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太子李亨点头道:“走吧!都去了,我也不能不去。”
从大明宫到十王宅也没有多远,做车很快就能抵达,现在都有更先进的汽车了,就连大街上巡逻的侍卫,也很少骑马了,而是选择骑自行车,这个不用喂养,也不会产生脏兮兮的马粪,可靠性比马匹可靠多了,简直是既经济又实用,唯一不如马匹的地方,就是需要用自己的腿去蹬车,而骑马是不需要自己蹬车的。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长安城的巡逻官兵,在城内的部分,基本上都是步行巡逻,城外大部分骑自行车,为了长安城内外的卫生,也为了节约成本,马匹已经渐渐被淘汰了,越来越多的朝廷部分,都给人员配备了自行车,就算是老百姓出行,也更喜欢骑自行车,而不不愿意骑马了,毕竟,成本摆在那里了,没有人愿意舍弃便宜的自行车,而去选择昂贵马匹。
在大唐的长安城,目前普通马匹的价格,大概是自行车的五倍,优良的马匹那是天价,普通人是买不起的,万里挑一的千里马更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及的,所以,普通人只能被迫选择自行车出行。
至于维护成本,马匹的维护很复杂,既要给马匹刷洗,还要给马匹准备水和食物,还要准备马鞍等配套设施,万一遇到马匹不听话,那简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马匹受惊冲撞路人的事情,那是时常发生的。
而自行车就不同了,维护的成本比马匹简单多了,只要多注意链条和车胎就好,别的部分一般很少会损坏,维修的成本也不高,至少,比维持一匹马要便宜的多。
正因为马匹的价格和维持费用比较高,所以,自古以来,都只有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家才买得起马匹,普通的穷人家是买不起也用不起马匹的,不论去多远的地方,都要依靠两条腿走过去。
现在有了这些自行车之后,拥有代步工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老百姓的出行压力变的小了许多,之前能用马匹代步的人家,压力就更小了,卖掉一匹马就能买好几辆自行车,全家出行都能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还是很强的,自从有了自行车之后,各种自行车动力的马车也出现了,把马车原先的马匹去掉,换成一辆自行车,以前赶车的马夫,是坐在车头赶马,现在,车夫就直接骑在自行车上,用自己的双脚蹬车。
当然,人的力气是比不过马匹的,一匹马拉车的压力很小,而人用腿骑车拉车厢,这个压力就很大了,所以,车厢必须要更小,客人也要很少才行,要不然还真是骑不动。
所以,马匹被去掉之后,车厢也进行了改进,将原本很长很大的马车车厢,改成了很小的车厢,至于车厢的形状,那真的是千奇百怪,什么样的外形都有,前车轮基本没多大变化,而后车轮就有很多种样式,甚至还有三个轮子的。
车厢的形状不论怎么改,都只能乘坐两个人,左边一个,右边一个,脚下还能放点行礼啥的,顶部再来一个可以遮挡风雨的帘子,如此,一辆人力脚踏车就做出来了。
这种车辆在后世也曾经大量的兴起过,实用性还是很高的,只是后来随着动力技术的提高,这些人力的车辆就一步步的被淘汰了,然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就大唐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最低廉的自行车,无疑是普通百姓最适宜的交通工具,基本上都买得起,也不会占用太多的地盘,只需要很窄的道路就能够通行,实用性实在太高,要不然,朝廷也不会给各个部分都配备这种交通工具。
只是相比于骑马,骑自行车显得略微有些滑稽,不是那么威武,若是穿了厚重的铠甲,根本就六没法骑车,那也就只能选择步行或者骑马了,所以,骑马的巡逻队一直都存在,从来就没有被完全淘汰过,只是比例已经大大减少,只有最精锐的兵马才能够骑马巡逻。
骑马成了有钱人的标配,现在的长安城,只要看到骑马的人,那一准是大人物,是权贵阶层,或者是服务于权贵阶层的人。
普通的巡逻衙役,有自行车就够了,而有些大官自然有更高的配备了,摩托就是一种非常合适的巡逻代步工具,左边驾驶右边乘坐,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合适了,这种交通工具,在后世曾经非常的流行,后来被更好的汽车取代了。
但李安觉得,这种带座位的摩托是最好的一种交通工具,来去如风,对道路的要求不高,在很窄的田间地头也能通行,反应非常迅速,是一种应该大量配备的交通工具,以用来取代马匹。
太子乘车很快就到了十王宅,尽管是最后一个过来的,可太子毕竟身份最尊贵,最后一个过来也是没毛病的,大人物总是最后出现,这不是礼仪之中的标配么。
“太子殿下。”
诸王全都弯腰,向自己的太子哥哥行礼。
太子摆了摆手,看向诸王,开口说道:“都不要伤心了,大兄已然薨世,节哀吧!”
“太子殿下,我们兄弟商量好了,明日一早进宫,给父皇请安。”
“太子殿下,丰王四人今日一早进宫给父皇请安,发现父皇早饭都没有吃,这样下去可不得了,所以,我们才做了这样的决定。”
太子闻言,看了丰王几人一眼,点头道:“好,明日入宫之后,来别院找我,我们一起去。”
“是,太子殿下。”
太子点了点头,走向跪在灵柩前的李俅和李俨,弯腰握住他们的双手,开口说道:“大郎,四郎,歇一会儿吧!一直哭的话,身体也受不了。”
“呜呜呜……太子殿下。”
李俅年幼,还是忍不住哭了。
十王宅的伤心氛围,怕是要持续很长时间了,在这个时期内,没有人敢笑,只有人敢哭。
李安已经离开研发中心,去了自己的庄园,这个地方距离研发中心并不远,之前属于妥妥的城外荒地,而此刻,随着长安城的扩大,这个庄园已经算不上城外了,周围已经开始出现建筑物,甚至还有一块平民窟。
这里的土地不多,但也算不少了,与别人大规模种植不同,李安的庄园就像一个研究所,什么植物都种,各种设施一应俱全,非常的先进。
各种果树,粮食,蔬菜都有,每一种都只有很少的量,最多的一种也不会超过十亩,以保证种类的齐全,另外,这里的土地面积虽然不多,但大棚特别多,基本上全都是大棚种植,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温度了,尤其是天气寒冷的时候,普通老百姓只能种植很少种类的作物,而李安的庄园什么都能种植,春夏秋冬四季的蔬菜和粮食都可以在这一个地方进行种植。
这一次的倒春寒,让李安府邸的果树损失惨重,但在庄园这里,大量的蔬菜和部分矮果树都没有任何的损失,因为这里的仆人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在发生降温的第一时间,就把大棚上面的挡风稻草给盖上了,里面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温,从而确保那些娇嫩的蔬菜不会被冷空气冻坏。
李安家庄园的大棚里,最值钱的当然是夏季才该有的蔬果,这种反季节的东西因为市面上没有,所以,这个价格自然是低不了的。
为了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西瓜,李安特意进行了培育,培育了十几个品种的西瓜,每一种都可以在特定的月份成熟,一个月成熟一个品种,成熟期又能够维持一两个月,如此一来,真的就可以实现一年四季都有西瓜吃了。
也就是说,不论李安什么时间来自己的庄园,都能吃到清凉可口的西瓜,让自己可以爽歪歪一番。
虽说十几个品种的西瓜占地都不大,但因为要求不同,所以,每一种西瓜都被分在单独的温室大棚里,没有任何两个品种的西瓜是在一起的。
而一个大棚的面积足有一亩地,为了种植西瓜,显然不太可能专门使用十二亩地,所以,每一个西瓜品种的温室大棚内,都还有别的蔬果,每一个大棚内的蔬果种植都是混种的,这样还能相互促进,避免一些病虫害的大规模发生。
走进一个大棚,看着成熟的绿油油西瓜,挂在架子上的黄瓜,丝瓜,还有各种爬藤的豆类,李安的心情就非常的好。
与研究机器不同,研究农业才是最让人赏心悦目的事情,机器都是生硬的钢铁,还有脏兮兮的机油,而蔬菜粮食就让人赏心悦目多了,尤其是那绿油油的一片,实在是太美了。
只不过,一个帝国要想强盛,依靠种植蔬菜是万万不能的,只有生冷的机器才能拯救一个帝国,农业只是基础和保障罢了。
李安在研发中心累了烦了的时候,就会到自己的庄园里看看瓜果蔬菜,品尝刚刚成熟的西瓜,吃点鲜嫩的黄瓜。
火气大的时候吃西瓜可以降火,黄瓜香瓜这些都是常年供应,数量不多,可满足自己所需的话,那还是足足的。
外面的空气还是很冷,需要穿棉衣才能维持,而进入了温室大棚之后,里面的温度和湿度都非常的好,棉衣也可以脱去了,穿很少的衣服,这感觉真的是太爽了。
“去,把摇椅搬过来,就放在这里。”
李安开口说道。
一名仆人立马把摇椅搬了过来。
李安往上面一躺,开口说道:“去,摘一个又大又甜的西瓜,再搬个小茶几,西瓜要洗干净了切好。”
“是,阿郎。”
仆人连忙去了。
躺在摇椅上晃晃悠悠的感觉,本来就已经很爽了,还能闻到植物的清香味,这感觉就更秒了,而马上就要送过来的新鲜西瓜,会让李安的心情更上一层楼的。
尽管大冷天吃西瓜会伤胃,可温室大棚里并不冷,西瓜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也不会很冷,西瓜的温度就等于温室大棚内的温度。
“阿郎,您要的西瓜。”
仆人很快就把西瓜切好了,并放在了旁边的小茶几上。
李安拿起一块西瓜,坐起身子吃了一口,顿时整个人都舒坦了。
“不错,再去摘点草莓,要最大最红最甜的,再弄几个黄瓜。”
李安一边吃西瓜,一边开口说道。
“李侍郎真是舒坦啊!西瓜都吃上了。”
李豫不知什么时候跑来了,过来就拿了一个西瓜,吃了起来。
“广平王,你不去十王宅,跑到这里干什么?”
李安开口说道。
“李侍郎不也在这里快活么,十王宅现在到处都是哭声,实在让人难受,待一阵子还好,整天待在那里,神仙也受不了啊!”
李豫无奈的说道。
这话没毛病,没有人愿意整天听着别人哭泣的声音,这种悲伤的声音会让人很心烦的,噪音污染本身就很让人头疼,何况还是这种幽怨的哭声,谁听了能受得了。
“广平王能跟我比吗?你是陛下的皇孙,庆王是您的亲伯父,你就应该多过去陪着。”
李安开口说道。
广平王不乐意道:“李侍郎,你也是皇亲,是不是也该去陪着。”
李安开口说道:“能一样么,你们的亲缘更近,我这就远了好多了。”
李安这都快出五福了,没法跟他们相比。
“不管了,不管了,反正父亲在那儿呢?没人注意到我,何况,我是打着视察地下通道的名义出来的,这是长安城的重大工程,晾别人也不能说什么。”
李豫开口说道。
李安闻言,问道:“广平王,怎么样了,现在的地下通道施工的如何了,遇到什么困难没有?”
对于这项重大的工程,李安还是非常关心的,京城能繁荣到什么程度,与交通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一个良好的交通,京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能够导致京城发展的停步和衰落。
“困难自然是每天都能遇到,在地底下挖一条通道哪有那么容易,不过,李侍郎训练的那些人也是厉害,遇到困难之后,总是能想办法解决困难,目前也没啥过不去的坎,若是实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会请李侍郎帮忙解决的。”
李豫开口说道。
其实,经过上次平康坊地下停车场的施工,这些技术工匠已经学到了很多能力,在开挖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已经经历过了,也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如此,这一次再开挖地下通道,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李安对京城地下通道的建设是非常重视的,这个地下通道对于改善京城内部的交通有很大的作用,早日建好就早日能够改善城内这糟糕的交通。
当然,除了京城之外,大唐需要改善的交通实在是太多了,全国各地到处都在修路,铁路公路桥梁都在不断的建设之中,朝廷负责大工程,而各个地方郡县,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道路的修建,甚至很多偏僻的乡村都修建了公路。
对于改善交通,李安是举双手赞成的,并给与了最大的配合,对各种建设机器进行了持续的研究,以增加建设的效率,让道路建设能够更快更好。
现在,大唐的境内,不论是长江还是黄河上,都已经架起了铁路桥,铁路已经通到了大唐的四面八方,最南端已经抵达交州,东北抵达了营州,西南已经进入蜀中,西北则直接绕入了吐火罗一带,并继续往大食国修建,是修的最长的一条了,正北也修到了受降城一带,并继续往北修建,从而让草原和内地能够更好的沟通,让北方的广大草原真正的融入大唐,真正成为大唐的一部分,尤其是促进贸易来往,让北方的游牧民族,能够不必通过打劫来谋生,通过贸易也可以很好的谋生,甚至直接来京城发展。
“李侍郎,怎么看起地图来了,是不是在京城太闷了,又想出去走走了。”
李豫见李安从怀里摸出地图,开口问道。
这个地图是一张世界地图,是李安亲手绘制的,而且,还时常进行修改,毕竟,大唐的交通在改变,地图上的标记自然也要跟着改变才行,其中,那深黑色的线条就是一条条铁路线,而断续的黑线则是还没有修建完成的铁路线,还有一些很细的黑线,则是李安规划中的铁路线。
李安开口说道:“我在考虑下面该规划哪一条铁路,现在铁路的运力太紧张了,部分路线是满负荷运转,是该增加一些路线了,尤其是运力最紧张的路线,多建造一条,压力就会小得多。”
李豫走了过来,看着地图,随意的指了一条线,开口说道:“李侍郎,从这地图上来看,大唐和美洲属地之间,居然有陆地相连,何不从营州出发,建设一条直接通往美洲的铁路,这样,美洲的大量货物就不用坐船运输了,直接走铁路运输就行。”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从地图上看,大唐和美洲确实好像是相连的样子,其实,中间还是有一个海峡的,只是地图看不清而已。
“广平王可真敢想,这一条铁路若是修成了,那可比通往西域的铁路要长的多,但修建这条铁路的压力就太大了,会把整个大唐的国力给拖垮的,而且,这陆地也不是相连的,中间还有一个一二百里的海峡呢?这可比长江要宽阔的多,哪有那么容易,另外,这北面都是苦寒之地,到了冬天那是滴水成冰,都没有人能生活在这里,修铁路要调拨大量的人力去这么远的地方,还要给干活的人准备大量御寒的衣服和食物,成本实在太高了,五十年后或许有这个国力。”
李安开口说道。
其实,就算是五十年之后,李安也不希望修建这么一条铁路,因为这条铁路实在是太鸡肋了,修建成本极高,而且没有太大的必要,只要有足够的大型货船,物资和人员就能够实现稳定的运输,对商业和贸易没有太大的影响,朝廷只要有水军,也足以控制大洋,哪里需要一个额外的陆地连接线,况且,就算有这么一条陆地连接线,也很容易被切断,如此,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
“五十年后,我们怕是等不到那一天了,我只是觉得坐船不太牢靠,万一遇到大风,岂不是很危险,而火车就不同了,毕竟是在陆地上,就算遇到什么情况,也有很好的办法应对,至少不会以身喂鱼。”
李豫开口说道。
这个想法也没错,在大海上航行,一旦遇到狂风暴雨,那是非常危险的,万一船只倾覆了,船上的所有人都会成为鱼食,而在陆地上遇到危险,至少不会葬身鱼腹,人在陆地上能够自由的行走,而到了水里行动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了,所以,陆地上行走的安全性肯定要高于海上。
李安点头道:“单从安全方面考虑,确实是走陆地要安全一些,只是这条铁路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而能够给大唐带来的利益不足以抵消损失,再加上大唐内部的铁路已经运力紧张,还有好多的确没有通铁路,先解决内部急需的铁路才是最紧要的,通往美洲的铁路只能往后拖了。”
李豫说道:“自从李侍郎派遣船队发现美洲之后,现在的美洲已经有五十万人了,其中主要集中在靠海的三大城,还有一些是在内地矿山附近的小镇,发展的速度很快,以后人口越来越多,若是没有一条铁路进行相连的话,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
广平王李豫所担心的大概就是独立了,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很容易形成割据的独立政权,一旦形成这样的割据政权,那大唐帝国所做的一切,岂不都白忙了,岂不是给某些人做嫁衣了。
就好比大秦帝国开辟岭南,耗费了极大的国力,但由于内部出现问题,导致岭难独立出去,白白给某些人做了嫁衣,若是大秦能够省下开辟岭南的五十万大军,或许内部的农民起义就能够弹压下去,大秦帝国也就不会灭亡。
大唐自然也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美洲是一个很大的土地,不论是气候还是资源都非常的优良,一旦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工业发展也齐全了,那就绝对拥有与中央对抗的实力,甚至一旦都不必大唐中央朝廷弱小,后世那个美洲大国,刚开始的时候,不过是欧洲岛国的殖民地而已,就是因为发展了完善的工业,再加上数量庞大的移民,最终直接宣布了独立,从欧洲岛国独立出去了,而在独立之后,马上就形成了一个面积广阔的超级大国,将自己的母国摔在了身后。
大唐必须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在李安看来,若想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技术的控制,先进的技术只能留在大唐本土,在美洲这块土地上,可以有先进的机器,但不能拥有科研和制造机器的单位,最多只能拥有修理机器和船只的小工坊,而制造船只和机器的工坊只能在大唐本土。
美洲必须作为大唐原材料和资源的来源地,同时担任一部分市场的功能,完善的工业体力绝对不能形成,却少机器和工具,直接从大唐本土运来就是了,美洲本地的资源运输到大唐本土所能挣取的钱财,足够购买各种机器和工具了,完全没有必要在美洲搞完善的工业体系。
别说美洲了,就连大唐本土,也只有极少数的地区拥有完善的工业体力,比如京城就是最完善的地区,其次,洛阳和莱州也不错,洛阳是京城的辅助,而莱州的主要体系都是船舶航海方面的,其它的方面并没有涉猎,以免发展太好,盖过了京城的风头,京城才是帝国的核心,最精良和最多的技术自然要留在京城,其余各地的工业体系都要围绕京城展开。
美洲靠近海边有三座较大的城池,这些城池全都是三面城墙一面港口,每个城池都生活了大约十万人左右,规模算是不小了,在大唐本土都能算得上很大的城池了,只是比不了京城这种超级大城罢了,美洲的那些土著村落最多也就几百人,上千人的几乎都没有,所以,自然也就没有力量与守卫城池的大唐将士对抗,武力的差距极大,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同时,大唐奉行的是合作共赢的思路,并不会抢夺美洲土著的财产,而是会与他们谈判,用大唐特有的产品去交换他们手中的产品,甚至,直接雇佣这些当地土著,让这些当地土著到大唐的矿场干活,这样就有了更充足的人力来开发美洲的资源。
同时,美洲绝对不能形成统一的行政机构,就比如三个沿海的大城池,都是独立的郡县,并没有任何一个领导同时领导三个城池,以免某一个人将整个美洲收入囊中,如此,美洲就会面临分裂的风险。
按照李安的预计,美洲的地盘那么大,将来至少也要分成三五百个州郡,这样才能便于统治,而此刻,由于大唐对美洲的控制还停留在部分区域,并不是全面控制,所以,州郡的数量还很少,以后随着人力的逐步增加,控制区域的扩大,新的州县会逐渐建立起来的,而凭借面积广阔的广大美洲,大唐必然能够获得飞速发展。
虽然后世的美洲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超级大国,但这个事情发生的前提是这个超级大国一开始就有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而不是依靠某一样资源成长起来的,单一依靠资源的帝国是很难飞速发展的,后世的美洲那么大,特大面积的大国也不止一家,为何只出现了一个超级大国,其余面积广阔的国家都相对要弱小的多。
这显然是很多很多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只有一个帝国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远超其余所有大国,而那些依靠资源和单一产业的大国,自然没有实力与拥有整个体系的大国对抗了。
如果当初那个欧洲岛国在控制美洲大陆的时候,能够严格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让殖民地只干一些简单的事情,所有需要的设备都由本土运输过来,那么,他们控制之下的殖民地,或许就不会独立出去,而是可以为本土持续不断的提供大量的资源。
当然,后世那个欧洲岛国面临欧洲多个工业大国的竞争,他并不是唯一的强国,就算他想控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殖民地的人民若是铁了心的要发展工业,也是可以从敌对国家获得设备和技术的,如此,封锁的效果也会比较差,而且,敌对国家肯定希望这个岛国的殖民地能够分裂出去,所以,就会更加不惜余力的去支持岛国的殖民地,从而减轻自身的压力。
1...665666667668669...7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