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隋末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隔壁老黄哥
所以搞来搞去,最终从洛阳出发的时候是二十二万人,抵达卫县的总人数也是二十二万,但双方的战力比却发生了变化……本来战力差别就很大了,如今自然是强弱立判。
然后呢!
而天凤军这边,黎阳一期集训的三万八千人不说,二期计划是集训三万人,实训是两万九千,加上黎阳卫城自己又募集了四千民勇,还有黎阳仓的三千仓卒,此外留在聊城的天凤军也在训结了两期新兵后,派来了援军十二营六千人,所以这个时候黎阳大营的总兵力也达到了八万人。
然后,高密在九月二十六得到李密领军进入洛阳会师并誓师出征讨伐天凤军的消息后,便连夜组织了万人规模的辎重输送队伍,通过水陆并进的方式,向黎阳加急送去八万箱神机箭、三百万发神机备箭、十五万枚手榴弹、三万套梨花枪、五万斤火药和大小雷王、雷神的组件(火药分装运输,战时再现场组装)等等,以及一万五千套近战甲胄和一万八千套弩手甲胄,此外还有全部库存的被服、鞋袜、冬装等等物资。
送出这些物资等于是清空了全部的库存,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杨春虽然不算什么,可李密不是善茬啊!
而黄娜和黄小刚也分别对高密和黎阳、下邳和彭城下达了最高级别的天凤军总动员令,虽不至于说此战是天凤军的生死之战,但这一战要是打好了,说不定就是杨隋的生死战,只要能一战打掉这支代表了隋朝最后战力的联军,杨隋的统治也就差不多可以画上句号了。
而在总动员的基础之上,黄小刚也没忘记了刚刚组建的空军部队,虽然这次南下彭城、下邳的支援行动,空军战术小分队并没有起到出奇制胜的功效,但效果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而且经验教训也总结了一大堆,也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黄小刚干脆就把目前全部的二十四个飞行员全都派去了黎阳,并让老公输带着公输盖领着一般的研发队伍跟着去了黎阳,就看这支新生的天凤空军能不能在这场黎阳战役当中立下盖世奇功了!
然后,截止十月,天凤军实控区和托管区的秋收和两税也全部完毕,各地解来的粮食、材料、油料、布匹、五金、钱财等物不可计数,经过初步的造册预算,共计结余粮食(含粗细粮秣)约十八万担(二十万石左右)、铜钱约七万贯(开皇钱)左右。
而顺带着,华夏商行也做了一个年中小结,结果是商行下属设粮商铺共计结余粮食二十四万石、商行整体结余铜钱十五万贯并还有至少价值十万贯的各类物料囤积在仓库,利润率却是比整体的税收还多了不少。
当然了,可别忘记天凤军自打占据高密建政开始,就处在极度缺粮的状态,这个情况也是直到黄娜领军展开秋季攻势以后才慢慢得到环节,并在打下了黎阳仓后才完全解决了缺粮的危机,所以如今实控区和托管区不但不需要倒贴粮食还能解来这么多的粮食,这倒也说明天凤军的施政还算是初步获得了成功。
最后还有两个好消息,就是旅顺港那边建港和筑城的工作还算一切顺利,报表已经在统计很快会报来,然后就是旅顺港送来消息称已经从陆路得到了赴日船队即将回航的消息。
凤舞隋末
凤舞隋末2018
。
第五百三十章 何以鉴德
三月的时候,借着日本使节团归国的机会,黄小刚派出了一支以五条民版千料五牙舰为主力,配套八条二百料海舢为辅助的小型船队,用着送货上门并携货回航的借口,发船去了日本。
虽然这次远航的真正关键任务是探索航路,并验证黄娜根据记忆做出来的简易版六分仪是否能用,且这个重任还是压在了年仅十四岁的李淳风身上,但船队本身的配置还是合情合理的,不但有整整半个营的天凤军老兵压阵,并且正副队长还都是黄县一期的老兵,渤海边出身的积年老渔民。
鉴于李淳风在历史上的传奇经历,以及他还是跟着袁守城和袁天罡一同出场的属性,所以对于这支队伍黄小刚可以说是最放心和最不操心的,从三月份出发一直到现在他可是一次都没担心过,如今既然收到了船队即将返回的消息,他就更不会放在心上了,就等着看船队何时到港了。
然后……然后就该解决的就是科举问题了,从七月份开始,便陆续有实控区的文人儒生往高密赶,来了之后先是在酒楼茶寮之中聚集商议,然后便慢慢跑去堵《东华时报》的门,开始是堵在门外看看能不能遇着报社里的熟人打听一下情况,后来随着人渐渐聚集增多,便自然免不了喧哗,以至于到了后面渐渐在报社门前形成了一个广场热议的效应。
而黄小刚回了高密之后,到也没敢第一时间跑去报社门前听取民意,而是小心谨慎的把当初招来给报社撑门面的几位山东大儒叫了过来,问了问他们的意见。
当初也是因为跟五姓联军开战得胜之后,天凤军这边决定把战败的清河崔氏给流放辽东,而因为这种将高门望族集体流放去海外苦寒之地的事情从南北朝以后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当初历城的谢、王、颜、司徒四家代表山东士族领头来谈,而黄小刚则直接把人扣下,然后在高密城内找了一座大宅,随便挂上一面《东华时报》筹备处的牌子,便把几人给弄了进去盘了起来,先期什么工作都不用他们干,只需要整理天凤军从各处收集来的各种藏书就成了。
这谢、王、颜、司徒四家的代表,自然都是学富五车、须发皆白的大儒,反正对于隋末时代人文历史也不怎么了解的黄小刚也懒得去记他们的名号,也就笼统的给予了几人统一的称号,便是“公”!
黄小刚把几人请来后,便也施礼直言道“敢问谢公、王公、颜公及司徒公,今次各地文士齐至高密,所论之事究竟为何”
几位大儒听来都是面面相窥,最后还是其中年岁最长的司徒公拱手答道“前朝科举,首要论德而辅之与术,至于本朝……唯术择材,有失仁德啊!”
黄小刚听来一笑,便问“若取士不论术而论德,又当何以鉴德”
如此一问,别说是司徒公了,其余几人顿时也都是面色一囧,所谓的取材论德,实际上言下之意也就是推崇两汉的“孝廉”制,但问题是历史已经证明了孝廉制度已经落伍并且在隋朝的文帝和杨广两朝就已经被科举制度给取代了,现在重提岂不是要搞复辟
这孝廉制度开始于东汉,东汉朝选拔人才,注重举孝廉,而孝和廉不是才,是所谓的德行。
这其中对于德的衡量,就是大家都说你孝,你就孝;大家都说你廉,你就廉!
这制度一开始的时候当然是特别的好,这大家想一想,凡是要当官的人在这个制度下面,肯定都得都孝敬老人、不贪污、不取不义之财,推而广之,这社会风气当然好。
但反过来,我不当官当然廉,我贪谁的去
我到底孝不孝,总得有人上我们家来考察一下对吧
然后,我四十好几岁了,跪在地上给我爹洗脚,你说这算孝不算孝
然后亲爹死了,我在坟墓边儿上结庐,守孝三年、不吃酒肉、不跟老婆行房事、不看歌舞,你说我孝不孝
然后仗着家里有钱有粮、有田有地,我该修桥就修桥,该修路就修路,整天花钱到处去刷声望,然后等声望刷到了位,你敢不给我官做
而且,单纯用钱刷声望也不行,还得家里有势力,如果是没根没基的商人,他敢拿钱出来刷,分分钟就得给人弄死。
所以,发展到了后来,也就只有官宦人家才权有势有声望,于是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到了后来的后来,想当官想举孝廉就看你们家是不是官宦出身。
这样一来,平民就永远不孝不廉,官宦人家出身则老能被推举上,这样就造成了累世公卿。
比如说曹操统一北方之前的袁绍,他的家族就号称四世三公。而袁氏的四世三公不是世袭,并非袁绍的爷爷传给他爸爸,他爸爸传给他,而是他们家四代人声望累积,都当了三公这样的大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可见他势力有多大。
于是,就在这样的光环加持之下,袁绍一个人占有幽、冀、青、并四州之力,当时的天下一共十三州,他就独占了四个州。
好了,再说就扯远了,单说这孝廉制别管是隋朝还是新朝,复辟是绝对没可能复辟了,道理黄小刚也懒得跟几个老学究掰扯,于是直接呛一句“若取士不论术而论德,又当何以鉴德”
就把司徒公的嘴给堵住了,毕竟老人家也是活了一把年纪,一开口发现忽悠不住,也就不会继续找不痛快落自己脸面了。
见司徒公哑了火,另外三人互相一看,还是王公咳嗽一声,接话道“前朝文帝既开科举,德术之议已有定论,姑且不提。如今各地士子齐聚高密,皆因那模拟卷题前所未见,不知如何处之。便是老夫等人,试做之后亦有漏缺之处,叹皓首亦未能读尽天下书卷也!”
对此,黄小刚自然早有对策,便也命人传了一队工匠进来,但见工匠手中捧着一套模具,现场铺展开来以后,便现场与众人表演了如何用活字版印来印制书籍,也不过片刻的功夫,一本周兴嗣版黄娜亲做注的《千字文》便新鲜出炉。
当初黄小刚在组建东华时报的同时,专门从何春手底下调了几个已经出师的铜匠,并花重金招募来好几个专业给人打造墓碑刻制铭文的师傅开始动手制造铜活字,并且又设法参股了历城一家造纸的作坊,让工匠开始研制一种适用于油墨印刷的纸张。
如今半年过去,铜活字和版印的技术都研究了出来,而油墨与纸张虽然还不成熟,但拿出来倒也勉强够用了。
而后,四老捧着新鲜出炉的《千字文》都是面面相窥,呆若木鸡。
凤舞隋末
凤舞隋末
。
第五百三一章 刊印天下
/
四老捧着新鲜出炉的《千字文》发愣,倒不是因为黄娜何德何能敢去注疏《千字文》,而是当真被眼前所展示的活字印刷术给震住了。
须得知道,在隋朝以及之前,别说版印术了,就算是拓印术也是极高深的技术(拓印需要正负两次翻印),结果黄小刚一上来就给整出活字印刷,这就好比你要做饭直接拿出一台酒精炉给还在用火镰去火的古人使用,还不把古人给吓呆
简单的说,印刷术的确起源于中国,大致上源主应该是秦汉时代的印章,当时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把印益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然后印章从一开始的阴文(阴刻法),慢慢发展到两汉后的阳文,并且顺带创造了从反刻的阳文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方法,并且是最早的文字复制技术。
到了东晋时代,才慢慢扩大了印章的面积,使之能容纳长的符咒,后来又将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进行传拓,石刻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石则提供了从阴文正写取得正字的复制技术。
然后,这个技术到了此处就进入了瓶颈,卡住了差不多有三、四百年的时间,直到隋末唐初才进入到正规意义上的雕版印刷术时代。
根据后世收集到的史料来分析,最初的雕版印刷术出现在唐朝初期,如明朝的邵经邦在其所著的《弘简录》记载,贞观十年(西元636年),唐太宗曾印行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而唐代的冯贽也在《云仙散录》中提到,玄奘曾印刷普贤菩萨像广赠四方,这些书卷的问世是世界雕版印刷之始。
唐朝后期,印刷实物有明确日期保存下来的,是一卷《金刚经》,其末尾明确刻着“咸通九年(即西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该实物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后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
所以,在此时此刻别说是活字印刷术了,就是雕版印书术也是特么的黑科技,然后你说四老看着几个人随便摆弄一下就把一本差不多四五千字的《千字文》给印了出来还装订成册,能不目瞪口呆么
随后,四人中年级最大的颜公最先支持不住,脸色红得犹如充血一般,当即眼前一黑便要晕倒,幸亏一旁的随侍眼疾手快将他扶住,然后另外三人也都感觉他们身体震颤,眼神发飘,黄小刚忙也叫人把四人扶去坐好,又赶紧派人找来军中郎中为四人诊治,好半天才又是推拿顺气又是灌下平气静心的羹汤,才把四个老头汹涌澎湃的情绪给平复下来。
最后还是司徒公颤颤巍巍的指着北厢用来存放图书的书库,小声问道“敢问监军一句,日后这库中书册,可是都会以此手段刊印天下”
见黄小刚郑重的点头,四个老头都是不约儿童……不不,应该是不约而同的起身,各自整冠正衣之后,纷纷以稽首大礼向黄小刚拜下。
这稽首(qi shou)拜礼,乃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如今四老以此礼参拜,用意自然是不言而喻。
见此,黄小刚倒也坦然受之,待四人礼毕之后,也才急忙把四人一一扶起,再次扶着他们就坐之后,便也把未来他要在天凤军治下建成一个体量庞大并且覆盖全面的印务集团的计划合盘托出,并就细节与四人细细聊了起来。
按照黄小刚的想法,在未来建政以后,新朝治下肯定不能可能只有一家《东华时报》,还得有日报、月刊、杂志、新闻等等的传媒机构,也就是技术条件不允许,要是有生之年能让他搞出矿石收音机的话(他学钣金汽修的时候了解过),说不定还能把无线电广播给弄起来。
然后光有传媒还不行,还得有出版刊印机构,不但要把已有和存世的各种书籍出版刊印,还能借着科举的东风搞搞考试资料发发横财,反正在有生之年这科举该怎么考还不是他舅侄俩说了算,想考科举还敢不买考试资料
然后,除了这些之外,也要大力的推进民间印书业的发展,什么史书、地理、医药、农业、工业、天文算法、诗集、佛教和道教的典籍、以及各类工具书、民间日历、字书均要制版面世,把文化市场给发展起来。
噼里啪啦说一堆,既有展望也有安排,不过看着四老的面色又开始红润起来,黄小刚急忙再次打住画大饼,直把目前急需要做的两件事拿来说“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眼下咱们要做的事情虽然很多,但需要劳烦四老的却有两件,一件是书同文,一件是定典籍。书同文说简单一点就是确定字谱和字表、字体这些,为以后的印务出版制定规则,而定典籍便是四老之前一直在做的,把各类书册、典籍的范本都确定下来。”
听得黄小刚如此一安排,四老顿时也定下心来有了主心骨,而随后黄小刚也做下安排,很快将由华夏商行出资组建一家独资的印务出版社,名字就叫华夏出版社,并且也出资跟东华时报设合资组建一家合资出版社,名字暂定为东华书局,此外还要组建一家由黄小刚和黄娜个人出资,收益归未来皇室的皇家出版社,开场便是三社联合。
这其中华夏出版社将主要负责民间出版的业务,东华书局则负责典籍、范本,至于皇家出版社则包揽考试资料,大家分工明确互不冲突,先期就把整个行业完全垄断。
至于以后,待建国后还要制定相关的新闻法和出版法,制定出行业规范后再逐步对民间开放出版业,其余后话此时也就不说了。
对了,以后新闻法肯定是要有,新闻审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未来天凤新朝的新闻法和新闻审查既不能姓资也不能姓社,肯定也不能搞什么茫然四顾皆烽火连天的假新闻和风景这边独好的伟光正,从根子上就得走公平、公正、公开的路子。
欢乐频道什么的,虽然对于稳定国家秩序、引导民众思想有大用,但很多事、很多时候真的不能太自欺欺人,还是得实事求是才对!
凤舞隋末
凤舞隋末2018
。
第五百三二章 船队回航
/
相比较起来,对于黎阳城下即将展开的会战,黄小刚倒认为不把科举的事情捋顺了,问题才会更大。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选才任贤、在科举事,这才是一个政权的根本所在。
至于说黎阳的战事,就算黄小刚不相信黄娜的能力,也至少会无条件的相信他刚刚输送过去的各类军火,有了这批军火甚至什么都不用干,直接拿来当烟花放都能活活堆死那二十多万人了,你说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