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狂野时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爱吃烤串
眼珠一转,道:“你驮我。”
杨可本想让李梦洁自己骑车,自己溜达过去。见李梦洁态度坚决,没法子,只好骑上自行车,李梦洁侧身坐在后座上,很自然地搂着杨可的腰。
李梦洁情不自禁地把脸贴在杨可的后背上,感受着杨可的健壮,同时深吸气,这是她第一次闻到男人的汗味,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感,甚至有一种迷失的感觉。
杨可突然想起暴雨那天,背着李梦洁去医务室时的情形,好温暖啊。
温暖是温暖,但是搂的也太紧了吧。也不怕我浑身的汗臭味!
杨可有些头大,老妈的话又在耳边,人家妈妈已明确态度,不让自己与李梦洁有来往,这哪成,还是得保持距离才好。
当下加快速度,不大工夫到了桥头。放慢速度,来到澡堂子门前停下来。
当时,偌大的襄平城只有两个澡堂子。
一个是西关国营浴池,一个就是眼前的桥头国营浴池。
这个位置是襄平古城墙的北门外,杨可刚刚过来的桥是护城河之上的桥。护城河的水则是从太子河引流过来,绕古城一圈,再流入太子河。
襄平护城河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仅有的几条古代人工老河之一。
杨可感慨万千,随着城市的过度开发以及保护不善,这条老河曾一度成为脏水河。
后来,市里对护城河实施了综合治理,河两岸的房屋都被拆迁,建造沿河公园、码头等,成为襄平的一道独特风景。
杨可锁好车子,把钥匙递给李梦洁,抬头便看见刘婧从桥头上下来,并且向这边张望,急忙扭身,想躲避刘婧,但为时已晚。
刘婧像是发现了新大陆,非常兴奋,大声喊了一嗓子:“哈哈,杨可!李梦洁!”
杨可暗骂一声:妈的!真是不想见到谁偏偏遇见谁。这回完了,肯定全厂人都知道两人在一起了。
同时声道:“不能进去。”
李梦洁扭头看了一眼刘婧,然后对杨可道:“怕啥,我们光明正大。”
同时,朝着刘婧挥了一下手,然后挎着杨可的胳膊,昂首走进浴池大门。
原来,刘婧家就住在这附近,她出来买菜,正好看见两人。
呵呵,两人都一起进澡堂子了,这可是天大的新闻。还欲盖弥彰,宣称只是同志关系,狗屁吧。
“李刚、夏彤你俩不都收拾我吗,好,看我不磕碜死你两口子的。”刘婧望着澡堂子大门,发狠地喃喃道。
160, 9更 洗澡堂子
两人进来,杨可依旧楞楞地站着,望向外面,然后道:“夏姨肯定得训斥你,我们以后尽量少接触吧。”
“我不!我就要和你……”
杨可不想继续听下去,急忙转身来到售票处,毛钱一张澡票,买了两张票,递给李梦洁一张,转身向男浴池的门走去。
李梦洁握着澡票,幽幽地问道:“你大约多长时间出来”
杨可头也没回地甩了一句“个时”,便进入男池。见门口还有五六个人,只好等待了。
看了一眼澡票,白纸黑字,感觉就像一个古董,好就没见到了,非常亲戚,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票面上面横写六个字:桥头国营浴池。
中间是三个大字:洗澡票。
下面四个字:一票一人。
左侧竖着四个字:盖章有效。
右侧竖着四个字:一次作废。
中间一个大大的红戳:桥头国营浴池洗澡专用章。
杨可把票递给看门的老头,然后站在一旁静静等待。
虽然是九月初,但还是很热的,尤其在浴池门前,里面的热气不时涌出来,更加潮热。
不大工夫走出三人,里面传来一声高喊:“进来三位……”
看门老头对着前面的三人一摆手:“你们三个进去。”
又过了一会儿,杨可被放进去,扑面而来的就是热气和潮气,还有汗水的味道。
久违了,这种味道。
杨可被领到一张躺床前,服务员递给杨可一把拴着皮套和木牌的钥匙。
躺床造型如同火车座,不同的是下面是带锁的两个柜,柜门左右拉滑,一个是装衣服的,一个是装鞋的。
并排的两张床的床头摆着一个型方形茶几,上面放着白色瓷茶壶,还有两个大茶缸子。
一个竹制面的暖壶放在茶几旁边。
床头和床的另一侧则是有高约半米的木板隔着。
对面一个老大爷坐在床边喝着茶,与木板另一面的人侃着大山。
这种感觉很亲切,哪像后来的洗浴、汗蒸、桑拿,虽然条件好了,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拉开了。
在当时,很多老人就喜欢泡澡堂子,自己带着茶叶,一呆就是一天,很是惬意。
杨可进入澡堂子,两个水池,水已经不是很清。
这才是上午,刚刚换的水就有些浑浊了,到晚上那可就成“汤”了。
夏天除了汗,没别的脏东西,杨可直接冲凉。
当时澡堂子根本不提供香皂等物品,都是自己带,因为香皂贵,所以很多人都用肥皂,浴池的味道也就有些腥腻。
由于排风不是很好,澡堂子空间也很,所以雾气昭昭,看不清楚身旁的人。
杨可甚至有一种要窒息的感觉,强忍着冲完,回到床前。
人啊,就是这样,向上拼搏的时候能吃苦耐劳,一旦从高处向下回到原点的时候,就有些受不了了。
就好像挨饿的时候,吃野菜都非常香,一旦锦衣玉食过惯了,再让他吃糠咽菜,那比杀了他还难受。
床上铺的是浴巾,杨可并没有坐下来,说实话,这里的卫生杨可真是不敢恭维。
当时楼房极少,每家人口又多,住房拥挤,根本没有在家洗浴的条件,所以澡堂子这地方,你不来也得来。
夏天还好一点,很多人在家用凉水就冲凉了。尤其是冬天,必须来。
所以当时并不是三两天洗一次澡的,大多半个月才洗一次,有的甚至是一个月才洗一次。
春节前的一个月是澡堂子最火的时候,大人都带着孩子来洗澡,迎接新气象嘛。
不大工夫,杨可身上的水珠便自行蒸干了,急忙穿上衣服。
他想用最快的速度洗完、出去、回家,躲避李梦洁。不然的话,听李梦洁的意思,是要与他在一起一天呢。
出了门,长呼神奔儿爽,还是外面的空气好啊。
下一秒,杨可傻眼了。
李梦洁笑吟吟地出现在他面前,道:“你的这点伎俩是不好使滴。”
杨可望着李梦洁没有湿的头发,问道:“你没洗吗”
“洗啦,只不过比你洗的快一点点而已。”
杨可眼神恍惚,装作很疲惫的样子,道:“洗完澡真乏,太困了。”
李梦洁迟疑了下,扭头望向护城河,本想与杨可漫步护城河边的,那样感觉应该很浪漫,也便于她倾吐衷肠。见杨可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了,心中顿生怜爱之情。
想以后再说,但自己实在等不及了,这无异是一种煎熬。
同时,她认为杨可现在是在人生的低谷,成了孤家寡人,只有自己坚定地站在他身旁,与他并肩作战,给他鼓励,给他安慰,给他温暖,他才不会颓废、不会放弃。
爱,就应该是:同甘苦共患难!
想到这里,不仅把自己感动的够呛,话还没说,眼中却噙满了泪水。
咋回事,我也没伤到她呀,咋还要流泪了。
杨可有些莫名其妙,感到李梦洁眼泪的背后,是一团火。立马意识到不好,再呆下去真容易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情。
窗户纸还是不要捅破,否则都很尴尬。
逃吧!
转身欲走,却被李梦洁抓住了胳膊。
“杨可,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没有,我只是感觉特困,得回家了,你也回去吧。”
“听我说完,我们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杨可还能说什么,什么也不能说,只好乖乖地听李梦洁说话。
“杨可,我不仅仅是喜欢你,而且还爱上了你,不管你感觉到没有,这份爱都是真实的存在。你……接受吗”
李梦洁终于鼓足勇气把压在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本以为说完自己会更加沉重,但说出来后,顿感浑身轻松。
杨可是过来人,知道态度暧昧、模棱两可不仅会耽误对方,也会造成很多误解,最后甚至是伤害,所以态度明朗。
拒绝虽然是一种伤害,但也是一种呵护。
“梦洁,你很优秀,我也很欣赏你,但仅仅是欣赏而已。我们是好朋友,依旧可以并肩作战。但绝不能成为恋人,绝不能。所以我不能接受。”
“为什么”
161, 10更 用日语交谈
在李梦洁想来,二人虽然没有达到心照不宣的地步,但杨可应该能感觉到自己的那份感情,这样断然拒绝真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我们不是一路人!就这样吧,以后别再提这个了,那样会彼此伤害的,会断送我们的这份友情。”
“我们不是一路人”这句话瞬间点醒了李梦洁。
老妈的论调!
刘婉欣的例子!
世俗的嘲笑!
李梦洁双手抓住杨可的胳膊,一个字一个字地道:“杨可,你给我听好了,我不是刘婉欣。”
“结果都一样,不要自欺欺人了。”
李梦洁依旧坚定地看着杨可,其实她有很多话要对杨可说,但此刻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最后咬了一下嘴唇,道:“我会证明给你看!你一夜没睡,回家休息吧。”
“好。”
这个“好”杨可不知道是回答李梦洁的前一句话,还是回答后一句话。
李梦洁就像杨可肚子里的蛔虫,美眸炯炯有神,道:“但愿你的回答是我的第一句话。”
然后非常自信地、优雅地转身,打开车锁,骑着自行车扬长而去。
杨可有些迷茫,望着护城河,真想跳下去,清醒清醒。
其实他是喜欢李梦洁的,但他要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受过一次伤害,不想再受伤,也不想因为儿女情长耽误自己的时间。
哎,以后的工作可得注意点,不然没法相处了。
……
14号周二晚上,杨大河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儿子,明天早上去火车站与陈厂长会合,一起去滨城,并且把火车票递给杨可。
杨可放下日语书,接过火车票,心中有一丝激动,这是去签合同了,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竖日一早,杨可来到火车站,并没有进去,而是先买了一份报纸《参考消息》,然后站在台阶上观望、等候。
《参考消息》的报道紧跟国际、国内时局,见解独到,很有权威性,是杨可最爱读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国人最喜欢读的报纸之一。
该报创办于191年,四个字出自鲁迅先生的笔迹,是国内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的报纸。
被伟人称为:
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
世界上最好的一种报纸。
19八5年以前发行范围只覆盖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其后因为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决定开放发行,使得所有国人都可以订阅了。
不大工夫,陈志走来,两人一起进入候车室,排队验票上车。
陈志让杨可坐临窗的位置,因为他吸烟,总起身去车厢结合处。
杨可对面坐着一名和他年龄仿佛的女孩子,长发披肩,面目清纯,肌肤有一种江南女孩子那种细腻的光滑。上衣是粉色丝绸,应该是很贵重的那种。
因为杨可上车的时候,对方已经坐在座位了,所以无法判断具体身高,但感觉应该不低于1米60吧。
旁边坐着一名大约七十岁的老年妇女,披着纱巾,看领口,应该是紫色旗袍,很合体,一看就是非常贵重的服装。
在当时,哪有穿旗袍的老太太。
二人举止优雅,杨可不仅多看了两眼,该不会是港商吧。
贵妇人外侧坐着一名中年男子,一口东北话,与陈志和陈志外侧的另一名中年男子聊了起来。
三人越聊越热闹。
别看陈志在工厂很深沉,说话少,但在火车上,却是很善谈。三人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神侃。
杨可极少说话,一份《参考消息》就够他琢磨的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片报道就非常好。
这是伟人9月5日会见外国领导人说的话,即便是杨可回过头来看,也是绝对的真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