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仗剑武林行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夏至栀桐

    老头什么人,孙武、孙膑的后人啊。那眼睛亮的,能当灯使。就这孩子一身打扮,谈吐仪表,再看也不像父母早亡的,自然不信。百般劝说,就是不松口。老头也没了折子,总不能对一个孩子下手吧。不过也真是喜爱,既然不说,也不多言了,就将他留了下来。

    一边传授武艺,做人道理。一边也偷偷找人打听这孩子的情况。虽然这孩子身世是迷,却实实在在是个老实本分的好孩子。又天赋极佳,所有功夫一教就会,还能举一反三。孙兆远真是喜出望外,觉得老天有眼。自己虽然无子,却也收了如此天资聪慧的徒弟,这日后孙家的武学真是后继有人。




第六十九章 张延曦回家探亲 却不料满门不幸
    这张延曦其实也算是少年老成,是个有主见的孩子。自打离家出走,就打定主意,定要学成一身本领,混的出人头地才肯回家。让父母也知道,自己即便不走考功名,不走仕途,一样是一代人杰。

    如此一来,数载已过。张延曦学艺有成,一对双拐的功夫深得孙兆远的真传。此外那硬气功夫,更是练得如火纯青。一口丹田气,可顶千斤坠。徒手抵兵刃,胸口碎大石。

    孙兆远该教的也教完了,该传的也传光了。余下的,就只能看张延曦日后自己的磨练。便一狠心,遣张延曦出外闯荡,独自修行去。

    张延曦也知,师父是为自己好。虽然不愿离开师父,可也知道,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躲在这深山老林必然不成。于是,收拾妥当,戴上了师父为其打造的寒铁锥刺拐,与师父挥泪告别。便要离开师父,独闯江湖了。

    临行前,倒也把身世合盘托出,告诉了孙兆远。这孙兆远才知,这孩子居然还有这般过往。虽然所做之事不对,却也有着一股执拗的劲头。为了路上,凭着这股的执拗,相比也能武功精进,修为再上一层。知道了这孩子的身世,老头自然嘱咐道:“出外闯荡不急于一时。你离家出走多年,父母殚心竭虑数载。此次出外闯荡,第一件事便要回家看望父母高堂。若是这点孝行都没有,日后也不要再说是我孙老头的徒弟了。”

    张延曦谨遵师命,下山回家。这孙兆远住在鄄城县孙花园,此地乃当年孙膑万年隐居之所。当年齐王念其功高,常派人前往探望。还在村北建驿城一座。孙膑死后,葬于驿城前,并改驿城为“仪城”。孙氏后人也都在此生活下来,开枝散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村落,孙老家村。孙兆远也是此村中人,就住在离村子不愿的山林之中。

    这地方离大名府大名县其实也没有多远,以张延曦的脚程,不肖一日便赶回大名。没有急于回家,找了处客栈住了下来。想着休息一夜,明日一早回家,也算给家中父母一个惊喜。

    晚上闲来无事,找来酒菜,在楼下大堂饱餐一顿。张延曦十岁离家,如今已经八年,早已不知家中之事。于是席间,向无事的伙计打听父亲张元礼的事情。想要了解一下,自己阔别多年的家中近况如何。

    却不料,伙计一听问的是张学士家,原本善谈的性子一下变成了个哑巴,闭口不言。张延曦心中涌上一丝不安,追问伙计家中到底是怎么了。并偷摸给了一点碎银,算是感谢,说自己乃张家故人,途经此地,想问候一下。

    伙计拿了银子,犹豫了片刻,最终下定决心。偷摸看了看左右,见没人偷听,便伏在张延曦耳边道:“客官,我也劝您,这张家就别去了,家中早就空无一人。”

    张延曦问:“这是为何”

    伙计道:“这张家自从丢了独子,老学士便一病不起。据说是思子成疾,没两年就撤手人寰了。还好家中有田有钱,倒也勉强度日。不过妻子毛氏独立支撑,难免抛头露面。却不料这大名府知县尤大人,不知怎地,看上了毛氏夫人。百般追求不成,恼羞成怒,夜里派人给抓到了县衙之中。”

    “这毛氏夫人也算是贞洁烈女,回到家中便上吊自缢了。这全家上下丧事还没办,县衙又派人来,抓了全家老小二十余口。说是张家与附近山林的土匪勾结,全家老小皆是同犯,要一并抓去受审。后来听说全都屈打成招,定为死罪,在牢中缢死。”

    张延曦听言,五指紧握,指入手掌,甚至鲜血已经溢出,顺着拳头淌血。强忍心中怒火,打发了伙计,张延曦回到房中。一入房中,忍无可忍,一掌将屋内桌子打碎。而后换上一身夜行衣,就要去张家大院查看。

    一到院门前,只见大门紧闭,上有封条。这哪挡得住张延曦啊,之间其轻身纵起,便来到院内。只见自己打出长大的家中,如今变得野草横生,凄惨荒凉,心中一痛。来到大堂门前,再见二十余个坟头立在园中,母亲毛氏的坟正在当中。顿时如同五雷轰顶,一口鲜血喷出,两眼一黑,倒地不起。

    不知过了多久,这张延曦才悠悠转醒。心中第一次对自己离家出走之事,充满懊悔。若是当年自己不这么执拗,或者听师父的话,早点报声平安。也许老爹也不会撤手人寰,母亲更不会因为抛头露面,被奸人垂延玷污,走上死路。

    张延曦想到难过之处,抱着母亲的墓碑嚎啕痛哭。一度又晕死过去,知道次日天方亮,才悠悠转醒。

    擦干眼泪,张延曦收拾好心情。转身赶回客栈,好好寻思着怎么为死去的父母报仇。

    几经打听,才知当年的知县如今已经平步青云,成了当地的知府衙门同知大人。而这位同知尤大人自己竟然还见过,曾是自己老父亲的同窗好友,两人曾一同赶考。当年尤家家贫,父亲曾多次资助此人。结果尤同知考中了进士,走上了仕途,父亲反而名落松山。

    想不到这人居然恩将仇报,害了自己娘亲及一家老小二十余口。张延曦真是怒火攻心,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打定了主意,张延曦收拾妥当便赶往知府衙门。

    大名县隶属大名府管辖,其实也不多远。张延曦走了一个多时辰,便已赶到。也没直接上门打斗,而是在府衙附近先打探了一下消息。踩点之后,知道了这尤同知的府邸住宿,便就近找了个客栈,住了下来。饱餐一顿,打坐养神,调理气息,抑制内心深处的怒火。

    待到夜深人静,月黑风高之时。张延曦早已精神饱满,一身状态调至最佳。这才换上一身夜行衣,收拾了随身物品,提着寒铁锥刺拐,跳出窗外。

    借着房顶屋檐,匆匆赶往尤同知的家中。要在今晚,为老爹娘亲报仇雪恨,闹他个天翻地覆!



第七十章 尤同知回首往事 却不知大难临头
    尤同知,尤大人,原名尤书博。父亲乃当地一个普通农民,有幸上过几年学,也算是识得几个大字。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没少受人嘲笑。可其父亲常说“生是老天爷定的,但生下来就全靠自己了。”起这个名字,便是为了孩子能摆脱贫苦的日子,当一个知识渊博的学士。最好也能考个功名回来。

    尤书博果然对的起自己的名字,自幼也是聪慧过人,六岁就可识得百字。后来更是考取功名,一步登天。即便如今科举制度完善,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但这等贫苦的孩子,能通过读书熬出头的真是少之又少。

    若是别的村、镇,有这样一个孩子,不得被夸上了天。可惜,尤书博所在的大名县,还有一个神童,压了自己一头。

    张仪,县城里出了名的张家大院家中的独子。四岁识字,六岁可诵诗词百首。远近闻名,大名县谁人不知,张家大院里有个小神童叫张仪呢。

    张家向来学士之风盛行,祖上更是有过一位在隋朝当三品官的大人物。张仪受这等家风熏陶,怎会不勤学好问,博览群书。尤书博自认,要是自己有这般出身,定然也不在张仪之下。

    说是巧合,亦是必然。尤书博与张仪成为了同窗好友,共在县城唯一的学堂上学。尤家家贫,无力承担学费。教书先生稀他是个好苗子,为他免了一半的学费。可惜穷人苦事多,尤书博父母一日农忙之时,被林子里钻出来的野狼袭击。双双身受重伤,不治身亡。还好张仪念同学一场,又是同窗之中唯一能与自己高谈阔论的好友。不忍其荒废学业,便苦求家中长辈,资助尤书博完成学业。

    这事原本算是个好事,可惜尤书博是个表面阔达,内心极度阴郁的人。原本就不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张仪之下,两人表面朋友,暗地里却常常拿自己与其比较,处处相争。外加家境贫寒,与寻常学堂的孩子都比不过,常常感到自卑。如今本张仪资助,不仅没什么感恩之情,在过度自卑的情绪之下,更是对张仪还多了几分嫉妒。

    后来两人一同参加州试,双双高中。张仪拿了个解元,尤书博则拿了经魁1。居然被压了一头,尤书博这妒富愧贫的性格,心中不快了许久。

    结果会试之时,两人还是同中举人。这次虽都没进前四,可那张仪名字又是在自己之前。尤书博认为,光凭勤学,看来远不能及张仪。这张仪家学渊博,财大气粗。不知用了多少手段,才时时压了自己半头。单凭苦读,自己何时是头。

    恰逢当时大名府知府大人爱才,招揽各位考生入其门下。说白了就是看这批前十的举人,比较有望入的仕途,想要以入门下为由,行结党私营的勾当。

    张仪不愿与之苟同,婉言拒绝。尤书博则不然,早早就入了知府大人的门下。对知府大人百般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后来更是勾搭上了知府的掌上明珠,最后成为入赘女婿。

    两人一同入京赶考,其实以张仪的能耐,即便不中三甲,但中个进士还不是易如反掌。结果却名落松山。旁人多是以为发挥不当,或者答题不被考官所赏。其实不然,落榜的本是尤书博,其岳丈知府大人买通考官,这才换了考卷,让其中了进士。

    自打那日起,尤书博算是平步青云。先是出任大名府直辖魏县的通判,后来几经辗转,贿赂收买当上了家乡大名县的知县。即便大周变成了大宋,尤书博依旧稳坐此位。

    可即便如此,依然摆脱不了自己的同窗好友。张仪凭借学识渊博,受到不少人的赏识。结果其一心教学,无心仕途。留在了大名县,成为了声名远播的大学士,不少学者拜在门下。一时间,整个大名府辖区内,人人都知大名县有个张学士,却鲜有人提过苦出身的尤知县。

    尤书博那个气啊,恨不得一脚把张仪踩在地底下。结果没多久,这张仪又迎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大姑娘,还生了个胖小子,太祖皇帝又赏了个恩科进士。尤书博更是嫉妒不已。自己那知府大人的千金,虽说知书达理,可长相实在难看。而且结婚多年,生了三个女儿,没见一个男丁,岳丈也整天板着脸一副不悦之色。

    尤书博恨的是牙根痒痒,真想一纸休书废了这个丑媳,也找个貌美如花的小姑娘。或者干脆去了红楼自己常去光顾的小月,也不错。可惜毕竟只是奢望,哪敢乱来,毁了自己大好前程。

    后来听说,这张仪封了进士不久,儿子居然离家出走,不知死活。张仪大喜大悲一场,一病不起,甚至两年后就病死家中。尤书博为这事偷着乐了许久。

    不想好事连连,一位京城来的大人物狩猎到此。因一时兴起,忘了归期,夜宿在了大名县。尤书博作为当地知县,自然要借机巴结一番。要不是对方交代,不得大肆宣扬,早就名锣打鼓,红毯开道了。

    虽说不得长扬,可该照顾的还是要照顾到。尤书博官场多年,什么不懂。又是送礼,又是进献美食,还把自己最喜欢的大名府红楼头牌小月,连夜接过来服侍。

    次日天明,尤书博陪同大人物参观大名县。结果刚走了一条街,就碰上了张家的寡妇毛氏。这毛氏虽然已经年过三十又五,却依旧貌美如花。再加上这些年的岁月历练,更是韵味十足,让人垂涎三尺。

    尤书博自己看的眼馋,可没忘了身边的大人物。忙收拾心情,现在最要紧的还是如何攀上这位贵人要紧。结果扭头一看,那大人物居然看的更是眼冒火花。尤书博多聪明,就赶紧介绍。贵人倒是没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不过言语之中流露出的贪婪之意,还说要多住一日。尤书博又怎能不懂。

    尤书博为博大人欢心,哪里还顾得之前张仪的恩惠,夜里派人抓了毛氏。料想这等寡妇,找了大人这个好郎君,也算是有福了。结果毛氏誓死不从,那位大人软的不行,来硬的。奸污了毛氏。

    毛氏性子刚烈,回家就上吊自杀了,还留了遗书,讲述此事。京城的大人物不愿此事败露,就命人去张家杀了满门。这下尤书博可是吓的半死,不知所措。没想因祸得福,大人物让他收拾妥当此事,便将其纳入麾下,日后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果不其然,自从收拾了这个烂摊子,没多久,自己就升任了大名府的同知。如今更是摆脱了岳丈的控制,若不是担心名声,丑媳也早就休了。如今躺在床榻之上,怀中美人娇喘,真是幸福。

    结果还没完事,听房门一响。尤书博大惊,起身怒骂:“那个不长眼的,此事来本官房中。”这话刚说一句,只见一个锥子直刺脑门,当场毙命。



第七十一章 走千里知晓实情 痛不欲生毁当初
    张延曦杀了尤同知,觉得不解心头之恨,一看身边还有一女。料想不是妻子,也得是妾侍。也不多言,挥铁拐一并送去西天。

    小妾见尤同知死的恐怖,早就吼破了喉咙大声尖叫。这一拐刺来,直接安静了下来。这小妾安静了,府上可就乱了套了。众多家丁随着官家,教头一同赶来。之间屋内已是血腥一片,惨不忍睹。

    众人围上,要缉拿凶手。张延曦什么能耐,那可是高人传授的绝学在身。三下五除二,把这帮人收拾的干干净净。不过至少,还留有一点人性,没有赶尽杀绝,只是要灭了这尤同知的妻儿,到没对其他人下死手。

    一路闯入其夫人屋中,无人能当。尤同知请来的几位护院高人,都早已被打的落花流水,满地找牙。

    一到屋中,只见其妻搂着三个女儿,瑟瑟发抖。最小的一个才五岁,一脸无邪。也不知发生了什么,只是以为夜里游戏,还瞪着大眼睛盯着自己,满是天真。

    张延曦举拐就要砸死几人,其妻跪地而泣,苦苦相求。知道是自己老公在外做尽伤天害理之事,不求苟活。但求能饶了三个可怜孩子一命。几个孩子见母亲哭了,也围上来抽泣。

    这一下,张延曦总算是冷静了下来。心头一软,想自己若是连这等孤寡孩童都不放过,又与这尤同知有何区别。一声叹息,提双拐夺门而出。

    这张延曦再怎么说也才是个十八的孩子,初出茅庐。之前一腔怒火,不管不顾。可这冷静下来,整个人变得极度恐惧、紧张,趴在地上吐了好久。尤同知及其小妾的惨状在脑中挥之不去,让他惶惶不可终日。

    不过这孩子确实是个心智极强的人,张延曦不堪重负,并没有被击溃,而是主动去了知府衙门自首投案。此案在大名府震动一方,人人谈则色变。

    张延曦在死牢之中,眼看死期将至。却有一人到访。此人一身官服,面容俊朗,风度翩翩。非是他人,正是当今宋太祖的亲弟弟,魏王赵廷美。却见此人面带笑容,和善正派,开口道:“相比你就是张延曦,张望棵了”

    张延曦默默点头,以为死期以至,全无抵抗。

    却听此人又道:“尤书博身为一方父母官员,强抢民女,奸污迫害至死。又恐事情败露,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枉张家满门,至其全家抄斩。如今以判余众抄家发配,尤书博死有余辜,不再深究。你为张家唯一后人,幸免于难。为报家仇,才出此下策。如今又主动投案自首,本王身为大宋亲王,自当为你主持公道,保你平安。”说罢,一摆手,身后小吏连忙上前为张延曦出去刑具。

    张延曦死里逃生,如重活于天地,对这位魏王自然感激不尽,连忙跪地拜谢。

    魏王呵呵一笑:“你本冤枉,本王为你做主,为的便是这天下不失公平。日后你若想去哪便去哪,好好生活便是。”

    张延曦可是个之恩图报的人,视魏王如从生父母一般,跪地重谢都:“恩公在上,张延曦愿为恩公上刀山下火海,尽犬马之劳。”张延曦一头磕在地上,却不知此时魏王的嘴角,不禁扬起一丝狡邪的微笑。

    后来魏王到也没有对其有什么安排,只是任他继续闯荡江湖,磨练技艺。还帮其掩盖了这名震一时的大案,又时常赠送银两,深受赏识。

    张延曦也不负众望,不消几年便闯出了走千里的名头,威震江湖。魏王还暗中帮扶,穿针引线,助其年纪轻轻成为大宋十三侠之一,名声远播,一时无两。

    张延曦跟是视魏王恩公如父如母,听之任之,毫无怨言。甚至一些伤天害理的勾当,只要魏王加以说辞,张延曦即便心有疑虑,也从不敢谋逆。只当是自己愚钝,不知魏王胸怀远见,误解了恩公。

    只是千算万算,却是算不出“人心”二字。谁人能知,当年路径大名县的京城大人物,便是魏王赵廷美。张延曦不问事实,便杀了尤书博,虽然也不算错杀,可却让幕后凶手逍遥法外。
1...2223242526...1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