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就这样,当天便由“
第七十五章 以邪制邪
第二桩买卖,其实是老熟人,“胜利招待所”那个谢经理介绍的。
因为自打“大将”和韩莹搬进了别墅,洪衍武、陈力泉和“小百子”可没跟去。
他们都不愿做“电灯泡”,就集体搬进了“大将”和韩莹一开始租住的那间套房,依旧住在“胜利招待所”里。
没想到11月6日,谢经理就找到了洪衍武的门上,想求他再帮忙弄点便宜的海参。
数量嘛,鉴于现在海参的行市,谢经理也没敢要太多,说弄个十来斤就行。至于原因,倒不是谢经理本人用,而是他为了帮朋友的忙。
敢情谢经理有个姓郑的老同学,此人是滨城公安系统现任的交通队大队长。
这位郑大队长可是个孝子,因为母亲有高血压,又得了肝硬化,几年以来,他一直是竭尽所能给母亲买海参补身体。
可今年因为海参市场乱套了,不但外面已经难找到现货了,就单凭交易价格,郑大队长的工资也已经承担不起了。于是他没了辙,也就只好通过各路关系来想办法。
按理说,这么一位人物,也是滨城手握实权的副处级干部了,应该有不少人乐于鞍前马后地效力
可惜在这个年代,由于汽车不多,城市交通不发达,交通大队长的重要性未显,还是个可以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官职。所以实际上,郑大队长的事并没有多少人热心操持。
也就是谢经理是和他是打小学一起长大的发小,才会真心实意地想要帮他。那么最终,才会求到洪衍武的头上。
洪衍武当然不会不帮这个忙。
别说他本身就是为爸爸的病来的滨城,完全能体会这位郑大队长的心情,就是冲着帮过他不少忙的谢经理,这点事儿他也不好意思拒绝。于是根本没怎么多想,他就要答应谢经理二十块一斤海参的价钱。
可后来他突然又想起来一档子事儿来,话到舌尖,竟临时改变了一下做法。他特意嘱咐“小百子”去找了一趟“大将”,让“大将”带着韩莹和五斤淡干参一起给送了来。
然后当着谢经理的面儿,洪衍武一口答应海参的事完全可以包在自己身上,却又额外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他希望能和“大将”、韩莹一起去见一见这位郑大队长。而这五斤干海参就是他送给郑大队长的见面礼。
要说洪衍武这手笔可够大的了,只为见一面就扔了二百五十块。“大将”和韩莹听着直犯糊涂,谢经理听了却忍不住面容变色,很快就跟他的老同学通了电话。
这位郑大队长听了同样长吸一口气,可琢磨来琢磨去,虽然知道洪衍武肯定有事相求,但也没想出来自己手里的权利为何会让人如此看重。
再加上最近为了弄到海参也实在有些焦头烂额了,为了这五斤海参,也就答应谢经理晚上和洪衍武他们一起吃顿饭。
他其实是打着见见也无妨,能办就办,办不了就拉倒的打算。却没想到彼此一见面,对方求他的事儿,不算大也不算小,他还当真能办。
原来洪衍武在跟这位郑大队长见面之后,很快就把“大将”和韩莹的情况介绍给了郑大队长。特别是把韩莹在户口问题上遭遇的不公对待,和“大将”遭遇各方刁难和扯牛皮似的推搪全都说了。
他也不求别的,就问郑大队长能不能帮忙,在建筑总公司那一带的马路上,想办法把建筑总公司的汽车卡一卡。他想要以邪制邪,逼着他们解决韩莹的户口问题。
说实话,郑大队长一弄明白怎么回事,他是相当佩服洪衍武这手高招的。谁也想不出,事情竟然还能这么样去办。
没错,用他们交通大队对付建筑总公司再合适不过了。在这个城市里,建筑总公司的车辆最多,车辆最破,还跑得最频繁,违章犯禁也就最多,交通警察要想摆弄他们,简直手到擒来。
只是对他而言,为了五斤海参,就平白无故就得罪了一个大的国营单位,似乎也有些不值。
洪衍武是多精明的人哪,一眼就看出了郑大队长的矜持是在衡量价码。于是他也没犯小气,直接开出来一个让郑大队长难以拒绝的价码。
他说只要这件事郑大队长能仗义相助,一旦事成,愿意以五十斤海参来作为酬谢。
五十斤海参!那现在就是两千五百块钱!就搁过去也上千快了!
郑大队长一听就再无法保持镇定了。平时他这个清汤面一样的官儿,哪儿弄这么大笔的孝敬去觉着洪衍武确实真够意思了。
何况谢经理知道事情内情后,他对洪衍武也平添许多好感。因为洪衍武同样不是为了自己的事儿,而是为了朋友的事帮忙。
谢经理就极力作保,说洪衍武做事一向够朋友,肯定说到做到,让他的老同学尽管放心,能帮就帮一把。
那么事儿到了这份上,郑大队长面子里子都有了,也就不能不给句痛快话了。
还别说,他真不含糊。在认认真真把韩莹办户口的具体情况,和建筑总公司的地址都记在了小本子上后,就做出一副打抱不平的姿态来。
他拍着胸膛说一切都包在他身上,静候佳音,别说几条马路,整个滨城的范围里,他都不会让这帮坏蛋舒服了!
&
第七十六章 狂热的市场
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了!由于手里的海参存量太大,这次洪衍武再出手已经不再是独挑大梁了,而是五路齐动!
第一路,是他自己带着“小百子”照样行走于招待所。
第二路,是他让陈力泉和“大将”给“三戗子”和“虾爬子”保驾,一起去小市场上散货。
第三路,是他又找了趟“老肥”,以每斤提五块钱的标准,让他介绍滨城的关系户和熟人,往外销货。
第四路,他还用同样的条件,把韩莹、向红和樊纲都发动起来,通过他们滨城的本地关系寻找买家。
额外提一句,这向红可不光是韩莹的朋友了,从婚礼之后她就和“虾爬子”勾搭上了,现在也算是“海碰子”的准家属了。双重身份,自然更加放心。
至于最后一路,那就是洪衍武还跟谢经理说好了,愿意以四斤换一箱的固定比例,通过他的门路弄些茅台酒。
就这样,洪衍武把他在滨城现有的,能动用的所有关系都发动起来了!
他要的不是别的,是以最安全的方式获利,是一个“快”字!
另一方面,市场行情也诚如几个“海碰子”们描述的一样,狂热的温度简直能把水烧开了。
因为有句话说的好,“人民就是汪洋大海”。一旦发现其中有利可图,短短的时间内,数以万计的市民便迅速参与到其中。广泛的民间资金就像源源不断的小溪与河流一样,自发自觉地汇聚到海参市场这片“茫茫海洋”之中。
同时一个接一个有关海参带来财富的夸张故事也开始在大众中出现。
比如说,有个老头拿了儿子娶媳妇的钱按六十块一斤的价码买了十斤,才过了一天转手一卖就赚了六十块。可事后他还后悔呢,因为马上价钱都要奔七十去了!
还有人说,有个“海碰子”欠了一屁股债,今年手里好不容易存了五十斤海参,就是为了还债用的。
他一直想等着高价卖出去,可没想到“国庆节”前海参成了白扔的价,人就给气病了,都拉到医院里抢救去了。
但更没想到的是,等他回家养了一个月的病,海参居然又涨到天价了。现在他一出手,彻底发了。不但旧债还清,还白落了三千块,这辈子都不用再去“碰海”了。
像这样的带有强烈心理暗示的故事每天都在制造、在发酵,最先投入的人们全都以身作则似的,用自身获利的实证,不断引诱着更多的人卷入其中。
于是人们的贪欲犹如烈火被煽动起来,在这种一夜暴富的社会心理推动下,“羊群效应”形成了,海参的价格也产生了犹如原子弹鈾裂变效应。
别说七十元、八十元,九十元,甚至海参没怎么样就跨越了百元天价大关,向着漫无边际的茫茫宇宙行情进发!
可越是这样,参与倒卖海参的人就越来越多,海参的价格也越来越畸形。
实话实说,洪衍武千方百计从脆弱不堪的市场中,提前囤积三吨半淡干海参的举动,到底在其中起了多少推波助澜的催化剂作用,就连他自己也没办法准确估量。
反正在种种因子累计的情况下,他确实改写了滨城的历史,让滨城人取代了长春人,成为了建国之后第一次领略到了什么叫“为钱而疯狂”大众群体。
而事实上,尽管洪衍武他们此时把海参毫无保留地投入市场,海参价格也没任何因此止步的迹象。并且他们放出多少货来,都不用发愁卖出去。
因为无论是招待所里出差的旅客,还是小市场里的普通市民,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前仆后继、不惜血本地抢购海参。
最典型的写照就是滨城的七个大市场的门口。
这里每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市场外面的人炒卖海参的远比里面买其他农产品的人要多好几倍。而这里的主力军也已经由退休老人,家庭妇女迅速转变为年轻力壮的在职人群。
许多人都不上班了,要么旷工,要么请假,每天都不错眼珠地泡在这里。
想想就知道,滨城一个人一般一个月才挣几十元钱的工资,而几斤海参几经倒手就可以赚到一年的工资,这不比上班强太多了!
而且这绝不是不是幻想,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太多的人已经成为这方面的榜样了!
没人顾得上去深思“国庆节”前还随处可见的低价淡干海参,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变成了难得一见,让人狂追热捧的“银元宝”。
也没人再关心海参会涨到什么程度,更没人再想一想眼下的价格是否合理,大家只关心一件事——到底去哪儿才能找到更多的海参现货用以倒卖获利!
这种对海参的狂热追捧,甚至还蔓延到了官场上。
许多人都说,现在办事情,送什么礼都没用,只要送海参就行,海参就是钱!而且是大钱,保值的钱!就是黄金,就是硬通货!
在这种炒卖预期的推动下,整个滨城陷入一种非同寻常的幻想与癫狂。民间甚至开始流传一句话,“虽然海里无数宝,可只有海参才是传家宝”。
1977年的11月,成了滨城人记忆中永远难以抹去的一笔。
一片沸腾,一片狂热!
&
第七十七章 狼的游戏
如果说,“老刀鱼”家里的这桩“飞贼案”,寻根追底还能归结于内部原因,让洪衍武略有些意外的话。那在市场上做交易要面对的风险,可就早在洪衍武的预计当中了。
别忘了,洪衍武上辈子多数时候扮演的角色,就是尾随猎物抢肉吃的狼。
他当然清楚,在这个警力匮乏、法制重新建立的年代,以暴力为主体的“弱肉强食”法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主流。
那么在这种特殊时候,一定会有和当年的他极为相似的食肉动物,在市场上寻觅下手目标的。
所以他必定不会对此掉以轻心,这也是他特意让陈力泉、“大将”这俩能打的带着“三戗子”和“虾爬子”出马,并严令他们几个去市场做交易,一定要带上鱼枪,每一天都要换一个市场的主要原因。
果然,这一切的布置和叮嘱都派上了用场。
第一次出情况,是在陈力泉和“大将”他们放货的第三天。
那一天,他们四个人一人背了一大麻袋的海参去了“玉华市场”。
可因为海参价钱刚刚接近百元,这个心理大关让好多人都有些犹豫,当天他们卖得就比较慢。直到中午才散出去一半的货。
接着到了该去吃饭的时候,市场门口人已经比较少了,一个小子就过来搭讪,说他想要他们这些货,按一百一斤全包圆了。
但他跟着又说,为了安全着想,他不敢带这么多钱跑到市场来交易,想让他们跟他走,去个僻静的地儿找他的朋友,到时候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以陈力泉的经验,明摆着就是个套子。觉着要不抽丫俩嘴巴,也该当踹丫一脚,让这小子马上滚蛋。
可“大将”他们没在流氓圈里混过,总觉着人家说得合情合理,又觉着细雨绵绵,早卖完早好,便非要去看看不可。
就这样,最后以三对一,陈力泉实在劝不住他们,只好跟着同去了。
那小子在头前带路,一直走了二十多分钟,才把他们带到了附近的一个砖厂里。
那砖厂正在停工期,没有一个真正厂子里的人,整个院子是空荡荡的,不多的几垛子砖就立在砖厂大门不远处。
应该说,歹徒选的这个地方很好,十几个人都藏在砖垛后面,他们的计划就是等陈力泉几个深入工厂后,就把大门关上,好来个关门打狗之势,让他们无路可退。
可问题是,来的人里有陈力泉在,他凭“火烧身”早感觉到砖垛后面的动静,而且他也压根没想着跑。
所以才刚一进砖厂大门,陈力泉就抢着冲向一个砖垛,一个“过山靠”,就用肩背顶塌了一堵砖墙,把五六个埋伏的人全给砸底下了。
等到剩下的埋伏者们发现露馅了,面带惊慌挨个跳了出来,并有人手忙脚乱拉救砖下头破血流的人时,“大将”几个早反应过来了。
他们不但一起制住了带路的小子,也都把鱼枪挂弦,高举起来了。
那些人为首的是个高大粗黑的壮汉,敞着怀,袒露出带着胸毛的胸口,裤腰带上,还横插这一把明晃晃的大号杀猪刀,看明显不是带钱买货的。
而这时候,这壮汉和“大将”一干人对峙站着,就有些感到惶惑。因为这是他绝对没有思想准备的场面。
大概什么情况,他在事先都想过了,但是就是没想到自己一方的行迹会暴露。而且对方还带着更牛(逼)的家伙,一点不怵。
这种情形下,“大将”也看了陈力泉一眼,他觉得既羞且恼,后悔没听劝告,过去就把陈力泉拉到后面。
“你别动,让我来!”
至于那伙人,看见“大将”凶巴巴的样子,手里亮晃晃的鱼枪忍不住又开始发慌。有的人摸摸索索开始掏刀子,有的人弯腰下去,就想捡砖头。
“大将”发现后,立刻恶狠狠吼了一声。
“都别乱动!谁手里有刀,我先宰了他!”
一把刀都没拔出来,也没人再敢捡石头了。
可“大将”这还不解气呢,他一端“鱼枪”逼近了一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