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在冬天来临之前,英明的刘太守又推出了新的宝物——火炕和煤饼子。

    辽东百姓一开始根本无法相信,单凭一堆土砖,堆砌出个基座,再砌一层曲曲折折的烟道,然后覆盖上厚实的陶板,用黄泥抹平,最后铺上草席,这就是过冬的宝物了。

    可是第一批火炕被建好,投入试验之后,他们才震惊地发现,只需要做饭的时候烧热炉灶,半天的时间里,整个炕面都是热乎乎的,再也不担心挨冻了。

    煤饼子更是神奇,把碎煤沫子和黄土掺在一起,加水拌匀之后,压成方方正正的块状再晾干,只需要扔上两三块在炉膛里,火势就可以维持一个时辰,比过去的木柴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天气寒冷,辽东汉军的操练也减少了许多,众位将领也不用整天待在城外的军营,而是纷纷搬回了太守府,白天喝酒吃肉比武,晚上搂着新婚妻子睡在热炕上,小日子过得不亦乐乎。

    此时一群人正凑在太守府的后花园,关羽操刀切肉,太史慈负责烤肉,其他人则是围坐在旁边,大口大口地嚼着烤得油水四溢的五花肉。

    “不愧是大哥,随便设计一个物件,就能解决百姓的困难,从当初的曲辕犁,水车,再到现在的土炕,样样都是好东西。”张飞一边含混不清地说着话,一边抄起手中的烤肉串狠狠咬下去,吃得满嘴流油。

    “我跟你们说,只要放下身段,多关心百姓疾苦,明白他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再多琢磨,每个人都能设计出来好东西。”刘备得意地喝着酒,对张飞的称赞表示十分满意。

    张焕嘿嘿笑了起来,“若是被那些士大夫知道了,一定会嘲笑玄德,堂堂朝廷命官,不去养上一群名士,每天谈经论道,反倒琢磨这些微末之术。”

    听了这话,众人也都纷纷笑了。

    当下的世道,确实如张焕所说,那些盘踞在高位的官员都是世家大族出身,他们依靠钻研先贤的著作来当官,将毕生精力都放在了抠字眼上,根本不可能有精力,也绝对不可能有兴趣了解百姓疾苦,更不要说为了解决百姓的困难而费心费力了。

    到了太守这个级别的高官,更加讲究名士风度,他们利用自己丰厚的俸禄,或是盘剥百姓得来的不义之财,蓄养起一大堆文化人在身边,有名气的用来给自己抬身价,没名气的用来给自己捧臭脚,总之一句话,这些眼高于顶的家伙根本不会低头,去看看真实的社会。

    “那些所谓的士大夫,不过是一群守户之犬,每天蝇营狗苟,只为自身利益去嚎上几声,他们早已忘记了读书人应有的担当,根本称不上士这个称号了。”刘备不屑地摇了摇头,要是让他学习那些腐儒,摆出臭不可闻的虚伪做派,那还不如要了他的命呢。

    正当众人嘻嘻哈哈,肆意嘲讽的时候,裴元绍从前院匆匆跑来,脸上表情极为惶恐。

    “怎么了,慌什么,有老虎追你”刘备喝得有些上头,一看裴元绍毛躁的




第五十七章 这才是完全体
    “诸位想一想,他二人若是蓄意要破坏农具,为什么只偷出来一具曲辕犁,而不是放把火,把仓库整个烧了”

    张焕在大堂中迈着方步,摆出一副神探的姿态,开始分析起来。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可是紧接着,张焕话锋一转,将众人的思维又提升到新的层次。

    “所以我认为,这二人不是想搞破坏,而是受了他人指示,意图将曲辕犁偷盗出去,从中获利。”

    商业间谍!

    刘备悚然一惊,脑海中瞬间闪现出这个高大上的名词。

    想不到在公元二世纪,华夏就已经有了这种阴谋诡计。

    “我们是发现了这个犁的缺陷,想要改进。”眼看着众人望向自己的眼神越来越不善,越来越充满杀气,一名少年终于受不了这种恐惧,大声喊叫起来。

    “放屁!”一名老农愤怒地骂道:“这是刘太守做出来的东西,比起过去的木犁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你这小子毛还没长齐,居然敢说有缺陷。”

    “别吵了,让他继续说。”这时候刘备的酒劲也过去了,头脑重新变得清醒,从他的角度来看,两名少年应该不是怀有恶意。

    得到了刘备的允许之后,这名少年好像得到了勇气,他重重向刘备叩首,开始解释起自己二人的行为。

    他叫张同,是辽东本地人,由于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就种地,喜欢观看庄稼发芽、成长、收获。

    正因为喜欢观察农作物,张同发现,不同种类的庄稼,对日照,水份,以及土壤深度的喜好也各不相同。

    “这些道理种过地的人都知道,和你偷犁又有什么关系”一名老农驳斥道。

    张同眼睛一翻,反驳道:“知道是知道,可你在耕地的时候怎么控制深浅”

    这名老农顿时语塞,“这个、这个、下地下得多了,耕地的时候自然就能掌握深浅。”

    “那我们年轻人怎么掌握,难道耕地的时候我们歇着,全让你们年老的去”张同得理不饶人,继续追问。

    “那你拆了犁,就能掌握了”这名老农发现说不过张同,索性转移话题。

    张同冷笑一声,继续讲述起来。

    他在今年春耕之中亲自使用过曲辕犁,深知这东西比过去的要好很多,但是,这曲辕犁无法控制耕地深度,并非完美无缺。

    由于管事的老农们把曲辕犁视若珍宝,春耕结束后就锁进了仓库,张同只能凭借记忆,将图样画了出来,并且暗自研究,寻找改进的方法。

    只是张同对机械和木工一窍不通,绞尽脑汁也没办法,直到秋天,他认识了一名中原过来的流民少年,二人结为好友,对曲辕犁的研究改进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这好友名叫赤耀,他才思敏捷,只用半天时间,就将困扰我半年的问题解决,于是我们偷偷来到仓库,想要找一架真犁,想要对其改进。”说到这里,张同也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偷东西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即使有正当理由也不光彩。

    好像说的是真的。

    刘备思索片刻,向几名老农询问道:“他们偷出来,还开了洞的那架犁,带来了吗”

    “都带来了,一个零件都不少。”为首的老农恭恭敬敬地答道,这可是罪证,他们怎么可能不带。

    “很好。”刘备点点头,目光转向张同,“你不是说要改进这个犁吗,现在改。”

    张同一愣,“就在这里”

    “去后院,那里有专门做东西的木工房,各种工具和材料都有。”刘备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诸位乡亲应该也饿了吧,一起去后院,我让人给你们做点饭吃。”

    说完之后,刘备也不管那些老农诚惶诚恐地推辞,率先往后院走去,其余人一见他走了,连忙也熙熙攘攘地跟了过去。

    到了后院之后,张同



第五十八章 墨家再现
    等到众人都散去了,刘备看着二人,脸上露出微笑。

    “你叫张同,辽东本地人士”

    张同连忙起身作揖道:“正是。”

    “喜欢种田,喜欢庄稼,挺好。”刘备继续问道:“识字吗”

    “草民家中略有资产,所以上过几天私塾。”张同规规矩矩地回答着。

    刘备顺手从桌子上拿了一张白纸,推到张同面前,又给他指了指放在旁边的毛笔和砚台。

    “试着把你改造曲辕犁的初衷、改造的思路写出来。”

    看着面前洁白如雪的纸张,张同不禁踟躇起来,迟迟不敢动笔。

    从第一天读书开始,张同就从先生那里得知了纸张的珍贵,以及爱惜纸的重要性,可是如今,刘太守竟然让他用这一看就价值不菲的纸,去写出在读书人眼中毫无用处的文字。

    这么好的纸,不是应该用来记载圣贤著作吗

    刘备也不做声,只是看着面前的少年做着心里挣扎,然后迟迟疑疑地提笔,写下第一个字。

    半晌之后,张同抹了一把汗水,又轻轻吹干纸张上的墨痕,然后双手捧起白纸递给刘备。

    “嗯,不错,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就是这字有点丑,还得好好练啊。”刘备认真地看过之后,虽然脸上还是保持着淡定,但心中却在不停地欢呼。

    终于找到这么个人才,真是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作为工科生,刘备深深知道,一本准确翔实,并且通俗易懂的专业书籍,在劳动生产中能够起到多么巨大的作用。

    尤其是农业。

    农业是中华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有汉以来,上至官府,下至平民,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但是,将口口相传的经验,转化为可以稳定传播的文字,还没有人可以做到。

    在这个时代,读过书,会认字的人本来就稀少,说得夸张点,一百个人里面,未必有一个能熟练掌握文字的,更别说那些一线的劳动者了。

    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他们既然掌握了文字,那就是拥有了通往社会上层的敲门砖,根本没有必要再降下身段,去研究那些泥腿子们的玩意了。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等到华夏人拥有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要等到近三百年后,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了。

    刘备等不及这么久,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就可以看到属于华夏人民自己的农学著作。

    如今看到张同的文章,他更加坚定了这个念头。

    “别人读书都是为了做官,做学问,你读了书之后却还是喜欢农田,家里人不反对吗”刘备饶有兴味地看着张同问道。

    张同难为情地挠挠头,“家父为了让我专心读书,不知道抽断了几根木棒,可我就是喜欢庄稼。”

    刘备放声大笑起来。

    家长望子成龙,孩子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二十一世纪,几乎每个人在成长的岁月中,都有过这种惨痛的记忆。

    相同的经历,让刘备对张同又产生了不少好感。

    “回去告诉令尊,研究庄稼,未必就不是正道。”刘备笑了一阵,正色对张同说道:“你想不想做官,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想!”

    这种事哪需要犹豫

    “那好,本官给你一年时间,你要做的,就是带上纸笔,走遍辽东各地,将所有关于农林畜牧、桑蚕、酿造、储备以及治荒的经验都收集起来,然后分类归纳,去芜存菁,写一部农书出来。”刘备看着张同逐



第五十九章 人生快事
    墨家,是诸子百家之一,它的创始者,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翟。

    凭借“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思想,墨家在战国时期大受欢迎,尤其是在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之中。

    这些怀有和平理想,反对兼并战争的年轻人穿着草鞋,穿着简陋的短衣裳,追随着墨翟周游列国的脚步,并尊称他为巨子,不遗余力地宣传墨翟的思想。

    在墨翟晚年,墨家声势浩大,与儒家齐名,并称为“儒墨显学”,当之无愧地成为诸子百家之首,弟子遍布天下,不可胜数。

    但是随着墨翟的逝世,墨家分裂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这三派弟子互相攻击,思想也逐渐变得极端。

    到了秦汉时代,墨家逐渐没落,许多弟子由于无法忍受清苦的生活,严苛的组织纪律,选择了离开墨家;

    还有许多思想极端的弟子,索性摇身一变,成为了仗剑行走四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游侠,这种用个人行为取代朝廷法律的行为,一下子就遭到了朝廷的严厉打击,成为了黑恶势力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儒家在董仲舒的率领下华丽转身,开始迎合统治者的口味,理所当然地将墨家挤出显学,独占了最尊崇的学术地位。

    失去了统治阶级的追捧,又因为严格的纪律要求,墨家失去了延续的基础,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在此期间,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儒家开始铲除异己,将其余学派全部打为异端邪说,并且不断加以迫害。

    传说这位刘太守的授业恩师是卢植卢子干,天下闻名的大儒,在他面前被揭穿墨家弟子的身份,应该落不了好果子吃吧。

    赤辉看着刘备不断变幻的脸色,心中越发恐惧起来。

    “墨家不是断了传承吗,怎么还会有弟子”刘备沉吟片刻,抬头问道:“你是墨家哪个分支”

    “相、相夫氏之墨。”赤辉喏喏地答道。

    “哦,秦墨,难怪在朔方。”刘备点了点头,认可了赤辉的说法。

    相夫氏之墨在墨家分裂之后西迁入秦,故而被世人称为秦墨,他们是墨家三个分支之中,不那么极端,也不反对统一战争的一派,相反,秦墨弟子还积极入世,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秦国,为统一大业出过力。

    朔方在旧秦地以北不远,墨家衰微之后,他们向北迁居,躲到边陲之地,也是可以理解,毕竟儒家的视线主要集中在富庶地区,对边疆一向是不怎么在意的。

    “你来辽东几个月了,对这里百姓的生活,有什么感想吗”刘备忽然抛出一个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让赤辉又是一愣。

    赤辉眉头轻蹙,略略思考之后,低声说道:“辽东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不用担心贪官污吏,也不担心夷狄侵扰,只是不知道太守卸任或是高升之后,在其他官员治理下,百姓能否继续这样的生活。”

    “是啊,人亡政息的事情太多了。”刘备赞许地点点头,这个少年还是有想法的,“那你想不想帮我,将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且一直延续下去,我说的不是辽东,而是整个天下的百姓。”

    赤辉惊愕地瞪大了双眼。

    见了墨家弟子非但不喊打喊杀,反而主动表达善意,发出邀请,这位太守怕不是个假的儒家弟子吧

    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理想和抱负永远是高于一切的,更何况刘备抛出“让天下百姓生活得更好”,这个墨家弟子数百年来孜孜不倦,想要实现的伟大目标。

    根本令人无法拒绝。

    看到赤辉明显心动,但还是有些犹豫的神态,刘备继续说道:“不用担心本官有别的企图,或是包藏祸心




第一章 恶劣的购物体验
    转眼间,已经是中和三年。

    冬天才刚刚过去不久,张宁就急不可耐地每天纠缠着刘备,要他趁着没有要紧事,赶快动身去洛阳请卢植。
1...3132333435...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