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商人的随意丢弃行为,让某个地区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狗患,而治理狗患的最直接办法,要么是把这些流浪狗全部扑杀,要么采取强制的收容政策,扑杀是最简单的,也很容易做到,只要拿出武器进行围捕就行了,可因为存在一些吃饱了撑的所谓爱犬人士,他们以圣母的爱,极力阻止朝廷的灭狗计划,甚至不惜动用暴力手段,至于这些犬只伤人,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这些恶心的家伙根本就不考虑,死几个人算什么,只要他们热爱的犬只高兴就好。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对所有的犬只进行收容,可由于这些无良的商人放生了太多的犬只,这给收容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朝廷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没有足够的犬舍和足够的资金,是没有办法实现大规模收容的,而且,犬只的繁殖能力很强,收容之后还会造成数量的激增,消耗就更大了,若是进行绝育手术的话,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这个也是要花钱的,总之,大规模的收容就是一个无底洞,是持续性的流血,就算是朝廷也不敢这么浪费。
既然灭杀遭到阻止,收容又不太现实,如此,真的是没有太好的办法,恶犬还在到处商人,而没有人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受伤的永远都是老百姓。
炒狗算是最最恶心,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炒作了,别的炒作大不了把牛奶倒掉,把白菜打碎在地里,对普通老百姓没啥危害,可这个炒狗的商人,却在炒作失败之后,一气之下放生了海量的犬只,给生态和老百姓的安全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甚至导致很多老百姓无辜的死亡,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炒作也算是一种骗术了,只不过,这种骗术比较高明一些,甚至不容易被人们所发现,若是运营的好多话,说不定几百年都不会被破灭,当然了,若是真的能够维持百年千年不变,那就不算是炒作的,也可以算是产品本身的价值了。
就比如钻石这种商品,原本就是碳的同位素,就因为长得漂亮且足够坚硬,所以,便被推到了很高的价位,而且,几百年来始终都是昂贵的,从来就没有掉价,甚至还有涨价的趋势。
其实,钻石并不稀缺,只不过被少数商人控制了而已,他们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出货量,始终维持钻石的相对稀缺,就算全部捂着不卖,也绝对不会廉价走量,而且,通过某种宣传,让这个商品的价值深入人心,从而一步步增加销量,扩大自己的市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这么一句非常简单的广告词,让多少人为之疯狂,尤其是爱做梦的少女,更是将其看做一个男子对其是否真心的标准,如此一来,销量想不上升都难,而就算市场需求突然强劲,钻石的供应也从未断过货,这足以说明这种产品其实并不缺货,只不过有人进行了控制,始终尽力维持这种商品的出货量,市场需求小就少出售,市场扩大,就把库存都抖出来,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李安看来,钻石也是一种炒作,只不过炒作的人太高明,从一开始就把大部分的货源都给控制了,然后,几个拥有大量货物的商人全部联合起来,共同维护这个市场的高价值,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他们谁也不愿意随意的扩大出货量,如此,才维持了这个神话几百年不灭,也让做这个生意的商人永远都能赚的本满钵满,而很多老百姓为此要付出大量的金钱,来购买这种本就无用的身外之物。
炒钻石的人实在是太坏了,当然,也太高明了,高明到几百年都没把钻石炒坏,这个神话始终都没有破灭,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仍有很大的可能不会破灭,穷苦的老百姓将永远为此受苦。
李安在心里痛恨炒作,其实仔细一想,自己也是一个炒作的好手,玻璃和镜子这种很廉价的产品,就因为别人没有掌握,所以,李安家的工坊便会以很高的价格卖出去,而这些商品的实际价值却并没有这么多,李安高价贩卖玻璃类制品,完全就是赚黑心钱,与那些炒房的家伙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房子是必需品,价格也实在是太高了,炒的都让老百姓受不了了,而镜子这类玻璃制品的价格,就算卖到成本的十倍,其实也没几个钱,况且,家里不买镜子也没啥关系,可没有房子就没地方住,所以,李安觉得自己赚黑心钱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很小,远远不如炒房的人。
而李安对大唐的贡献又实在太大了,如此一来,李安总体对大唐还是贡献更多一些,相对于李安的贡献,赚点黑心小钱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既然要发明水稻去壳的机器,自然还是要亲自去水稻去壳的工坊看一看比较好,只有看到了工匠们的辛苦,李安发明机器的动力才能更大一分。
此时距离春耕春收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但关中几乎没有水稻,广州一带收获的水稻运输到京城需要很长时间,但京城的很多商人的仓库和种粮大户的仓库里,都囤积了大量的稻谷,所以,想要看到给稻谷脱壳的场景是不难的,一年四季每天都能在京城看到这样的场景,只要你愿意去水稻去壳工坊就能看到。
整天待在研发中心也是挺无聊的,所以,李安时不时的便会去各处转转,找找灵感啥的,这样总比整天待在一个地方要强,也能更好的了解更多的情况,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了解工坊对机器的要求,更能够体味民间的疾苦。
“京城最大的稻谷去壳工坊在哪里?”
李安开口问小吏道。
“京城最大的一家?这个下官还真的不清楚,京城水稻去壳工坊太多了,小人知道的只有几十家,其中,最大的一家在城南,距离我们这里只有五里地。”
小吏开口回答道。
“哦,才五里地,这么近,那必须要去看看,走,备车。”
李安说走就走,别提有多潇洒了。
五里路就算是走着去,也要不了多少时间,何况是坐车前往,没多久就到了水稻去壳工坊,这个加工坊的旁边就是一个粮库,足足有十几个庞大的粮仓,而每一个粮仓都能够存储几百吨的粮食,十几个粮仓,至少能存储几千吨的粮食,甚至还有可能更多。
李安刚下车,便有人跑了过来,显得非常热情,显然是看到了豪车,以为大买卖来了。
“李侍郎,这是扬州苏家的稻谷加工作坊,苏家二十年前便在京城买了宅子和不少商铺,专门贩卖他们老家的稻谷和大米,前几年又买了块地,修了十几个粮仓,还有眼前这个稻谷去壳工坊,这人是个小管家,也是苏州人。”
大唐的苏州是一个很发达的州郡,位置在后世的长江三角洲一带,这里水网纵横,农业发展非常的不错,另外由于靠近长江和沿海,渔业的发展同样非常厉害,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地方。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自古就有一种说法,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说的就是苏杭一带美丽,繁荣和富庶,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这里不冷不热雨水丰沛,非常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达的水网地形,让商品的运输变得非常的便捷,运输成本较低,这造就了这里商业的发达,而凡是商业发达的地区,人民的生活都会比较的富庶。
不论从气候,田地,交通,资源等各个角度去考虑,苏杭一带都是占尽优势的,所以,若这里不是天堂,哪里又能称得上是天堂呢?
生活在苏杭一带的老百姓都是幸福的,不但是因为这里的气候比较宜人,这里遭遇饥荒的几率也非常的低,这里不像关中和中原一带,动不动就发生旱灾和蝗灾,这里一直都比较风调雨顺,发生自然灾害的几率很低,粮食的产量一直都高于自身的消耗,所以,自古苏杭一带都要用自己的粮食补充北方的都城,京城的大部分米粮都是江南苏杭一带补充的。
大唐有很多粮仓,其中,最重要最让朝廷在意的,就是苏杭一带的长江下游粮仓,这里一旦发生叛乱,或者被敌对势力占据,对任何一个朝代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危机,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必须要控制江南苏杭一带的,否则,自身的财政和粮食来源就会非常的有限,这样非常不利于统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
苏杭一带是粮仓,是很好的养老休闲之地,但这里却不是帝国的行政中心,也不是最发达的商业中心,而若要挣更多的钱,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去京城立足,京城的人口和行政资源是最多的,去京城开个店,一定比在苏杭一带生意好。
所以,这个在苏州经营了几百年的苏家,在几十年前就把生意开到了京城,最近几年京城人口暴涨,商业异常繁荣,于是,他们又抓住时机,直接把部分粮仓也搬到了京城,并在京城的粮仓附近弄了一个稻谷去壳工坊,以前他们家的粮仓和稻谷去壳工坊都在苏州这边,大米都是在苏州这边加工好了之后,运到京城贩卖的,而稻谷运到京城也是直接贩卖,在京城是不负责加工的。
是京城持续繁荣刺激了苏家,让他们看到了京城的机会,所以,才把仓库放在了京城,这样做生意会更加的灵活,毕竟,若是还用之前的办法,会错失很多挣钱的机会,运多了会担心短期卖不出去没出存储,甚至让大米生虫坏掉,而运输太少,又会导致大米很快卖完,店铺空转耗损,而且,这还需要一年四季持续不断的运输粮米,分批运输的成本显然更高一些,遇到梅雨季节,运输的损耗也是不小的,若是大风暴雨天气,那就更加的糟糕了,说不定会造成船翻的惨祸,只有把仓库直接放在京城,才能避免发生这些不好的结果,与此相比,京城的高人工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了,当然了,若是能使用机器给稻谷去皮,那就更加的划算了。
“这个工坊的干活人不少啊!”
李安看了一眼,开口说道。
苏家的小管家已经知晓李安的身份,连忙说道:“李侍郎,我们这个工坊,一共有一百五十人,一百二十头毛驴,转盘磨坊一百个,一天最多出产大米五百旦,这个在京城虽然不是首屈一指,但排前十那是肯定的。”
“恩,五百旦,不错,这个产量也算是不错了。”
李安开口赞赏,其实心里却不这么人为,这个工坊动用了一百五十人,还有一百二十头驴,一天最多才生产这么点大米,实在是不够看的,若是使用机器的话,加工的数量将远远超过这些。
而李安夸赞他们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已经采取了最好的办法了,在水力无法应用的这个地方,采用牲畜和人力结合给稻谷去壳,已经算是最好的一种办法了,这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优最好的办法。
在这个工坊里,一百五十人都在不停的忙碌,一百个磨盘也全都在转动,只有一百二十头毛驴,有一部分在棚子里休息吃草,这些毛驴属于替补,是需要进行轮换的,要不然会把毛驴给累死的,毕竟,毛驴才是推动磨盘转动的动力来源,也是最辛苦的,而人工干的都是相对较轻的活儿,他们要时不时的低头清理碾压过的稻糠,还要时不时鞭打走不动的毛驴,甚至把毛驴牵走,换一头休息好的毛驴过来继续干活。
一个干活的人,对应一头毛驴和一个磨盘,至于多出来的五十人,则也忙的要命,他们有的在给驴棚加草加清水,有的推着小车前往稻谷仓库去取稻谷,还有的把刚刚加工好的大米运输到存放大米的地方,还有的在用清理稻糠,把稻谷堆到院子的固定位置,这些稻糠也是有用的,会有专门的人员前来收购,价格自然是非常低廉了,基本上是卖不成什么钱的,但好歹也是一笔收入,总比没有的好。
这一百五十名工人,每天的工资应该不会是一个小数目,一百二十头毛驴的消耗也不小,不过,每天能加工出五百旦的大米,比起卖大米的利润,这个支出还是负担的起的,只是利润被大大压缩罢了,若是使用机器的话,真的可以节省不少钱。
李安一步步的往里走,虽然里面的气味不太好,但还是能够忍受的,为了防止弄脏粮食,所有毛驴的后屁股都装了一个布口袋,如此一来,当毛驴拉粑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落在布口袋里了,而不至于落入去过壳的大米上,保证大米的品质。
毛驴习惯性的喜欢甩尾巴,所以,李安必须离毛驴稍微远一些,要不然很容易甩到自己,马尾巴是很脏的,被甩一下衣服就该洗了。
这些毛驴在人工的驱使下缓缓的走着,它们似乎已经完全理解什么是最佳速度了,所以,它们拉磨的速度不快也不慢,始终维持着相对固定的速度,一百头毛驴走的几乎是一样的速度,若是把在这些毛驴拉去大阅兵,稍微训练就能走的很齐整。
石磨的重量至少有一百斤,而且,还比较的宽,重量大挤压的力气就大,而下面比较宽是为了平均分布压力,若是地步很窄,那就不是给稻谷脱粒了,而是直接把稻谷碾成了粉末,如此就没有大米,而只有大米稻糠糊糊了。
这些石磨的重量,石磨底部与凹槽的接触面积,连接木棍的粗细,中轴木棍的粗细,这些都是经过一次次的测试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的,不但要考虑到稻谷外皮的耐破能力,稻谷内部大米的抗碎能力,还要考虑木头的承受能力,毛驴的持续拉力,以及如何能够实现最大的加工量等各方面的问题,是均衡各方面的因素之后,最后得出的结果,也是最优的结果。
这些小小的石磨还真是神奇,居然能够将带着壳的稻谷给加工成大米,最关键是没有破坏大米,破壳之后的大米还是完整的大米,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力度的掌握比较好,太轻无法破碎稻谷皮,太重则会碾碎里面的大米,不轻不重刚刚好。
一名正在干活的工人,轻轻蹲下身子,迅速的扒开凹槽的米糠,抓了一把大米,并仔细的观察了片刻,然后,便拽了拽缰绳,让毛驴停了下来。
见毛驴停了下来,马上又有一人推着小车子走了过来,这个小车子不大,是个独轮的车子,非常的灵巧,载重估计最多只有两旦,车子停稳之后,他们两个人便开始使用最原始的小工具,将凹槽里面已经碾压好的大米给装上小独轮车,装好之后便将大米运输到外面,然后到处大运输车内,那个大运输车的运输量足有二十旦,运输能力是小独轮车的十倍,主要负责将满满的大米运输到大米仓库。
“这些大米已经全部脱壳了吗?脱壳的效果如何?”
李安开口问道。
因为这种重力碾压是不可能把每一个稻谷全部准确无误的碾压成大米的,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没有被碾压完全的,还有一些是去掉了部分稻壳,仍存一些稻壳粘在稻谷上,当然,也有一些是破碎的大米,也就是碾碎了的稻谷。
稻谷加工的好坏,自然是有相应标准的,大米越纯净,掺杂的稻糠越少,破碎的大米越少,则大米的质量越上乘,若是稻糠掺杂太多,且碎米很多,则就属于质量低劣的大米了,贩卖时的售价是肯定不一样的。
稻谷去壳作坊,既要追求高质量,同时还要追求高效率,而高质量和高效率,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矛盾的,比如若是干活快点,稻谷可能会加工的不干净,大米里面会掺杂较多的稻糠和碎米,而若是要保证质量,让稻糠和碎米少一些,则又必须增加碾压的时间,加工稻谷的效率又在无形中降低了,这里面有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是需要摸索和尝试的,非常不好把握,还要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整,比如质量好的大米比质量差的大米有较高的价格差,那就相应的降低效率保证质量,若是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大米价格相差不大,则就必须以效率为先,从而保证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回李侍郎,肯定还是会有一些稻糠和碎米的,运到米店贩卖的时候,会有人用筛子清理,把细小的碎米给筛出来,稻糠有时间的话也会清理一下的,能清理出来的就按优质米卖,没清理干净的就降了一个档次了,碎米就更便宜了。”
苏家的小管家开口说道。
“恩,我看看。”
李安说着走到了一个小推车的旁边,把手伸进去抓了一把大米,仔细看了一下,去壳的效果还算不错,一大把大米只有三五个没有脱壳干净的,碎米所占的比例也很少,基本上不影响什么,这算是脱壳比较好的了。
在李安的印象中,自己前世小时候吃的大米饭之中,总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稻糠,但比例不多,有时候还会吃到大沙粒和绿豆粒等很硬的异物,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把牙齿给磕的很疼,这足以说明,在稻谷去壳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外,大米不会那么干净,直到长大了之后,随着加工机器的先进程度提高了很多,大米之中再也没有了稻糠,大沙粒,绿豆粒等各种杂物了,就连碎米都几乎看不到,每一粒大米都是那么的光滑完整,蒸饭之后看着都很有食欲。
“不错,不错,已经非常干净了,哈哈!”
李安笑了笑,继续在干活的人群中穿梭,看着这些干活的人。
由于体力消耗最大的工作被毛驴代替了,所以,这些干活人都不是太累,再加上天气比较冷,所以,大汗淋漓的人是看不到的,但微汗的人还是不少的,就算天气较冷,但干点活儿的话,身体还是会微微出汗的,这是避免不了的。
“咦,这不是双儿的父亲么,怎么干这个了,不是给人栽树么?”
李安绕了一圈,看到了一个熟人,也是前段时间接触过的双儿小娘子的父亲,那个被工头骗了,还帮工头数钱的傻汉子,没想到多日不见,居然跑到稻谷去壳工坊上班了。
汉子一见李安,心情颇为激动,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傻笑了半天,吞吞吐吐的说道:“工头走了,我们栽树的人也散了,好多栽树的人都改行干别的了,这里招人,我就来了,按月领钱不骗人的。”
“恩,好好干,好好干,哈哈!”
李安笑着回应,侧首见苏小管家一脸的自豪,他们的加工坊从不欺负干活的人,只要好好干活,工钱是一文钱都不会少的,他们是做大生意的,不会在乎这些小钱。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李安继续在稻谷去壳工坊里观察,看着这个工坊的工作效率,时不时的查看一下加工的效果,给出一些评价。
一圈走完之后,李安对这个工坊的基本情况已经了解了,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不过,这也是在现有条件下的满意,这种落后的加工方法到机器跟前就差的太远了,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这里的工人,每个月的工钱是多少?”
李安看向苏家的小管家问道。
“回李侍郎,每人每月三贯钱,若是干得好,还会有额外的稻谷奖励。”
苏家小管家说道。
“一个月三贯钱,就是一天一百文,现在稻谷的价格是一斗十文左右,大米一斗十五文到二十文,除掉稻糠占的重量,一斗米从稻谷变大米的增值不过五文钱,一旦就是五十文,一天一个人最大加工出五旦大米,也就是二百五十文,其中,人工的成本就占一百文,占了足足四成啊!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难怪你们这些种粮大户都嚷着要机器呢?”
李安开口说道。
苏家小管家连连点头称是,声称人工费太贵了,占了太多的成本,若不是人工成本占据太多,稻谷和大米的价格或许不会相差一倍,利润或许也能多一些。
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由于人工费用占据太多,导致稻谷加工成大米所获得的在增值有接近一半都被人工费用占据了,这极大的降低了种粮大户和商人的利润,同时,也是造成大米比稻谷价格高很多的主要原因。
在之前,人力比较低廉的时候,稻谷和大米的价格相差的就比较小,老百姓闲着无事都可以自己舂米,而现在就不同了,就算是京城的底层老百姓,也都是直接购买大米的居多,选择购买便宜稻谷的底层百姓只是少数。
这主要是因为工坊太多了,很多底层百姓都忙着去工坊打工挣钱了,甚至家中的妇人也去找活儿干了,如此一来,真的没有时间去舂米,也没有这个精力,就好比后世的社会,市面上已经没有零售的稻谷卖了,就算有也卖不出去,因为没有人有那个闲工夫去春蜜,大家都忙得很,别说给稻谷去壳了,就算是买好的大米,她们都没时间去做饭,随便一个点击就有外卖送上门来,这可比自己亲自动手做饭要方便的多了。
是京城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改变了京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让原本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的老百姓,也开始喜欢买现成的东西了,直接买加工好的大米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要知道在之前的京城,只有条件好的家庭才会直接购买加工的大米,大部分家庭都是买稻谷,然后自己亲自舂米的,很多老京城人,现在家中还有舂米的工具,只不过由于长时间不用而被废弃掉罢了,甚至上面都落满了树叶和灰尘,也有一些人家把这个没用的家伙卖掉了,也有卖不掉嫌碍事的,直接就扔掉了,当然,扔掉舂米的人家都是条件较好的富裕之家,穷人家就算用不着也会放在家里而不会随便扔掉,毕竟,当初都是花钱买来的,扔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哪怕是什么用处都没有,那也是舍不得扔掉的,穷人嘛,总会有这种爱囤垃圾的臭毛病,也是早年穷怕了养成的毛病,可能一辈子都改不掉了。
轻微爱囤没用物品的毛病也没啥,对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可若是这个囤垃圾的毛病比较严重的话,那就比较的糟糕了,后世的新闻里经常会报道一种人,他们非常爱囤垃圾,甚至把自己的房子给囤的满满的,连个走路的地方都没有,晚上睡觉就睡在垃圾上,家里的臭味非常的浓厚,让人很难忍受。
像这种囤垃圾严重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人,那是肯定有毛病的,正常人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只有心里有疾病的人,才会把自己的整个房子都塞满垃圾,让自己的小家变成垃圾堆。
苏家小管家听李安的意思有研发稻谷脱壳机器的意思,内心非常的高兴,连忙说道:“李侍郎,若是能有给稻谷脱壳的机器,咱们工坊的人工最多五十人应该就够了,能省下不少工钱,最主要的是干活够快,遇到大生意也能接,现在因为大米加工的速度有限,遇到大客户只能让给别人,或者与几个卖粮的大户共同合作,一起为大客户提供大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