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就连名义上的倭国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女王卑弥呼也有些惊慌,偷偷伸手去拉夫君的衣袖,发现甘宁冷着脸无动于衷,便也垂下头不敢说话了。
片刻之后,两名年轻娇俏的侍女被带入大殿,匍匐跪行来到甘宁面前的台阶下,浑身战战,不敢说话。
“问问她们,是不是引诱二位公子了。”甘宁语气平静地说道,又把视线转向头也不敢抬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你们也认认,是不是她们两个。”
我们都快吓死了,头都不敢抬,眼睛都不敢睁,脑袋里一片空白,哪能盯住人啊
二人心中疯狂吐糟,却又怎么都张不开口,最后只能含混不清地“嗯嗯”几声,甚至连那两位侍女都不敢多看。
侍女首领用倭语询问起来,语气颇为严厉,两名侍女起先还回答了几句,之后就啜泣着连连磕头,却是什么话也不敢说了。
“回禀大将军,她二人确实是动过那方面的想法,结果二位公子不愿意,她们便没有纠缠,而是退出殿外了。”侍女首领审问完毕,转过身来卑声说道。
“本将军听得懂这些话。”甘宁不耐烦地打断了对方的话语,“再问问她们可是处子。”
侍女首领再次回身询问起来,两名侍女连忙抬头,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堆。
“回禀大将军,她二人都是。”
听了这样的回答,甘宁的脸色才稍微好看了一些,“还算你们有自知之明,要不然今天就要死了,都下去吧!”
侍女
第一百四十一章 真正的世界
“这种事情,似乎没什么光彩的吧”诸葛亮看着两个笑得贼兮兮的中年人,皱着眉头说道。
听得此言,苏飞干咳一声坐正了身子,甘宁却不以为意,大咧咧地问道:“孔明,你的意思是说,师叔我在倭国养了这么多倭女,任由她们跟有资格进入王城的汉人行男女之事,这种举动有些龌龊,没错吧”
诸葛亮红着脸点了点头。
“其实这些女子巴不得能够被汉人看上,给汉家的年轻才俊当侍妾呢。”甘宁笑了起来,“仲达师侄,你们河内司马家人丁兴旺,按道理来说,对侍妾这种情况应该很了解吧”
司马懿略显尴尬地点了点头。
一般来说,男子二十岁加冠,昭示着他长大成人,可以出仕为官,也可以娶妻生子,完成一生大事了。
但是,从身体发育成熟,觉醒两性意识到结婚,往往有几年的时间间隔,再加上这个时代缺医少药,年纪轻轻就去世的人不在少数,为了确保家族血脉延续,很多大家族里面养的婢女,往往就是作为预备的生育机器存在的。
就连那位以四世三公为旗号,号称天下楷模的袁绍袁本初,母亲也只是一名身份低贱的婢女而已。
司马懿今年十八岁,如果没有遭遇战乱,举家颠沛流浪,父亲去世这些事情的影响,恐怕也该拥有自己的侍妾了。
“男人成家立业,开枝散叶,把血脉延续下去,这是做人的本分,对不对”甘宁问道。
诸葛亮和司马懿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
“但是,中原有那么多的年轻男人,如果我们这些有权势有身份的人占得多了,是不是就要有很多寻常民众断了血脉”甘宁继续问道。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望两眼,继续点了点头。
“我们汉人倚仗强大的武备和先进的技术,用区区数千人就统治了数十万倭人,为大汉本土提供源源不断的金银财宝。但是,如果不能在这边成个家,娶个婆娘伺候起居,又有几个人能在异域他乡待下去”甘宁继续说道:“按照我们目前探明的情况,倭国的银山、铜矿,至少还能开采三四百年,我们总要扎下根吧”
甘宁这几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就是让倭国这些藩属搜寻年轻貌美、身体健康的女子,将她们集中到平安京附近居住,鼓励她们与汉人婚配,在学习汉话、加入汉籍的巨大吸引力下,很多倭国贵族都把自己家族的女子送了过来。
跟随甘宁前来征服倭国的水师将士之中,拥有倭国侍妾的十有七八,后续前来的官吏商人们只要是年龄不太大,并且没有婚配的,几乎每人都能分到一个倭国女子。
只要养得起,纳上两三个也不算什么大事。
“从中原迁徙民众、在本地鼓励生育,再过两三代,我们汉人就可以牢牢站稳脚跟,把更多的倭国土地纳入囊中。”苏飞补充道:“我们跟刘使君探讨过,这不是为了个人私欲,而是关系到国家大事,不得不重视。”
得,这两个老不羞的,居然能把享乐说得跟为国捐躯一般,简直是厚颜无耻到了一定程度。
但是想想,也着实令人羡慕。
诸葛亮想了想,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倭国贵族把年轻貌美的女子送到师叔这里,难免会怀恨在心吧,长此以往……”
“没什么长此以往,我们在倭国设计了一套论功行赏的制度,捕获战俘、上交粮食、奉送女人,都是有功勋的,积累一定功勋,便可以获得一个举荐某人到
第一百四十二章 这个和那个
这师叔师侄几个第一天见了面,就经历了劲爆的事情,聊了劲爆的话题,以至于当夜直到夜深人静,两个年轻人都辗转反侧,迟迟无法入睡。
第二天再次见面之时,看着两个师侄无精打采、眼圈发黑,活像被人打了的模样,甘宁倒也不怎么在意,该怎么招待还是怎么招待。
十几岁的年轻人第一次出远门到异域番邦,遇见这种事,听了这种话,若是还能安然入睡,那才是匪夷所思呢。
吃完早饭,甘宁给二人发了两面铜牌,就挥挥手,让他们自己出去游逛了,这铜牌是王城内特有之物,能够持有之人无不是位高权重,或者是大将军的贵客,拿着这个,不论走到倭国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大汉军队和官吏,他们就能够得到最高的待遇。
诸葛亮长得出尘俊逸,司马懿同样相貌堂堂,二人又都是实打实的八尺身高,从告别甘宁,走出大殿的那一刻起,沿途所见的倭国侍女就都有些两眼放光,如果不是出了昨日那一档子事,王宫中的侍女主管严词斥责,让所有人都有所顾忌的话,只怕这些女人就要冲上来把这两个小鲜肉给拖走享用了。
即便是这样,面对不加掩饰的想要给自己生孩子的眼神,诸葛亮和司马懿同样是满头大汗,几乎是逃离了王宫,来到前往码头和集市的大道之上才松了口气。
然而,王宫近郊的居民区也有许多暂时没有进宫资格的年轻倭国女性在居住,这些人可没听说之前的事,见到二人衣着华丽相貌堂堂,爱慕之心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诸葛亮他们走到哪里,身后数丈的一群年轻倭女就跟到哪里,还不住嘴地窃窃私语,仿佛是在评头论足或者谈判。
“师兄,这样下去不行啊,太扎眼了。”司马懿低声说道,脸色阴沉得可怕。
身后那群倭女还算识趣,只是远远地跟着,他们脑后又没长眼,装作看不见就是了,可是沿途遇见的汉人看见他们两个这样,脸上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那笑容充满了羡慕和一些复杂情绪,让他们越发觉得如芒在背。
“都是甘师叔做的好事,离开倭国之后我们再去一趟幽州,一定要给师公说说,别让师叔做得太过火了。”诸葛亮同样一脸晦气,恨不得找块步子把自己的脑袋蒙上。
被一群女人尾随围观,这实在是太丢人了。
“说什么,这个还是那个”司马懿一愣,话语中也带上了几分疑惑。
“这个要说,那个也要说说。”诸葛亮闷声闷气地答道。
他们二人同窗两年,称得上是朝夕相处,彼此非常了解,司马懿一说这个那个,诸葛亮就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不管哪个是哪个,归根结底就是两件事,倭国女人和倭国男人的事。
在诸葛亮看来,甘宁对前来倭国的汉人有些纵容,很容易导致社会风气堕落,长此以往,即便汉人彻底占领了这里,得到的也只是一个烂摊子。
对于倭国精英的处置方式,更是诸葛亮看不惯的一点。
那些人仰慕华夏,你就大大方方地接纳并汉化啊,当年冠军侯霍去病跟匈奴人打仗,手下最悍不畏死的就是一些匈奴士卒,这些异族天生仰慕强者,压根不管自己的主子是单于还是皇帝,只要你足够强,足够狠,他就会老老实实地给你当狗。
多点狗怎么了,你养不起吗
“师兄觉得师叔有些狠辣无情”二人走在路
第一百四十三章 立言
“士人阶层早已对刘氏皇帝心存不满,而熹平年间,灵帝下令由官方统一修订儒家经典,并将诸经刻于石碑之上,供天下人自由抄阅,更是触动了这些人的根基。”
“众所周知,在迁居辽东的东莱人左伯左子异开设纸坊,制作出便于书写且价格低廉的纸张前,书本几乎都是以竹简的形式存在,并且被极少数家族垄断,寻常人往往要成为他们的弟子、门生,才能被传授知识。”
“利用对书本和书本解释权的垄断,极少数人控制着几乎全部的做官途径,知识、钱财和权势就这样被勾结起来,成为极少数人盘踞在数千万民众头顶,世世代代不劳而获的本钱。”
“官方出面统一经典书籍,并将那些曾经被秘而不宣的经义刻印成石碑,可想而知,会遭到如何巨大的阻力。”
写到这里,郭嘉放下手中的青竹笔,轻轻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眶。
这半年多来,他在协助刘备处理公务,主持修订新法的同时,也在编写一部记录东汉末年历史的著作,在刘备的建议下,这部著作没有循着《史记》《汉书》那样以帝王将相为出发点的写作方式,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整个天下,着眼于社会的变迁,权力斗争的深层次内容。
分析自己出身的阶层,将其光明和阴暗的一面都揭露出来,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到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但郭嘉是个心狠手辣,覆灭整个河东世家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的狠人,揭老底这种事根本不在话下。
凭借年轻时在颍川了解的很多内幕、成年后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增长的阅历,郭嘉用尽量浅显易懂的语言一笔笔记录着过去几十年的社会百态,短短半年,就完成了原计划的六分之一,将时间线推进到了汉灵帝刘宏即位后的第四年,也就是熹平元年。
此时已经是正午时分,随着一阵轻快的脚步声,郭嘉新收的开山大弟子朱才来到了书房门口,手里还提着一个大大的食盒。
“傻笑什么呢,今天是哪家的饭菜”看着弟子脸上的欢快笑容,郭嘉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郭嘉眼光太高,时至今日也没有成婚,又因为好安静,府上只留了一对中年夫妻和两个子女当门房,看门、打扫院落、做一些跑腿的杂事就都交给了这家人,厨房也任由他们使用,只是不用给郭嘉准备饭菜,郭嘉这个口刁的也吃不惯。
在朱才入门之前,郭嘉四处奔波劳碌,偶尔在邺城住上一两个月也不在家里吃饭,有钱了就在城中的酒肆饭庄花天酒地,没钱了就去朋友家蹭饭,甚至会厚颜无耻地跑到很多部门蹭工作餐。
有了弟子之后,郭嘉就更加懒了,每天给足钱,让这个小屁孩到饭点就出去,吃饱喝足再给自己带一份回来。
为了满足老师的口腹之欲,半年时间不到,朱才差不多把邺城所有卖饭菜的店铺都吃了个遍,整个人都胖了一圈,更像他那个爹了。
“回先生的话,小徒今天回了趟家,带来了家母亲手制作的饭菜,还请先生尝尝。”朱才嘿嘿一乐,手脚麻利地布置起来,不消片刻,书房角落的一张矮几上就摆满了碗碟。
“哎哟,有炖肉。”郭嘉鼻子一抽,马上闻出了一股浓郁的肉香,顿时食指大动,喉结也不争气地动了几下。
其他的读书人把书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几乎连家人都不让进,更别说把饭菜端进来弄得一屋子味了,郭嘉却不,他才不在乎这个,书房里饭桌软榻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个放酒的柜子,心情好了就看着书喝上几杯。
食盒是用上等木料制作,致密隔热,外面还钉了一层皮子,即便朱才家跟郭嘉府上相距甚远,饭菜仍旧是热气腾腾,浓香扑鼻,令人食欲大开。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头盔和伤员
“从今往后,上党就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割据的地方了。”站在已经变成一片坦途的关口,简雍不禁感慨万千。
他是听说刘备下令同时开辟三条进入并州的路线,特意前来视察的,虽说已经在跟刘备、郭嘉等人日常来往的信件里得知了黑火药这种恐怖的利器,但是,亲眼目睹那惊天动地的威势之后,简雍还是被深深地震慑到了。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怒斥和哭号声,简雍眉头一皱,便快步走了过去。
只见一名民夫被按在地上,一名军侯装束的军官手持藤杖,正在一下一下地打在他的臀部,那名军侯冷着脸,任由对方如何哭喊求饶都不停手,一直打了十几杖才停止行刑,让其余人将其拖了下去。
近百名民夫围拢在附近,默默地观看了这场行刑,他们衣着不同,年龄跨度颇大,但脸上惴惴不安的表情却是如出一辙。
“再有不遵号令,擅自在工地上摘下头盔的,莫怪某家手下不留情!”那名军侯环视一圈,冷冷抛下一句话,提着手中沾了些血迹的藤杖转头便走,人群就像被施加了法术,瞬间让开一条宽敞的道路。
没走几步,这名军侯便看见了身穿官服的简雍,连忙放下藤杖对他施礼,“末将不知先生到此,未能原因,还望先生恕罪。”
“你认识我”简雍有些疑惑,但紧接着就舒展眉头笑了起来,“你叫魏都,去年往河东押运军械,我们曾经在吴山附近见过一面。”
“先生果然是过目不忘,末将正是魏都。”这名军侯有些受宠若惊地说道。
简雍点点头,与这魏都来到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俯瞰起附近数里的景致。
“刚才那名受刑的民夫只是因为没有戴头盔”简雍抬手摸了摸脑袋。
所有进入白陉开山工地的人,不论是官员、军士或者民夫丁壮,都会被分发下一顶厚重的头盔,这头盔是由藤条编织,原本也算是轻便透气,然而内里又加了一层厚厚的粗毡,戴上之后就让人觉得闷热烦躁,就连简雍这样能够忍受塞外风沙的人都恨不得将其摘下来扔掉。
更别说整天戴着头盔劳作的民夫丁壮了,换了是谁,谁都会想着摘掉。
“先生有所不知,我们用的火药威力颇大,往往会把山石震得疏松,这几个月来,山石滑落伤人的事故多有发生,最厉害的一次甚至是半面小坡毫无征兆地便整个滑了下来。”魏都面色凝重地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