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渤海郡公
他不管徐梁今生能否成就霸业,他都选择追随徐梁。
读书人或许有的时候,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可以做出一些类似于良禽择木而息的事情,但是当他下定决心去感激一个人的时候,也能做出赴汤蹈火的决然。
“呵呵,先生有心了,先不谈这些烦心事儿,先一起吃点儿。这大米粥可是个不错的东西。”
说着将陈半书拉倒桌子旁,放了张椅子,让陈半书做到一边。
陈半书点点头,忙碌了一天,整个人的肚子确实空荡荡的,这个时候能跟主公一起喝上一碗浓浓的大米粥,确实心情数擦。
而且仔细观察徐梁的表情,丝毫不做作,乃是实打实的礼贤下士。
这让陈半书对徐梁更是忠心耿耿。
对于陈半书,徐梁此时已然是百分百的信任,为了追随自己,连自己的妻女都可以放弃,这样的忠贞大义之士,自己岂能不重用呢
吃饱喝足,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徐梁苦笑着说道:“先生适才说能解决我心中忧虑先生说说,我在担忧什么”
“主公担忧的无非就是这城中十数万百姓该如何安置居庸关大战虽然胜了,但是李自成根基未坏,而朝廷却早就彻底**了,李自成胜利,朝廷失败是早晚的事情。
退一万步讲,和谈成功了,李自成拿不下这居庸关。这居庸关的战事也少不了,起码满清也觊觎这里,希望吃掉京师这一块肥肉,所以将军眼下担忧的,无非是这些百姓的安危。”
徐梁长出了一口气,叹道:“知我者先生也。我确实在为这些百姓的安危着想。若是一般城池的百姓,我或许不会去过问,毕竟我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操这份心。但是他们毕竟与我同生共死,并肩作战过,如果让我放任他们的生死,我真的做不到。但是让我一直保护这十几万的子民,我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可真的愁煞我也。”
看和徐梁忧虑的神色,陈半书摇摇头苦笑说道::“大人您真的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这十几万百姓可不是您的累赘,而是您的宝贝啊。”
徐梁疑惑说道:“先生,您说的这是哪里的话,这十几万百姓,十几万张嘴,吃喝拉撒,那可都是不的花费,我可没有那么多钱,养活那么多的宝贝。”
陈半书摇摇头笑道:“主公,养活十几万的百姓您就感觉到吃力了,将来养活天下百姓,您又该如何”
换做旁人说这大逆不道的话,徐梁早就一刀砍了他了。但是陈半书说出这番话,徐梁却并没有一丝的不快。
自己若不是为了宏图霸业,又何必在战场上如此卖力的厮杀呢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他是能保就保,一旦保不住,就必须考虑自己的未来。
若是真的走上了争霸之路,自己就必须有逐鹿中原的野心。所以陈半书说,养活天下百姓,那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那些都是将来的事情,眼下让我养活十几万百姓我是真的做不到,况且朝堂之上那么多人都看着呢,我替陛下养活这十几万百姓,朝堂上的御史定然会告我谋反之罪。”
陈半书微微一笑说道:“臣下有一席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徐梁挥挥手说道:“不要学那些文人雅士咬文嚼字,有什么想法就说,你我之间,休戚与共,不需要卖关子。”
陈半书点点头,神色恭敬说道:“大人观李自成如何”
徐梁鄙视说道:“李自成虽然为当时豪杰,可是却也改不掉流寇习气,而且身边都是草莽,富即安,难成大业!”
“那主公可知道为何李自成改不掉流寇习气吗”陈半书追问说道。
“他李自成能有今天,靠得就是过裹挟百姓参军,没有根据地,他如何改掉流寇习气,想要补给,想要军械,除了枪,他能有什么好办法。”
“主公您说的没错,李自成如今东征西讨,雄兵百万,也改不掉流寇的习气,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基础没有打好。将军相比李自成来说,您的条件还不如他。”
“哦”徐梁并没有急着反驳,反而认真的看向陈半书。
陈半书继续说道:“李自成高呼吊民伐罪,均田免粮,虽然没有根据地,但是起码可以获取普通百姓的好感,所以他有源源不断的兵源,但是主公您与他不同,从真定府大战开始,您便是阻拦起义军的存在,您若是想学李自成那般裹挟百姓,强大自己拿手万万不可能的。因为您这样做,不仅获取不了百姓的好感,连带着官绅也会厌恶您,所以您条件还不如李自成。”
“说下去。”徐梁表情严肃的说道。
“所以,您如果想在未来的争雄天下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根基,有人,有钱,有地,您才具备争霸天下的资本,而这十几万百姓虽然不多,但是却可以做一个不错的开始,因为他们的儿郎都在您军中,所以说这些百姓在一定程度之上跟您是休戚与共的关系。”
“你的意思是让我以这些百姓做根基”
“然也!”陈半书自信的说道:“臣下愿意替将军管理这十几万的流民,做您夺取天下的基业。”
“可是这居庸关乃是战略要冲,大战频频,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这里自然养活不了那么多人的,但是有一个地方可以。”
“哪里”
“都是老幼,所以走不远,臣下给您的子民选了个好地方,您看这兖州如何”
第二百零三章 崇祯
第二百零三章崇祯
惊梦(上)
深夜,紫禁城 东长街的年迈老太监有一搭没一搭的敲着梆子,用漏风的门牙有气无力的喊着,“天下…太平。”
此时已然是二更天了,崇祯的手里捧着方以智殉国前留给自己密信,脸上的愁云越发的惨淡。
他真的尽力了。
这个年迈的老者,用读书人的方式,表示了最后的忠诚。
如果东林党都能够跟他一般的忠诚,大明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怪只怪自己瞎指挥,将徐梁调到了京师。才给了李过机会。
李过可是白衣渡河的智谋之士。
自己怎么就敢让方以智一个老夫子面对他呢真的是悔不该啊。
从攻城到城破只用了三日,李过便夺取了真定府,方以智以死殉国。这封诀别信,是豹韬军的军将宋义朝拼死才送到自己这里来的。
崇祯审视的看了宋义朝一眼,“朕见过你。八总兵与满清松山大战的时候,你就在白眉旁边,你是他的亲兵统领,浑身是伤的你,依然要坚持去辽东战场,是个好汉子。”
宋义朝连忙跪地磕头,“陛下竟然还记得微臣的名字,臣……”
宋义朝满眼泪花,止不住簌簌的流起眼泪来。
“哭什么!你是朕的功臣,若不是你,朕连见到方先生书信的机会都没有。你且起来。”崇祯笑着说道。
“是。”宋义朝起身,恭敬的看着崇祯。
崇祯指着书信问道:“徐梁乃是先生一手提拔的将军,为什么将军在心中却让朕堤防着徐梁呢”
宋义朝看着那封信,露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崇祯身为君主,察言观色的能力自然不一般,一眼便看出宋义朝似乎颇为为难。
“说就是了,你是朕的功臣,朕莫非还能为难你不成”崇祯大声说道。
宋义朝咬了咬牙,最后为难的说道:“徐梁此人私心甚重,极其重视军权,若是他能将精兵配军营留在真定府,真定府定然不会失陷。”
听闻此言,崇祯眉头一皱,作为君主,最讨厌的便是拥兵自重的人。
起先他以为徐梁是自己的救星,可是当他得知真定府的陷落竟然跟徐梁有关的时候,崇祯心头的怒火顿时点燃了。
见到崇祯心头不快,宋义朝继续说道:“而且种种迹象表明,白指挥使的死很可能跟他有关。因为白指挥使的武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真定府中真正能够对他造成威胁的,只有配军营中的亡命徒。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东厂对于此事迟迟不肯上报。臣听说徐梁跟东厂大档头方晴关系莫逆。”
“够了!”崇祯怒喝一声,宋义朝识相停下了嘴巴。
“拥兵自重,谋杀大将。这是袁崇焕当年死的时候的罪名,徐梁我看你该如何应对。”宋义朝低着头,一声冷笑。
“你能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想必武艺不错,好好在宫中休养一段时间,到时候朕自由重用!”
“臣遵旨。”
“好了,你下去吧。”
“天下武夫没有一个忠贞之士!”愤怒的崇祯猛地一拍桌子,大口喘息着。
魏清慧端着一盏清茶,从外面进来,一脸关切的看着崇祯,手里的茶盏迟迟不敢放下。
“这天下到底糟糕到什么程度了陛下最近发火的频率越来越多了。”
陛下今年三十三岁,本来正是一个男人最年富力强的岁月,但是为了国事宵衣旰食,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
已经二更天了,在这样下去,陛下的身体会支持不住的。
魏清慧咳嗦了一声说道:“陛下,时间不早了,早点休息吧。”
崇祯摇摇头,“国事衰败如此,朕哪里有心情睡觉,清慧你可知道眼下战事已经紧张到什么程度么真定府丢了,京南大营全线崩溃,朕的方爱卿壮烈殉国,京师的退路已经彻底被挡住。这还不是最紧张的,如今李自成屯兵百万,已经在居庸关鏖战多日,怕是用不了多久便要兵临城下了。”
崇祯说完这一番话,就有些后悔。平日里他是个极其遵守规矩的人,国事在紧张不堪,也不会跟宫人提起。
看来真的是国即将亡,自己的心智也彻底乱了。
看了魏清慧一脸关切的模样,崇祯摇摇头,说道:“算了,说这些你也不懂。若是真的有朝一日,京师保不住了,你便率领其他宫女早早的溜出宫去,求个活命。”
听闻崇祯说起如此丧气的话,魏清慧双目垂泪,坚强的说道:“皇爷,若是真的有那么一天,奴婢定然投河自杀,以报陛下的恩泽。”
崇祯看了一眼眼前这个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的都人儿,心里有些替她惋惜,就凭她这姿色,若是放在盛世,应该早就成为嫔妃之流了吧。
只是眼下乱世纷纷,自己哪里有心思害人家。
摇了摇头说道:“算了,随朕去见见祖宗吧。”
没有叫多少太监,就让乾清宫掌事太监吴祥挑着灯笼领路取了奉先殿。
魏清慧点点头,能够跟着崇祯去见列祖列宗,本身便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顷刻间便被巨大的幸福感包围。
崇祯先在太祖皇帝的神位前行了三跪九叩头礼,又在成祖皇帝的神位前行三跪九叩头礼,想起大明初创之时,万国来朝的气势,在想想眼下连京师都保不住的惨境,忍不住悲从中来,伏地痛哭。
“二位皇祖,您们秉承天意,身经百战,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开创大明三百年伟业。到了不肖子孙这儿,继承多年积弊,虽然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懈怠,可怜国运日衰,苦苦挣扎了十几年,不仅困境没有解决,反而天崩地裂,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眼看国破家亡,陵寝和宗庙任贼子焚毁,不孝子孙该如何是好还请祖宗示下啊。”
崇祯越说越难过,以头呛地,嚎啕痛哭之声,震动大殿,惨痛更加惊人,不仅连进入殿内的吴祥,魏清慧伏地痛哭,就连宫外执事的其他太监也都跪地泣不成声。
王朝覆灭,读书人可以换身衣裳,去效忠新王朝。但是做奴婢却没有丝毫的退路。
忽然,从园中的高树枝上传来一阵让人毛骨悚然的鸟叫声,魏清慧急忙走出殿外,用花坛里石头砸,结果女孩子的力气轻飘飘的,根本砸不中。
反而让数支上的乌鸦叫声更加的得意,像是来自地狱魔鬼的笑声。
“皇爷,时候不早了,请圣驾回宫休息去吧!”
崇祯没有听见她的话,又抬头望向成祖的神位哭着诉说道:“我大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自万历以来,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士大夫结党营私,贪污**,不管天下百姓死活。阉人为帝王奴仆,也不体皇恩,妄自擅权,朝政更坏。这些年来,内地天在不断,民不聊生,盗贼死七,又暴漏了大明兵制败坏的实情,国事实在是乱到了极致。辽东方向,满贼日盛,朝廷用兵屡战屡败,国土沦丧,不肖子孙登基以来,欲要对满贼用兵,就不能专心剿贼。剿贼则无力收复国土。内外交困,国运日衰,一直难有转圜之机,到如今已经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崇祯越说越悲伤,眼泪止不住往外流。
作为君主,他很少有这样感情流露的时候。但是君主也是人,内心也有趋于崩溃的时候。
居庸关尚未交锋,唐通便已经退到了通州。这仗还怎么打就凭徐梁那一万新兵吗想都不用想啊!
大明王朝真的是气数尽了。
崇祯在奉先殿痛哭的事情,先是被坤宁宫的吴婉蓉知道,接着便传遍了整个宫城,周后,袁妃也都忍不住大哭起来。
深夜,月色深沉,北风凄惨,树影摇动,这一切都增加了皇宫悲凉和绝望的气氛。
崇祯在奉先殿哭了许久,经过魏清慧和吴祥一顿苦劝,这才和祖宗分别。
《春秋》古训,以死殉国。
今日前来,实际上是来“辞庙”,怕是以后便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他每到一个帝王面前,都要磕一个头。
走到母亲的神位前的时候,他跪在垫子上,连续叩了三个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但是他竭力忍住,没掉一滴眼泪。
他不想让母亲去世之后,还要为自己担忧。
起身准备离去,忽然发现在偏殿的一个角落,有一个黑漆漆的立柜,用大铜锁说着。
立柜的上面摆满了兄长去世前制造的各种木匠活,他不忍心毁损,便将他弄到奉先殿,免得被别人知道,非要劝谏自己,将这些东西毁掉。
这个立柜就被这些木匠活包围着,自己一直没有发觉。
不由的想起来一个关于建文帝逃亡的神秘故事,不觉心中一动,他不敢多想,便从殿中走出来了。
在返回乾清宫的路上,他禁不住又想起那个巨大的黑立柜和建文帝的神秘故事。
相传当永乐皇帝率领人马进入南京金川门时,建文皇帝虽然在宫中纵火,烧毁宫殿,他目己却没有死在火中。太祖爷驾崩之前知道他将有亡国之祸,给他留下一只箱,遗命好好保藏,到万不得已时才可以打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