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学霸的科幻世界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幸运的球球

    这里是联合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又被称作地球驾驶室。

    它控制着地球上一万两千座行星发动机的运转情况,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核心。

    飞机并没有直接在跑道上停下,而是沿着滑行道缓缓驶入一个机库内,随后,机库大门封闭,升降机启动,飞机缓缓沉入地下。

    直到半小时后,庞学林才感觉机身微微一晃。

    接着,王磊摘下安全带,起身道:“庞教授,我们到了!”

    庞学林点了点头,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走下飞机。

    宽敞的停机坪上,站着三个看起来貌似是前来接机的联合政府高级官员。

    为首的一位金发碧眼,衣着得体,气质有点像庞学林当年在三体世界见过的那位联合国联络官坎特,那名男子身边,则站着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黄种人,但气质与庞学林印象中的中国人迥异。

    庞学林怀疑他属于日裔中国人。

    东日本大地震后,不少日裔幸存者移居中国,成为大中华区移民中的一员,其中有许多高级知识分子都在联合政府内担任要职。

    最后一位,则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军人,不用问,一看体型,就知道对方来自战斗民族。

    为首的那名白人率先上前,微笑着和庞学林握手道:“庞教授,您好,我是联合政府内务部高级事务官罗伊斯柯克,欢迎您前来希望城,这次您在希望城的工作和生活,将由我全程为您安排。”

    庞学林微笑道:“柯克先生,辛苦了!”

    柯克笑道:“为您服务是我的荣幸,庞教授,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科学委员会联络处处长石川一郎先生。”

    “石川先生,您好!”

    石川一郎笑道:“庞教授,辛苦了,久仰大名,真是英雄出少年啊,你看起来比我想象得还要年轻!”

    “石川先生过奖了!”

    庞学林微微一笑。

    柯克接着介绍道:“庞学林,这位是太空舰队副司令员弗拉基米尔科罗廖夫将军,也是本次航道清理任务的总指挥!”

    庞学林和科罗廖夫握了握手道:“科罗廖夫将军,这次辛苦你们了!”

    科罗廖夫道:“不敢当,庞教授,我们太空舰队只负责一线任务,真正需要辛苦的是你们这些科学家,你们才是这次行动真正的指挥官!”

    一行人寒暄了片刻,柯克说道:“庞教授,这次由全球各地前来支援的科学家们也都来得差不多了,一小时后,科学委员会将会在行星发动机控制中心召开此次行动动员会,联合政府首席执政官和科委秘书长都会参加,我们现在就前往控制中心吧!”

    “好!”

    庞学林点了点头,行星发动机控制中心又被称作地球驾驶室,可以说是整个地球的控制中枢,对于那里,庞学林早就神往已久。

    很快,一行人上了车,沿着地下城内部公路,行驶了将近二十分钟,才来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前。

    这座建筑物高将近三十米,外墙用不知名的银色建筑材料包裹,表面光滑整洁,没有丝毫缝隙,看起来极具科幻感。

    建筑物的左侧有一座小门,虽说是小门,但也有十几米高,六七宽,在柯克的带领下,庞学林从这道门进去,很快进入了地球驾驶室。

    “嘶!”

    看到地球驾驶室内场景的瞬间,庞学林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尽管此前已经从电视上无数次见过地球驾驶室的场景,但庞学林依旧被其恢弘的气势给震住了。

    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太阳系全息模拟图,整个图像在所有方向上看,就像一个从无数方向无限延伸开的黑色空间,正中央,庞学林隐隐能看到一个乒乓球大小的太阳正在向四周辐射出光和热。

    水星、金星、火星如同萤火虫一般的光点表示,椭圆虚线代表着它们的运行轨道,不仔细看压根无法辨认。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稍微大一点,但也就是米粒大小,只是为了方便辨认,亮度比其他行星都要大上不少。

    一条醒目的红色螺旋线以太阳为中心扩展开来,仿佛广阔黑色洋面上迅速扩散的红色波圈,目前已经延伸到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这是地球的航线,在螺旋线的外侧,航线由红色变成了绿色,这是地球尚未走完的行程。

    绿线从庞学林他们所处位置的头顶延伸开去,消失在群星之中。

    在这片庞大的全息影像下方,是一个个工作台以及无数闪着各种数据的屏幕,工作人员们正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庞教授,跟我来,我们先去会议室吧!”

    柯克的声音让庞学林从震撼中惊醒了过来。

    庞学林点了点头,在柯克的带领下,来到一处亮着灯的会议室内,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五十多人,基本上以流浪地球计划科学团队成员以及少数前来支援的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为主。

    庞学林认识的人不多,只认识寥寥几个数学界的人士,倒是他的出现,引来了在座不少人的目光。

    毕竟能够进这个会议室的全世界也就这么几十来号人,年纪最轻的也在四十岁以上,庞学林这样一个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坐在他们中间,就仿佛黑暗中闪闪发光的灯泡,不要太耀眼。

    庞学林面不改色,他见多了这样的目光,对这种场面更是游刃有余,很快便找到了写有自己名字的铭牌,在位置上坐下。

    大约又过了十来分钟,联合政府、军方以及科学委员会高层相继进入会议室,这场庞学林进入流浪地球世界后,所参加的级别最高的一个会议,正式开始。




第七十一章 不靠谱的小庞?
    会议很快开始。

    率先发言的是地球联合政府首席执政官,一位欧洲面孔的老者。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各位专家学者们见面,在座的都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大部分都是老熟人,当然今天也有些新面孔加入进来,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会议中,不管是新面孔还是之前的老人,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地球穿越小行星带是联合政府作出的一项冒险决策,但为了能借助木星引力弹弓效应加速地球,逃离太阳系,这也是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

    “幸运的是,这样的穿越只需要一次就够了,剩下的几次公转周期,我们可以让地球沿着小行星带的边缘无害通过。因此,本次穿越,可以说是地球在与木星交汇前的最后一次冒险。这场冒险,有可能会出现很多超出我们预料的危险场面,比如地球被巨型小行星撞击,比如行星发动机遭遇撞击后可能出现大规模停机,还比如,极端势力会利用这次机会,对我们的地球发动机发起袭击……”

    “困难会有很多,也有可能发生许多不可控意外。当然,非科学因素,联合政府和军方会竭尽全力去排除,但纯粹科学因素,就需要借助在座各位的力量了。我要说的就是这些,下面有请我们联合政府科学委员会秘书长讲话!”

    会议室里很快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回,发言的是一位东方面孔的老者。

    庞学林认识他,这位就是当年和中田一夫共同提出重聚变行星发动机方案和流浪地球计划的中国科学家刘欣,联合政府三巨头之一,同时也是科学委员会秘书长,自流浪地球计划开始以后,三十年来,他一直担任这项职位,如今已是一位过了古稀之年的老人。

    刘欣道:“刚才西多夫先生已经和大家讲了一下这次行动的重要性,接下来,我说一下这次地球穿越小行星带航程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细节。”

    刘欣顿了顿,继续道:“这次会议开始之前,我们已经将地球的预定航线,以及我们目前已经观测到的小行星带中至今超过五百米以上的小行星轨道参数发送给大家,相关资料大家都已经看过,我们选择的航道也是一条经过超级计算机计算后的安全航道。”

    “但是,对于直径五百米以下的小行星,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有限,再加上这些小行星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所能做的预警时间非常有限。事实上,任何一颗直径一百米,质量达万吨以上的小行星坠入地球,特别是坠入北半球,都有可能对我们的行星发动机造成毁灭性伤害,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灾难。目前我们的一个初步预案是,太空舰队分布在地球周围半径一百五十万公里范围内执行清理任务,同时地球提供侦查预警,一旦发现有直径百米以上小行星进入这一范围,便用反物质炸弹对这颗小行星进行爆破。”

    “地球穿越小行星带的时间预计为50天左右,目前我们距离小行星带还有五百多万公里,预计半个月后,地球就将正式进入小行星带。因此,接下来的两个月,诸位都必须在这里为此次行动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好了,我要说的就是这么多,接下来,有关这次行动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都可以拿出来在会上讨论。”

    刘欣话音落下,会议室安静了一小会儿,渐渐陷入了小声议论之中。

    很快,便有科学家举手发言。

    “我有一个问题,我们储存的反物质炸弹够吗我们发动机的推力冗余大概多少行星发动机能承受的爆炸极限大概在多少左右”

    会议室渐渐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将目光转向主席台上坐着的那几人。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这一回,说话的是一名身着军装的中年男子,显然来自军方。

    “我们已经储存了超过一千枚反物质炸弹,至少可以摧毁上千颗可能对地球产生威胁的小行星,这一点诸位不必担心。另外发动机的冗余在百分之三十左右,我们可以承受超过百分之三十的行星发动机失去推力。至于行星发动机可承受的爆炸极限,我们曾用超算模拟,即使百万吨级氢弹,在不直接命中行星发动机的情况下,都不会对行星发动机的运行造成太大影响,如果是小行星撞击,一般只有百吨以上或者直径十米以上的小行星直接命中行星发动机,才有可能对行星发动机造成影响。”

    “谢谢您的解惑,我暂时没有问题了!”

    那名科学家满意地点了点头。

    紧接着,又有一人举手道:“刚才刘秘书长也说了,我们目前的警戒范围大概在一百五十万公里左右,太空舰队的主要攻击目标还是在直径百米以上的小行星。但是,根据我的计算,实际上至今五十米到一百米之间的小行星,如果命中北半球的话,也有可能造成极为惨重的影响,我想问问,当发现撞击不可避免,同时太空舰队没办法摧毁该小行星的时候,地球能否及时调转方向,使得该小行星精准落入南半球”

    刘欣笑着回答道:“这一点我们可以做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求太空舰队设立一百五十万公里警戒圈的原因,当某些高威胁目标撞击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调整该小行星的落区,尽可能降低损失。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大家在这里做参谋的原因,因为出现高威胁目标,就需要在座的各位做出正确的决策,届时无论是联合政府还是太空舰队,都将直接听你们的指挥!”

    “谢谢刘秘书长,我的问题也没了!”

    这时,庞学林举手道:“我有个问题!”

    话音落下,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在庞学林身上。

    虽然在座的大部分人都认可庞学林参加这个会议的资格,但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出现在会议中,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众人的焦点。

    “小庞教授,请说吧!”

    刘欣目光落在庞学林身上,有欣慰,有期许,也有一丝好奇。

    选择庞学林参加这次会议,是他要求的。

    毕竟,过去几年,庞学林算是中国区风头最劲的科学家了。

    除了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领域的出色成就外,这个小家伙年纪轻轻,竟然还解决了困扰数学界将近百年的bsd猜想问题。

    同时在纯数领域以及工程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个年代极为罕见。

    因为庞学林的年纪太轻,资历太浅,过去几年,刘欣虽然已经留意到他,但一直让他在科研一线待着,一方面看看他能不能取得更加出色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有让他熬一熬资历,等合适的时候直接调入希望城,成为地球联合政府科学委员会的成员。

    只是这次地球穿越小行星带过程所冒的风险太大,急需智力支援,所以刘欣便借着这个机会,直接点了庞学林的名字。

    庞学林道:“我想问一下,我们的太空舰队有没有办法急需扩展警戒圈,毕竟半径一百五十万公里的警戒圈还是有点窄了,一旦有相对速度较快的小行星进入地球航道,我们不一定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庞学林话音落下,刘欣不由得微微有些失望,他还想着这个年轻人能不能提出几个比较出乎大家意料意见或者建议,但这个问题,也太中规中矩了点。

    这时,之前那名军装中年男子道:“庞教授,一百五十万公里的警戒圈已经达到了太空舰队的极限,如果再扩张警戒范围,就很有可能导致出现漏网之鱼,一旦出现问题,那麻烦可就大了。”

    庞学林似乎对军装中年男的回答并不意外,微微一笑道:“那么,我有个想法,不但可以扩充太空舰队的警戒范围,甚至对进入地球航道一千万公里范围内,直径十米以上的小行星,可以进行有效观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呢”

    “什么”

    庞学林的话音落下,整个会议室顿时安静地针落可闻,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庞学林,这家伙小小年纪,吹起牛来怎么这么不要脸

    要是能做到他所说的那样,那大家伙还开什么会,可以直接散了,地球联合政府以及军方可以轻松让地球毫发无损地穿越小行星带。

    就连一直对庞学林抱有一定期许的刘欣,也有些头疼地看着庞学林,自己把他弄到希望城是不是做错了,这家伙,怎么说起话来这么不靠谱!

    “庞学林同志,我们这是正式的政府会议,开不得任何玩笑,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可都要负责任的!”

    刘欣神色严肃地看着庞学林道。

    庞学林微微一笑,正色道:“刘秘书长,我以我的学术声誉担保,我的想法虽然有点天马行空,但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只是具体执行细节,还需要在座的各位帮忙补充。”



第七十二章 雪地工程
    刘欣道:“庞教授,既然如此,那请你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庞学林道:“其实这个办法其实说出来并不难,我们之所以很难探测到直径五百米以下的小行星,主要原因不外乎这些小行星视星等较低(视星等数值越大,亮度越暗,对人类而言,太阳的视星等最高,为-67,满月次之,为-16),对太阳光反射能力较弱,另外对雷达波的反射也不强。但我们可以尝试增强这些小行星的信号反馈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在地球航道附近的一千万公里的宇宙空间内,制造大规模的人工星际尘埃云,这些星际尘埃云具备较强的电磁波反射特性,小行星穿越星际尘埃云时,便会反馈较强的电磁波信号,直径十米的小行星,其信号值甚至可以增加百倍以上。”

    “这样的话,只要有小行星穿越星际尘埃云,就可以在宇宙空间内留下一串清晰的痕迹,这就好比人走在雪地上时,会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所以我称这项计划为雪地工程!”
1...2829303132...2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