
而这时候,已经有一队人马在这里守候了。
他们穿着长衣,内着软甲,腰挎横刀,很有威势。
为首的则是一名面白无须的太监,他穿着华丽,身份应该不低。
见杜慎等人出现,这名太监赶紧走了过来,躬身行礼道:“奴婢见过殿下。”
朱厚照撇嘴,“免礼吧!”
这名太监这才起身,打量了一下杜慎等人,见众人中只有他一人衣着干净,神情悠闲,不由善意一笑。
“正所谓闻名不如一见,今日一见,杜慎先生风采着实让人折服。”
杜慎好奇道:“大监如何知晓在下的”
对方含笑道:“先生之名已经响彻京城,那粉笔鹅毛笔等物不仅在寻常百姓家流行,就连宫中都用上了,如何不知先生名讳。”
原来如此!
杜慎恍然大悟,也报之善意的眼神。
这名太监又和杜慎寒暄了几句,便告辞,要带朱厚照回宫。
太子乃国之根本,不能有失。
明面上朱厚照虽然是偷跑出来的,但实际上一路都有人在暗地里护送,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杜慎当然没意见,实际上如果不是他自己也清楚,太子出宫身边一定有人马跟着,早就将朱厚照送回皇宫,哪敢留在杜家村。
朱厚照只好告辞道:“老师再见,明日若是有时间,学生再来旁听。”
张灏等人也纷纷向朱厚照告别。
至于杜慎……
他压根就没看朱厚照,反而和刘瑾走的很近。
“小刘啊……”
刘瑾楞道:“先生有何吩咐”
杜慎目光幽幽,他有点舍不得这么好的长工。
“今日累着没……”
“回先生,奴婢不累。”
刘瑾心中有些感动,他自幼被送进宫里做了阉人,尝遍人间疾苦,想不到长这么大,唯一关心自己的居然是就见了一次的杜慎先生。
再想到杜慎先生
第33章 三个徒弟的麻烦事
弘治十三年、寒露。
和往年比起来,今年的天气较为冷厉。
托杜慎献出的计策,鞑靼小王子达延汗的七个儿子在返回大都后,纷纷暴露出了野心的獠牙。
明面上暗地里的内斗摩擦不断,就算是达延汗在镇压着,却缓解不了内部的压力。
尤其是被封为角都候的图鲁柏罗特,他靠着大明的认可,获得了许多大部的支持,又对其他竞争者敌视不以,使得鞑靼内部乱成了一锅粥,短时间内是没精力南下了。
朝中的许多大臣得知后,也纷纷对杜慎夸赞不以。
当然,也有人认为,只不过是凑巧而已,称不上真的大才。
这种言论出来后,大臣们倒是不会说什么,但那些对鹅毛笔和粉笔十分喜爱,甚至都在京城挂起了一股潮流的读书人们,就十分不满了。
于是,那些个认为杜慎徒有虚名的文臣们发现,自家的墙壁上常有人光顾,题字作画不都是小的,更有的直接泼尿伺候,令人苦不堪言。
一时间,关于杜慎的言论却是更多了,连带着文具用品店的生意更加火爆。
光是分红,到杜慎手里的就有一千多两。
大老板弘治皇帝对此颇为满意,大手一挥,将分红的银两全部拨下,沿着保定等人口众多的地方,来了个遍地开花,将店铺开的更广了。
但杜慎却已经没精力顾着这些了,因为三个徒弟遇到了麻烦事。
……
校阅。
这是大明开国以来的惯例,自太祖皇帝便有了这项规矩。
校阅专为武勋们设立,为的就是让武勋们的后代,不至于沦落成纨绔子弟,一代不如一代。
起初校阅考的是武勇和兵法,但随着武将式微,文臣崛起,很多都沦为了过场,反而是文臣们的那一套,考教的更多了。
关于校阅之事,杜慎虽然知道武勋子弟十六岁的时候必须参加,但具体细节是不清楚的,毕竟这些在史书上,基本都是一笔带过,不会描写过多。
私塾内,师徒各自坐下。
看着三个徒弟,杜慎抿了抿茶,口中淡淡道:“所以说,这次校阅,你们三个都得去”
张灏愁眉苦脸,不复稳重,叹气道:“回师尊的话,两年前就该徒儿去参加校阅了,当时徒儿听说校阅甚苦,便称病推脱,今年要是再不去,我爹恐怕会活活抽死我。”
“咳咳咳……”
杜慎听到这,一口茶水差点没咽下去,呛的咳嗽不止。
张灏面色通红,惭愧的低下了头。
“唉……你确实是得去。”
说着,杜慎又看向赵秀和徐鹏举二人。
大徒弟张灏就算了,改过自新前号称京城祸害中的一霸,干出点什么幺蛾子的事都不出奇。
二徒弟赵秀和三徒弟徐鹏举,应该不会如此吧
赵秀微微低头,不敢看杜慎的眼睛。
“徒儿去年参加过一次校阅,那主持校阅的襄城伯李鄌和我爹不和,正巧他儿子李全礼也参加了校阅,徒儿……”
杜慎嘴角狂抽,震惊道:“你和人动手了”
赵秀不好意思的点头,然后将脑袋低的更很了。
优秀……
杜慎忍不住扶额,又问道:“然后呢你伤到没”
赵秀骄傲的抬起头,极有底气的道:“当然没有,那李全礼怎会是徒儿的对手,三拳两脚他就被我打的抱头乱窜,而徒儿半点都不曾擦着碰着。”
杜慎叹了口气。
行吧……
“你呢鹏举,你又是怎么回事你和秀元一样年纪,去年也应该参加了吧!”
徐鹏举挠了挠头,似乎是在怀念,又似乎是在思索。
“徒儿……徒儿和秀元师兄关系较好,当时见他动手打人,就跟着上了。”
杜慎勉强笑笑,他大概能想到当时的情景。
“所以说,今年你们三个都撵到一块了,都得参加是吗”
三人异口同声:“正是!”
杜慎隐隐蛋疼。
要说自己门下这三个徒弟,之前都是个顶个的祸害,
第34章 两徒发威,百官震动
随着弘治皇帝一声令下,校阅正式开始。
两队兵马如同演兵一样,从校场两侧井然有序的进入,他们持刀下马,威武无比的却又沉默的展示着大明军事力量。
这些兵马是大明的精锐,战斗力十分强悍,就算是比之鞑靼大军,也不遑多让,而他们所属则是兵部。
再然后,便是重头戏了。
襄城伯李鄌拔出长刀,目光如电般鹰顾四方,待看到张灏等人,尤其是赵秀的时候,他眼中掠过一丝不喜,神态却丝毫不动,口中喝道:“阅!”
声音雄浑有力,到底是军伍出身的襄城伯,让人一听便振作精神。
参与校阅的武勋子弟不敢怠慢,纷纷列阵演练。
在大明建国之时,校阅是非常郑重的,任何礼仪都不能逾越。
除了列阵以外,还有骑射,搏斗,秋猎等等……
但到了现在,后者基本都已经形同虚设,全部都被文臣的一些东西取代,只有列阵还保留着。
于是,文武百官们便看到,正在接受校阅的武勋子弟们,纷纷站在了一起,手持长刀列出方阵。
至于他们表现的姿态……
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站姿不正,步伐不一,表情也各有不同。
毕竟都是些身份显赫的少年,平日里身娇肉贵的,谁会闲的没事去吃这种苦头。
弘治皇帝坐在最高的位置,俯瞰下方的武勋子弟们,表面上虽然不动声色,但心里却叹了口气。
大明国力空虚,一日不如一日,虽然自继位来十三年过去,兢兢业业的操劳国事,时常减免赋税,积极赈灾拨款,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而且自土木堡之变以后,整个大明的武勋们在精神上遭遇了巨大的打击,连带着这些子弟们也都良莠不齐,让他如何不担忧
想到这,弘治皇帝颇有意兴阑珊的念头,思忖着是否日后取消掉校阅一事,毕竟劳民伤财,只是仔细一想,觉得还是不能动。
祖宗礼法可以变动,但决不能废。
百官并不知道弘治皇帝的想法,按照规矩,他们纷纷出声恭维。
先是四位内阁大臣发声。
内阁首辅徐浦颇为老迈,因此只拱手赞道:“承蒙陛下圣恩,大明以武开国,有如此英武儿郎,乃有中兴之势。”
刘健也跟着赞道:“文以治国,武以安天下,诸位国公勋贵之后,着实不凡。”
谢迁马东阳也称赞不已,抚掌而鸣。
武勋们倒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没那么厚的脸皮,只是冲弘治皇帝拱手,口称皇恩浩荡。
弘治皇帝勉强笑道:“却是大明之福。”
而后,他便不再说话,却是幽幽一叹,令百官瞬间明悟君意,纷纷闭口不言。
校阅继续。
弘治皇帝盯着列阵中的武勋子弟,期待着能从中挑出些好苗子,日后可堪大用。
参与校阅的人数并不多,只有几百,逐个看过倒是不费劲。
可随着弘治皇帝目光掠过众人,心一点点的沉了下去,他失望的发现,竟然没看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人。
莫非我大明人才凋零,无人乎
弘治皇帝怀疑人生了。
但就在这时,列阵右前方的几人,却吸引住了他的目光。
有一名子弟身着锁子甲,头戴红漆勇字盔,手持长刀,背部挺得笔直,气势十足,好不神气。
他正是魏国公的儿子徐鹏举。
弘治皇帝还记得,去年今日,这小子还颇为乖张,甚至在校阅的时候和人动了手,想不到拜了杜慎先生为师后,却浑然变了个样。
不亏是杜慎,教徒弟都这么有一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