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凤舞隋末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隔壁老黄哥

    并且还在去年冬天就已经通过“东华书局”对外发行了一本“数学基础(童生版)”、一本“数学进阶(秀才版)”和一本“中等数学”(举人版),三本书也就简简单单把“加减乘除”(童生必考)、“代数、算法、方程式”(秀才必考)、“函数、集合、统计学”(举人必考)给安排明白了。

    至于应对进士阶层的“高等数学”,由于黄小刚不掌握(这厮也就高中毕业),而黄娜虽然修了双学位,但却并非是专精这一科,什么微积分、什么线性代数、什么运筹学、群论也就不提了,还是等后人来补完好了。

    下面言归正传,便也说今日黄小刚亲自现场督导的,正是即将在下月初用来进行天凤军治下首届童生试的数学试卷。

    按照之前的安排,童生试的试卷也就是简单的三件套,分别是国文卷(语文)、数术卷(数学)和综合卷(思想品德),采取的是根据各方反馈之后新修订的“百分制”评分模式,也即是其中国文、数术两科的总分和综合卷的评分各为五十分,而只有三科总成绩达到并超过九十分者,才算是通过了童生试,从此获得童生资格。

    既然是考童生的试卷,自然题目也非常的简单,毕竟这一科所占的总分也就二十五分,而黄娜的安排就是加减法题占十分、乘除题目占十分、小奥数题占五分。至于这份试卷的最后一道小奥数题看起来也不是很难:甲乙两根水管单独开放,注满一池水分别需要二十个时辰和十六个时辰,而丙管单独打开注满池水仅需十个时辰,若空池注水,同时打开甲乙两管注水五个时辰后,再打开丙管继续注水,请问水池注满还需要多少时间




第五百五二章 经典由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文庙也即是孔庙,高密孔庙所在,正在城北偏街东南。

    庙前无街,只有通衢大路贯通南北,加上距离城郭较远,周围也无民居,倒也是一个地域宽阔适合人员聚集的好地方。

    由于此时还是隋末时期,山东各地的文教事当然不如明清时期兴盛,所以这个时代的高密文庙规模也是不大,也就前后两座规模不大的明堂,外加四舍厢房。

    须得知道,这隋末时代科举也才刚刚方兴未艾,各地对孔子和儒教的推崇还没有明清那么狂热,也就只有孔子老家的山东地区才有此规模的孔庙,且各地建置孔庙之事,也是始于北魏孝文帝,直到唐太宗以后才出现各地乡县皆建殿设庙的情况。

    而此时的高密孔庙,前堂名曰先师殿,后堂为崇圣祠,然后四舍厢房则分别拨给工作人员作为安居和进学之所,占地大小不过数亩规模。

    只是,这日一早也不知道谁人组织,便见得至少上千身穿青衫、儒袍的文士书生竟是不约而同地从各处用来,带着笔墨纸砚还有祭祀诸物前来庙祀。

    因为从传统来说,文庙也属于公庙,需要承担地方社火的组织和一些文事方面的活动安排,所以是直接受地方教谕领导,所谓庙祝(工作人员)也是属于官府六房文吏的编制。

    而今日既不是年节,也没提前通知有安排什么活动,所以对这突然出现的人员集聚,文庙的工作人员当然知道肯定事出有因,也就急忙派人去了高密县衙通传,而高密如今的民政系统是天凤军直属,虽然此时也才以最快的时间通传到了黄小刚这里。

    一听有大量文士儒生聚集文庙,黄小刚先是一愣,对左右问道:“莫非今日是什么节气”

    左右皆是负责版印的工匠,按道理说也都是晓文识字的文化人,可却没人接茬表示今天的确是可以搞祭祀的节日,于是黄小刚就有些纳闷了,忙也丢下手中的试卷走出门来,向一旁正在支应匠人做事的皇家书局管事王迎秋问道:“本地文士可是常有祭祀文庙之事”

    王迎秋本就是高密本地人士,且是个在本地打理半辈子杂货铺的老掌柜,对地方之事倒是很熟悉,闻言便也摇头道:“我乡文教虽说兴旺,但文事并不繁多,想来今日却非祭祀吉日。”

    听得王迎秋如此说道,黄小刚便也随口低声咕哝了一句道:“怪了,难到这个时代就有人开始玩哭庙了”

    黄小刚口中提到的“哭庙”,具体来说是一种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差不多被人玩坏的一种组织实施“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的经典由头,明朝因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来自殷实之家、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渐渐成为当时的一股重要社会监察力量,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更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

    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导致黄小刚能知晓和记住“哭庙”这两个字和其中含义的总要事件,也就是清初著名的“金圣叹哭庙案”。

    所谓的“金圣叹哭庙案”也即是一件发生在清朝顺治末年的重大政治事件,当时也即是顺治十六年事,苏州一代发生灾荒收成大减,本来富庶的江南水乡变成了饥民遍地的灾区。清政府本应减免粮赋,救济灾民,可是江苏巡抚朱国治和新任吴县县令任维初不顾百姓的生计困难,照常催逼粮税。

    且更为可恶的是,县令任维初竟监守自盗,私吞公粮,中饱私囊,数额高达三千多石,其亏空部分却要灾民悉数补偿



第五百五三章 坐而论道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因为印刷厂的位置处在高密城外四十里,这黄小刚即便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启程赶回高密,一路快马加鞭也走了差不多一个时辰。

    不过比起这个时代的人而言,黄小刚的脑子就好用的多了,这也就不妨碍他一边赶路,一边派人加急赶往高密做好准备工作。

    待到他风尘仆仆的一路赶回高密,来到城北文庙之前时,时间都已经是当日的晌午十分了,便瞧着文庙门口熙熙攘攘的聚集在百来个人,而大门之内还有不少攒动的人头。

    “监军,可是要清理一下”

    一行人策骑来至门前,便瞧见门前围观的士人忙都慌忙四散,黄小刚也不说话,一面下马,一面正思索着如何跟这帮人文化人打嘴仗,便听随侍的执星官魏耀光提了一句,忙也摆手道:“不必!只管唱名便是!”

    魏耀光是黄县一期的老兵,属于“星辉耀九州”里的耀字辈,是年正好二十出头,因为自幼读过几年私塾,加入天凤军后很快就得到了晋升,如今以少尉军衔担任警卫团正职参谋,平时与其他参谋轮替监军近身随侍的职务。

    “天凤军监军到!”

    随着魏耀光一声唱喝,黄小刚便在门前作势整了整衣衫仪容,这也才矗立门前等着看什么情况。

    很快,便也听见文庙之内嘈杂声起,然后便有数十个老学究在众人的簇拥下出门来迎,乱哄哄一番寒暄之后,也才知道这帮老学究乃是原先隋廷指派的高密教谕、督学还有县学的学正、学监等等,便也耐着性子一一见过。

    只是,寒暄完了之后,黄小刚便也开诚布公,直言道:“不知今日诸位聚集于此,所谓何事”

    众老互相看了看,很快用眼神推举出一个明显德高望重的老者,此人满头苍发,年龄怕是至少七十开外,便听他哆哆嗦嗦答道:“不敢欺瞒监军大人,今日某等为得就是新朝将行的科举之事。”

    黄小刚眉毛一挑,便故意问道:“哦!可是有甚建言”

    不说有无问题,而是问有无建言,黄小刚当然是故意的,而他如此设题倒是把众人给难住了,老者一时哑口不知如何言说。

    不过也在这时,就听见有人在人群里喝道:“新朝既开科取士,自当尊师重道,岂能与匠工为伍,以技艺娱人哉”

    随着那人呼喝,周围之人都是纷纷应和,却是叫黄小刚听得有些不明所以,不由反问:“新朝将行科举之事,却是如何不尊师重道了至于说什么与匠工为伍,什么以技艺娱人,这又是怎么个说道”

    随着黄小刚的反问,周围的文人们便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起来,乱糟糟的也听不清楚到底论说什么。

    好半天才大概听了个明白,原来这些士人一个是对“逢进必考”的要求不满,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德行,是不可能通过这种题目叫他们看起来都完全不知所谓的考试能考察出来,另外一个就是感觉科举的题目太难太变态,且天凤军设定的考试方法和规制此前的历朝历代从未有过先例,觉得这不是另辟蹊径而完全是胡搞瞎搞。

    在搞清楚了这些人闹事的理由后,黄小刚顿时就轻松了许多,因为这两个点恰恰是他预想中最为简单的问题,当即便也施礼与众人道:“诸位,今日正好赶巧,不若我等便在这文庙之前,就这新朝的科举之事,好好讨论一番,以解诸位之惑!”

    当即命人寻来竹席、作案布置,便在文庙之前摆将开来,很快宾主就坐,弄出了一个坐而论道的现场出来。

    待得众人坐定,黄小刚也酝酿好了说辞,先是很客气的说道:“这某先将一句丑话说在前面,因某幼年失学,且并非儒生,今日与诸生试论科举事,若



第五百五四章 政策解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却说黄小刚开场的一段开宗明义,把古来至今设学之事梳理了一个源流,众儒生们倒也都是点头认可。

    接着黄小刚便话锋一转道:“昔文帝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是为嘉奖之意,而所谓明经者,多是只通经史强帖括,而不知庶务,且不说射、御、书,单是一个数便不能通达,如何为官做吏”

    所谓“明经”,指的是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明经科”,这一科的考核也就是背诵和默写,看参考对经书内容的记忆,考试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帖括(填空)的方式。

    因此在隋文帝期间,每州岁贡三人,主要是明经与秀才两科,时称贡举,正式确立了后世所谓的科举制,然后到了大业初年,杨广又在这两款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进士科(文学课目),形成了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科并列的常贡。

    所以黄小刚现在这句话的意思也就不用多说了,进而道:“是以!我新朝科举,既要承继前隋制度,也要务实求进,念诸生学有先后,良莠难齐,这才针对优学稚子设童生科,其意是在劝学!至于说逢进必考,也是循渐进之矩,正所谓进学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何以鉴其进退之唯有考试矣!”

    这话说来,在场诸生都是面有愧色,因为这话自然在理,而且便是前隋的贡举也是要看考试的成绩优劣,所以考试这个东西本身并没有问题。

    而唯一的问题就是,今天大多数在这里的人不是不愿意考试,而是不愿意参加童生试,毕竟很多都是几十岁的成年人了,认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应该可以直接去参加举人乃至进士的考试,而天凤军这边却要求所有人的都必须从童生试考起,这就有些为难人了。

    你看,都已经是几十岁的大老爷们了,还去参加什么童生试,这要考得过倒也还好说,可万一考砸了不得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

    之前天凤军可是用“东华时报”连续好几期,把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四个等级的考试模拟卷刊登在上面公告了天下的,且也在每一期上对天凤军将施行的科举制度都做了明确备注。

    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天凤军的科举制度有严格的分级,凡男女年满十二岁便可参加由县组织的童生试(乡试),合格便可获得童生资格,获得童生资格的学子能够得到每月半石粮食的养俸(为期六年),并可进县学修读。

    而凡男女年满十八并获得童生资格者,才可参加县试,合格便能晋级为秀才,每月可得一石粮食及一贯钱的养俸并获得进入郡学修读的资格(也是为期六年);凡男女年满二十四并获得秀才资格者,才可参加郡(州)试,通过便能获得举人的资格,方能参加春闺,并可以获得每月两石粮食及两贯钱的养俸(为期还是六年)。

    此外,童生、秀才和举人考试分别在每年的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原则上不允许越级考试,也即是必须遵循童生进秀才、秀才进举人的顺序,不能一上来就让你去考举人,但同时允许连考,也即是六月考童生过了,就有资格参加九月的秀才试,要是秀才试也过了就可以参加十二月的举人试,要是全考过就可以参加来年三月的春闱了。

    而春闱也被称为国考,每年的三月择期举行,考试的地点如今先暂时放在高密,以后会确定在新朝的首都。然后参加考试的举人在通过考试后,会获得进士的资格,正式获得国家发给的俸禄,但却还不能做官任职,而是需要进入未来即将组建的国务院下属各政务司进行学习和培训,合格之后才会授予官职并确定品序及实职。

    而之所以规定十二岁才能考童生,十八岁才能考秀才,二十四岁才能考举人,目的就是为控制考生的数量,从源头上展开总量控制



第五百五五章 国之诰宪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所谓三院者,即是众议院、参议院、国务院,谓之三院却非三省之变也!”

    可以说在秦朝之后和隋朝之前,三省(隋朝之前是五省)存在的目的就是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分散官员的职权,以帝王个人意志为国家意志,也即“朕既国家”。

    两汉魏晋时期,当时的政体也不知道是因为实际需要,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满朝皆是太师、太尉、三师、三公,当时内朝以五省分治理(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如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都是没什么实际用处的。

    后来到了隋初,隋文帝改五省为三省后,也才确定了中书省来作为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而将尚书省作为中央秘书机关(皇帝直属)和最高政令机构,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

    至于门下省,则作为职掌皇帝侍从、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的官僚辅佐机构。

    这其中,尚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的是负责执行皇帝下达的重要政令,而作为审议复核机构的门下省,虽然名义上负责审核政令,但大多数时间主要干的事情就是修诏,也就是专门制作和修缮诏书,对内容根本没有什么审核与封驳之权。

    至于中书省本是决策机构,但也渐渐的变成了专为皇帝草拟和颁发的诏令样子货,而新朝即将实施的政体,却是直接从根本上将这一套专为帝王订制的行政机构完全推翻,采用了更为科学和高效的权利分制制度。

    在新朝,参、众两院也称为国会,是新朝的最高立法机构以及审议、审查和提案机构,而国务院则为新朝最高行政机构,一切新朝政务的颁布和实施则由国务院统一协调和决策。

    而内阁也即是由首相、次相以及各级政务司司长组成的决策机构,负责领导国务院各政务司的决策工作!

    总而言之,本着简单、高效、科学还有分权的需要,以三院制度来替换三省,就已知的人类文明进程而言,当然是大势所趋。

    毕竟三省的设计架构,在后世来看缺乏科学的规划,叠床架屋不说,三省的这种所谓分权也是必然造成内部相互扯皮、行政执行效率低下等等弊端,所以你看宋明以后,朝廷要解决具体的政务问题往往要靠什么“八府巡按”、“钦差大臣”或者“青天大老爷”直接专人专事下到地方,靠着一块“如朕亲临”或者一把“尚方宝剑”来搞事情。

    而长此以往,往往又必然会在朝中催生出独揽大权的“权相”,而“权相”个人操行品德要说还过得去,那么国家倒也可能会往好的方向前进一段时间,可要说这“权相”万一人品靠不住,那么就会把国家直接给带进深渊里去。

    你看看,隋唐以后细数一下那些有名的“权相”,宋朝有王安石、寇准、赵普、蔡京、秦桧、贾似道;明朝有李善长、胡惟庸、张居正、于谦、圆嘟嘟(袁崇焕),这些人要么的确把国家带进了快车道,要么就把国家给带进了坑里,这些人是对是错、是忠是奸,后世攻讦甚多,当真是莫衷一是。

    不管怎么说,当黄小刚照着图谱,把将要施行的新朝制度细细解说之后,便也瞧见与会的众儒生们脸上既有困惑、也有暗喜,但跟多的却是懵懂和不解。
1...128129130131132...1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