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王八蛋们!想算计大爷都给我跪下!”

    那些人楞了一下,两个膝盖一软,带着怯意便开始分散着往后退去。

    突然,有人控制不住发出一声惊恐的尖叫,接茬就是狼奔豕突似的一哄而散。

    那帮家伙竟然跑进了砖厂里面,不惜用翻墙的办法各自逃散,也不敢试着和“大将”碰一下。

    最倒霉的是站在最前面的黑壮汉,他一开始根本没发现手下们的退缩,察觉时已经晚了。他再想跑,就根本来不及了。

    “大将”过去,一脚就踢在他的胃部神经丛上,黑壮汉健硕的身躯立刻疼得蜷曲成一团。

    “大将”顺势又是一肘,一招“猿穴坏山”硬生生砸在那小子的颈窝处。

    黑壮汉当时舌头一伸,“咯喽”一声,就软倒在了布满砂石碎砖的土地上了。

    这时“大将”再回头狠逮逮一瞪那带路的小子,随着一声情不自禁的“爷爷饶命”,那小子竟然尿裤子了……

    第二次出事,是在第八天的市场上。

    但和上一次不同,这次为难陈力泉和“大将“他们的,是有持有官方执照的土匪。

    那一天,陈力泉和“大将”他们几乎快把货散光的时候,市场的稽查人员来了。

    十几个人都戴着红袖箍,目光阴森森的,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根短粗的木棒,,直接过来就把他们围住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棒子队”了。

    实话实说,这些人虽然不至于害命,但绝对是要谋财的。被他们抄走的东西,往往能上缴十之一二就算不错了。

    或许是陈力泉和“大将”他们树大招风,当时身边聚拢了过多的人。才使得这些“棒子队”一下就把目标对准了他们,而对那些小商小贩根本没拿眼皮夹,任之逃去。

    顷刻间,市场门口就变得空荡荡的,全无旁人。

    为首的是个身穿白色海军夏装制服的胖子。胸口上别着的伟大领袖的徽章,胳膊上那个红艳艳的袖箍非常显眼。也只有他才空着手,没拿家伙。

    除了陈力泉,“大将”几个人这会儿都有些慌乱了。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过曾经被“棒子队”处理过的经验,这时就想起严重的后果来了。

    他们麻袋里还有五十来斤海参,几个人身上还带着数万的钞票,这和以前弄个十斤,二十斤的被抓绝不一样。怎么想也是“投机倒把”罪落实,恐怕要蹲三年大狱了。

    而那胖子打量了他们老半天,总算是对他们惶然的神色满意了。这时就得意洋洋地说,“麻袋里是什么,都掏出来!还有身上的钱,都交出来!”

    没人吭声,也没人回答。“三戗子”和“虾爬子”都忍不住看向“大将”。

    而陈力泉和“大将”也还没有主意,对望一样,都狠狠咬了一下嘴唇。不用说,这伙人的半官半匪




第七十八章 第二个信号
    洪衍武一直等候的第二个信号,是在海参再度狂热起来的第十天出现的。

    由于这场始于国庆节前的价格风暴,经历了降价,再降价,涨价,再涨价的四个阶段,持续时间接近三个月,不但已经影响到了各个单位的正常工作,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而且愈演愈烈,已经逐渐冲破了滨城的地域限制,演化为一场波及到辽东省会,把无数奉天市民都引得跑到滨城来参与炒卖的大泡沫。

    所以滨城市政府和水产公司都坐不住了,他们不敢再放任海参这么无休止地涨下去了。否则,不久的前景就是整个东三省都得卷进去。这个时候,他们都面临该如何解决市场自发行为的第一次考验。

    1977年11月19日,周副总在天一放晴,就下达了让捞捕队的潜水员们马上下海作业的命令。之后还跟上级打了紧急报告。

    他对这起全民参与海参炒卖事件的严重性做了详细的汇报,但对起因却避重就轻,有关自己私自调价的行为,仅一带而过。而是把问题的重点侧重在自然灾害的一面。

    他要求上级马上给予大力支援,要么从青岛调配一些淡干海参到滨城来。要么就把滨城水产总公司给京城、奉天、春城、冰城、石家庄、保定、济南这些大饭庄的供货任务,暂交一部分给青岛水产公司分担。说只有这样,他才能向市场上投放海参,尽量平抑物价。

    同日,滨城市政府也发布了《关于加强海鲜市场管理的暂行规定》,在规定中首先阐明两条。

    第一条是说经济方面。称海参近来私下交易泛滥,价格起伏较大。是因为一场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给资本主义思想和投机倒把提供了温床。结果致使少数人乘机浑水摸鱼,造成价格离谱,市场混乱。

    第二条是说社会方面。称海参的私下炒卖行为严重腐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生产和工作。所以必须兴利除弊,加强海参市场的管理,这是滨城市政府下一步不惜多大代价也要做到的事。

    这个规定全文一共十条,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都有。

    首先是取缔一切私下交易场所,严禁场外交易,发现交易双方的钱物一律没收。

    其次是对水产商店的价格重新界定。平抑市场的货物重新上市时,海参价格尽量恢复原价,考虑到灾害原因和货品的匮乏,视具体情况可以稍作调节,但最高不能超过四十五元一斤。

    同样的,对海参的购买者也要相应限定。谁要想买海参,可以,但是必须到国营商店购买,必须持户口本、单位证明。

    最后还特别指出,各单位在职职工一律不准从事倒卖海参活动,发现者严肃处理。

    从以上几条重点就可以看出,滨城局势不仅已经演变成了全民的海参热。并且对海参的价格最新限价,也规定成了四十五元。这完全可以说明,这次风波已经从某种程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滨城政府官员对海参价值的重新认知了。

    规定一出台,随之就是滨城的报纸开始大造舆论,各个单位也逐级落实市政府规定。

    至于具体管理部门,任务当然是最重的。比如说工商局、物价局、公安局等,他们除了要查抄关闭私下交易的小市场外,还要围追堵截,严格控制海参的私下交易。

    对最后一条,他们采取的具体办法是,一旦查出谁手上有海参,就要看你有没有发票,否则就认定为私下交易。

    具体的例子,是有一个来自奉天的旅客从滨城购买了五斤海参,上火车前被检查站查了出来。就因为没有发票,被罚款五十元,海参被没收了不说,这件事还通报给了他的单位。

    当时像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几天之内就处理了好几十起。

    因此,在这种紧锣密鼓、暴风骤雨似的严控之下,海参交易急速减少,海参价格的涨势似乎也终止了,几天之内就从一百二十元左右的高价掉落回百元上下。

    一时间,很多人又都以为海参的价格会就此滑落了,滨城的气氛非常玄妙,有些风声鹤唳,有些摇摆不定。

    只不过,对这件事的看法,洪衍武却很有些与众不同。

    他虽然肯定这场盛宴已经进入了末期阶段,但仍坚定地认为海参的价格回落只是暂时的,下一步升势不仅很快就会再次来临。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许还会很长。

    因为他纵观自己经历过的每一次炒卖热,哪一次都是政府越管控,价格越疯涨。

    政府管控也是有过程的,由松至严,唯独到了被彻底逼到不能再有任何余地的时候,政府才会以完全重拳的方式做最后打击。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结束泡沫的情况,那就必须是后续炒作资金几近枯竭,市场会自行选择结束。

    而大多数情况,往往都是这两者共鸣,才能把一场炒作做个彻底了结。

    要是具体说到“海参热”这件事上,明显有几个客观事实证明还远未到达最后破灭的一刻。

    第一海参缺货是短期无望改变的客观存在,仍然是钱多物少的状态,这绝不是由几条规定的干预就能解决的实质问题。

    第二政府目前的手段还是有限的,而且要想把所有私下交易的路都堵死,治理成本太高了。

    再说了,除了参与治理的人也有不少人参与了其中。还有更多囤积了大量海参的人,为了自救,也会变着法的疏通这些管理者们,以求换得一线生机,那么那些手里有权的人就难免想要再借此发一笔横财。

    所以在众望所归,都不希望海参价格跌落下去的情形下,基层管理者们执行起政府的规定,到底能坚持多少的原则性,发挥出多大的力度,还真是一个颇让人难以断言的问题。

    更何况话说回来,其实就算洪衍武彻底判断错了也没什么。

    因为市政府的规定刚一出台,时刻从报纸上关注政府动向的洪衍武,就立刻停止了全部的公开交易。

    他根本不想冒险去吃“鱼尾巴”。

    不但不再让“大将”他们去小市场了,自己也不去招待所推销了,就连“老肥”和韩莹、向红、樊纲的“传销”也停止了。唯独仅存的走货方式,就是还在通过谢经理,源源不断地用海参换“茅台”。

    而到这个时候为止,通过各种途径,他们已经成功散出去了六千多斤的海参了,目前手里的余货仅剩千斤上下。

    从整体利益得失和安全来说,他们一点也没有因严控严管措施出台受到影响。

    在这种行市下,收获丰厚那绝对是必然的了。

    要说他们从中到底捞了多少,别的不提,仅从参与其中的谢经理、“老肥”、向红、樊纲这几个外围人员身上看一看,就可见一斑。

    像谢经理,海参价格越高他最好做,别看通过他花钱买酒只是一箱的能力,但有海参就是另一回事了。目前为止,他给洪衍武弄来了四十多箱茅台,自己至少从中弄了四十斤海参的好处。

    “老肥”呢,人脉广泛,又老于世故,他从自己的路子走了小三百斤的货,光介绍费拿了就有一千多块。更别说他用木材换的那一百斤海参也脱手了,一万块是踏踏实实落兜里了。

    向红和樊纲因为交际圈最窄,赚得虽然是最少的,可到他们手里也各自有个六七百块了。

    其实就连韩莹也应该拿小一千呢,只是她和“大将”都不好意思要,洪衍武又忙得顾不上劝他们俩,这笔钱才暂时替她存在公帐上罢了。

    应该说这十天以来,足以让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最真实地体验到了陡然而富的滋味。

    由此便可以得知,“海碰子”们这些真正的货主的集体所得,究竟能到一种什么样的惊人地步。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除了手里的存货和板材、茅台,现金总共获利五十八万六千五百多余元。

    当然,在这笔钱里,有十四万左右是“海碰子”们个人最后抄底海参的获利,三万六千块是洪衍武替杨卫帆代卖的四百斤海参钱,除此之外,才是“海碰子”们的公帐上的集体财富



第七十九章 病床前的谎言
    生活中有的时候,表面上显而易见的压力和痛苦非但不是件坏事,甚至很有可能还是一件好事的开端!

    像别墅里出现的这一幕就是如此。因为第二天,“大将”带韩莹去了趟医院,就从医生的口中欣喜地得知,他们即将为人父母的消息。

    但相反的是,有时候表面呈现出的轻松和劝慰,背后隐藏的真相却能实实在在地让人心酸起来。

    同样是11月20日。下午五点半,滨城市人民医院二层的一间病房被轻轻推开了,“老刀鱼”拎着个花布饭兜走了进来。

    他头发更显花白,消瘦的脸上故意做出一副笑容,轻车熟路地一直走到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姑娘床前才停下来。

    那个姑娘酷似其母,容貌姣美,面色却着实惨白憔悴,头发也有些蓬松,应该说,是个林黛玉样的美人。

    她不是别人,正是“老刀鱼”那因为受了惊吓,被送进了医院的女儿邵娟。

    而她的病也不是小事,因为经过检查,在她的身上查出了心肌炎和肾炎。

    见到“老刀鱼”后,邵娟有气无力地叫了一声“爸”。

    “老刀鱼”则把花布饭兜放在床头柜上,一边打开一边说,“饿了吧快吃饭吧……”

    邵娟听见挣扎着就想坐起来,“老刀鱼”忙伸手扶她,并把她身后的枕头挪了挪,小心地让她靠着。然后,他就从上衣的右兜里掏出一把小勺,在衣襟上蹭了一下,递给了女儿。

    他带来的饭盒是分装式的,主食是大米绿豆粥,菜是冒着热气的溜鱼片,还有两个茶鸡蛋。

    旁边病床的一个中年女人看到,忍不住赞叹了声。“老爷子,又送好吃的来了,部长待遇,真是疼闺女啊……”

    “老刀鱼”不善言辞,只是笑着点头。

    邵娟看着饭菜,脸上则露出心疼的表情,“爸,你怎么顿顿去饭馆打菜呢这得多少钱呀”

    “老刀鱼”转脸过来,目光里却流露出责备的意思。

    “你的身体,就得补充营养,不吃点好的怎么能行有了病,一是吃药,二就是吃饭。再说今年……爸有钱……”

    “那也得留着点啊……咱们住院都是自己掏钱,你和我妈又没退休费……”

    看了看周围没人注意,而且刚才那搭话的女人也已经把脸转过去了,“老刀鱼”便凑到邵娟的耳边。

    “闺女,放心吧,外面海参都涨到一百多了,今年挣的钱别说给你看病,也足够我们老两口养老的了……”

    说到这儿,“老刀鱼”直起身子,又忍不住自怨自艾地叹息。

    “都怪我当初没想好,你的身子打小就弱,我本以为让你去插队比在渔村干还能好点,没想到地里的活儿更累,反倒把你的身体给毁了……”

    “爸,你别这么说。你看,老天不是都帮咱们嘛……”

    因怕父亲伤心,邵娟赶紧顺从地接过勺子,开始慢慢地吃。

    过了会儿她又问,“我妈怎么样了,头两天为了我都急晕过去了,现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

    “好,好。按你说的,我告诉她是大夫弄错了,你的病没那么重,查清楚之后你自己就回知青点了。你妈现在踏踏实实家养着呢,身体和以前一样了,就等着你的信呢。至于我,我就跟她说城里行情变化大,走不开,她顶多埋怨我两句,不会起疑心的。”

    邵娟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欣慰。

    “爸,千万要瞒住了,别让我妈知道我得了这么重的病,她那身体,要再昏过去怎么得了。信我已经写好了,你回头找人带回去给她吧……”

    邵娟拿出一张信纸递给了“老刀鱼”,又说,“爸,你也瘦了,也要注意身体呀!”

    这时,一颗泪珠忍不住从她的眼眶里流了出来。
1...127128129130131...485
猜你喜欢