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好在这通罪也没白遭,下午几个人回别墅眯了一觉之后,杨卫帆说到做到,当天就把钥匙拍给了“大将”。让大将”带着韩莹正式搬了进来。
并且第二天杨卫帆还充任了义务司机,用吉普车一趟趟帮着大伙儿,把各处所有的海参,全都顺利转移到了小洋楼里。
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么巧合。当等到这一切都做完之后,一个足以彻底撬动整个海参市场,决定最终价值走向的意外事件出现了!
辽东半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夏季和秋初的雨,全是东南面太平洋季风刮过来的。所以只要太平洋一发生动荡,一刮南风,岸边就彻底玩儿完。
10月18日,一场狂风暴雨突袭滨城,几乎把整个大海翻了个底朝天。
那浪涛的来势是格外凶猛,像有无数个巨人铁匠一样拼命地锤砸着陆岸。巨浪滔天下,更把海搅得浑浊不堪。即使“海碰子”能戴一百个水镜下水,也伸手不见五指。
所以无论是官方的捞捕队还是“海碰子”,全都歇菜搁车了。谁也没法再下海。所有海珍品的捞捕工作,一下全都停滞了。
本来,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没太在意。因为往往雨过天晴,大海沉淀一段时间,还会重新恢复清澈。人们普遍都认为捞捕工作的休止只是暂时的。
可偏偏这次却不是这样,似乎老天爷犯了粗疏大意的毛病,没有彻底关上天庭的水龙头。在三天后暴雨渐歇之后,雨竟没有彻底停住,照样还是沥沥拉拉下个不停。
天气预报局给出的消息更让人失望。他们宣称,对水下捞捕作业更大的伤害性天气出现了。暴雨将转为阴雨连绵,放晴的日子遥不可期。
这不但意味着海底世界将延续更长的浑浊和混沌,也意味着即使捞出海参,也没办法做后加工和晾晒了。
在这种情形下,哪怕官方拥有百万大军般的捞捕队,即使海底物产再丰富一百万倍也没用,唯独剩下了一种空望宝山而无法获取一丝一毫的绝望!
就连洪衍武他们,也因此蒙受了一定的损失。
他们由“老铁山”军管区捞出的海参还远未到彻底晾干的阶段,尽管在“老刀鱼”出谋划策下,通过在屋里垒砌土窑焖烤的方式及时挽救了大部分。可还是有一百来斤的劳动果实化为了乌有。
至于其他那些不知其法的“海碰子”和官方捞捕队,自然就更惨了,只能坐看大批量晾晒过程中的海参一日日地烂掉,化成一股臭水。
毫无疑问,今年已经注定,海参必定要大幅减产了!那位周副总的降价计划注定要泡汤了!甚至,整个滨城海参市场都注定要迎来市场本身严厉的报复性惩罚!
还是那些坐等低价的海参收购者们最先展反应过来的。这些最初级的市场投机者一看明白行市,便开始不遗余力地急切出手。
只要有货,他们不加考虑,通通包圆!
十斤我要啦!
十五斤没问题!
这……就三斤也好,就是少点!老兄,你帮忙给介绍一下别人,送你两盒好烟怎么样
&n
第七十三章 稳如泰山
金钱的考验和魔力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在这短短的十五天里,洪衍武他们这伙“海碰子”,同样是被火热的行情烧得上蹿跳。
最先开始,是“海狗子”、“死尸”这俩小的在闹腾。
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嘛。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人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人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人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所以当海参价钱一超过商店官价,“海狗子”和“死尸”发现大家低价抄底的海参已经翻了两倍的利润后,自然就有挑战一下洪衍武权威的勇气了。
其实他们俩倒不是想干预洪衍武对公共财产的决策,而是惦记着自己花钱抄底的那部分海参。
可洪衍武跟本不拿他俩当菜,对他们想卖一部分海参的请求,理都不理。
为这个,俩人就闹了情绪,撅起了嘴。
后来还是“小百子”劝了“海狗子”两句,“三戗子”又训了“死尸”几句,才把他们俩给胡撸消停了。
不过这一次的波折虽然暂时平息了,可架不住价钱涨得邪唬呀。一眨嘛眼的工夫,海参又超过了三十块了。
尽管“海狗子”和“死尸”为自己没提前出手感到庆幸,但这个价格却无疑撩拨得他们心里更炙热了。
并且这次,就连“三戗子”、“虾爬子”、“巴蛸”和“海兔子”也不能保持淡定了。
他们几个冲动的原因倒和“海狗子”和“死尸”不太一样。他们没关注价钱具体翻了几倍,主要是一想到囤积的那么多的海参,按三十块全卖了都有二十万了,这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庞大数字让他们不能不动心。
是的,有的人可以对百元轻描淡写,有的人可以对千元保持冷静,可一旦达到万元、十万元的概念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笔钱哪怕是分配完毕,每个人分到手的,也能顶上常人二十年的工资了。
在这个年代,这么巨大的财富,常人渴望难得的“三转一响”,他们每个人一次性就能买下十套来。
以后别说吃香喝辣了,谁不得高看他们几眼那要想娶个漂亮的好老婆,也就再不是做白日梦的事儿了。
所以这些“海碰子”们,心里那绝对是抓心挠肺、寝食难安啊,脑子里成天琢磨的,也是尽快把钱拿到手里的好,唯恐到手的鸭子再飞了。
为了跟洪衍武打个商量,这次几个人绕了个弯子,采取的是“曲线救国”的方式,一起请洪衍武喝了顿酒,想着让他“吃人嘴短”,也就不好拒绝了。
没想到洪衍武带着陈力泉一起来的,酒喝了、菜吃了,却照样不近人情。竟然说“你们要不信我,咱们就散伙算了。当初怎么说的来着难道你们都忘了”
得,一句话就把门彻底封上了,几个人的嘴全都给堵上了。
在这种哑巴吃黄连一样的别扭中,还是“虾爬子”最先琢磨过来。他和几个“海碰子”桌子下一嘀咕,觉着洪衍武当初海参价没涨的时候,就能在宾馆卖出三十的价去。现在这苗头,他们着急也确实多余,再等等,多半还有更好的价钱。
就这样,大家便又安分了下来,给洪衍武敬了根烟说上几句好话,就把这件事过去了。
可最后,真等到价格上了五十,所有人全都坐不住了。这种前所未有的高价让“大将”、“老刀鱼”也都含糊了,忍不住也来找洪衍武询问。
洪衍武见没辙了,也就干脆给大家开了一次会。但他的态度还是坚决表示反对现在卖出,并且条理分明地给大家讲述了理由。
洪衍武首先表示,自己对大家见到从未见过的高价,心惊肉跳和迫不及待的心情都理解。可另一方面,他当初定下的六十元目标一点不高,完全可以到时候再出手。
他说自己定的这个价可不是随便垃圾箱里捡来的,而是由审时度势,有确实把握的。别的不说,关键是市面上根本没货,有这一条,海参就不可能落价。
当然,生意场确实不是梁山泊,不是拍胸脯,称好汉的地方。这里面,尔虞我诈,瞬息万变,容不得人轻忽,更容不得耍性格。必须因时随势,灵活处置。
可也正是因此,他才当初跟大家说好,要完全的售卖控制权。
大家既然已经答应了,那么现在可以有意见,可以说三道四,甚至可以横挑鼻子竖挑眼,在背后骂大街都行。但是以什么价格卖,什么时机卖,必须由他来决定!
实话实说,洪衍武确实是无比肯定海参必然还会涨下去。因为除了市面上缺货是注定不会改变以外,他还有见证过无数次各行各业泡沫制造与破灭过程的历史经验。
他有重要的一点藏着没说,其实判断任何炒卖行情的关键转折只有两条。
一是这种炒卖是否达到了影响国计民生的地步,引起了官方注意和管控。二是最广泛的民间资金是否参与了其中。
只有这两点出现,行情才会有中断和结束的可能,否则不管价格看上去有多么疯狂,就还会一马平川地走下去。
若要举个实在例子,就像1983年到1985年,长春炒卖君子兰的全过程一样。这段历史,他上辈子可是在饱听高鸣的高论下,自己又反复研究过好几遍的。
话说到这儿,大家互相看了看不免都觉得自己理亏了。大部分人经过扪心自问,觉得做人就应该“言必有信,行必有果”,也都平静了不少。
可还有几个人实在有点贪心难舍。
&nb
第七十四章 以物易物
尽管洪衍武牢牢把握住了对局势的控制,没让“海碰子”们情急放货。
可连他自己也没能想到,在这次会议结束后两天里,他亲自谈成的头两笔买卖,竟然没有一笔是达到他口中的翻倍目标六十块的。
幸亏全是靠他个人低价抄底的海参来完成交易的,不用让大家知晓,这才省掉了许多没必要的麻烦。
只不过倒也不算亏,因为他从中获取的,其实远比简单的金钱收益更有价值。
那么这其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起第一桩买卖,其实引子是从“大将”身上来的。
11月5日,“大将”买了些东西回家看望母亲。却没想到,他刚进家门母亲就告诉他,说每年都来滨城出差的那个的胖子,这两天来找过他好几次。看着十分着急。
可“大将”一直都没在家,胖子每次都是放下礼物就走了,只留下个招待所的地址和电话,想让“大将”回家后尽快联系他。
对于母亲所说的胖子是谁,“大将”自然心知肚明。
这人其实是哈尔滨一家大型木材厂的业务员,外号“老肥”。他们可是老交情了,相识已经远在七年之前了。
那一年,“老肥”第一次来滨城出差。
恰逢海参捞捕旺季,凭着精明的脑袋瓜儿,这胖子一下就看出在收海参的厚利来了。仗着有公款可以做本钱,他根本没犹豫,就跑到了海边去。
由于工作的性质,“老肥”当然是一个极其善于搞交际的人。他外貌和善,大嘴一咧先带笑,又掏烟又递火,净上那些带过滤嘴的烟,价格上又不计较。
这么一来,虽然是初入此道,可他在海边没几天,就跟不少“海碰子”都混熟了。这些人家里的存货都抢着卖他,也就把不少收海参的人给挤了。
用京城话讲,这就叫“戗行”,那肯定招人恨呀。
可“老肥”错就错在把收海参的事小觑了,他以为仅凭自己能拉关系,又有丰厚的资本,就足以在这个行当里抢占上风了。
他根本没料到,指着大海吃饭的人干什么的都有,这行里带江湖气的人很多。人家是没他这些优势,可人家的拳头比他硬啊。
结果很快,他就遭人算计埋伏了。
一天傍晚,“老肥”在海边就被仨人围上了,刚收来的海参和钱财被抢了不说,还挨了顿痛揍。要不是被“大将”一伙儿人遇见挺身制止,仗义相助,他非被对方给扔海里不可。
事后,“老肥”对“大将”自然是千恩万谢、感恩戴德,又是请客送礼,又是登门答谢。但通过这么一次险象环生,他也是怕了,觉得自己没必要再以身犯险到海边来。
于是从这以后,他虽然年年十月份都来滨城,但也就是从几个相处得不错的“海碰子”手里登门收货了。
这其中,“大将”麾下人手多,又救过“老肥”一次,自然而然就成了给他供货的主力。
“老肥”也给了“大将”行市上最好的价格,哪怕海参不好卖的年景,他照样是毫无二话高价把“大将”手里的海参包圆,从没压过价儿。
特别是有那么一次,“大将”和他手下的兄弟们,在国家划禁的海域捞海货被抓住了,还被带到管理处要罚款二百块,否则就移交派出所。
当时“大将”情急无奈下,想到了正巧在滨城出差的“老肥”,就试着打了一个电话,没想到,人家马上就放下自己的事儿给送钱赎人来了。
所以常年累月相处下来,这两个为人处事都挺讲究的人,渐渐就成了真正的朋友。
每年“大将”都会算着“老肥”来滨城的时间,提前就把好货给“老肥”备着。哪怕是这一年,“大将”和洪衍武合伙了,没了海参的处置权,可他也仍然想着“老肥”的事来着。
因此当初他花了一千块从“飞蟹”手里买下的七十斤海参,一直就留在自己的手里,根本没往外出。
要说按往年一百斤的惯例,七十斤是少了一点,可“国庆节”市场遭遇了低价钱,这让“大将”觉着,即使“老肥”来了,也满可以捞到更多的便宜货。
后来“老肥”一直没联系他,他也就忘了这事儿了。以为“老肥”要么捞足了,要么就不来了。
直到今天听了母亲的话,他这才发现,这胖子似乎像是刚到滨城,而恰恰就在他来迟的十来天中,海参的价钱已经上天了。
凭着外面的状况,“大将”也不难猜出“老肥”是在为海参的事发愁。因此他一出家门,就按着“老肥”留下的地址,主动把七十斤海参送去了。
果不其然,他们见面的时候,这个胖子正在招待所里“转磨”呢。一见“大将”带着海参登门,差点没抱着“大将”亲上一口。
只是可惜,“大将”那七十斤的海参,还不足以彻底解决“老肥”的燃眉之急
敢情一方面是因为价格飞涨,“老肥”其他的关系户早都把海参出手了。
另一方面,“老肥”这次受厂长和顶头上司的嘱托,出来前是带着军令状一样的任务的,答应给他们各自带回去五十斤的淡干参。
此外还有他整个木材厂的干部们冬季双节所需,那边很多的人就认这个,因此怎么算,也得大致需要二百斤上下的海参才将够用。
而更让“老肥”为难的,是他手里现金明显不足,仅有两千六百块可以动用。照现在的价码,他充其量也就是再吃下五十斤的能力,还得找得着现货才行。
并且他同样看准了海参行情还得涨,担心要再一变,就更完蛋。
所谓“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热心肠的“大将”自然不会坐视“老肥”为难。如此,他就想到了“洪衍武”的身上。可才刚开完的会,洪衍武表露出的态度,让他也很难开这个口。
思来想去他就跟“老肥”说,凭他俩的关系,这七十斤海参他白送“老肥”都行。可洪衍武那头,人家是瞄准了六十块的价钱的。“老肥”手里的钱恐怕都得给人家,他才好帮着去联络一二。
“老肥”是个明白人,知道在这事里“大将”吃亏不说,还得搭份人情,感动得不行。随后就拍着胸脯保证,说只要能凑够二百斤海参,自己一回哈尔滨,就能找着钱给“大将”汇过来,到时候都按六十算都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