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当然要将此完全归结于西班牙人的无能也是不公平的,毕竟当地的西班牙裔和汉裔移民数量有限,而这两拨人才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除了一些依附于西班牙统治者的部落之外,占据人口多数的当地土著对于外来者组织的农业开发和基建工程并没有参与的兴趣。而海汉在打算开发当地的时候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所以官方需要发动民间力量,让商人们在当地投资搞开发并迁入移民以满足劳动力需求。
跨海向当地迁入移民无疑是投资商们需要考虑的成本之一,而当地过去又并非汉人统治区,对移民的吸引力有限。所以海汉只能大幅度削减包括赋税在内的其他费用,降低商家投资的成本,以此来完成招商。
不得不说这些措施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商人们在施耐德公布了招商项目之后,都纷纷主动举手认购。这其实也是在官方预料之中的状况,如果给出这么多的优惠之后还应者寥寥,那就说明海汉的号召力下降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而现在商人们的反应基本上印证了官方在战前的预计,即还是会有大量商家看准了当地的开发费用低廉这个特点,参与到开发马尼拉的计划当中。
而商务部为商家所准备的定心丸还不止于此,考虑到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收益有限,所以商务部还准备在马尼拉兴建一批专门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作坊。制作烤烟、罐头、香水,以及制糖、榨油、酿酒等等深加工手段,都可以为农产品带来更为丰厚的利益。
不过最先进的工艺和配方大多在海汉官方手里掌握着,而且很多工序需要用到蒸汽机之类的高端装备,所以其前期投资要比普通的加工作坊高得多。而且考虑到工艺保密问题,目前还很难有私人独力承包这样的项目,只能出资参股,由官方掌控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维护。
但即便如此,深加工项目也依然是让与会的客商们抢破了头,只要是跟海汉打过交道的商人,便明白这些这些先进的加工技术能让农产品的价值翻上数倍。这是真正值钱的东西,商人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合作来逐步掌握这些市面上花钱也买不到的技术。
商人们以
第1740章 商业优势
对于有资格参与到招商活动中的商家来说,这其实就是一次集体享受战争红利的分瓜大会。海汉每一次发动对外战争之后,都会举办类似这样的活动,将各国商人的利益与海汉的国家利益逐步捆绑到一起,充分利用民间和别国的商业资源来对新殖民地实施开发。
当然商人们不会太在乎这些理论上的政治意义,他们看重的是从中所能获得的实惠好处。海汉官方以及其低廉的价格向他们出让殖民地未来数十年的土地经营权,并且还准备好了一系列的经营项目供其挑选,又有海汉牢靠的商业信誉和便捷的金融结算制度作为保障。这样优秀的招商条件的确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对商人们来说肯定是绝佳的投资方向了。
就连将生意做遍大半个地球,在这个时代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对于海汉所给出的招商条件也羡慕不已。只可惜海汉对东印度公司一向提防得紧,在殖民地招商阶段从来就不给其参与的机会,苏克易也只有在旁边看热闹的份。
东印度公司当然也曾尝试过让扎根巴达维亚的汉裔商人出面去争取这种机会,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有成大朋在背后提供详细的情报,这些商人连资格申报都很难过关。而为了打消荷兰人的疑心,成大朋自己也曾报名过海汉的招商活动,结果自不必说,他因为“与荷兰人过从甚密”这个原因而被拒之门外。
严格说起来,费策贤与苏克易其实也并不算同病相怜,因为在场的大明商人可都是有资格参与到马尼拉的开发当中。只是这种参与全是来自于商人们的自作主张,而没有人考虑过是否应该向官府报批备案,大家都假装不知道有他这个大明使臣在三亚,这才是最让费策贤感到郁闷的事。
造成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费策贤认为还是海汉人从中作梗所致,如果不是他们一直在刻意打压大明官方的权威,这些来自大明的商人又怎敢如此大胆地目中无人。只可惜他空有一肚子的不满,却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只能是跟苏克易在旁边大眼瞪小眼,吐槽几句都还得压着声音,以免隔墙有耳被旁人听去后打小报告。
施耐德可顾不上理会这些旁观者的感受,他今天要忙的事情很多,除了马尼拉地区的招商项目之外,还有为下半年海汉将要对外出口的各种商品征集订单。这其中包括了历年来为海汉创造利润最多的盐、糖、油、酒、玻璃制品、日用品、印刷品、造船业等等。
在逐步实现初级工业化生产之后,海汉的这些大宗商品的制造成本也在逐年降低,依靠着成本上的优势,在大明等国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地提升。而作为分销商的各国商人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短短数年内就让海汉商品畅销到远东各国国内。
在此期间各国有多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被海汉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击败甚至沦落到破产的地步,大概没人能统计出确切的数目,不过作为胜利者的海汉倒是一直在不断地从其他国家引入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作为本国发展制造业的技术补充。
这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的匠人,在来到海汉之后只需接受短期的技术培训,便可以出任新的岗位,成为海汉式的产业工人。
例如在昌化钢铁厂工作的人员,就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来自广东佛山附近铁匠出身的移民,这些技术移民原本就掌握了一定的冶炼技术,有的老铁匠甚至是有着数十年的丰富从业经验,其实践水平还要远高于海汉技术部门的理论专家,在昌化落脚之后很快就进入到角色中。
而海汉在引入技术移民的过程中尝到甜头之后,便将这个措施列入了民政发展纲要中,作为每年贸易活动的内容之一。
之所以会将引进技术移民的列入到贸易范畴,是因为各国的中介机构也同样是海汉官方的交易对象之一,海汉会以较高的报酬委托该国的中介机构从当地招募指定行业和技能的移民,这对于类似牙行这类的中介来说算是每年都必须要争取的一笔大买卖。甚至有一些经营规模比较大,与海汉合作时间比较长的中介,已经开始有了猎头公司的雏形,会主动出击去网罗一些海汉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很快施耐德就公布了海汉今年准备引入的技术移民需求清单,重点仍是铁匠、木匠、造船师、泥水匠、大夫,有功名在身的文人,卸任官员,资深水手等等,以及其他一切有特殊技能的匠人。而这些人的名额没有上限,只要专业技能达到了海汉的要求,便可以跳过移民考察期立刻办理入籍手续。而为海汉招募到这些移民的中介机构,也将按照不同工种的标准来计算报酬,其中介费用最低也是普通移民的八到十倍,最高的甚至会到百倍以上,对这些机构来说的确是发财的好机会了。
海汉为此给出的报酬还不仅是钱财一项,凡是为海汉招募的技术移民达到一定的数量,这些中介组织便可以升级为海汉的地区分销商,从而有机会扩大经营范围获取更丰厚的收益。而原本就已经是分销商的商家,还可以继续晋升等级,获得更多的资源,这对于一部分商家来说可能是比简单的中介报酬更有吸引力的条件了。
随着施耐德在台上不断地宣布今年要招募的工种,费策贤的脸色也是越发阴沉。世人皆知海汉国的人口结构中有大部分都是原属大明的汉人,而这些技术工种的招募更是摆明了在挖大明的墙角,毕竟除了大明之外,没有哪一国能够提供这么齐全的招募对象了。
不过他一侧头,看到苏克易的表情几乎是咬牙切齿,不禁开口问道:“苏大人为何如此在意此事”
苏克易应道:“费大人不会认为他们只打算挖大明的墙角吧”
“难道贵国也……”
“是啊,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挖墙脚的机会,哪一国都一样。”苏克易点点头肯定了对方的猜测。
自两国签订和平协议以来,海汉与东印度公司之间逐步实现了贸易正常化,这在给荷兰人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让他们头疼的问题。
第1741章 性能升级
虽然这个时代的人还不懂得什么叫做贸易顺差逆差,但只要稍稍熟悉海汉情况的人,都知道海汉国每年的商品出口额要远大于进口额。海汉从外部购入的大多是各种原材料,而出口的几乎都是经过了深加工之后价格翻上数倍的量产商品。海汉也正是靠着每年数额巨大的贸易顺差,在短短数年中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从而有了足够的资金来扩充军备,打造远洋船队,不断地在海外开辟新殖民地。
时至今日,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进入到良性循环当中,海汉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有大部分是通过这些跨国商人们来完成,而对于新殖民地的开发工作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依靠各国商人投入资金和人力,官方只负责引导、管理和安全保障。
这种运作模式让官方的财政压力减小了许多,并且商人们出于逐利的本性驱使,在开发新殖民地的过程中会比官方更加积极主动,避免了官僚体系运转效率较低所引发的一些弊病。而对于参加到这个过程中的商人们来说,这大概是他们有史以来最好的发财机会,极为低廉的运作成本和新殖民地宽松的管理制度,让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取到大量的财富。
当然这样的运作模式也不是没有弊端,海汉国对于商业,特别是跨国贸易的依赖十分严重,一旦出现贸易争端、战争、天灾等状况,就很容易影响到国家的稳定。
本书首发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虽然这个时代的人还不懂得什么叫做贸易顺差逆差,但只要稍稍熟悉海汉情况的人,都知道海汉国每年的商品出口额要远大于进口额。海汉从外部购入的大多是各种原材料,而出口的几乎都是经过了深加工之后价格翻上数倍的量产商品。海汉也正是靠着每年数额巨大的贸易顺差,在短短数年中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从而有了足够的资金来扩充军备,打造远洋船队,不断地在海外开辟新殖民地。
时至今日,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进入到良性循环当中,海汉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有大部分是通过这些跨国商人们来完成,而对于新殖民地的开发工作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依靠各国商人投入资金和人力,官方只负责引导、管理和安全保障。
这种运作模式让官方的财政压力减小了许多,并且商人们出于逐利的本性驱使,在开发新殖民地的过程中会比官方更加积极主动,避免了官僚体系运转效率较低所引发的一些弊病。而对于参加到这个过程中的商人们来说,这大概是他们有史以来最好的发财机会,极为低廉的运作成本和新殖民地宽松的管理制度,让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取到大量的财富。
当然这样的运作模式也不是没有弊端,海汉国对于商业,特别是跨国贸易的依赖十分严重,一旦出现贸易争端、战争、天灾等状况,就很容易影响到国家的稳定。虽然这个时代的人还不懂得什么叫做贸易顺差逆差,但只要稍稍熟悉海汉情况的人,都知道海汉国每年的商品出口额要远大于进口额。海汉从外部购入的大多是各种原材料,而出口的几乎都是经过了深加工之后价格翻上数倍的量产商品。海汉也正是靠着每年数额巨大的贸易顺差,在短短数年中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从而有了足够的资金来扩充军备,打造远洋船队,不断地在海外开辟新殖民地。
时至今日,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进入到良性循环当中,海汉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有大部分是通过这些跨国商人们来完成,而对于新殖民地的开发工作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依靠各国商人投入资金和人力,官方只负责引导、管理和安全保障。
这种运作模式让官方的财政压力减小了许多,并且商人们出于逐利的本性驱使,在开发新殖民地的过程中会比官方更加积极主动,避免了官僚体系运转效率较低所引发的一些弊病。而对于参加到这个过程中的商人们来说,这大概是他们有史以来最好的发财机会,极为低廉的运作成本和新殖民地宽松的管理制度,让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取到大量的财富。
当然这样的运作模式也不是没有弊端,海汉国对于商业,特别是跨国贸易的依赖十分严重,一旦出现贸易争端、战争、天灾等状况,就很容易影响到国家的稳定。虽然这个时代的人还不懂得什么叫做贸易顺差逆差,但只要稍稍熟悉海汉情况的人,都知道海汉国每年的商品出口额要远大于进口额。海汉从外部购入的大多是各种原材料,而出口的几乎都是经过了深加工之后价格翻上数倍的量产商品。海汉也正是靠着每年数额巨大的贸易顺差,在短短数年中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从而有了足够的资金来扩充军备,打造远洋船队,不断地在海外开辟新殖民地。
时至今日,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进入到良性循环当中,海汉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有大部分是通过这些跨国商人们来完成,而对于新殖民地的开发工作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依靠各国商人投入资金和人力,官方只负责引导、管理和安全保障。
这种运作模式让官方的财政压力减小了许多,并且商人们出于逐利的本性驱使,在开发新殖民地的过程中会比官方更加积极主动,避免了官僚体系运转效率较低所引发的一些弊病。而对于参加到这个过程中的商人们来说,这大概是他们有史以来最好的发财机会,极为低廉的运作成本和新殖民地宽松的管理制度,让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取到大量的财富。
当然这样的运作模式也不是没有弊端,海汉国对于商业,特别是跨国贸易的依赖十分严重,一旦出现贸易争端、战争、天灾等状况,就很容易影响到国家的稳定。虽然这个时代的人还不懂得什么叫做贸易顺差逆差,但只要稍稍熟悉海汉情况的人,都知道海汉国每年的商品出口额要远大于进
第1743章 各有目的
海汉与占城的暗中交易本来是为了打击荷兰人,以便让自家情报部门继续在巴达维亚操控粮食市场的走向,不过却因此而敲了葡萄牙一闷棍,让其在三三甲式步枪的竞价中意外出局。要是让托马斯知道了真相,怕不是得气个半死。
不过好在占城国并没有如福建与安南这两家一般的阔气,只订了五百支新式步枪作为现有军力的补充,所以葡萄牙在后面还是能有拣漏的机会,只是无法大量购入罢了。
对于福建许氏和安南国来说,从海汉购买武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武装自身,同时也是主动将自身与海汉进行利益捆绑,从而在军事方面获得海汉的长期支持和庇护。而占城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完成对外扩张,他们的目的只是尽可能地保证国家武装水平不至于比北边的强邻安南差得太多,而且军中还有不少近几年购买的步枪,所以更换新式武器的需求也不是那么迫切。
葡萄牙的情况则与这几个国家都有所不同,由于殖民地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扩张,他们在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南海地一直都维持着一千五到两千人左右的武装人员,而且近年与荷兰的冲突不如以前那么激烈了,所以在武器装备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需求。
不过葡萄牙人极为精明,只要能有购买海汉武器的机会,他们都还是会尽可能地调动资金多买一些。海汉制造的武器性能胜过他们自行制造,将这些武器送回欧洲去,也同样会派上很大的用场。
本书首发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海汉与占城的暗中交易本来是为了打击荷兰人,以便让自家情报部门继续在巴达维亚操控粮食市场的走向,不过却因此而敲了葡萄牙一闷棍,让其在三三甲式步枪的竞价中意外出局。要是让托马斯知道了真相,怕不是得气个半死。
不过好在占城国并没有如福建与安南这两家一般的阔气,只订了五百支新式步枪作为现有军力的补充,所以葡萄牙在后面还是能有拣漏的机会,只是无法大量购入罢了。
对于福建许氏和安南国来说,从海汉购买武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武装自身,同时也是主动将自身与海汉进行利益捆绑,从而在军事方面获得海汉的长期支持和庇护。而占城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完成对外扩张,他们的目的只是尽可能地保证国家武装水平不至于比北边的强邻安南差得太多,而且军中还有不少近几年购买的步枪,所以更换新式武器的需求也不是那么迫切。
葡萄牙的情况则与这几个国家都有所不同,由于殖民地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扩张,他们在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南海地一直都维持着一千五到两千人左右的武装人员,而且近年与荷兰的冲突不如以前那么激烈了,所以在武器装备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需求。
不过葡萄牙人极为精明,只要能有购买海汉武器的机会,他们都还是会尽可能地调动资金多买一些。海汉制造的武器性能胜过他们自行制造,将这些武器送回欧洲去,也同样会派上很大的用场。海汉与占城的暗中交易本来是为了打击荷兰人,以便让自家情报部门继续在巴达维亚操控粮食市场的走向,不过却因此而敲了葡萄牙一闷棍,让其在三三甲式步枪的竞价中意外出局。要是让托马斯知道了真相,怕不是得气个半死。
不过好在占城国并没有如福建与安南这两家一般的阔气,只订了五百支新式步枪作为现有军力的补充,所以葡萄牙在后面还是能有拣漏的机会,只是无法大量购入罢了。
对于福建许氏和安南国来说,从海汉购买武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武装自身,同时也是主动将自身与海汉进行利益捆绑,从而在军事方面获得海汉的长期支持和庇护。而占城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完成对外扩张,他们的目的只是尽可能地保证国家武装水平不至于比北边的强邻安南差得太多,而且军中还有不少近几年购买的步枪,所以更换新式武器的需求也不是那么迫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