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汉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蒂梵儿

    数字对比,灾情的现况在朱由检意识中清晰了起来,意味着有近200多万民众无法得到有效的救助。

    “七十万石赈灾粮已经是朝廷能调拨的极限”朱由检说道。

    “文无忌点头:“这是实情,还是建立在王爷您负责赈灾的基础之上,否则朝廷调拨的赈灾粮还会减少”

    “迁民呢解决不了”

    “南方海域岛屿众多,但多数的岛屿并没有足够承担人口生活的耕地面积,海禁和同葡萄牙人的合作息息相关迁移,贸易能发展起来,自然能多一些比例的养活民众,但这种假设已经被限制,30万左右是向南方海岛迁移的最大数值,否则因为耕地不足会引发迁移民众和本体土著的冲突。”

    “啊!”朱由检失声。

    没有刻意的掩饰瞬时情绪的低落。

    “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

    “说说看!”

    “双管齐下的两策,第一还是迁民,南方海域海岛的容纳量有限度,北方却可以接纳无数,山西、陕西都有旱情发生,但自大同、榆林以北风调雨顺,河套区域即便时逢干旱,引黄河之水便能灌溉,区域内因为冰山融雪,土地肥沃,河道交错,有灾情产生,也因为可以大规模种植能抗旱的红薯解燃眉之急,可以大量迁移民众”

    信息量太大,朱由检思维跟不上文无忌的言语推进。

    稍微的控制节奏,文无忌继续:“好处不仅仅是可以解决相当比例的民众生计问题,向榆林以北迁移民众,另外层面的意义还在于稳边固疆,区域时常遭受到蒙古诸部侵边骚扰,有民众迁移形成大量居住区,相对应朝廷也会建立卫所屯兵,增加区域内战事调动能力。以巡检司制度举例,巡检司主要肩负打击走私和地方治安维护,人数规模数十上百不等,关键是

    巡检司开支不需要朝廷调拨饷银由地方财政支出,民众形成聚集区域,农耕基础上也会带动商贸的发展。反馈而来的就是巡检司职能的强化,蒙古诸部小范围的侵边巡检司可以应对,以巡检司为主的军事体系还能增加朝廷面对蒙古诸部大规模侵边时的战事调动和反制时间。

    还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山西、陕西局部区域灾情已经呈现扩大化趋势,如若来年灾情持续,区域内势必会出现大规模的灾民潮,及早向河套迁移民众,这是对陕西来年有可能爆发灾情的一种应对,百利而无一害。原理其实相同,向南方海岛迁移民众,在缓解灾情基础上巩固的是海防,向北迁移民众也是如此道理,稳边固疆。唯一的难题便是冰封河道,大量的灾民需要长途跋涉抵达榆林一线,这会增加负担,不似水路南下便捷。

    朱由校同意迁民计划,南迁还是北迁,或者两者兼之,决策都在于朱由检手中。

    “向河套区域可迁移多少人口”

    “一百万到两百万甚至更多都可以,南方海岛一旦民众迁移到位,相当时间内便无法后续迁移。北方则不然,所以这是一项完成计划之后可长期持续的过程。第一批民众迁移进入,开垦的同时兴修水利,扩大居住区域,后续迁移人员逐步到位,这个时间或许是半年,或许是一年及其更为持久都有可能。”

    “第二方法呢”朱由检问。

    “赈灾粮存在巨大缺口这是事实,朝廷无法增加数量的调拨也是事实,还有一个事实就是不管灾情如何,受灾区域还是灾区之外都有大量地主、世家门阀存储有余粮,少则上千石,多则过万石,从这个群体中下手。宋姑娘和在下只能游说,涉及同朝廷有关联的世家门阀,登门庭都力不从心,但王爷您不同,您可以大大方方登门借粮救济。”

    “让本王借粮”朱由检多惊讶。

    “普通大户、世家那需要借,只需在区域内设立赈灾点,王爷领官员视察,谁不会配合捐粮赈灾,山东、翼州区域有乐陵王、阳信王、东原王、安丘王、滋阳王,家大业大,洛阳还有福王,都可以捐献巨额数目的粮食,王爷自然可以借。”

    &nbs




第七十五章 巨商
    心念所致,朱由检眼眶微润,想到文无忌的‘借粮之策’,信王又笑了起来。

    召唤墨言,将信王府令牌递交到文无忌手中。

    “原本是想着文公子能入王府,公子拒绝,便也不强人所难,民众迁移,事关重大,有诸多预料之外事情发生也是极有可能,必要之时可以利用王府令牌解决,如若本王遭遇棘手问题或者凶徒匪贼,便拿燧发枪去轰,赈灾结束定然还是要会面,到时文公子未必不会改变心意,如若还是执意,交还令牌便是”

    文无忌接过令牌:“如若极端,王爷拿燧发枪轰击,我利用王府令牌震慑到也是趣事,枪牌联手,无往而不利”

    “好,无往而不利”朱由检正色,点头。

    不再耽搁,雨雾中远远近近是浮动在县城内的灯火,搭载信王的马车车轮声混合在敲打着地面的雨声中逐渐远去,朱由检直奔知州府随后将拜访乐陵王、阳信王,拉开赈灾当中的“借粮之途”。

    马车从视线的尽头消失,宋秦歌看着出神的文无忌;

    “感动了!”

    “令牌给你”

    “不稀罕”宋秦歌笑着退后一步,准备折身时却听到文无忌说道:“落雪了”

    收起雨伞,昏然的灯光投射下绵绵细雨中竟似夹杂了落地即融的雪花。

    宋秦歌向前一步,和文无忌并肩站在一起。

    “风雨之后才能见什么”宋秦歌问。

    “满目凋零”

    “没趣”

    如此说着,心却也沉淀了些许,雨雪降温,又将有多少人挺不过饥寒交迫的冷夜。

    存储在京城郊外临时仓库的赈灾粮及其朝廷从各地调拨的粮食随着朱由检的南下已经开始输送,朱由检离去,文无忌、宋秦歌直接前往琮记站点的大院。

    夜间时分,以现代管理思维和组织结构以及运营模式所搭建的琮记这个商市庞然大物高效的开始运转了起来。

    接二连三的指令从大宅后院的阁楼中传达了出去。

    琮记分为商业和秘侦两个板块分别由陆文定、杜平负责,文无忌抵达济宁之时琮记针对性的开始向豫州、翼州、山东受灾严重区域派遣人手。赈灾全面拉响,区域内所集中担任秘侦的核心成员已经达到五百多人,外围间接服务诸如琮记打入地方大户、商行和被琮记救助后可以搜集信息的人员更多,其中还不包括经过洗涤归心痛改前非,已经逐步可以接受任务的大乘教人员,如若计算可以搜集任务的顺锋、顺锐镖局分行人员,数字更为庞大,

    严密监视地方官员、商户、门阀、粮市、河道主要码头,维护赈灾点安全,疏导流民的命令首先下达向琮记秘侦人员。

    紧随其后指令传达向秦园;

    秦园形成有两部分力量,一股是在宋秦歌东奔西跑的呼吁当中所加入以宦官子弟、文人才士和地方富商组成的群体,这部分力量或因为

    信王或因宋秦歌原因被聚集在一起,不知道秦园真正的组成和宋秦歌身份,群体人员和跟随宋秦歌赈灾的名伎、信王府人员以及编入的琮记站点成员负责赈灾点施粥的发放,救济点迁移工作宣传,太仆寺卿霍维华之子霍呈秀和京城脱籍加入秦园的才女施音负责。

    宋秦歌脱籍以风寒伤嗓为由不展示歌喉,秦园却始终在扩充规模发展,名声在外,京城内外拜访人员有增无减,宋秦歌又结交有不少京城淸倌儿,施音便是脱籍之后加入秦园的京城才女之一。

    群体龙蛇混杂,有徐荣、郭禹此类学士身份但却为锦衣卫传递信息,秦园却早知道身份的人员。

    还有萨哈璘安排的人手,能调动八大家联手对抗信王赈灾,萨哈璘自然也不会放弃利用其他和女真有商贸合作的翼州、山西其他商户捐粮加入赈灾大军,搜集打探消息并居中破坏。

    秦园真正力量同样以宦官子弟、文人才士、富商大户为主,这些人接触秦园的初始目的都是因为宋秦歌京城第一才女的身份,欣赏宋秦歌才华,忧国忧民,脾性当中还带有少许的激进,有强烈的民族情结观念,在同秦园的长久交往中宋秦歌经过筛选、交谈、引导等方式改变思维后纳入到秦园体系,而负责工作开展的则是秋五娘和北社才子彭炳。

    彭炳、霍呈秀都是宋秦歌的追求者,‘秦歌’词的冠名便出自彭炳之口,两人对秦歌的表达方式不一,霍呈秀直表心意,彭炳更多的是暗中仰慕,信王朱由检时常出入秦园的消息在顺天府流传,两人也因此走上了截然不同道路。

    彭炳和宋秦歌初始是诗文接触,随后产生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彭炳由仰慕到钦佩再到自愧不如及其发自肺腑的推崇,最终加入秦园核心体系,霍呈秀则依旧保持了初心,但积极参与赈灾,多少还是加了信王府的原因。

    秦园核心体系在赈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利用秦园打造的交际网络,按照琮记所提供信息不断说服地方普通层面的大户、富商捐财捐粮,还要动用个体自身背后的力量投入到打压粮价的商战当中。

    接二连三的指令



第七十六章 鬼影幢幢
    导致实力增加的还有大乘教教徒。

    大乘宫之战结束,嵫阳县县城郊外山谷中五百多名教徒被聚集,文无忌在揭开大乘教本质的同时以赏罚的形式命令俘虏的大乘教教徒按照隶属大乘教堂口区域划分去做漏网之鱼的思想工作,唤醒那些被蒙蔽的普通教众。

    治标治本的方法,霸刀营监督下,工作效果呈现了出来,王贤等人带领大乘教残存好手北上,区域内地方巡检司又加强管制,双管齐下的工作当中一月时间,区域内山东西北大乘教根基彻底被摧毁。

    绝大多数痛改前非的大乘教教徒生活节奏并没有发生变化,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只是彻底的同大乘教脱离了关系,但以大乘宫人员和各地堂口核心层为主的1300多人却被吸收进入了四门寨。

    分堂堂口及其执事之类人员有相当不错的身手,琮记、霸刀营都有吸收,其余则分派向赈灾点,配合秦园展开的灾民迁移。

    男女大乘教教徒近2000多名参与到了这场对于他们而言炼心磨性般的工作当中,善友会小安山方向一切正常,赈灾正式拉开帷幕,接收到任务的莫不问等人也遂即被分派出去。

    宣传、熬粥救济等工作同时落实、开始。

    另外区域,秋五娘、北社才子彭炳组织的秦园力量开始实验性的将四万石粮食投送向粮市。

    不是京城临时仓库存储捐献粮食,所有捐献粮食全部用于熬粥赈灾,秦园核心体系中官宦子弟、文人才士、富商都有各自背后的家族和个人产业,宋秦歌调动的是这些家族背后的存储粮。

    以持平灾区粮市价格出售,宋秦歌要钓鱼。

    粮市安排有大量琮记站点工作人员,记录的都是大规模收购粮食哄抬价格的群体。

    武邑县;

    贯穿县城的滏阳河是邯郸至天津的主要航运交通线,也是翼州重要赈灾点,所有问题都会随赈灾的深入而不断浮出水面,先前阶段,不管是存心要利用粮市谋取暴利还是地方官府蠢蠢欲动人员想截留赈灾粮,都在观望着信王的一举一动,宋秦歌也利用这个难得的安稳机会随同文无忌等人出现在武邑县城。

    滏阳河河运东北可达天津,西南靠近向黄河河道,大量灾民沿河线活动。

    从京城郊外临时仓库调动而来捐献粮食首先在以武邑、河间县为主的区域开始熬粥救济。

    长久持续的阴雨天气停息了下来,但苍穹并没有放晴,湿冷的空气中泛着刺骨寒意,宋秦歌已经汗流浃背。

    整个上午时间都在冒着热气的大锅边不断的施粥,搭建起的草棚中是十多口大锅轮番熬粥,一锅米粥分发完毕,排成长队的灾民蠕动向另外一口粥锅,周而复始。

    秦园的时候宋秦歌所接触人员都是衣着华贵,出手阔绰,抵达河间县,途中及其县城目睹到大量涌入

    灾民,心生感概,却因为远距离观触,视觉的冲击感并没有如若武邑县所见强烈,眼前则不然。

    不断施粥,面黄肌瘦,形形态态灾民手捧瓷碗、瓷罐,表情各异的从咫尺距离走过。

    一碗稀粥,能投射出人影来,也能投射出人心百态。

    有感恩的,有麻木的,有贪婪的。

    草棚向西是不见边尾的灾民队伍,向东区域搭建有更大面积的草棚,汇聚的则是已经领到稀粥灾民。

    有的已经知足,等待着次日惯常的领粥,不能饱腹但可以存活下来,得过且过,极少数的灾民则相互间打探着另外赈灾点的距离,随后结伴而去。

    维持灾民秩序的人员中徐荣神情复杂的看着草棚内重复着单调工作已经坚持了半日时间的宋秦歌。

    京城秦园期间,徐荣、郭禹都在诗会当中教唆过别人散布了不利于秦园的言辞,随后事件的走向证明秦园和信王府之间清清白白。

    得知真相的徐荣有些许的内疚,信王赈灾,京城呼应参与的大户、学社如若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作为京城小有名气的才子,徐荣同样加入其中,当然出行之前也照旧接收到锦衣卫指令,搜集信息,信王、宋秦歌都在被重点关注之列。

    同文无忌商议后朱由检开始“借粮之行”,徐荣没有接触信王的机会,遂即徐荣跟随呼应秦园赈灾的文人群体抵达武邑却意外的看到宋秦歌。

    徐荣并没有恶意的去推测宋秦歌亲自施粥是在作秀,京城所流传有关宋秦歌的善举之事数不胜举。

    但在赈灾点,徐荣看到了另外一个宋秦歌。

    诸如京城救济一名淸倌儿或者乞丐及其遭遇悲苦的人家,又或者协助一名遭遇欺凌的青楼女子讨回公道。徐荣认为对于宋秦歌而言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谈不上是对本性的一种考验。心情愉悦沿街遭遇乞丐,徐荣也会救济,但徐荣自认自己绝对做不到如若眼前一样半日时间内始终保持亲和姿态单调重复的给灾民施粥。

    看着长久时间站立在粥锅边,因热气时常抹汗的宋秦歌,徐荣内心有稍许的异样。

    宋秦歌并不知道徐荣在观察自己一举一动,徐荣、郭禹都在琮记成员的监视当中,对方没表现出明确目的性的行为之前,信息不会传送到宋秦歌和文无忌手中。

    &nbs



第七十七章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宋秦歌许微的疑惑,灾民似乎都是以外来为主。

    文无忌声音很轻:“这种现象早就观察到,济宁期间也遭遇过。气节,这个空间的制度固然存在诸多弊端,也有卖儿卖女的常态,但有些文化沉淀下来的东西却比另外空间光亮。气节就是。廉者不吃嗟来之食,穷徒四壁,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但不接受救济的比比皆是。灾情产生,能维持生活便绝对不会对外伸手,极端困难时变卖家产和田地购买粮食苦苦支撑,只有在绝境之时适才会迫于无奈选择。贪官污吏很多,两袖清风的也不少,两袖清风,是真的身无分文。”

    有感而发,文无忌继续:“赈灾点区域就有受灾严重的村舍,但没有村民到施粥点领取救济,

    傻吗可以来施粥点救济,保存着家中的余粮,也可以接受救济领粥,随后少量利用点余粮,能吃一顿饱饭,但就是没有!为什么,还是气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些都是传承,但到了另外空间,真正体会理解意义的又有多少,人性的光辉在被磨灭。”
1...7071727374...1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