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晚明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渤海郡公

    大明尚火,所以百姓将各种红色的旗帜插在枪头之上。

    负责宣传的书生,大多数都是在军队有职务的,他们并不干涉军队的具体指挥,但是时刻关注士兵们的思想和生活。

    此时战事停歇,他们领着队里的辅兵,将一张张海报贴在墙上。

    “大明之师仁义天下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为大明之重新崛起而参军!”

    “一人投军,全家光荣。”

    “宁可前线战死,不为东虏欺压。”

    若是说,这些标语是徐梁抄袭后世的电视剧,那是无耻行径,有点儿虚伪的嫌疑,偏偏这些都是负责政治宣导的读书人,自己原创的。

    这就不得不让徐梁惊讶了。

    或许有些东西,他本身就是世代相传的。

    或者正如某本旧书说的,矛盾具有普遍代表性。

    李岩去看了看正坐在书堂里,在他看来应该跟自己昔日一样,惨不忍睹的接受政宣官员教育的袁宗第。

    袁宗第感慨大明朝之所以那么强,并不是仅仅强在武器,更多的是强在他们强悍的洗脑工作。

    他还好一些,经历多了,脑海里没有那么多价值和信仰。

    但是那些其他的年轻军官就跟磕了鸦片一样,兴奋的嗷嗷直叫。

    自己投靠的朝廷有能力,他自然也有奔头。

    跟袁宗第聊了聊,见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快,反而挺上进的,虽然是降将,但是见识了陛下的宽博之后,袁宗第的内心竟然燃烧起来第二春。

    跟李岩强调,他袁宗第虽然是戴罪之身,但是有朝一日,也能替陛下扬鞭贝加尔湖。

    李岩苦笑,心想你个土鳖,知道贝加尔湖在哪儿吗

    然后没等李岩说什么,这位昔日里跟皇明斗了半辈子的虎将,就主动与李岩辞别,主动跑去做宣传工作了。

    别说,袁宗第这家伙当初专门忽悠老百姓跟着造反。

    如今去搞这一套,还挺轻车熟路,非常接底气。

    “什么,跟着陛下有饭吃。”

    “跟着陛下,一年存粮,三年买房。”

    “跟着陛下,五年取娇娘。”

    各种宣传,直指人心,想着参军的小伙子们,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

    李岩跟负责袁宗第等人的教官了解了下,袁宗第的思想改造很成功,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甚至教官已经写好了推荐信,让这位昔日的将军、绵侯去负责政治宣传工作。

    这可是个非常重要的资历,李岩知道,这个家伙的前途是一片光明。

    不过想想,日后李岩跟昔日的袍泽搞政治宣传的样子,李岩就想笑。

    回到晋王府的时候,没找到陛下。

    就知道陛下一定是带着人去白龙鱼服了。

    他知晓,像是陛下这种起于民间的人,对于那些官僚所说的话,一项是当耳旁风听得。

    他更多的相信是自己眼睛看到的直观感受,更相信自己耳朵听到的民间的声音。

    但是他不能理解,身为一个帝国的皇帝,到底是谁给他的勇气,在一个刚刚回到大明的皇帝陛下怀抱的城池里乱逛。

    满清的内务府可不是吃素的,若是他们扔下一枚手雷。

    李岩都不敢瞎想。

    万一实现了,这不是成了诅咒陛下了吗

    赶忙带着亲卫在城里搜寻起陛下的影子。

    当他终于找到陛下的时候,他惊呆了。

    陛下正坐在一家山西人看的刀削面馆里,吃刀削面。

    “老板,你太抠了,我要醋。”

    陛下跟军中糙汉一样,一点儿形象都没有的大声呼喊着。

    等他看到李岩的时候,还抬了抬手,问他要不要也来一碗。

    李岩感觉脑壳疼。

    先让士兵在外面警戒,这才上前说道:“陛下,你是帝王至尊,怎么能轻涉险地。”

    “当年刀山火海,朕都敢冲在最前线,现在条件好了那么多,朕反而药畏缩了”徐梁道:“你怎么又回来了,有什么急事吗”

    现在的整体局势还算是明朗,真的大佬像是满清、大明都在积蓄力量,真正掰手腕中的,只有李自成、张献忠,以及扑街吴三桂。

    “陛下,是下面报上来的。”李岩琢磨了琢磨,还是开口说道:“太原府治安问题,清查叛徒、汉奸颇有两难之处。”

    山西的矿产资源很丰富,但是农业资源并不发达。

    明朝初期,蒙古人不断侵扰北疆,大明设立九边重镇,其中大同是格外重要的一环。

    常年驻扎的军队能有几十万,战马也有十几万匹,如此庞大的军队需要的粮草自然也极多。

    有一个山西官员上书给朱元璋,提出了一个建议:让政府以盐业经营权为奖励,让民间商人把粮草运到北部边疆,解决北部军队的粮食问题。具体方案是:让民间商人把粮草运到北部边疆的军区,然后,按照交粮草的数量发给商人“盐引”。

    盐引是当时进行盐业贸易的凭证,用盐引就可以到采盐地去换成盐,再拿着盐到指定的地区进行零售。这项制度在明代初期叫“开中制”。

    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山西的粮草供应,可随着卫所制度、开中制的崩坏,山西最后又不得不重新走上了靠南方的粮食过日子了。

    但是有一批人却靠开中制发了家,并成功走上朝堂,那就是晋商。

    从嘉靖朝的王崇古、后来的万历朝的张四维,都是山西晋商在朝堂的代表人。

    他们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肯定是君主作为政治力量权衡的考量,或者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可是人的贪欲是无限的。

    山西的晋商们发现,鞑子来内地抢劫之后,这些金银珠宝除却自己使用之外,大多数还是要来内地换成粮食的。

    因为鞑子抢劫完之后,这些财物的成本低的可怜,所以他们出售的价格不高。

    商人们只要用粮食转手倒卖一下,就能获取巨额的利润。

    这些人完全没有国家观念,也没有节操,他们不仅仅帮着满清运输粮食,甚至包括铠甲、兵刃、弓箭。

    在做买卖的过程中还给满清人提供一些情报,所以,在满清入关以后,就把八家与满清人做买卖的山西商人封为皇商,专门替皇家采买物品。

    只有你们想不到的战略物资,就没有我们不敢卖的战略物资。

    “晋商八大家”。晋商八大家是这个集团中最顶端的八个家族,也是被满清承认的。

    在他们只之下,还有盘根错节其他商人家族。这些附庸家族有些是不在乎,有些是迫不得己,但没有人真正无辜到毫不知情。

    “这些商人固然应当依律处置,但那些义军……”李岩顿了顿:“大多是受了这些商人的资助,也有商人子弟在其中为骨干。”无论是出于两面下注,或是真心不愿意被满清鞑子统治,这些商家的确支持了山西义军。

    这些义军虽然没有发挥正面战场的作用,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对满清粮道造成的压力。

    而且无论他们是不是能够给清军造成伤害,清军都不得不分兵防备,也算是聊胜于无的支援。

    更麻烦的是,这些义军中有许多读书人,他们属于有话语权的一类人。

    如果他们将官兵说成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日后再要指望沦陷区的义军帮忙就麻烦了。

    “李岩,这事不该是这么操作的。”徐梁笑道:“没什么两难,只是你没分清职责。”李岩面露惑色,道:“请陛下明示。”

    “解散义军,安顿义军战士,抚恤忠勇烈士,这是大都督府的职责所在。”徐梁吃了一口刀削面,又道:“至于那些人背后的支持者是否该清算,清算到何种程度,这是牧民官的事。留给咱们的山西巡抚、布政使、知府他们去干,不是更好”李岩道:“陛下,若是将这事留给文官去做,涉及集村并屯之事该如何处置”

    “唔,这事的确是个麻烦。”徐梁道:“不过也不是很麻烦,我们不是有规定么照规定来就是了。有敢反抗官兵的必以叛逆坐罪,那可是无论有多大功劳都不能赎免的。”李岩点了点头,道:“臣明白。”

    “我最恨文臣干涉武事,擅夺兵权,视武将为奴仆。”徐梁道:“不过武职诸臣也当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并没有必要操心太多。”李岩听懂了徐梁的弦外之音,应声而退。

    徐梁转头对柳如是道:“让报社连着做几期晋商卖国的报道。那些浙商、徽商应该很乐于看到吧对了,现在朝中还有晋党么”




第七百二十六章 三师长
    第七百二十六章三师长

    三月初。

    冰封许久的大河开始解封,万物开始复苏。

    一望无际的荒野开始泛起绿色。

    所有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大家攒足了劲儿,投身到了农忙之中。

    太原也有不少可以开垦的土地,只是小冰河时期,老天爷对于人类来说,确实不友好,今年不出所料依然是干旱年。

    若不是新明朝的皇帝陛下对待百姓仁义,免费颁发种子、工具,以及能够糊口的救济粮的话,今年的北方势必会白骨千里。

    钦天监的大佬们日思夜想,就盼着能从天空中闪耀的星辰中编出点儿门道了,好对于国家有点儿用户,如今裁撤他们钦天监的各方呼声很高,要不是历法方面还有些用处,他们也不知道每天该干点儿啥。

    这种感觉,工部的工科院校也曾经有过,但是人家经过圣上指点,翻身农奴把歌唱,生产了很多于国于民有利的工具。不仅仅不挨骂了,还能转手挣钱。

    索性今上乃是雄主,打死钦天监也不敢胡说八道。因为他们连最起码的群众基础也没有,谁敢说活当今皇帝不贤明,老百姓就能骂死他。

    虽然干旱,但是朝廷依然推广了各种农作物。

    比如对于生存环境没有那么高要求的苜蓿,土豆,玉米,番薯,高粱。

    其中不少农产品,都是后世的高产作物。靠玉米和番薯,另外一个时空的满清还敢称自己是盛世。

    官兵收复太原之后,很快就将控制线推广到了滹沱河。

    滹沱河的这一段流域由西北斜下东南,水流湍急,流量也大,所以南岸的土地容易得到灌溉,种的都是粟米之类的主粮。

    伤兵被留在了后方,等待康复之后,或是分到村子里去当教官,或是转入当地的巡检司,帮助新来的文官巩固地方统治。

    主要任务就是剿匪。此时的山陕还是山林密布,并非后世的黄土飞尘,土匪山贼躲在山林里,时不时出来骚扰村落和过往商旅,实在是惹人忌恨。

    因为官兵势大,集村并屯之后又没有了销赃、采购渠道,不少土匪都借着“义军”的机会接受招抚,或是分地种田,或是被编入劳工营,都失去了为害一方的能力。

    只有那些积年老匪,不相信官兵就此呆着不走了,仍旧不肯下山。这时候各地巡检司和村落的乡勇就有了练兵的机会。

    面对装备齐整的国家力量,这些老匪最终也落得灰飞烟灭,被发配矿场,下井挖煤采矿。

    “朕把第三师交给你,你可要抓紧时间训练,争取可以走日投奔战场。”徐梁对阎应元说道。

    阎应元并非徐梁嫡系,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跟徐梁站在对立面上的。

    所以这位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的英雄,到现在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对于此事,徐梁有些过意不去,但是国事又不能儿戏,所以大多数时候都得按规矩来。

    谁都知道,阎应元善守,但是新军队伍,依靠强大的火力,谁的防守都未必差。

    这让阎应元在军中显得有些憋屈。

    不过想想,自己之前竟然跟皇帝陛下站在对立面上,并且给陛下寻来不少麻烦,而且历次站队,自己也显得很是没有政治头脑。

    能够得到三师,已经是陛下惜才了。还能有什么抱怨道

    阎应元在军议之后,还是选择面见圣上。

    可以替代阎应元的人很多,但是徐梁依然点了阎应元的将,这让军中确实有不少风言风语。

    军中是看战功和实力的地方,徐梁可以给阎应元提供平台,但是戏唱的如何,其实还得看他自己。

    “陛下,臣身负皇恩,但参军以来,一场像样的大战都没有参与过。您虽然点了臣的将,却让臣率领三师负责镇守山西,这岂不是说,臣依然没有机会打几场硬仗吗”阎应元说道:“陛下,三师也是您的拳头部队,也是最早搭起架子来的新军,若是不让他们经历几场大战,他们恐怕没有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徐梁道:“不是不给其他人机会,而是之前咱们的火器不够用。莫非你认为你能抢得过高燕和徐敬业不成现在真定交给他们了,太原、平原一线自然交给你。”

    徐梁着重说了太原、平原一线,而且跟真定一线并列,那么就意味着三师还有很大的机会。

    阎应元大喜过望,当即应声道:“臣誓不辱命”

    “不过有五万汉军已经从陕西调到山西,不日就要度过黄河,你不是善守吗你给我死死的守住山西,”徐梁瞥了阎应元一眼,“若是你丢了山西”

    “臣定然提头来见。”冯先齐激动道。

    徐梁点点头说道:“地理优势,火器,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你也要学习运用新思维。”

    “是。”阎应元点头称是。

    虽然年纪大了,有些时候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没有年轻人快,但是阎应元却不会傻乎乎的放弃黄河天堑不用。
1...407408409410411...44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