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晚明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渤海郡公

    自去年十月间进入西安之后,由于他居于宰相地位,每日忙于协助李自成进行建国创业的各种工作,中间还挤时间亲自到华州主持过一次全省的科举考试,为新朝选拔人才。

    从那时起,他明白自己是开国宰相已成定局,他也力求保有宰相禄位,因此他决定了三种处人处事态度:第一,凡皇上不同意的事,纵然他认为十分不妥,也不同皇上争执,更莫说犯颜直谏。

    第二,他竭力尊重宋献策的军师地位,凡属于军师职掌的事他决不多言,力求与宋献策和衷共济。

    现在听了皇上询问,他恭敬地说道:“这些开国的礼节,臣虽然有些涉猎,但是毕竟不如军师,陛下还是问军师吧。”

    李自成点点头,对于牛金星的态度颇为满意。

    李自成转向宋献策:“献策,昨日在昌平,你说待到北京城下时,这些事,你要向孤奏明你的意见。现在,你快说吧。”

    宋献策说道:“陛下,倘若如微臣所卜,明日五更破了内城,臣认为应于卯时二刻从钓鱼台鸣炮启驾,巴时三刻进紫禁城,午未之间在宫中受随驾来京的百官朝贺。”

    李自成问:“听说从钓鱼台进阜成门,有一条笔直的东西大街可到皇城。我们骑马进皇城,需要两个时辰么”

    “是的,陛下。圣驾进北京,与进西安时情况不同。圣驾如今虽未举行登极大典,实际已经是大顺朝开国皇帝,必须沿路警戒,仪仗前导,群臣扈从,缓辔徐行。而且,圣驾不是走阜成门进城,而是从德胜门进城,再由德胜门向南……”

    对于登基称帝,李自成早就心急似火了,让他走走远路,去德胜门心里自然有些异样,“爱卿,你为什么觉得朕应该放着近路不走,偏偏要走德胜门”

    宋献策恭谨的说道:“德胜门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宋献策怕李自成听不懂玄奥的八卦,所以说的通俗一些,“北方乃是人君之位,陛下,北京乃是古都,得北京者,便能得民心,取天下。所以陛下应该从德胜门入城,可以上应天命,下取民心。”




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顺进京(二)
    第三百二十一章大顺进京(二)

    君臣商议许久,从该何处进城,到该怎么走,进城之后的礼节都谈论的非常详细。

    最后做完决策,李自成见刘宗敏和牛金星都颇为兴奋,唯独李岩虽然也是一脸笑意,但是好像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当下虽然没有挑明。

    但是他知道,这个满腹才华的读书人,肯定有他自己的心思。

    李自成对刘宗敏和牛金星二位说道:“入城对于我大顺来说,是天大的要事,任何事情都要为它让步。诸位身为朕的肱骨之臣,更应做好准备,以免有丝毫的差池,尤其是宰相,一定要做好列为臣工的工作,军师和林泉先行退下吧,朕稍事休息,晚一点儿,朕有些其他的事情要和你们商议。”

    众人叩头之后退去,李自成叫停李岩和宋献策,带有几分关切的嘱咐说道:“昨日在昌平,许多臣工建议朕入住乾清宫,也有人建议入住文华殿,你们是朕的智囊,朕到底住在什么宫殿最为吉利你们下去商议一番,晚膳后,与朕商议。”

    闻言,李岩的表情有异,但是却并没有表现出来。

    宋献策略有担忧的看了李岩一眼,二人退出大殿。

    李自成的臣子之中,除却牛金星之外,当属宋献策和李岩最有才华。

    二人虽然出身不同,一个是落魄的读书人,一个是豪门贵公子。

    处事的哲学不同,但是却依然成为相交的好朋友。

    定然有他的道理。

    二人都是饱读经纶之士,也都有济世安邦的志向,都对于明朝逐渐**的政事颇为痛恨,所以才志同道合的走到了一起,成为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助力。

    对于,大顺的未来,二人都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就拿今日来说,胜利在望,满朝文武,全都一片欢呼雀跃之声,留有清醒的头脑的,也只有李岩和宋献策了。

    二人对于大顺的危机,有着明确的认知。

    尤其是在多尔衮不怀好意的书信一封封送到大军之中的时候,李岩和宋献策的迫切感更甚。

    从临时行宫之中出来,趁着晚膳尚未做好,二人站在一起,望着天空中的月色,踩着有些泥泞的雪渍,趁着左右无人,宋献策对李岩说道:“林泉,适才你幸好忍住了,不然定然酿成大错。”

    李岩摇摇头说道“大错自然不会,我李岩还是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的。”

    宋献策点点头,颇为欣慰说道:“欲成大事,先要学会明哲保身,不然为君主摒弃,自然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大顺之中,忠心的文臣不多,你我还需互相扶持才是。”

    李岩点点头说道:“是那么个道理,所以今日在殿上并未触怒陛下,但是有些话依然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宋献策点点头说道:“我比你年长些,自然也知道你这个年纪的心思。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吧。今日据我所观察,你似乎对于陛下议论入城之事,颇有不满”

    李岩微微一笑说道“我只是想起了圣人常说的一句话”

    宋献策疑惑的说道:“哪句话”

    李岩看了宋献策两眼,有些犹豫,最终忍不住说道:“子不语怪力乱神!”

    宋献策也是读书人,自然明白李岩话中的道理。

    他是对于李自成卜神问卦,凡事图个吉利有些不满。在李岩看来,君主自然要有乾纲独断的本事,凡事卜神问卦,图个吉利,那是百姓才做的事情。

    知道了李岩心中的不快,宋献策微微摇摇头。

    用占卜五行之术来劝谏君主,虽然有佞臣之嫌,但确实是自己劝谏君主的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他怎么可能舍弃。

    但是他又不好直接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便说道:“陛下是君主,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要考虑到百姓和君臣所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自古登基称帝,谁不讲究个顺应天命,尽取民心。”

    李岩何等聪明,怎么可能看不出宋献策的心思,二人既然是好友,自然不可能互相拆台,当下不愿意往深处谈。

    宋献策见到李岩不想多谈,也不怪罪自己这位好友。

    “我知道对于国事,你有自己的想法,你是陛下的肱骨之臣,有什么看法,可以私下里与陛下详谈。”

    李岩脸色稍微缓和,二人有聊了一会儿。

    吃过晚膳,没过多久,两人便被李自成急匆匆的召进行宫。

    叩头行礼,李自成赐下座位。

    李自成因为看出了李岩刚才在御前会议之上似乎欲言又止,怕自己这臣子心有不满,便亲切的说道:“林泉,对于明日入城之事,你似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李岩看了宋献策一眼,摇摇头说道:“军师所言甚好,臣并未想说的。”

    李自成这才稍微有些放心,眼下大顺即将进京,凡事还是统一意见为好,尤其是李岩虽然往日里比较低调,但是在军中和文臣中颇有影响力,取得他的同意自然也格外的重要。

    “那李岩,朕明日进宫,你认为朕应该居住在何处宫殿为好”

    李岩心中暗道,你要是真的听我的劝谏,明日就不该进宫。

    但是想到大顺取代大明,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势头,李岩便将事情推到宋献策一边说道:“关于陛下明日进宫之后,该居住何宫,微臣与军师刚才已经议论过,臣同意军师的主张,陛下应该居住在武英殿。”

    李自成一个大老粗,对于京师的情况,了解本身并不多。

    当下一脸疑惑的说道:“武英殿是何地朕怎么不知道朕听说,明朝君王都居住在乾清宫,朕既然顺应天命,登基称帝,为什么不能住在乾清宫”

    提起乾清宫,李自成激动的说道“是极,是极,朕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却也知道,乾为天,乾为阳,乾为君,乾刚坤柔的道理。身为君主,理应居住在乾清宫,这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你同林泉又建议孤居住武英殿武英殿在什么地方”

    宋献策笑着说:“陛下所言,出自《易经》,确实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可是陛下却疏漏了一条,那就是以崇祯的性格,他很有可能选择自杀,以身殉国,届时乾清宫极有可能付诸一炬了,陛下想住乾清宫也未必能住。此外,就算是乾清宫得以保存,陛下也应该清楚,以崇祯的刚烈,他必然会死在乾清宫,到时候乾清宫死了先朝君主,已然是不洁之地,陛下身份尊贵,岂能居住在乾清宫”



第三百二十二章 传位
    第三百二十二章传位

    夜逐渐深了,对于眼前的京师,李自成已然胜券在握,自然不会再去炮击,坏了城池到底是要自己修补的。

    由于李自成的放任,京师出现了短暂的宁静。

    不过徐梁却知道,这只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罢了。

    过了今日,便是李自成计划的总攻的日子,到时候流水般的大军就会攻入城中。

    望着昔日辉煌的京师,不由的陷入了沉思。前途在哪里,其实徐梁自己也不清楚。

    这一晚,不仅仅是徐梁,同样的崇祯也没有任何睡意。

    这一晚崇祯在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了宫城,眺望京师。

    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烽火连天,不知道聚集了多少顺军。

    崇祯不由悲从中来,老泪纵横,“朕曾妄图逆天改命,修补大明气运,不仅没有任何成效,反而导致大明亡在朕的手中,朕心中不甘啊。”

    “陛下切莫如此悲观,如今您虽然困守京师,但是已经为太子殿下布置了去路,将来我大明国运昌盛,重新走向辉煌,也未必不可能。”王承恩含泪说道。

    崇祯良久不语,心里悲观,的说道:“中兴有多困难,朕并非不知道。纵观历史,真正做到中兴的,也只有东汉罢了,赵宋南渡之后,虽然存活了百年,只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太子南渡之后,前途如何,朕也看不到。只希望他能不辜负朕的一片苦心。”

    崇祯脸上露出凄惨的笑意。

    “王伴伴,你去让太后领着皇后和几位皇子以及公主来乾清宫见朕。”崇祯吩咐一声,一转身脚下一划,差点儿摔下城去。

    王承恩眼疾手快搀扶住崇祯,崇祯气愤的踹了城墙一脚,“尔等这城墙也盼着朕早些去死吗你们这些乱臣贼子!”

    王承恩心里清楚,此时的陛下已经方寸尽失,能够保持现下的镇定,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朱慈烺来到御书房的时候,正巧碰见吴祥领着其他的皇子离去。两个弟弟走路很是踉跄,眼中含泪。

    忍不住喊道:“定王,永王,尔等都是我朱家的子孙,就算是亡国,也要挺直了胸膛,哭哭啼啼岂不是让他人笑话。”

    “谨遵太子哥哥教诲。”定王稽首说道。

    “你们两个去哪儿不准备与本宫一起上阵杀敌吗”朱慈烺见到二人穿了一身农家衣服,不解的问道。

    永王怯怯的看着朱慈烺说道:“禀告太子哥哥,父皇让我们去外祖父家里躲避,隐姓埋名,将来寻个机会,东山再起。”

    朱慈烺想到今日自己准备表明心意,与大明共存亡,自己的二位弟弟如果能够活下来,大明兴许还能留下些许皇族血脉,当下点点头说道:“那你们去吧,记得以后做事情一定要低调,凡事不要由着性子来。”

    定王点点头说道:“臣弟知道了。”

    “你们去吧。”

    朱慈烺说完,不等二位兄弟行礼,便转身进了乾清宫。

    朱慈烺进入皇宫之后,却发现一向节俭的父亲竟然准备了一桌上好的酒菜。

    “儿臣叩见父皇。”

    朱慈烺躬身行礼,却被崇祯一把拉住,搀扶着朱慈烺走上了龙椅之上。

    朱慈烺几番挣扎,都没有任何的效果。

    急的眼泪都要留下来了,“父皇,您这是做什么啊,这是您的御座,儿臣怎敢造次。”

    崇祯笑着说道:“你有什么不能坐的,朕死之后,这天下便是你的了。你是亡国也好,中兴也罢,与朕都没有关系了,朕已经将江山传给你了。”

    说着,将一个黄色的包裹递给了朱慈烺。

    朱慈烺打开之后,里面竟然是传国玉玺以及三道圣旨,其中一道写满了文字,另外两道是空白的圣旨。

    “父皇!”

    朱慈烺不解的问道。

    “皇儿,父皇没有守住先祖留下来的江山,你恨父皇吗”

    朱慈烺摇摇头说道:“儿臣岂敢对于大明,父皇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了。”

    崇祯一脸慈祥的抚摸着朱慈烺的脑袋,“你能有这种想法,朕非常欣慰。但是国事到了如今这种地步,与朕的失败也是分不开的。朕已经决定让你迁都南京,这传国玉玺你拿着,传位诏书也拟好了。明日之后,你便是我大明帝国的皇帝。”

    “父皇!”朱慈烺热泪盈眶,“儿臣绝对不会走,儿臣要跟父皇一同为大明帝国战死!”

    崇祯抚摸着朱慈烺的脑袋,爱怜的说道:“牺牲虽然伟大,但是活下去却是更伟大的事情,因为你要卧薪尝胆,苟且偷生,我大明三百年的江山,不能从这里就断绝了。你是朕最后的希望,你千万别让朕失望。你明白吗”

    “父皇!”朱慈烺此时已经泣不成声,他岂能不明白,眼下他想办法突围活下去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让他抛弃父亲自己逃命,自己又如何能做到。

    崇祯笑着说道:“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朕已经给你找到了替身,你一会儿便写一封圣旨,敕封唐王朱聿键为亲王,替你代理国事,到时候他进宫的时候接走你的替身,进行第一波突围,吸引李自成的注意力。而你则亲自写一封任命状,任命徐梁为大将军,卫国公,率领虎豹骑带你进行第二波突围。”

    说完这些,崇祯缓缓走到朱慈烺身旁,抓着朱慈烺的手说道:“皇儿,父皇对不起你,不能打造一个铁桶的江山让你继承。反而将江山弄得一团乱麻,朕有罪,但是朕希望你能振作,继承父皇的遗志,中兴大明,匡扶社稷。若李自成是明白人,这江山传给他也罢。可是朕纵观他的行事手段,与流贼无异,根本没有之庇护中原百姓之可能,届时满清入关,很可能让天下无辜百姓受牵连,所以朕将希望全都放在了你身上。”

    朱慈烺心中一热,说道:“父皇,既然已经做好了突围的准备,您为什么不跟儿臣一起走呢靖国侯文武双全,带着您跟儿臣杀出去,应该不难吧”

    朱慈烺说的没错,北京尚有十万大军,又有虎豹骑在侧,若是他肯出面,突围出去并非没有可能。
1...160161162163164...44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