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晚明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渤海郡公

    作为新提拔上来的纯粹的文士训导官,秦长材非常清楚自己在监军方面的责任。

    陛下给予武将的殊恩早就让文臣们泛酸,尤其在军阵事上,武将更是独掌乾坤。一言可决。如何保护这些读书不多的武将不至于踏上嚣张跋扈的不归路靠的就是参谋和训导。

    的确,这种看似制衡的关系,同时也是保护手段,否则等军法官介入的时候就彻底没有挽回余地了。

    高燕对此也有个朦胧的念头,并不会故意与秦长材套近乎,也不会介意训导官们对自己若即若离。他很庆幸有这样一群人在,无须他自污名节以保兵权,更无须担心那些酸腐文人说的“功高盖主”。

    无论是参谋还是训导都对胡鹤这颗新星秉持着看好态度,而且相信唐河一战是奠定胡鹤在军中上升渠道通畅的基石。

    军法部却不这么看。主要原因就是唐河一战的战损比过高。

    胡鹤所部战损比接近六成。

    按照军典,如此之高的战损比必须启动对主将的审查机制,从参谋建议到主将做出决策的理由,结合战功的影响力,判断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是否值得。

    就算审查认为没有问题,都可能影响军官情绪和士兵士气,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抚恤和士兵的嘉奖还是会在第一时间下发,最后才会轮到主官也就是胡鹤。

    也因为决策审查机制的启动。唐河之战上军报的进程被总训导部叫停。

    万一审查下来是主官贪图军功,轻敌冒进,那就太打脸了。

    上面派下的军法官在高燕得知情况之前就已经前往倒马关了。因为胡鹤之前的刘良佐首级之功,加上陛下陛下的口头表扬,使得军法处也不得不谨慎行事,派了几个年纪老成的人去。

    军法官的报告结合十人团的密报,最终由军法部做出审查结果。

    不过最终定论还要结合总参谋部对战果的评定。

    李岩并不愿意在大战之际分心处理这种事。如果他是大帅,根本不会让人有机会提出这种质疑。乱世人命不值钱,战损过半算什么只要能打赢了仗才是根本。

    不得不承认,这是明军主流思想,因此而衍生出来的各种杀良冒功、女扮男装将女子首级化妆成男子种种这些都被有意无意的接受,乃至纵容。相比之下,胡鹤这算什么事何况军法官自己的调查都认定,胡鹤的军事决策符合程序,而且个人理由充分。

    “陛下,总参谋部的意见是唐河之战拦截了三千蒙古骑兵进入北直腹地,避免了后方不稳的隐患,此为上功。又,胡鹤面对十倍敌军,能着眼大局,拼死奋战,振奋我军心士气,此为上功;再又,胡鹤不顾接连力战,领兵智取倒马关,将蒙古骑兵堵截在山区之中,为我军击溃此部人马实有大功。故总参谋部建议审查程序就此终结,胡鹤本人不存在任何错失。”

    李岩见了徐梁,朗朗报上总参谋部的审查意见。

    徐梁手中同时还有一份书面意见,内容大同小异,早在他一目十行之下读完了,也用朱笔批示了“可。酌情计功。”

    李岩之所以亲自再来说一遍,主要是为了后面的话“陛下,如今战况紧急,前线一日三变,能否暂停对军事主官的审查之制,以免伤了将心,使得前线军官不敢决策”

    “不敢决策难道就不治罪了”徐梁反问道。

    李岩一愣,这才想起来,要在陛下陛下手下讨生活并不容易决策失误要承担“庸蠹无能”的罪责;错失战机要承担“优柔寡断”的罪责;损失过大要承担“贪功冒进”的罪责

    只有打赢,且赢得漂亮,才算是无罪。

    好在陛下陛下从不吝啬奖赏,只要真正立了功勋,天大的祸事都能替你包下来。虽然有人说这种护短会让军中骄纵跋扈形成风气,但换成自己身在陛下麾下,想想还是有些暖意的。

    “太祖高皇帝治军、治官是史上排得上号的严苛。”徐梁缓了口吻“但是不到三百年,曾经一扫蒙元铁骑,战胜各路英豪的大明军,竟然沦落得见到流寇都要退避的地步。这是为何”

    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李岩一时语噎,皱了皱眉头,没有回答。

    徐梁又道“戚家军时候还没听说军中有家丁,到了毛文龙的东江镇,竟然有百多个义子。圣天子召见吴襄,要关辽出兵三万,吴襄奏对称领着数万军饷,只能养三千敢战之士林林总总,我归结为两个字情弊。

    “有这些情弊,当兵只是为了吃粮活命。既然是以活命为圭臬,自然是闯来降闯,清来降清就为了活着嘛”徐梁看了一眼仍有些惑色的李岩,道“我订立这些规制,就是为了尽最大可能杜绝情弊虽然很可能杜而不绝,但必须着手去做。一旦上面松一条缝,下面就是一个大洞别说三百年,三十年后这支强军能否还在都成问题。”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陛下所言极是。”李岩见陛下如此坚定,也不愿硬顶。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开了头,一定要几代人将之贯彻下去,怎能刚开始就有所动摇”徐梁道“其实换个角度看看,这种审查何尝不是对武将的保护即便千载之下,人们也知道胡鹤此战的确没有草菅人命,更没有以万千枯骨铸就将星。这不比一枚金章更要紧”

    李岩由此一想倒也的确是这么回事,抵触之心顿时大减。




第七百五十一章 满清朝会
    “审查消息可以发到军报上去,以后还要明确一个观点打了败仗未必会被追究,胜了也不一定只有奖励,关键还是要看过程。我们不能只看结果,忽略了过程。古人尚且常言胜败乃兵家常事,难道我连接受这点儿挫折的度量都没有吗”徐梁道“所以审查是必须,只有详审细察,才能总结教训和经验,军队战法才能改进。”

    “是,陛下。”

    “胡鹤还是第一个赢了被审查的军官吧”徐梁问道。

    “的确。”李岩苦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年轻军官运气太背。

    “那刚好,”徐梁笑道,“传个消息出去。奖励加两级。”

    八月是在一连串的报捷声中度过。

    期间虽然有倒马关唐县这么个小插曲,但报纸上并没有刻意提到,所以也不为世人所知。直到九月间胡鹤的审查结束,被陛下亲自提名奖励勋章,如此才将这场惨烈的“小战”宣之于众。

    嗅到了气味的江南文人纸上谈兵,颇有质疑新军麾下大将高燕的图谋。这种指桑骂槐在官场上故不失为一条妙计,但不等这苗头长大,一师在北直接连取得的胜利便铺天盖地传遍大江南北。

    九月底,眼看着又到了深秋时候。明军早早就准备好了质量上乘的全新冬衣,这让清军阵营内的绿营兵眼红不已清军一切都奉行满洲至上的原则,不等满洲大兵换完冬衣是轮不到他们的。

    而且满洲大兵也未必能尽数换装。

    运河和海路两条线被堵死之后,京师、北直整整一年没有得到南方商品的输入。大明帝国作为一个地域发展极不均衡的国家,北方缺乏支持大规模战争的物力资源,南方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两极分化严重却没能产生南北朝的原因。

    没有了苏松的棉布,京师就算肯花银子换装都做不到。

    福临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茫然地看着下面的文武官员一个个脸上挂着悲戚的面容,好像又死了哪位重臣。

    多尔衮站在满汉诸臣之首,面色尤其难看,好像随时都会倒下一般。他已经收到了塘报,一支明军从海路占据皮岛。迅速占据了辽海之中的几个大岛,屯兵垦荒,筑城设堡,显然有常驻的打算。

    而且这回明廷不再受辽西将门的影响,或者说拖累,一应物资。甚至连砖头都是山东、江南运过去的,支持力度之大实乃前所未见。

    清廷中枢立刻调集驻守盛京的八旗兵,连十三四岁的青少年都在征调之列,即便如此也才凑得一万人马。这支老幼并存的人马,被命令前往旅顺,确保旅顺不失。多尔衮虽然还没有得到旅顺的近况,但想来明军如此声势浩大地渡海作战,肯定不会放着旅顺不管。

    “明廷的精兵不过那么一些,哪有到处都是精兵的道理既然他们分兵辽东。正是北直扭转的大好时机。宜当令阿巴泰、洪承畴速速进兵击溃明军”多尔衮站在朝堂上,大声说道。

    谁都知道如今朝政出自睿王府,朝堂上只是走个过场,焉有质疑之理。

    “叔王所言极是。”一个少年的声音飘落下来,原来却是只有七岁大的福临。

    虽然是附和,却也是小皇帝第一次在朝中发表意见。多尔衮略带戒备地望向自己的侄子,只见福临果然又开口道“叔王,辽东那边的祖宗陵寝就不要了么”

    一干满汉大臣闻言纷纷垂泣。好像被说中了什么伤心事,更有胆子大的文臣竟高声称颂。说皇帝这是天生的仁孝。

    多尔衮面色铁青,心中暗骂一声屁大点的小娃娃知道什么祖宗陵寝还不是后宫有人教的

    福临敏锐地觉察到叔王目光不善,还流淌出一股令人畏惧的神色。他不知道自己这个问题有什么问题,只是单纯想问而已。至于祖宗陵寝这些事,也完全是因为登极之后从天坛到太庙一路跪拜过来,形成的模糊概念而已。

    至于祖宗陵寝的重要性。福临却还是一无所知。

    “是谁让陛下说这等话的”多尔衮终于忍不住厉声喝问道。

    福临懦懦摇了摇头,小声道“就是朕想到而已”

    “臣等出生入死为陛下基业拼杀,还望陛下多读些书,切莫为身边奸人所用”多尔衮没有耐心跟侄子讲道理,言辞中已经定了基调。

    福临闭口不言。他不能理解自己随口一问。跟“身边奸人”有什么关系。自己身边难道有奸人么既然有奸人,叔王权力这么大,为什么不将之铲除呢

    虽然心中满是疑惑,但福临仍旧不失为听话的好孩子。当初刚到北京的时候,宫中拿出一套龙袍冠冕,说是给他登极行礼用的。他试穿之后也觉得颇为有趣,宽袍博带,庄严肃穆,精气神都提起来了。

    只是后来突然之间又不许穿了,说那是汉人的东西,还得按满洲老制来。

    福临虽然舍不得,但也听话照做了。

    自己这么乖,为什么还要凶我呢我不是皇帝么

    福临心中不解,打算散朝之后去问问母后。说起来,最近母后也是长吁短叹,说些要回老家的话。

    原本可以鼓舞士气的朝会被小皇帝这么一搅,多尔衮自己都不想呆下去了。草草收尾之后,多尔衮仍旧出宫,在自己的王府里召见心腹,传达令旨。

    苏克萨哈回到北京,见了自家主子,道“主子,眼下分兵之误尽显无疑,看来北面和南面再难同时维持,只能弃一面了。”

    多尔衮阴森森地看着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飞快地低下头去,知道自己已经触了逆鳞。

    北攻南守两面出击是多尔衮定下的策略,谁敢当面说决策有误

    虽然事实上的确如此。

    满洲兵少,汉人降兵又靠不住。至于汉军旗,最早只是用来放火器的。照黄台吉的说法,只有体力不支的人才选为火铳手,其战斗力不问可知。

    而且蒙古各部多少有些松动。他们与明廷打了三百年的仗,明廷放着河套不管,等于背着一只手跟他们打了三百年。这让蒙古各部早就积攒下了对大明的阴影。没有满洲大兵的支持,蒙古人恐怕连入关抢劫的能力都欠奉。

    想到蒙古人,多尔衮又想起了那支在倒马关被击溃投降的蒙古骑兵。那些骑兵都是来自科尔沁和察哈尔的蒙古部族,其中还有自己四福晋的亲戚。据说首领也是草原上有点名气的小头人。没想到竟然被明军一个局百来人给打败了。

    而且输在一个小小尉官手里,明军甚至连个游击将军都没出现。

    “弃南,则京师不保;弃北,则所获不保。弃哪面”多尔衮抑制着头风发作,努力以平和的声音问道。

    “主子,照咱们的老规矩。只有拿回家的才是所获。”苏克萨哈不敢再莽撞了,小心翼翼道“如今北京和山陕都不是咱们的。咱们席卷一圈,只要能将阿哈、财物带回关外,就是历年来所获第一啊。”

    有道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猎人们都知道,只有剥皮剔骨炖熟了的猎物才是真正的猎物。

    苏克萨哈这话倒是让多尔衮心中宽敞了许多,很多事换个角度来看的确会有翻天覆地的效果。

    比如徐梁前世读书时,有人抱怨足球场太小,于是学校将之改为两个超大的篮球场。从此再无抱怨。

    现在也是一样。从夺人社稷、灭人国运来看,清廷貌似失败了。不过,将去年到今年的种种都看作是“抢西边”,则不失为史上最为成功的“抢西边”

    难怪汉人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之后果然天地大开

    多尔衮顿时觉得头痛好了许多。

    “不过退出关外”多尔衮又有些迟疑“诸申肯么”

    苏克萨哈露出一抹苦笑现在谁还想留在关内朝不保夕还不都是想着多带点奴隶、财货回老家过好日子

    在离开了明廷的习惯性运作之后,北京城作为一个近百万人的大都市,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垃圾场。

    同样的城市布局,明人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基本分为两大类。能烂的和不能烂的。不能烂的都是无机物,运走填埋造山。能烂的都是有机物。是用来堆肥的。至于居民日常产生的秽物,更是人家拿着铜钱求买的好肥。

    至于人、货、垃圾走哪道门,何时走,都有规矩。正是这些生活习惯让北京城一直运作良好,干干净净,在万历年间就已经人口过了百万。却不会发生污水横流、瘟疫肆虐的情形。

    对比当下,北京就像是个大垃圾堆,四处都蚊蝇,满城飘散着或浓或淡的臭味。如此卫生条件之下,五六月间竟然没有爆发较大的时疫。足可见上苍对满清实在偏心偏到姥姥家了。

    “主子,西面济尔哈朗还有十余万众,南路阿巴泰、洪承畴也还有十万。靠这二、三十万大军,要走还来得及。”苏克萨哈道“一旦明军再多些,咱们就算想走也未必能走成了。”

    “我要走,谁拦得住”多尔衮不信邪。

    苏克萨哈张了张嘴,本想说明军为何要拦住跟在大军后面一口口蚕食,岂非更高明的主意最终还是忍不住了。

    “二、三十万大军”多尔衮突然有了另一个主意“索性统统调到南路来,一举攻下济南府,让大明皇帝再动动筋骨

    “主子,那盛京那边”

    不等多尔衮考虑盛京老巢的安危,一个戈什哈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将两则同时送到的军报放在多尔衮案上。

    多尔衮只看了个标题,便止住苏克萨哈,先读起军报来。

    苏克萨哈只见多尔衮目光如扫,飞快地将两封塘报读完,重重拍在桌上。他鼻孔张大,牙关紧咬,像是有话要说,却终于一个字都没说出来,直挺挺地朝后仰倒,摔在地上。




第七百五十二章 北上面圣
    很快,沈思茵的声音便消失在黑暗里。
1...426427428429430...44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