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李安也不想浪费时间,所以,李安与几位陪同的官员一起骑马去五里外的山坳里看看病重的工匠,这些工匠为了大唐的修路事业也算得上是鞠躬尽瘁了,李安过去慰问一下,那也是应该的,顺便督促郎中好好救治他们,治好了病之后,他们还需要继续修路呢?
山坳里的植被已经被砍伐的一干二净,就连杂草都被烧的一片叶子都不存在了,除了桶里装的水之外,原有小沟渠别说有水了,就连沟渠本身也已经被完全填埋了,所有能够滋生蚊虫的地方全都处理的干干净净了,看到太医署的人如此尽心尽力,李安非常的满意,看来这些家伙也不是吃素的,大概也明白瘴气的传播与蚊虫有关,要不然也不会做这么多了。
“不错,不错,环境相对封闭,方圆数里之内都没人,山坳里连风都没有,这个地点选的非常好,你们的工作干得不错。”
李安开口真心的夸赞道。
太医署的众人闻言,全都笑得合不拢嘴,能得到李安的肯定,他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内心自然颇为高兴了。
“现在用来治疗瘴气的,都是些什么药材啊!”
李安靠近帐篷之前停了下来,看向远处正在晾晒的草药。
一名医师回答道:“李侍郎,治疗瘴气的药材,都是附近就能采到的几种草药,有青蒿,紫草,生……”
这名医师说的非常明白,治疗瘴气的中草药都是附近就能采集到的药材,都说一物降一物,在容易产生瘴气的地区,必然也会存在克制瘴气的药材,大自然本来就是相互克制的,从而才能够达到平衡。
蜀中这里既然有产生瘟疫的条件,那么,肯定也有克制瘟疫的药材,否则,生活在这里的人和动物岂不是要死绝了,而这里既然能够存在这么多的人与动物,就证明这里有克制的草药,附近的动物吃了这些草药就不会被感染,而肉食动物吃了食草动物之后,身体也会产生抗体,人类在山中打猎,自然也同样是获益者,何况人类也会种植,更善于采集草药。
这些药材,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青蒿这味药材更是引起了李安的浓厚兴趣,在李安看来,能够治疗瘴气的最重要草药,怕就是青蒿了。
青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材,在治疗瘴气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后世能够提取出青蒿素,一种非常重要的药材,这种植物整体都可以散发香气,主根单一,垂直,侧根少,茎单生,高度在三十公分到一米五之间,上部多分枝,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叶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有长叶柄,花期叶凋谢;中部叶长圆形、长圆状卵形或椭圆形,花果期六月到九月,差不多是夏秋的季节。
如此重要的中草药,在大唐的很多地区都有,其中,巴渝之地是最多的,那里的青蒿数量占据了大唐的一多半,茂州这里自然也不少,田间地头总能发现不少正在生长的青蒿。
此处有瘴气,也有大量的青蒿,这些青蒿正好可以用来治疗因瘴气而引起的疾病,在焚烧森林之前,太医署已经亲自带领几千人在山中采集足量的青蒿,所以,即便附近的青蒿连同森林都被付之一炬,但太医署手里还是掌握着大量的青蒿,此刻,眼前的十几名太医署的医佐正在整理和晾晒这些青蒿,这些青蒿都是非常重要的抗瘴气药物,是绝对不能随意浪费的,任何一分浪费都是可耻的。
青蒿除了能够治疗瘴气引起的疾病之外,还能治疗很多其余的疾病,比如治疗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
还可以治疗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份.同豆豉捣作饼日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治疗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治疗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如常酿酒饮。
可以治疗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治疗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治疗酒痔便血:青蒿为末粪前(便血用)冷水、粪后(便血用)水酒调服,治疗蜂螫人:青蒿捣敷之。
能够治少阳三焦湿遏热郁,气机不畅,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三钱。水煎服,治骨蒸劳,体瘦、发渴、寒热:青蒿一斤(取叶曝干,捣罗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研烂),甘草半(五)两(生捣罗为末)。另以童子小便三斗,于瓷瓮中盛,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饧,却倾于铜器中,下诸药,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搅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每日空心温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
青蒿还能治劳瘦:青蒿(细锉)嫩者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不以时,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治阑尾炎、胃痛:青蒿、毕拨等量。先将青蒿焙黄,共捣成细末。早、午、晚饭前白开水冲服,每次二克,治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
牙痛的时候是很要命的,而青蒿还可以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几天的时候变会有效果。
当然,青蒿这味药材虽然有很多功能主治,也能够治疗很多人的疾病,但也是有禁忌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青蒿的,或者说要慎用,比如脾胃虚寒者就需要甚服。
还有,青蒿不能与当归,地黄同用,虽然这两味也是非常重要的药材,但它们就是不能与青蒿同用,这一点是必须要牢记的。
“这么多的青蒿,一共有多少?”
李安开口问道。
一名医师回答道:“回李侍郎,足有十万斤,放火之前,下官组织一千多人一起收割青蒿,每个人都收割了有一百斤左右,一千人共计收割十万斤,不过,这都是湿重,待晾晒干了之后,重量定然要降低不少的,但万斤以上是肯定的,大概会有两三万斤,足够使用了,况且,只要需要去周边没被大火烧过的地方,也能找到很多,药材真的是一点都不缺。”
“好,不缺就好啊!有了这些草药,这些收治的病人就有康复的希望了,本官真的非常希望,不要再有任何一位工匠因为感染瘴气而死了。”
李安非常欣慰的说道。
走到晾晒药草的地方,李安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药香味,虽然戴着打湿的口罩,但这股香味仍旧能够闻得到,可见青蒿香味的浓烈。
伺候在病房周围的医佐和医师,全都戴着口罩,不过,看上去好像并没有打湿,戴的都是干的口罩,而干口罩的效果自然不能与湿口罩相比,在隔离瘴气传播方面要差一些,但总是好过没有口罩,还是有一定防护效果的。
“咱们的医师和医佐,有没有被瘴气感染的?”
李安开口问道。
对于前往蜀中抗灾的这些医师医佐,李安从心底是敬重的,这些人都是好样的,若是被瘴气感染而死的话,那将是大唐的重大损失。
“回李侍郎,医师和医佐总计感染瘴气有十多人,不过,服药之后都稳定了,半个月之内一定都能康复,绝不会有任何一人死于瘴气。”
一名医师开口回答。
“居然有十多名医师医佐感染瘴气,这一点做的可不好啊!接下来一定要注重防护,多做一些口罩,用完之后要用沸水煮,放在太阳下晒干,千万不能再有医师和医佐被瘴气感染了。”
李安开口指导道。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
李安对于医师医佐被瘴气感染的事情非常的重视,这些人都是大老远从京城前来治病救人的,他们是被瘴气感染工匠的希望,若是连他们的安全都不能保障,工匠的安全就更加得不到保障了,由此也能看出瘴气的可怕,稍微防护不到位就容易被感染。
此刻,最万幸的是药材的储备足够充足,附近方圆百里有足够数量的药材,当地州县也调集了大量的郎中进入筑路区域,配合太医署的医师医佐,一同进行瘴气的预防和救治工作,而焚烧大片森林也是他们提出的。
当阻止瘴气感染蔓延的责任落到这些医师医佐肩上的时候,他们首先给出的建议是取消从此处修路,以让筑路工匠避免接触森林里的瘴气,但筑路是朝廷的百年大计,是不可能因为瘴气而停下的,这一条建议自然不可能通过,被无情的否决了,而后,这些医师医佐经过慎重的研究,给出了焚烧产生瘴气森林的提议,这一次获得了朝廷的支持,毕竟,朝廷的大官也想不出更完美的办法了,修路不可能停止,瘴气也很难防御,唯有烧掉产生瘟疫的森林才是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大难题。
现在,产生瘴气的森林已经开始进行分段可控焚烧,瘴气产生的影响已经开始明显好转,每天新增感染瘴气的工匠开始持续下降,工匠们的士气也一下子高涨了很多,只要这些碍事的森林全部烧光,他们就再也不用担心瘴气对他们的危害了。
防治瘴气在继续,焚烧产生瘴气的森林也在继续,同时,修路的工作也没有停下,大量工匠都在忙着制作修路所需的各种材料,还有一批在忙着运输原材料和半成品,焚烧森林自然也少不了这些工匠的帮助,没有大量的人力,是做不到可控焚烧的,失控的后果是什么,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李侍郎,里面的人都能传染,还是不要进去了吧!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一名医师再次劝解道。
对于瘴气导致病症的传染性,这些医师是再清楚不过了,好多深通此道的医师医佐都能被感染,由此可见,这种传染病的可怕性,而李安是朝廷派来的大官,若是在此处感染瘴气病症,他们这些太医署的医师们怕是要倒霉的,不论到底是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都跑不掉。
“放心,看一眼是不会被感染的,瘴气也没有你们想的这么可怕,本官知道如何防护。”
李安对瘴气病症是非常熟悉的,面对如此让人畏惧的传染病,自然不会太放在心上了,只要切实做好防护就行了,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相关筑路官员对瘴气引起的病症都比较恐惧,之所以阻止李安进入,除了担心李安染上病症,连累自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也担心自己被感染,而李安进入其中,他们怎么能不陪着呢?总不能待在外面等候吧!
李安知道这些家伙都是怕死的,也不难为他们,直接开口说道:“你们就不用进去了,在外面候着吧!”
说完独自走了进去,但还是有几名医师跟了进去。
这些帐篷都是较大的帐篷,每一个帐篷里都躺了十几名染病的工匠,几百人也就二三十个帐篷就够用了,还有多余的预备帐篷,另外,还有给医师医佐住的帐篷,储存粮食和药材的帐篷也有几个,如此,倒是让这里的帐篷多达五十多个,看上去还挺有规模的。
李安进入的帐篷是轻度患者的帐篷,因为得病并不是很严重,所以,这些患病的工匠看上去还算不错,脸色还算正常,只是略微有些憔悴罢了。
帐篷内的气温倒是挺合适的,卫生条件也不错,让病患住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看到医师们能做到这么好,李安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
“感觉怎么样,哪里不舒服?”
李安开口问道。
“身子一会儿非常冷,一会儿又非常热,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就是身上没有力气。”
患病的工匠开口说道。
李安拍了拍患病工匠的肩膀,鼓励道:“不要有杂念,躺在这里安心养病,早点痊愈才能继续修路,才能有工钱拿,哈哈!”
说完又问候了几名工匠,这才走出帐篷。
因为进去的时候,与病患有比较密切的接触,所以,出帐篷之后,李安第一件时间就是去洗手,把手洗干净可以比较有效的避免自己被瘴气感染,这外出一趟,李安可不想真的染上疾病。
“你们做的很不错,这些病患也都受到了不错的照顾,相信要不了半个月就能痊愈了,很好,很好啊!”
李安满意的说道,然后上马离开,准备去干活的地方视察一番。
现在,有瘴气的森林正在焚烧之中,修路的主体工程已经陷入了停顿,但并不代表工匠们不干活,大伙儿正好抓住这个时间进行各种修路材料的准备,并制造各种需要的材料。
比如修路需要枕木,需要碎石子,这些都是需要准备的,先去山中开采大石块,运输到加工地点之后,只需要进行破碎就能得到碎石子,然后还需要运输到指定的地点,枕木同样如此,先要去山中砍伐大树,然后加工成需要的方木块,也需要运输到指定地点,这些工作都相当耗费时间,前期多准备一些,待修路开始的时候,进度就能够大大加快了。
李安策马而行,一路上遇到了好多正在运输材料的工匠,他们所使用的工具还比较原始,就是两个轮子的大车而已,有的大车上有牲畜牵引,而有的则直接就是人力牵引,毕竟,就算是牲畜也不是足够的,在牲畜分配不足的区域,就只能采取人力牵引车辆了,这样要耗费更多的体力,还好人多能克服这个困难,一个人在前方拉车,后面再来几个人用力的推动,这样差不多就行了。
运输的材料最主要就是那么几种,有加工好的方枕木,有破碎之后的碎石子,也有没加工好的大石块和树干,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铁轨了,这些铁轨都是从京城运过来的,每一个都是有数的,负责运输的队伍有专人负责押运,就算少了一个铁轨,那都是大罪。
没有加工好的材料都被运到集中加工区域,那里有大量的工匠正在忙着干活,在用原始的工具破碎大石块,真的非常的辛苦。
而加工好的材料则被运输到不同的区域,是沿着铁路线布置的,如此,在修路的时候就能够及时取用了,这会非常的方便快捷,不用再费力的从远处运输过来了。
反正此刻主体筑路工程还没有开始,剩余的劳动力较为充足,不让他们干活就是浪费人力资源。
“这些青石不错啊!都是从哪里运输过来的?”
李安走到加工碎石子的一片工地前,开口问道。
“回李侍郎,这些大青石都是从上游桃山运输过来的,水路和陆路一起运,一共有三千人负责运输这些大青石,在开采的地方也有两千多人,这里也有两千多,合计超过七千人。”
一名官员说道。
碎石子是修铁路非常重要的资源,为了更好更多的获得足量的碎石子,居然调集了这么多人力,官员们也算是尽心尽力了,有七千多人负责制作和运输碎石子,李安也能放心了,不用担心这种材料不够用了。
负责开采和碎石的都是男子,而负责运输的工匠之中,却不乏有女子和半大孩子,要不是人力不足,是不会轻易征发女子的,而且,运输这活儿也不算轻,有牲畜的还算好些,没有牲畜的能把人累死。
而从这些运输的队伍,李安也能看出这些运输的人都是以家庭组成单位的,一辆运输车不论是三个人还是五个人,都很像是一家人,而牵引的牲畜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马匹,也有毛驴,黄牛,水牛也有,还有不少是骡子,这些都是能够拉车的牲畜,有的人家有牲畜,但也有一些人家没有牲畜,如此,也就没有办法使用牲畜拉车了,他们只能使用自己的力气。
正在走过来的一辆运输车由一头毛驴牵拉,后面跟着四个推车的人,在抵达目的地之后,车辆稳稳的停了下来,四个人开始忙着卸货。
这个四个人,一名三十左右的男子,一名同龄的妇女,还有一名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和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这一看就是标准的一家人,而毛驴就是这一家人养的牲畜。
李安就站在旁边仔细的看着,中年男子干活最多,几乎卸了一半的大青石,其余三个家人干的都差不多,各卸了六分之一的数量,毛驴则难得的获得了休息的机会,大口的喘着粗气。
这毛驴一看就是一头只有三岁的年轻毛驴,体力和身材都很是不错,有这头毛驴的帮助,他们一家干活还算轻松,而那些没有牲畜的家庭,干活的压力就非常大了。
“你们这是一家人吧!”
李安走过去,亲切的问道。
“恩。”
少年首先点了点头。
“我们这些运输大青石的,都是一家一家的,每一家都要出一辆车。”
老头子开口说道。
“不错啊!每一家都有车,看来此处的百姓还算富庶,比营州一带强多了。”
李安笑着说道。
“没办法,没有车没法干农活,这车也不是甚值钱的东西,这都修修补补几十年了,比我年纪还大呢?”
中年男子笑着说道,显得很是憨厚。
这个运输的两轮车确实有年头了,上面密密麻麻的全都是补丁。
“几十年了还能用,说明质量够好,哈哈哈!”
一名官员笑着打趣。
老头子回答道:“这是老头子年轻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山里砍树,扛回去之后与同村的伙伴一起做的,当时砍的就是百年的红木,做出来的车子自然能多用一些年头。”
靠山吃山,靠近森林的百姓,可以轻松的获得所需要的木材,这个时代的森林并没有属于朝廷之说,开采森林也并不需要获得朝廷的许可,只要自己需要木材,直接去山里砍伐就是了,谁砍的就属于谁,反正这个时代的森林相对比较丰富,木材都多的用不完,不砍白不砍。
李安仔细一看,这个大车还真是红木的,这可是上等的好木材啊!由于使用时间太长,上面涂抹了很多的污迹,完全掩盖了红木的颜色,再加上补丁较多,所以,李安第一眼看过去的时候,竟然没有发现这个两轮车居然是名贵的红木制造的,这不禁让李安有一种感叹自己眼拙的感觉。
用红木这么名贵的木材打造拉货的大车,这也太浪费了,这种材料的木头在后世贵的离谱,在这个时代,居然被老百姓拿来打造大车。
“你们一家几口人呢?”
李安开口问道。
少年说道:“六口人,家里还有妹妹和奶奶,还有一条狗,五只鸡,两头小猪仔。”
“哈哈!看看这孩子多有意思,我问他们家里有几口人,这怎么把鸡犬猪都算进去了,哈哈!”
李安笑着说道。
“哈哈哈!”
身后的众人,也全都被逗笑了,这小孩子也是实诚,就是想说清楚自己家的现状,却不料让自己吃了亏。
“李侍郎,这里的山民虽然家家都不算富裕,但小日子过得都还算不错,自从朝廷下令减租减息,这里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一名官员说道。
李安认可的点了点头,这个家庭的条件确实不错,一家六口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还有一头驴,两头猪仔,一条狗和五只鸡,从刚才说干农活的话,可以推测应该还有几亩地,应该算是大唐时代的小康之家了,只要不遇到特别大的坎,比如疾病和天灾,这个家庭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李安觉得这些运输人员以家庭为单位挺好的,这样干活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互相照顾,年轻力气大的可以多干一点,年纪大干不动的可以少干点,反正都是一家人,也不会产生什么矛盾,只要一家人合力将事情干好就行。
若是不按家庭分组,一个组里有的干得多,有的却干不动,这个就会让干得多的人有意见了,而家庭内部一般是不会产生这种矛盾的。
对于官员们如此安排,李安内心是非常赞赏的,觉得官员们干得好,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一家四口回答了李安的问题之后,很快又去运输了,而李安又遇到了另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有五个人,但没有一头牲畜,属于纯人力运输的队伍,而这个队伍的每一个人,明显都要比之前的队伍更疲乏,脸上的汗珠也更多一些,很显然,即便是多一个人,也比不上牲畜的力量,甚至远远不如。
这个队伍的五个人,有两个二十多岁的壮小伙,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头子和一个同龄的老妇人,还有一个虽然穿男装,但李安能看出是一名长相一般的年轻女子,因为脸上有灰,且身体比较单薄,所以,不仔细看的话,也不容易看出是一名女子,大大咧咧的粗心之人还真看不出来。
“辛苦了,你们家没有牲畜啊!”
李安开口问道。
看得出来,这一家人比刚才的那一家人更贫穷一些,这一家人连个牲畜都没有,干活全靠人力,这个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诶,俺们家只有一头半大的猪仔,还有几只鸡。”
一名年轻的汉子说道。
他在前方负责拉车,后面的四个人都在推车,他的压力是最大的,流汗也是最多的。
“来,擦擦汗吧!你们一家有几口人,家里还有吗?”
李安开口问道。
老头子说道:“没了,都在这里了,我们一家五口人都在这里了,嘿嘿嘿。”
“这些大青石,一天要运几趟啊!”
李安开口问道。
“三趟,每一家都是三趟,从早上过来,天黑之前就能回家。”
老头子说道。
“哦,看来都是附近的村民啊!”
李安点了点头。
一名官员,连忙回答道:“李侍郎,是这样的,太远位置征发的劳力只能征发男子,女子还要照顾家里的老小,而我们这里人力不是很充足,要想准时修好路,就必须征发更多的人,周围的百姓离这里也不远,让他们全家一起上,早上天亮就来干活,天黑之后就回去,这也耽误不了什么,像这一家没孩子的,就能一起过来,有小娃儿的,留一个老妇人看家就行了,这样能增加不少人力,按时完工就更有把握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