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草莽年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海一岛

    “嗯……应该不是咱们家的事情,不然我应该能知道,也不会是别人家的事情,不然你犯不上这么高兴,那……肯定就是村里的事情了。”

    李冬梅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

    “村里……最近会有什么大喜事呢”李亚东故作沉吟,“难不成……晚上要放电影”

    李冬梅摇了摇头,心里想着小样儿,总有能难倒你的时候吧,还老说我笨,这次打死你也不可能猜得出来!

    “不是放电影”李亚东挠了挠脑门,半晌后,突然身体一顿,诧异道:“村里刚通上电,该不会是买电视机了吧”




第二十二章 大潮起,小卒乱
    自从李亚东考上北大的事情传出去后,家里的客人似乎就没断过,三哥三嫂自不用说,住在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

    刘金菊现在都敢时不时的做些油炸果子之类的点心送过来。

    二姐二姐夫也特地回来过一次,还割了半斤肥膘肉,也算是下了血本。

    其他的七大姑八大姨,有些平时都没怎么走过的亲戚,这会儿全都热络了起来。从这一层面来看,即使在这个最淳朴的年代势利眼依然还是存在的。

    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收了一大堆,其中最多的是米面和红糖,李冬梅大概再也不必为每个月的那几天而烦恼了,不收还不行,是看不起穷酸亲戚是咋的但这每一样东西小到一包红薯干,那都是人情债,压在胡秀英的心头上感觉沉甸甸的。

    该来的不该来的,大概都来了,唯一让李亚东有些意外的是,他大哥李亚民一家三口居然没回来。

    难道大哥还在生气可能性不大,李亚东很清楚他大哥的为人,行事风格带有浓重的军旅色彩,顶多脾气有些暴躁,但不是小家子气的人。再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有些气也早该消了。八成是被什么事情给耽搁了,所以他决定去县里看看。

    棉花公司坐落在县城南郊的一块待开发区域,附近没什么田地,人烟非常稀少,倒是十分适合兴办企业,周边还有另外的几家国营公司。

    李亚东骑着方驼子的二八大杠轻车熟路的来到棉花公司门口,门卫大叔还笑呵呵的打了声招呼,“哟,这不是小东嘛,有段日子没来了,听你大哥说你考上大学了”

    “运气好而已,嘿嘿……牛叔,我大哥出去了吗”

    “没有……”牛叔凑过来小声说道:“在会议室里正吵着呢。”

    “吵架跟谁啊”李亚东不由楞了一下。

    “什么跟谁啊,公司里大大小小的头头全在,都吵了小半月,也不见个分晓。”牛叔叹着气道。

    “啥事啊”这句话刚问完,李亚东就后悔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牛叔挠着脑壳回道:“具体什么事情不清楚,上次你哥跟王主任他们不是去南方出了一趟差嘛,回来后一帮人就开始吵架,好像要对公司做什么调整,上头不同意。”

    “哦。”跟牛叔道了别后,李亚东跨上自行车直奔职工宿舍而去,一路上脑子里捋了捋,似乎国企改革的浪潮确实刮起来了。

    李亚民在棉花公司里算不上老资格,但由于能力出众,前几年被破格提拔为生产队长,大小也算一个领导,这才有资格在公司里分到一间宿舍。

    以前李亚东几乎每个礼拜都要来一次,他大嫂陈月娥会特地做顿好吃的给他加加餐,所以他对整个棉花公司是非常熟悉的。

    来到一幢两层红砖楼的203室,门没关,一个皮肤白皙的马尾辫女孩,正趴在窗台旁的书桌前低头写着作业。

    这是李亚东的亲侄女,李婷婷,也是老李家第三代里目前的独苗。算算时间,如果一切按照正常轨迹运行,明年入秋的时候,他娘胡秀英就能抱上老李家的第一个大胖孙子,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个。

    他大哥李亚民一直没再要孩子,这辈子就只有这一个女儿,三哥李亚军后来倒是交了罚款又生了一个,只不过是个女儿。

    李亚东上辈子没有孩子,对这三个孩子视如己出,特别是那个肩负着替老李家延续香火的带把货,可谓被他宠出了一个境界,连结婚时的房子首付都是他付的。

    而如果论这三个孩子里李亚东最喜欢的,无疑就是眼前的这个才比他小五岁的大侄女,她不禁乖巧懂事,还集合了老李家和老陈家的所有优点,无论模样,还是气质,丝毫不比电视里的那些女明星差。

    话说回来,她上辈子考上了京城电影学院,梦想还真是做个大明星,只可惜一直不温不火,也就演了几个女五女六这样的小角色。

    李亚东现在就寻思着,这辈子总归不会太差,如果将来有机会,一定得帮衬她一把。

    “小叔叔,你来了!”就在李亚东呆愣的一会儿功夫里,李婷婷也注意到窗外多了一个人。

    她习惯叫李亚东“小叔叔”,其实按农村的叫法应该是“五伯”才对,不过她大约觉得这样的叫法太老气。家里人也就由着她去了,谁让就这么一根独苗呢,还长得这么可爱,不宠着她宠谁

    “婷婷,写作业呢”李亚东走进房间,双手背在身后,果然如同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辈。

    “可不是”李婷婷皱着琼鼻抱怨道:“暑假作业老多了,等把它们全做完,估计也就开学了。”

    “老师们就是这样想的。”李亚东哈哈大笑,谁还不是这样过来的,好在他已经抵岸了。

    “小叔叔,听说你考上了北大,是真的吗”

    看到李亚东点头后,李婷婷露出一副追星般的崇拜模样,握着粉嫩的拳头一阵激动,“小叔叔,你可真厉害!你应该是我们县里的第一个北大学生。”

    “那有什么,将来你也能考上。”

    “算了吧,北大我是不敢想了,能考个首都师范大学,我就得感谢菩萨保佑了。”李婷婷撇撇嘴道。

    “不是京城电影学院”

    &



第二十三章 家事了,离期近
    李亚民大概真是憋坏了,他一个小生产队长在公司大会上肯定没有太多发言权,所以一边吃饭,嘴里还不停念叨着。

    李亚东听了一会儿,总算有些眉目,诧异道:“哥,你上次是去的海盐”

    “对呀。”李亚民尝了一口重新加热过的烤鸭肉,眼前不由一亮,不过也没说什么。眼下虽然他娘同意了这件事情,但他还是坚持认为大学生不应该干这个,“公司说话顶事的那几个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要是不想改革,就别派我们出去学习嘛,学了经验回来又不实施,这不是等于脱裤子放屁吗”

    “步鑫生”

    “哟,你也知道啊”李亚民略显诧异,不过也仅限于此。

    在八十年代的中间几年时间里,中国最耀眼的明星绝对不是刚拍完《少林寺》的李连杰,而是海盐衬衫总厂的厂长,步鑫生。

    他是中国最早施行体制改革的国企厂长,制定了一套很新颖的员工激励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人不怎么喜欢按套路出牌,总爱做出一些惊人之举,在这个年代就敢跑到魔都最繁华的淮海路八仙桥,在嵩山电影院的门头上竖起一块巨型广告牌。

    要知道这会儿整个魔都只有三块大型广告牌,除了他这块,另外的就是日国三洋,以及中华牙膏。

    李亚东也多少有些了然他大哥这样一个在别人眼里很古板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推崇步鑫生的改革。步鑫生有一个外号,叫作“夏伯阳”,这是来自苏联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位作战勇猛、但对下属十分严厉的红军将领夏伯阳的故事。

    “我就觉得他们的生产模式很好嘛,多做多得,绩效考核,这样才能让每一名职工都充满干劲嘛,哪像现在……”李亚民欲言又止,不由叹了口气。

    他身在国营企业的第一线,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自然清楚的很,这年头流行一句话,叫作“党是妈,厂是家,没钱找妈要,缺啥从家拿”,企业职工完全由国家养着,也甭管干的活多活少,大家都一样,真遇到刺头还挺麻烦,只要不做出太出格的事,想开除掉都不容易。

    “哥,我觉得这事不着急,企业改革是大势所趋,总有一天会到来,那啥……你也别太得……”

    “你真的这样觉得”李亚民眼珠子一瞪,小小的激动了一把,好歹家里终于有个支持他的人了。

    他又哪里知道李亚东还有一句话没说完,他原想说“你也别太得罪人了”,在体制里待着,跟大领导唱反调,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行为。

    李亚东深知他大哥的毕生心血都倾入了这家公司,可哪又如何等到九十年代末,厂里一纸公告,他照样还是下岗了。

    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我们大多数人就像一粒沙子,被风浪裹挟着,漂来漂去,想要挣脱,又无可奈何。

    改革意味着新生,同样也意味着牺牲,中国这艘东方航母崛起的势头势不可挡,改革开放在摸索中前行,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再爬起来,期间难免要牺牲一部分人,九十年代末的那股下岗潮,那一代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牺牲的人。

    “哥,你忘记了,我马上要到北大经济系报道,怎么能不提前关注一下社会时事和民生经济呢”李亚东想了想,有些话还是不太适合现在说出来,因为时机未到,太过前瞻性的话语只能耸人听闻,很难取得想要的效果。

    他大哥这辈子或许依旧会以悲剧收场,但没关系,还有他。

    “对嘞!”李亚民笑了笑,脑子里总算腾出空来,拍着他的肩膀说道:“好小子,真有的你,居然考上了北大,不错,这回算是给老李家争了光。”

    话题回到这上面,饭桌上的气氛明显缓和了不少,陈月娥给李亚东夹一撮汉菜后,笑着问道:“小东,算算时间也快了,打算啥时候动身啊”

    “九月初开学,报名会提前几



第二十四章 不悲伤的离别
    李亚东不算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有时候还是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尤其是他在乎的人。

    离别的这天终究还是来了,胡秀英原本已经打定主意,要高高兴兴的送儿子去上大学,毕竟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可事到临头,仍然止不住眼泪。

    “小东啊,到了大学要照顾好自己,记得按时吃饭,家里现在也不缺钱,别像你大哥一样嫌麻烦,吃了上顿不顾下顿,再饿出个胃病来。到了地方记得给家里来个信……”

    老李家的堂屋里,胡秀英坐在长条板凳上抓着儿子的手,眼泪婆娑的不停念叨着,像是总有说不完的话。李亚东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好了,娘,小东就是去上个大学,又不是不回来了,这离过年也没几个月了。”

    李亚民是昨晚回来的,今天特地请了一天假,送小弟去省城。在他看来小弟长这么大还没出过县,路上肯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可不得让他这个大哥帮衬着送上车

    “不说了,不说了……”胡秀英明白大儿子说的在理,摆摆手后,破涕为笑。

    “小东,姐给你煮了几个鸡蛋,就不放包里了,你自己提着路上吃,听说要坐两天两夜的火车呢,咋就这么远”

    李春兰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带着丈夫和儿子一起回来了,家里也拿不出来什么好东西,就把攒了有一阵儿的十来个鸡蛋全煮了。

    “哥,真不要我去”李亚军踌躇着问道。

    “你去干嘛,难不成我还能把人弄丢了不成,浪费车钱。”李亚民摆了摆手,从家里往返省城一趟可不便宜,一个人得花好几块,攥着以后都够给孩子交半年学费了。

    李冬梅人多了就不怎么爱说话,只是红着眼睛对着弟弟一个劲儿的傻笑。

    “好了好了,就这样吧。小东,东西拿好,咱们早点走,还要转好几趟车呢。”李亚民看天色已经不早,赶紧催促起来。

    李亚东并没有带太多行礼,原本他娘给他收拾了整整两大包,一包是换洗的衣裳,一包是家里的土特产什么的,另外还有两床被子,一床薄的,一床厚的。他一看头都大了,最后只带了那一包衣裳。他娘纠缠了老半天,实在说不过,也只好作罢。

    当然,李亚东此时并不知道,他昨晚亲手交给他娘的两千块钱,除去数量太多的零碎外,其余的大票子,全在这只尼龙编织袋里。

    “小东啊,袋子可得提好咯,听他们说火车上乱的很,最好放在怀里抱着。”一家人一起走出门外,胡秀还是有些担心的提醒了一句。

    “娘,知道了,我又不是小孩子,你都念叨好几回了。”李亚东很想微笑,但望着娘和两个姐姐红着眼睛的模样,却又笑得很尴尬。

    村里人结伴过来送行,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没有空手的,这家两个鸡蛋,那家两捧花生,李亚东拿都拿不下,最后只能一一谢绝了。算不上什么贵重东西,却代表着乡亲们真真切切的心意。

    李亚东这时就在想啊,能生在这个小山村里是他的荣幸,老天爷最好别让他太有钱,否则改天回来把村里的破墙烂瓦全给推了,一家一幢楼房,贴瓷砖的那种。

    “娘,哥,姐。各位大爷大婶,大哥大嫂们,那我就先走了,等腊月过年再回来看你们!”

    李亚东没有矫情的给他们鞠躬行礼什么的,只是简单的笑着挥了挥手,然后将尼龙编织袋甩到肩头上,跟着大哥大步流星的往村口走去。

    “小东,好好读啊,争取以后留在首都当个大官!”

    “是啊,别让大城市的人把咱们农村孩子给瞧扁了。”

    “对,混出个人样来让他们瞧瞧!”

    “那啥……小东啊,听说大学里是可以处对象的,最好能拐个首都的漂亮媳妇回来。”

    “哈哈……”

    身后传来乡亲们直白却淳朴的祝福,李亚东深吸一口气后,抬头望向天空,努力不让眼泪掉下……

    待我衣锦还乡时,定叫这笑声更开颜。

    原本俩人是打算直接走到乡里坐大巴的,毕竟是出远门,借个自行车来也不方便,可刚出村口没多久,却发现前面的土路被一架牛车给挡住了。

    一个带着大草帽的家伙嘴里叼着根茅草,正优哉游哉的躺在车板上抖着二郎腿。

    “买卖不做了”李亚东笑着问道。

    “做个甚呢,那才几个



第二十五章 姓资还是姓社
    火车上并没有李亚东想象中的那么拥挤,他原本视这个年代的火车为洪水猛兽,这也是他为什么坚决不肯多带行礼的原因,此刻感觉有点被老电影里的场景给忽悠了。

    想想也是,这年头又不流行暑期旅游,外出打工的人都寥寥无几,不到春运,哪来的那么多人

    反正是比九十年代的乘车坏境舒服不少,旅客的素质也普遍较高,多是一些外出公干的企业职工,或是体制内人士。如同李亚东一样的年轻人倒也有些,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出行,八成也是外出求学的。
1...678910...3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