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小公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贪狼独坐
他的眼眶有些泛红,心头思绪万千。
多淳朴的人们啊!
他们的渴求,真的很多吗?!
不多的,他们只是想活下去、想有个家。
可以好好的种地,然后努力给自己盖一间宅子。
他们不奢求天降横财,他们没想过不劳而获。
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他们都是低着头、弯着腰恭敬于天地、恭敬于祖先的活着。
即便是劳苦压弯了他们的背,即便是天灾将他们的辛劳摧毁。
亦不曾自暴自弃,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
他们努力的给国朝纳税,承受着来自于士绅的盘剥和压榨。
他们期盼的真的不多。
能好好种地、老天爷赏口饭吃,能盖一间大屋子、有些许存粮他们就满足了
若是孩子能就学,他们能感恩戴德一辈子。
他们是心怀感恩的,玉螭虎知道他们从自己所剩无几的家当里拿出仅有的鸡蛋、风干肉。
偷偷的塞给了来救灾的军汉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
他们知道,这位漂亮的少年和那位尊贵的太子为他们付出了什么。
他们也很清楚,这位少年什么也不缺、那位太子更是富贵至极。
这两位是不需要他们付出什么的,他们现在……也给不起什么。
这一叩首、这一拜,是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拿得出来的、最为珍贵的。
“大家且起来!都起来!我……受不得这诸位如此大礼啊!”
玉螭虎的声音在发颤,跟在他身后的朱厚照已然不断的在抹着眼角。
搀扶着几位老丈颤颤巍巍的站起来,望着那一张张淳朴而真挚的面庞……
突然间,无论是玉螭虎还是朱厚照都觉着。
自己这段时间来吃的苦、受的累,在堤坝上鏖战的那些日日夜夜都是值得的。
无论是救助秦地大灾的百姓,还是此番前来抗灾。
玉螭虎下意识遵循的是上辈子所遵循的理念,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想。
兼济天下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量的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们。
处男哥在这方面,当时带着一票兄弟伙办了不少。
这其中包括了救灾、灾后重建、扶贫、助学……等等,他们只是默默的做。
从来没有去宣扬此事,因为于他们而言没有必要。
来到这个时代尽管是出身荣华勋贵之家,但他还是下意识的去挣自己需要的一切。
这于他而言已经近乎是本能的事情,我要的我可以亲手拿到!
英国公府的影响力他没有考虑刻意淡化,或者刻意使用。
有是事实改变不了,既然是有善用就好。
《拿来主义》咱玉螭虎那当年也是学过的,他并不刻意纠结自己有什么、没什么。
没有我挣就好了,有的我善用即可。
他下意识的就认为,自己既然有余力那边就得做到在这些事情上无愧于心。
望着黑压压的人群,望着这片在朝阳下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人群。
玉螭虎眼眶有些发红,多好的人们啊!
他们值得自己这么做,他们值得最好的!
“知道您和殿下要回去了,乡亲们都想着为您和太子准备点儿什么……”
几位老丈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张小公爷这个是才注意到一件事情。
这几位老者可都是不同行省的啊,尽管他们都是灾区灾民。
但都是不同行省灾民里,颇有人望、声望的乡贤。
他们是真的乡贤,在大多数人都退走的时候这些老者没有走。
他们坚持留下来,组织青壮上了大堤。
这些老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他们本可以彻底。
但他们选择了坚守,同时也选择了一起承担这份危险。
他们才是真正的乡间贤德!
“苦命人身无长物,好在您和太子也不是立即便走的……”
眼见极为老者微微摆手,那青壮们便捧着藤条箱子便缓缓的站了出来。
几位老者颤颤巍巍的走到了箱子前,将箱子打开来。
眼见箱子里放着一件短打,一条扎带裤子。
里面一共是两套,看起来就像是为张小公爷与熊孩子订做的一般。
只是看起来……颇为寒酸,甚至就像是一身的乞丐装束。
这是用一块块的碎布,给贴缝起来的。
所不同的是每一块儿碎布上除了有一个“福寿”纹之外,还缝着一行小字。
“豫南汝宁府三十六寨苦命人拜祝恩公玉螭虎”,事实上不止一片步是如此。
若仔细看的话,上面的每一片布皆是如此!
上面的每一片布,都仔仔细细的被缝上了这么一行字。
这一件短打、这条裤子,是凝聚了三个行省里无数百姓、无数村寨们心血而成!
“您的马车,都拿去填堤坝了……”
眼见一名老者缓缓的站了出来,声音沙哑却洪亮。
“咱虽然是穷苦人,却不能不知道好赖!更不能叫您遭罪!赶上来!”
便听得这老者一声沉喝,人群中缓缓的让开了一条道路。
一辆马车“吱吱呀呀~”的从人群中,被缓缓的推了出来。
这辆马车没有从前张小公爷的马车华丽,甚至看起来是那么的老旧。
上面的木块儿,新一块、旧一块儿的。
整辆马车,还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
听着、看着,就像是要散架了一般。
仔细看去,会发现每一块的板上、每一根木条上都有着刻字。
这些刻字,就工整多了。
“大明鲁东鄄城十万苦命人,拜祝恩公玉螭虎”,并上有“福寿”纹之。
这辆马车“吱呀~吱呀~”的艰难行来,这看则损之的马车……
此刻在此地,却显得重逾泰山!
玉螭虎呼吸变得无比沉重,这里的灾情他是知道的。
这些百姓们此时比谁都需要木料,需要哪些上好的木料来给自己修屋子。
然而他们却把自己手中仅有的这些木料,打造了这样一辆的马车……
“简陋了些,还望小公爷莫嫌弃……”
几位老者看着马车,眼底里满是愧疚。
和张小公爷填进去的马车相比,他们的马车却是简陋多了。
没有了华贵的雕装镶嵌,更没有古物装饰。
没有华丽的车型,甚至连木料都没有人家的珍贵。
张小公爷的马车用料乃是琼岛黄花梨古树,都是从琼岛深山密林中耗糜巨大一棵棵运出来的。
伐出山林后还需放置数年,任由风吹雨打剥去杂皮。
留下了坚硬逾铁的油格,而海黄油格的生长是出奇的缓慢和诡异。
数十年的树也许只有拳头粗细的油格可用,上百年的老树甚至可能不过一掌粗细。
甚至一些数十年的树伐下来,里面不过三指粗细的油格……
可想而知,张小公爷那几辆马车造下来到底耗糜了多少大树、多少料子。
而这些大树要从深山运出来,又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相较之下,这些马车的确是简陋的可怜。
“不!这些车,不是简陋……是贵重的小子不敢乘之!”
手指轻轻的抚过这辆马车,玉螭虎的心都在发颤。
这些百姓们自己都在遭灾,每一块木料都那么的珍贵……
他们是如何舍得拿出这些珍贵的木料,给自己打造一辆车子的?!
看着上面的每一个刻字,那些字似乎是纂刻在了张小公爷的心头上。
每一块木料、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沉重……
甚至压的玉螭虎有些喘不过气来,他下意识的就要拒绝——这是他自认承担不起的重!
“大堤上的同袍,更值得诸位的敬重!某……只是做了些许本分而已。”
这不是虚言,这是张小公爷的心里话。
“您的本分,是老朽等的福分!人……当会惜福!”
说着,几位老丈不由分说便将这短打披挂在张小公爷身上。
并簇拥着他,要将他搀上马车。
这些个老丈们年纪最小的,也都要古来稀了。
张小公爷哪里敢跟他们犟啊?!
连道不敢,在他们的簇拥下就这么登上了马车。
没有等张小公爷反应过来,他们已然走向了熊孩子。
眼见他们拿出了一件袍子,双手捧到了这位大明太子面前。
“这……这是个本宫的?!”
熊孩子猛然面皮涨红,这一刻他就像是一个期待被夸奖、被称赞的孩子。
在自己付出了努力和拼搏之后,得到了来自于他所为止努力的人们,给他最高的奖励。
“殿下此番为我等百姓战于大堤,草民等如何能忘?!如何敢忘?!”
眼见这些个老家伙们已然是激动的浑身颤栗,历朝历代以来何曾听闻有太子来救洪灾的?!
还亲自带着人上大堤,去堵漏、去扛麻袋!
“殿下!吾等草民,铭感五内!殿下恩德,当受此礼!!”
“殿下恩德,当受此礼!!不敢忘呐!!”
那远远的人山人海,在朝阳中轰然拜下。
那些活命下来的百姓,那些曾经在营帐里跟着嘻嘻哈哈的熊孩子一并吃饭的灾民们忘不掉。
这些日子以来,这位太子穿着草鞋短打。
跟他们吃一样的饭菜,却每日奔走在大堤上。
下了大堤,还不时来问问他们有何所需。
初见他时华贵如烈阳,而今却被晒的黝黑的如同昆仑奴。
堂堂太子之尊,却一身泥点浑不在意。
“呼啦~!”呆滞的熊孩子没有反应过来,但这些老者们已经站起来。
他们将这件袍子披在了他的身上,这件满是补丁的袍子一时间竟然是那么的耀眼……
在它之上,一针针的绣着“殿下仁德,祈愿万福”。
“抬上来!!”
为首的老者怒目圆瞪,一声沉喝一下。
眼见一座简陋的辇驾被一群汉子们,默默的抬了出来。
辇驾真的很简陋,上面的蟒都雕的歪歪斜斜。
然而那每一笔的刻刀痕迹、那每一块破旧的木料,似乎都凝着一股子气……





明朝小公爷 第八百零三章 大灾将平人归去,远洋荣归一骑士(肆)
“且请殿下上辇!”
几位老者便是要当场拜下,却被回过神来的朱厚照慌忙扶起。
回过神来的他眼眶发红,浑身的每一寸肌肤都在颤栗。
缓缓的抬起腿,此时的朱厚照虽是身着着短打、披着袍子。
衣装让他看起来很是寒酸,然而他含胸拔背昂首凝目之姿却又让他整个人显得极为肃穆。
皇家苛刻的礼仪训练,这一刻在他身上完美的体现。
尽管身着陋袍,却无减其半分威仪!
晨光撒来如同碎金,飘在他稚嫩的脸上让他染上了一身霞色。
他缓缓的吐出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了一些。
轻轻的踏上了这座简陋的辇上,抬眼望去是他的少年老师。
是他最尊敬、也是最亲近的虎哥儿,他远远的看着自己……
郑重无比的正冠掸衫,对着他长揖到底。
一时间,朱厚照竟有想哭的冲动。
他知道虎哥儿这一礼的意思,他长大了!
他,不再是一个孩子了。
从一个男孩儿到一个男人的过程,他是在这次洪灾中、在大堤上完成的。
他不再对圣人先贤所言的那些道理,在他的脑中浮现。
一股血气由心间凝起,从胸腔直冲入脑中。
猛然间,手按辇驾的朱厚照面皮涨红!不由自主的长啸而出。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一番长啸下,这位太子殿下的聪慧博学尽展无疑。
上下用句囊括了《尚书·夏书》、《荀子·大略》、《史记·淮阴侯列传》……等等。
即便是远远赶来的刘大夏听得此长啸,亦是震惊的心头发颤!
随即老头子一时间泪溢满眶,对着那昂首长啸的太子殿下便是正冠掸衫而躬身拜下……
如此学问,再有如此历练。
太子克继大统之下,天下百姓何其幸甚啊!
“起辇!!”
刘瑾从来都没有像这一刻一般,唱礼唱的如此的有底气。
然而他一声唱礼下,眼见那些个老者们再拜而下。
“殿下!小老儿这般苦命人,着实无甚可送与殿下的……”
“由此至殿下回京,便由我等苦命人……为殿下抬辇罢!”
一群衣衫褴褛的汉子默默的站了出来,他们神情肃穆犹如要奔赴战场的军汉。
便听得这一声沉喝,这些个汉子们呼喝着抬起了这座辇驾。
眼见几位老者一抬手,一副幢幡“呼啦~”一声被展开!
这幢幡在朝阳烈风之下,被吹的猎猎作响。
与那马车、那辇驾、那袍子一般,这幢幡显得是格外的寒酸、破旧。
但在罡风之下,飘荡着的丝条字迹很淡。
可如果仔细去看的话,会发现那些丝线似乎带着一股血气!
再仔细瞧去,那些丝线竟是用血所染就!
“灾苦人得幸!生于大明,陛下仁德,殿下慈悯……”
“大灾活命,全赖皇恩!愿我大明,昌盛长茂!吾皇陛下,万寿无疆!”
这两行字下的,乃挂及受灾四省各州府百姓之名!
“此幡乃是托殿下回京,献与陛下的!”
“愿我大明,日月同辉!吾皇陛下,万寿无疆!!”
那远远赶来的刘大夏一时间心潮澎湃,百姓如此……何愁国家不兴?!
陛下如此,何愁百姓不从?!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命也!”
刘大夏缓缓的站起身来,轻声的吟诵起《贾谊新书·卷九·大政上》中的章节
“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功也!”
“故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
“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
“……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
“……故夫菑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呜呼,戒之戒之!夫士民之志,不可不要也!呜呼,戒之!戒之!!”
昂首缓缓站起,刘大夏须髯皆张!
望着那晨光下的百姓们,轰然为太子、为玉螭虎开路。
这一刻,他深切的感受到了圣人之言中的那些蕴含的道理。
民欲胜之,国何以不胜?!
民欲存之,国何以败耶?!
夫民者国之本也,君者代天巡狩、牧民于野。
君失其德,民怨而天取之!
君尚其德,民从而无可取也!
为君者、为臣责,当以民为本!
是以《荀子·王制》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是以亚圣于《尽心章句下》复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此番行事、这样的结果,岂非是最好的注脚么?!
太子、勋贵重臣不惜以身犯险,亲赴抗灾!
即便是洪涝成害,却民心不失、民心不败。
民心不失,国朝基石自是稳如泰山!
“此番危情,亦满是机遇!”
刘大夏不由得想起,张小公爷在营帐里给太子上的课。
那些课并没有避讳他们,只是刘大夏自己听的有些云里雾里。
“化危为机、化险为吉,是否遇难呈祥皆看自身之力!”
“百姓或许不曾进学,但他们并不愚笨!”
“范蔚宗公所作《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之言,殿下当谨记!”
刘大夏皓首穷经可不是白说的,当时就听出来张小公爷所言的典故。
范晔范蔚宗乃南宋时史学大家,其立言之作便是《后汉书》。
张小公爷所选的,乃是《后汉书·第五伦传》。
第五伦,字伯鱼。
东汉明臣,官至蜀郡太守、司空等。
无论是身份低微还是身处高位,他都仗义执言从不退缩、提倡节俭。
张小公爷所说的这句,便是第五伯鱼公上疏汉肃宗奏所言。
原文是:
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下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夫阴阳和岁乃丰,君臣同心化乃成也。
而“言传身教”这个词,则是由此而出。
当时刘大夏虽然知道出处,但却对张小公爷的话感到有些云山雾罩不甚明了。
可当面前的这些个百姓们,延绵数十里甚至可能延绵四省的给太子、给小公爷送行。
看到了这一幕,刘大夏突然明白张小公爷要表达的是什么了。
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不如实实在在的为百姓们做点事情。
百姓们不傻,他们有眼睛、有耳朵、有脑子。
他们心底里有一杆秤,很清楚谁对自己如何。
张小公爷与太子如今得到的一切,不是他们三两句话说出来的。
是实实在在的在堤坝上,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所以才有了那一句:“其身不正,虽令下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立身不正哪怕是有权下令,哪怕是下面执行了也难免懈怠“令从”。
只有以身作则亲自去做,下面的执行者才会心甘情愿的跟随。
而如果没有身体力行仅仅是口头上去说的话,那么产生的只是争执和辩论。
甚至被迫执行,也只是阳奉阴违。
张小公爷和太子做的,其实并不复杂。
他们只是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堤坝上,在危险的区域里带着人用自己的马车堵住了缺口。
他们只是默默的吃着跟灾民一样的饭菜,然后跟其他的军汉、青壮一般扛起沙袋。
他们做了什么,百姓们是看到的。
不需他们自己去说什么,百姓们自会分辨。
那么,百姓们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吗?!
百姓们是知道的,这自发组织起来的、延绵数十里甚至可能延绵至四省的灾民送行队伍……
这就是最好的注解,也是百姓们给他们最大的褒奖。
洪灾是危,危及百姓、危及国本。
但同时亦是机,危中护持、险中卫之!
如此而行之,自能聚民心、凝民意。
望着百姓们自发的跪送太子、行小公爷,刘大夏默默的抬首望去。
这两位并没有直接对他教授什么,但从他们身上……刘大夏觉着自己学到了什么。
或许,这亦是另一种形式的言传身教罢!
刘大夏所不知道的是,此时一脸肃穆站在辇驾上的太子朱厚照浑身颤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唯有躬行,方知真切!陆放翁公,诚不欺我耶!
也是这一刻,朱厚照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民心、什么叫民意。
亦是这一刻,他无比的感激自己那位沉默的少年恩师。
是他力排众议甚至不惜与自己的父皇冲突,也要保自己救灾一行。
一直以来,熊孩子对于民心、对于治国总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如何是一个好皇帝、如何做一个好皇帝,他思考过却没有确切的答案。
当今日这些百姓们恭敬的送他上辇,当他看着这些百姓们自发的为他送行的时候。
他突然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一个君王。
这些都不是先生们能教授的,亦不是上能学来的。
要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走在百姓身边,体恤民苦、悯民之疾。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懂得为君者让如何处之。
“恭送殿下!拜殿下活命恩德!!”
拜倒的百姓中,不知谁喊出了第一声的呼唤。
接着,便是那无数跪倒的百姓抱拳抬首望着那辇驾上的太子声浪如雷!
“恭送殿下!拜殿下活命恩德!!”
这声浪轰然炸响,却不仅仅是限于此一地。
便听得远远的,那看不到尽头的人潮中这声浪愈加高涨!
1...425426427428429...4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