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袁绍一家怎么就全死绝了奉孝你这样做,如何给天下人交代”关羽气急败坏地质问道。

    郭嘉呵呵一笑,“不是都说了吗,前冀州牧韩馥韩文节被袁绍阴谋夺了冀州,又逼迫得活不下去,于是远走陈留,最终被袁绍派遣使者逼死,他的一缕冤魂不散,久久徘徊在旧宅,直到昨夜才找到机会,终于血债得偿。”

    听了这套厚颜无耻的说辞,关羽气得笑了起来,“奉孝啊奉孝,你摸着良心说,这种神神鬼鬼的话,你自己相信吗”

    “我信不信不要紧,你信不信也不要紧,重要的是,邺城民众都信了,他们口口相传,都说是韩使君显灵了呢。”郭嘉理直气壮地说道。

    关羽彻底无语了。

    根据官方放出来的消息称,昨天夜里,被安置在中常侍赵忠旧宅的袁氏一族爆发血案,袁家二公子袁熙不知是什么原因,对自己的至亲痛下杀手,包括袁绍、刘夫人、袁尚在内的所有族人都被他诛杀殆尽。

    当官兵接到周边民众报告,前来巡察之时,袁熙竟然森森一笑,用已故的前任冀州牧韩馥的口吻痛诉袁氏逼迫他的旧事,挑明了自己此番附身于袁熙身上只为报仇,与他人绝无相干。

    最为紧要的是,袁熙甚至警告邺城内的所有人,袁绍在潜逃离开之前,还布置了许多人手,准备将全城百姓和进城的幽州军士卒尽数烧死,并一一指明了藏有大量柴草和死士的宅邸。

    根据关羽现在得到的消息称,愤怒的民众已经包围了袁熙所说的十几处宅邸,并亲眼看到官兵从密窖中搜出的兵器和柴草,愤怒之情更加高涨。

    “这种无稽之谈也就能哄骗寻常百姓!”关羽气哼哼地说道。

    郭嘉却是笑了,“什么叫寻常百姓云长兄,我这么跟你说吧,越是读过书、越是位高权重之人,内心深处越是信这些神神鬼鬼的无稽之谈,只要我们把谎言编圆,并且掌握住官方言论的渠道,几十年后,天下人说起这桩公案,只会认为是冤魂索命,而不会扯到你我头上。”

    “历史难道就是写出来任由人们篡改的吗”关羽怒了,他熟读春秋,对先秦的经典轶事可谓是了如指掌,对不畏强权,书写下一幕幕故事的史官们无比钦佩,如今听得郭嘉说出这种大逆不道之语,他根本无法接受。

    “历史不容篡改,而史书则是胜利者来书写的,这两




第一百三十章 戏说不是胡说
    幽州方面的官员很快就到位了,由于他们在处理土地和资产等方面早已驾轻就熟,民众们也迅速适应了没有一个个大家族骑在自己头顶上的生活,转而对那位素未谋面的刘使君歌功颂德。

    开仓放粮、组织民众赶在寒冬来临之前修缮房屋、积蓄柴草,这些事情花费不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却是最能让百姓们感受到幸福感的,短短一个月时间,魏郡就一扫过去两年之中的紧张、压抑的氛围,重新找到了往日里河北枢纽的感觉。

    非但如此,在郭嘉的授意和亲自参与下,几座足以容纳百人同时就座的说书堂也正式挂上了招牌,百姓们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开业第一天就蜂拥而入,争先恐后地想要听一听,究竟有什么脍炙人口的故事。

    “娃儿他爹,你这一天时间没见人,回来的时候脸上还挂着眼泪,究竟是干什么去了”

    “听人说书去了,不光是我,满屋子的老少爷们无一例外都哭了,一个个眼睛红得跟兔子一样。”

    “爹爹,什么是说书啊”

    “说书就是有人给你讲述历朝历代英雄豪杰的传奇。”

    “少跟娃儿说这些他听不懂的,给我讲讲,究竟是哪位英雄的故事把你哭成这样。”

    “今天讲的是十年前的一桩往事,……

    ……最后,那位说书先生手中惊堂木一拍,这一回的《白马义从血洒疆场犹酣战,公孙将军为国捐躯矢石间》就讲完了。”

    看着哭成泪人一般的妻子还有孩儿,这名邺城百姓咧开嘴大笑起来,“说书先生说了,只要是心怀忠义之人,听了这个没人不哭的。”

    “公孙将军这等壮烈,后来刘使君给他报仇雪恨了吗”那边哭得稀里哗啦的婆娘用衣袖擦了擦眼泪,声音有些哽咽地问道。

    “听说是报仇了,而且刘使君召集突围而出的将士,用了几年时间重建白马义从,这一次生擒袁使君,正是当年勇冠三军的严纲严都尉。”男人回忆起说书结束后,那位文士一边喝水润喉,一边回答听众的话语,跟自家婆娘讲述起来。

    出人意料的是,他那位婆娘竟然瞬间暴怒起来,“跟这种义士做对的肯定就是坏人,以后不许你说什么袁使君,就叫他袁绍!”

    “好好好,袁绍,袁绍。”

    这一夜,邺城几乎变成了不夜城,汉军儿郎浴血拼杀,对抗十几倍于自己的乌桓骑兵的壮烈故事,让每一个听过的人都心绪难平,他们回到家中之后,或是给家人绘声绘色地讲述,或是干脆招朋唤友,一大群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重复着白天里的故事,随着口口相传,故事里乌桓骑兵的数量也从十几万变成了几十万、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上百万的版本。

    听说有两个小子还因为敌军数量而较起真来,互相打了个鼻青脸肿。

    “这话本写得是真不错,尤其是把白马义从铁骑冲阵那种席卷大地的气势给写活了。”关羽手捧薄薄的话本翻来覆去地看,一边点头赞赏,一边不住地咂着嘴,直到看了三四遍,他才意犹未尽地抬起头来问道:“这是谁写的,应该重重赏赐才对。”

    “正是区区在下不才小弟我是也。”郭嘉仰头大笑,一脸的得意洋洋。

    早在两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刘备



第一百三十一章 神鬼之说
    这支车队乘坐渡船越过黄河,一路向南驶去,据说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淮南的寿春城,那里是袁术的根据地。

    鄄城、定陶、山阳……,一座座城池被他们甩在身后,袁绍袁本初的死讯也随着车队的脚步,传遍了黄河南岸。

    得知这个震撼消息之后,所有人都被震撼到了。

    袁绍是什么人物

    那是汝南袁氏这一代的杰出代表,继承了丰富政治资源的天下楷模,说得不夸张一点,在各路世家豪强看来,只要风雨飘摇中的大汉王朝轰然倒塌,最有希望攫取权柄的就是袁绍。

    可是从群雄讨董又星散四方到现在,才过了三年时间,短短三年,虎踞天下第一大州,兵多将广且财大气粗的袁绍就一败涂地,甚至落得个冤魂索命,被自己儿子弑杀的凄惨下场。

    世事无常,不过如是。

    自从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兖州刺史曹操就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接连几天都无心理事,而是一有空闲就登上城头,向遥远的北方眺望,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这一天秋高气爽,碧空万里,曹操再次站到了鄄城北门城墙上,口中喃喃自语,甚至都没有听到荀彧从城下过来时发出的声响,直到对方轻声呼唤了好几遍,他才猛然收回心绪。

    “使君在想什么”荀谌面带微笑,稳声询问道。

    “本初死了,满门上下一个活口都没有,我与他是自幼相识的好友,听到这样的噩耗,心中怎么都放不下。”曹操长长出了一口气,涩声答道:“当年刘玄德在洛阳求学之时,与本初也有一段交情,不管怎么说,他也应该给本初留个后,这样弄死算什么事”

    “韩文节冤魂不散,前去索命,与刘玄德有何相干”荀彧失笑起来。

    曹操没好气地哼了一声,“这种神神鬼鬼的无稽之谈也就能哄骗无知村氓,难道文若你也相信”

    “我不信神鬼,却信报应。”荀彧笑道:“且不说何进兄弟之事,单从袁本初强占冀州,逼死韩文节,并诛杀一干河北义士的举止看来,落到这个下场也一点不冤枉。”

    曹操沉默不语。

    这个顶着光耀家世和天下楷模之称的老朋友一向做事不地道,别人或许不知道,他曹孟德却是清清楚楚,袁绍发起狠来甚至连自家兄弟都坑,曹操也吃了好几次暗亏,只是因为多年来的交情和形势所迫,才选择隐忍下来而已。

    袁绍落得这个下场,其实也怨不得别人。

    “只是这刘玄德做事也有意思,原本怎么处置都要落下隐患或是恶名,结果他假托韩文节冤魂索命之说,反倒把自己摘出去了。”荀谌回想起前几天使者的说辞,不禁再次失笑。

    正如曹操所说,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统治者往往是不信的,但为了让寻常百姓相信,并利用鬼神之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还必须表现出相信,为这种明显荒诞不经的事情做背书。

    这一次刘备派出使者,在普通人看来只是前往寿春,去袁术那里报丧,但曹操和荀彧这种聪明人眼里,这就是让他们帮忙背书,在官方层面上定个调子。

    仅此而已。

    “我方今年遭遇灾荒,正是刘使君伸出援手,如今半个兖州都指望着幽州运粮过来,使君自然应该投桃报李,展现出一些诚意。”荀彧笑了笑,继续说道:“我已经让人去各地宣扬了,就按照幽州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不造谣,不传谣
    除了南下寿春的那一支车队外,郭嘉还假装不知道张邈和袁绍这些年来的龃龉,另外安排了几名使者前去陈留报丧。

    张邈与袁绍、曹操等人都是少年时期就结识的好友,时至今日已有近三十年的交情,然而从关东群雄起兵讨董以来,张邈就看不惯袁绍那一幅自以为天下尽在掌握中的嘴脸,多次出言顶撞,最终二人反目成仇。

    甚至就在曹操被兖州本地派迎接而来,奉为兖州刺史之后,袁绍还多次写信给曹操,明里暗里要他诛杀张邈。

    曹操当然不是那种被人撺掇几句就杀人的蠢蛋,更不是什么善茬,他清楚张邈在陈留拥有极强的影响力,算得上是兖州的二号大佬,只能拉拢而不能对抗,所以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袁绍的无理要求,同时还把袁绍的每一封亲笔信都派人送给张邈过目,张邈看后对袁绍越发恐惧和仇恨,也更加感激曹操的仗义。

    如今袁绍死了,还被安上了这么个荒诞不经的报应之说,张邈口中表示出惋惜之情,心里却乐开了花,若不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只怕他要一路欢呼着出门。

    “本初这人年轻时还好,这几年不知怎的,做事越发乖戾残暴,我们这些故友是劝也劝不得了,如今他落到如此下场,也算是咎由自取,怨不得韩文节。”张邈装模作样地叹息片刻,心中打定主意,等送走使者,他就要发动治下的兖州士人,不管是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还是写文章来记载这件事,总之,一定要把袁绍搞臭、批倒、再踏上一只脚,让他背负恶名,永世不得翻身。

    让你一心想弄死我!

    就这样,在几位地方实力派大佬的心照不宣之下,韩馥冤魂索命,袁绍满门自残,就成了一桩盖棺定论的公案,他们治下都是大汉曾经的核心之地,世家豪强林立,士人阶层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在他们不遗余力的宣传下,袁绍过去的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也被翻了出来,名声迅速坠落,甚至连背负宦官之后和杀害名士边让这个臭名声的曹操,风评都高过他了。

    远在寿春的袁术都知道并做出回应了,位于蓟城的刘备等人,自然也得到了一份完整的情报,郭嘉事无巨细,把自己的顾虑、做事的思路、以及当夜具体实施的步骤、冀州各地的反应、诸方势力的回馈,都写了个清清楚楚,唯恐刘备看不明白。

    然而,在认真看完了这厚厚一叠纸张之后,刘备却显得颇为不满。

    “难道郭奉孝以为天下人都是傻子吗,别人嘴上不说,估计回家之后都拿小本本记下了,过个几十年上百年,这就是罪证啊。”刘备满脸晦气,恨恨地说道:“还有那个严纲,平日里做事情干净利落,怎么遇见大事就犯糊涂,回头看我怎么骂他!”

    “换了玄德你,会怎么处置袁本初呢”听着刘备不住嘴的抱怨,卢植从一堆文书里抬起了视线,对他笑着问道。

    刘备一摆手,“能趁着战场上乱成一片弄死袁绍最好,如就算是活捉了袁绍,认出了他的身份,我也会装着没认出来,夜里给安个意图逃跑,被守卫误伤致死的名头,再把他的一家老小送到袁术那里,让他们自己窝里斗去。总之在自己的地盘上,局势明朗之后,怎么杀他都是不划算的买卖。”

    “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怎么生气也没用,还是想想接下来怎么做吧。”卢植再次低下头,批阅起堆积如山的公文,半晌之后才再次悠悠说道:“只要得了天下,再大的罪过也不是罪过,否则,再小的错事也会变得十恶不赦,呵呵,后人都知道陈平周勃是安汉的栋梁,可是谁又能为死在暗巷中的孩童们说一声不公呢”

    老先生说的陈平周勃之



第一百三十四章 分离
    听到自家夫君说出要南下的事,张宁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惊讶的表情,只是“哦”了一声,便继续恋恋不舍地抚摸起了从未见过的漂亮房屋,一直走到屋门那里,她才转头问道:“可以进去看看吗”

    刘备快步上前,为张宁推开了尚未刷漆的沉重木门,领着她走进了高大宽敞的屋中,由于今天天阴还下着雪,光线不是很好,屋子里面显得有些阴暗,但二人并肩而行,四下里打量着房屋内部结构,还是看得很开心。

    “程家付了三十年的租金,说是要把这里打造成幽州乃至整个北疆最大最出名的商铺。”刘备拉着张宁的手,给她介绍起这座高大雄伟,拥有许多房屋的建筑未来会有什么用途,“到那时候,天南海北的货物都会汇聚在这里,任由幽州民众购买使用。”

    “真好,说得我都有些不想离开了。”张宁听得神采飞扬,眼神中满是憧憬和不舍之情,她在幽州已经住了十年,在这里,她获得了丈夫和孩子,度过了一生中最安稳、最快乐的时光,早已把幽州和蓟城视作家乡,如今看着家乡越变越好,却突然听说要离开,说心里话,是有些舍不得的。

    “不走可不行,俗话说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猴儿满山走,你嫁了为夫这个打拼天下的,可不得跟着征战四方啊”刘备大笑起来,将妻子拥入怀中,在她耳边轻声说道:“这样的房子根本不算什么,等我们到了邺城,我就给宁儿建一座更漂亮的。”

    四下无人,张宁也不像平时那样抗拒亲密接触,而是静静依偎在刘备怀里,尽情享受着只属于两个人的安静时光,自从有了孩子,他们已经好些年没有像此时此刻一样,感受彼此的心意了。

    就这样,大半天的时间匆匆过去,天色将晚,刘备等人再次乘坐马车,向蓟城折返而去。

    新城虽然气势恢宏,各项基础设施都远胜于建立于数百年前的蓟城,但毕竟还是个半成品,几乎所有人在称赞不已的同时,心中更多了几分好奇。

    如果这座城池完全发展起来,究竟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几位先生在想什么”刘备见几位老先生脸色沉闷,便开口问道,他没有和家眷们乘坐同一辆马车,而是跟卢植郑玄凑在一起,反正现在他们用的马车都是宽大异常,五六个人对坐都是宽敞,中间还有固定在地板上的木桌,用来聊天议事相当方便。

    郑玄和蔡邕齐齐轻叹一声,卢植也垮着脸,语气低沉地说道:“如今南下在即,我与康成、伯喈好不容易才过了几年朝夕相处的快活日子就又要离别,心中有些空荡荡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那先生们都是什么想法”此时距离彻底击败袁绍还没过去多久,刘备也只是在口头上通知了自己麾下的核心成员,并在拜访几位老先生的时候提及了此事,对他们的意向并不清楚,刚好现在大家坐在一起,可以畅所欲言地谈一谈了。

    可是这一谈,刘备的脸色就也不好看了。

    三人中年龄最长的郑玄不愿意离开,他一生颠沛落魄只为求学和办学,来到幽州之后更是呕心沥血,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幽州书院的建设和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幽州书院就是老先生的儿子,里面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都能勾起一段回忆。
1...151152153154155...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